“体教结合”培养游泳后备人才的必要性几个策
摘 要 体教结合是指体育、教育两个部门通过对二者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共同实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创新教育机制,该模式是对体育和教育的健康发展均具备重大意义的发展模式,有效实施“体教结合”对于我国游泳后备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和必要。本文从体育教育、文化教育、就业、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对实施“体教结合”模式的需要入手,具体而深入地分析了“体教结合”培养游泳后备人才的必要性。
关键词 体教结合 游泳 后备人才 必要性
体教结合是指体育、教育两个部门对二者的教育资源给予有机的整合和利用,以培育高素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发展为目标,共同实施的创新体育教育结合机制[1]。“体教结合”是我国的重要体育和教育政策,是对体育和教育的健康发展均具备重大意义的发展模式[2],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体、教双赢[3]。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效实施“体教结合”对于我国游泳后备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和必要,要想获得高素质全面发展的游泳后备人才,有赖于体育系统与中学系统的紧密沟通与良好协作。因而,深入而具体地分析“体教结合”在我国游泳后备人才培育中的必要性,对于统一认识,建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促进“体教结合”的顺利实施,为我国游泳竞技体育提供有力的人才后续支持,意义重大。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体教结合游泳后备力量培养为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在吉林体育学院图书馆利用互联网到“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等网站以“体教结合”“游泳后备力量”等词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为撰写论文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2.逻辑分析法
对得到的统计结果进行合理的逻辑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体教结合”培养游泳后备人才是体育教育的需要
我国当前的教育系统,特别是中小学教育系统将体育教育置于被忽视、被边缘化的位置,这种错误的教育导向使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和体能处于持续下降的态势,长此以往,必将影响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降低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实力。各中小学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所采取的普遍应对措施就是不断压缩体育课时,将腾出的课时用做其他文化科目的学习,导致正常的体育教育课时完全得不到保证,而课余时间本应参与体育运动和室外锻炼的时间更是被学校和父母强行剥夺,参加体育运动已成为孩子们眼中的奢侈品。只重视文化教育,忽略体育教育,根本无法实现我国对青少年教育全面健康发展的目标。
而体教结合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如果获得有效的实施,则十分有利于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可以帮助青少年摆脱繁重课业的束缚,从文化课堂走入体育操场,获得体质体能的锻炼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进而全面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体教结合的有效实施,有利于在体育运动中引导孩子们热爱游泳运动,普及游泳运动,提高游泳运动后备人才基数和素质,让孩子们在游泳竞技运动中体会到游泳运动的乐趣和魅力,接受“为国争光、无私奉献、团结合作、顽强拼博”的中华体育精神的熏陶。学校体育在实施体教结合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运用游泳运动的开展来完善和丰富学校教育内容,增加学校体育在学生德智体美教育中的比例,促进学校体育教育的整体发展。在确立学校特色体育教育品牌的同时,引导学生进入热爱体育运动、参与体育运动、终身坚持体育运动的健康体育发展进程。
(二)“体教结合”培养游泳后备人才是文化教育的需要
对于一个体育运动员来说,在接受体育运动训练的同时,也应接受正常的文化教育,这才是保证其获得全面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对于游泳运动员来说,这个道理同样适用。文化学习与运动技能学习居于等同的重要位置,是运动员在其竞技领域获得出色成绩不可或缺的双翼。目前世界已进入以人为本的时代,科技的发展要以人为本,教育的实施要以人为本,同样,体育的发展也必须重视以人为本的原则,因而“体教结合” 是稳定地、持续地培育和输送全面健康发展的高素质运动员的重要基础。体育运动员的科学文化水平,决定了其对教练技能培训的领悟和掌握程度、体能和技能进一步开发的潜力、竞技体育时的心理素质和情绪调节能力,进而对其竞技运动水平产生直接影响。基础文化水平高,则其对体育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也较高,能获得更为充分的潜力发掘,从而有利于其快速而高效地提高体育运动水平。
“体教结合”模式的提出和应用,致力于体育运动员文化教育缺失问题的解决,其目标是促进现代化的智体结合型运动员的培养进程,这个进程唯有在学校教育中才能获得完整顺利的实施。因为学校教育体系教育目标全面明晰,课程体系系统而完善,教育资源丰富而可靠,师资力量全面而雄厚,这些要素构成了学校教育促进教育对象全面健康发展的本质属性,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软硬件支持。因而,“体教结合”是我国游泳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文化教育的需要。
(三)“体教结合”培养游泳后备人才是满足我国游泳竞技运动员就业需求的需要
