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运动对人体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的作用探
太极拳流派各有特点,各流派的共同之处在于静心用意,呼吸自然。太极拳是在周身放松的条件下,使形体运动符合并且能够促进血液的循环,起到练拳养生的作用。太极拳讲究用意识来引导动作,动作与呼吸密切配合,呼吸要平稳、均匀、自然、深长。身体中正安舒,不偏不倚,保持自然放松;动作要连续不断,轻柔匀缓,动作路线要呈弧形,圆活完整不停顿,同时以腰为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在太极拳文化中,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对人体有很重要的调控作用,神经系统与呼吸系统之间也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太极拳结合了传统引导、吐纳的方法,注重练身、练气、练意三者之间的协调,练习时一方面可锻炼肌肉,舒筋活络,另一方面又能通过呼吸与动作间的相互配合,对内脏加以按摩,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太极拳中的搂、拗、屈膝、绞转等运动,可使练习者动脉血管得到适量的挤压与放松,使血液加速运行,增加氧气的供应,还能促进淋巴系统的新陈代谢,增强人体抵抗力,练拳时既要求平心静气,又要求身体放松,练习者思想需集中于“意”上,加上太极拳本身要刚柔并重,呼吸协调,各器官的获氧量相对提高。故练拳后顿感轻快,压力尽释,情绪稳定平静,练拳后血气循环顺畅,精神也抖擞,工作效率自然提高。
1练习太极拳对呼吸系统的调节
练习太极拳要保持呼吸自然、沉实,通过深长、细缓、均匀的腹式呼吸方法,增加肺的容气量,确保气体能充分交换,相对地增加了各器官的供氧,长时间练习太极拳,可以提高心肺功能。陈氏太极拳结合力学和经济学原理,采用螺旋缠绕的运气方法,以小力胜大力,以弱力胜强力。如同用一个小小的千斤顶,就将载重几吨的货车顶起来的道理。经络是布满人体的气血通道,源于脏腑,流于肢体,脏腑、经络、气血失和,就会神机反常而产生疾病,和就会气血流通,而且强身延年。太极拳结合经络学说,以拳术与导引、吐纳与表里,拳势动作采用螺旋缠丝式的伸缩旋转,要求“以意导气、以气运身”,“气宜鼓荡、气遍身躯”。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轴,节节贯穿,微微旋转使腰隙(两肾)左右轴挽,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动,布于全身,通任、督两脉,上行为旋腕转膀,下行为旋踝转膝,达于四梢,复归丹田,动作呈弧形,圆活连贯,一招一式,承上启下,一气呵成,导致气血循环,此为运劲(即运气),它区别于用劲,这种系统的运气方法符合经络学说的道理,也是其他拳法和体育运动所少有的。
导引和吐纳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养身术,早在公元前几百年的《老子》《孟子》等著作中已有记载。汉初淮南子刘安编成《六禽戏》,汉末著名医学家华佗将其改为《五禽戏》,模仿禽兽的动、摇、屈伸、仰俯、顾盼、跳跃等动作,并结合呼吸运动,用于治病和保健锻炼,是气功和内行功的先导,也是道家养生学的基础。吐纳术就是呼吸之术:吐,即从口中吐出,意思是呼气;纳,即收入,意思是吸气。陈氏太极拳将导引、吐纳术和手、眼、身法、步法的协调动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成为内外兼修的内功拳运动,不仅能强身健体,而且修身防身。
1?郾1练太极拳与行气
太极拳是一种内功拳,其内功就是练气,通过练气发挥元气,使元气到达人体经络穴位,疏导周身经络通畅,达到健身、治病和延年益寿的目的。因此,太极拳练到一定程度的人会产生腹鸣、指尖酸麻、发胀、针刺等与经络学说中针刺穴位的“针感”相同的感觉。中医认为这是体内“得气”的现象,是经络通畅的反应。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脏腑与体表,使人体联成一个有机整体,并能行气血,营阴阳,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调整至相对平衡。太极拳练的是大道,即太极阴阳转换中阳极生阴、阴极生阳的原理。太极拳刚中寓柔,柔中寓刚,刚柔并济,虚极生实,实极生虚,虚实转换。通过精神集中、以意用气、以气运身、意到气到形随的练习,做到一动全动,周身相随,内外相合。
“气”在古代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的一种认识,“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气”的运动变化说明了人的种种生命现象。中医学的“气”是构成人体及维持生命活动的最根本、最微细的物质,同时也具有生理机能的含义。气来源于肾中精气、水谷之气和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人体的生长发育及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都要依靠“气”的激发和推动,如果气虚,那么推动作用减弱,身体功能就会减退或发生病变。中医学和养生学既重养气,又重调气。气机和调,则人抗拒病邪和衰老的能力提高。对机体来说,气的协调平衡,称为“气机调畅”,运动生理学称之为稳态,即在一定范围内,经过体内复杂的调节机制,维持不断变化的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动态平衡的状态。养生学把调养气息作为主要任务和目的,无论动功,还是静功,包括导引吐纳、推拿按摩等,最终都以气充和气调为目的。太极拳要求习练者“气遍身躯不稍滞”、“气宜鼓荡”、“气敛入筋骨”、“气由脊发”,气沿循经络并有规律地运行,才能调和气血,达到内壮,增长内劲。行气最后归到一个“劲”,达到气与力合的阶段,这是太极拳的劲力体现。
1?郾2练习太极拳对呼吸系统的调节
太极拳要求意守丹田,随着动作变化,“意守”不同穴位。如预备式,站立当场,沉心静气,抛弃一切思想杂念,呼吸自然,意守“丹田”;“起势”应让气从丹田顺冲脉上行,至手掌的“劳宫”穴;双手同时前推,意识在“大椎”穴;“十字手”在“丹田”;蹬、分脚时在“命门”;通过不断演练,意念训练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在太极拳的呼吸中,吸气时的行气路线是“丹田”到“会阴穴”,再到“尾椎”,然后顺着腰椎、脊背向上到达头顶的百会穴。呼气时行气路线有三条,一是从百会下行经过脸颊,沿着胸腹正中线回到丹田;二是从脊背延伸到手掌劳宫穴;三是从胸腹下沉到足底涌泉穴。从养生学角度看,呼吸实际上就是吐故纳新,吸清倒浊,进行气体交换。肺是人体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作用,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
进行气体交换,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肺影响气的生成,呼吸均匀调和,浊气才能排出体外,清气才能吸入肺内,如果呼吸功能弱,吸入清气不足,必然会影响气的生成,导致气虚,机体出现病变。太极拳提倡采用“细、长、匀、缓、深”的腹式呼吸,使人与自然息息相通,练功者通过主动调整呼吸运动,进而调理身体气机,使气血畅通,百脉和匀,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2练习太极拳对神经系统的调节
2?郾1意念调节在太极拳练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陈氏太极拳是内外兼修的内家拳术,内家拳的动作都是在意识的引导下进行的。意,即心意、意识。陈鑫《拳论》说:“打拳心为主,妙机本是从心发。”“运用在心,此是真诀,以心为主,而五官百骸无不听命。”意念是人脑潜在功能的轻度活跃,人的意念和构成万物的“气”,在编码、程序和气机信息上可以相互感应沟通。传统体育养生术,都要求意念的支配和调整,通过精神意识的锻炼逐步使心神舒适愉悦,以达到排除杂念,沉心静气的目的。意念的锻炼,主要是意守身体的某个部位,如意守丹田;或者注意身体的