竞技体育界的基本特点就是竞争的激烈和残酷性,为了尽最大可能获得游泳体育竞技的顶尖人才,我国当前的游泳后备人才采取的是广泛培训,择优使用的策略,这导致游泳竞技退役运动员成为一个需要后续就业安置的庞大群体。而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水平直接影响其退役后的实际就业能力,这里所指的文化教育水平不是单纯限定为其所获得的学历,而是外延至其是否具备适应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科学文化知识,是否具备适应退役后再就业的一技之长。与此同时,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水平还直接影响其退役后的发展方向,尽管目前我国颁布了许多扶持政策来解决退役运动员的就业问题,但受限于就业岗位对文化水平的基本要求,能够符合游泳退役运动员文化水准的岗位少之又少,即使勉强就业,运动员也因文化水平素质低而难以胜任工作,工作质量和效率低下给运动员心理造成极大压力,被迫离职。这就要求运动员文
化教育必须回归至校园。
而有效地实施体教结合,则可以帮助运动员获得文化学习的机会,接受全面正规的文化教育,促使其获得科学文化知识与体育技能的共同发展进步,以便于其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综合实力,为将来向更好更适宜的方向发展打下坚实的素质基础,为退役后的生活提供知识和技能保障。对于游泳运动员的就业需求来说,文化教育与专业的运动训练二者缺一不可,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因而,能够使运动员同时获得体育与文化教育的“体教结合”模式是满足我国游泳竞技运动员就业需求的需要。
(四)“体教结合”培养游泳后备人才是我国游泳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时至今日,竞技体育的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衡量标准之一,当前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重视,斥以巨资完善和优化训练场地、设施,提高教练员素质以保证训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便获得数量充足而实力雄厚的体育竞技后备人才,因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否科学且符合该国家和地区的具体实际,是关系到该国家或地区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深刻,以发展作为基本前提,以持续性作为发展动态的实质描述,强调可持续性的发展才是有生命力的,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理性发展。对于我国游泳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具有决定作用的是高素质智体结合型运动员梯队的良好建设,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就是要实现运动员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对此,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中也已做出了明确指示:“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切实做好运动员保障工作,对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而“体教结合”的有效实施,保证了游泳后备人才在体育技能和文化知识方面的双重提升,促进运动员智能和体能的共同发展,为其成为智体结合型高素质后备人奠定了决定性的基础,进而适应了我国游泳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对高素质后备人才的需求,因而,“体教结合”培养游泳后备人才是我国游泳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五)“体教结合”培养游泳后备人才的措施
1.实行学生有偿训练制
推行运动员业余训练收费政策,对自愿报名参加重点项目训练基地训练的学生实行有偿训练制,收费标准在政策规定范围内视不同项目而定。所收训练费由基地实行专户管理,主要用于聘请教练员、改善训练设施和参加相关比赛,以训养训。有偿训练具体收费使用办法及管理规定另行制定。
2.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各个学校应积极加入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成为其团体会员,为学生接受正规、专业的运动技能的学习提供条件,以打到普及体育人口,提高运动的参与率,夯实体育基础的目的。
3.落实奖励政策
对体教结合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学校,将给予表彰奖励;对带训成绩突出的教练员,由体育部门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带训成绩与教练员职称评定、评先评优挂钩;对取得突出成绩的运动员,在升学、毕业考试中给予加分,并给予物质奖励;凡取得成绩的运动员实行输送单位和训练单位双计分。
三、结论
游泳体育运动是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同时,广受我国人民群众喜爱的一种运动项目,具有良好而坚实的群众基础,但目前我国游泳竞技体育的水平与国际上的高水平游泳运动队还存在很大差距,高素质的游泳体育后备人才也处于相对匮乏的状态。高素质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长期工程,涉及面极广,该工程的顺利实施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体教结合”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能够促进高素质体育后备人才的健康全面发展进程,该模式顺应游泳运动员在体育教育、文化教育、就业方面的具体需求,同时也符合我国游泳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要,因而在我国游泳后备人才的培养体系中深入地开展和实施“体教结合”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必须对此有一个清醒的意识,采取多种措施,克服困难,推进“体教结合”在我国游泳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 潘能权.体教结合的实效性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2.5:119-120.
[2] 顾若兵,杨立,杜长亮.科学发展观视角下“体教结合”的内涵及定位[J].内蒙古体育科技.2012.25(2).
[3] 于洪润,周建林.江苏省中学“体教结合”成效研究[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3):111-114,118.
上一篇:青少年体育明星崇拜的社会学的策略
下一篇:运动鞋文化价值的多维视角管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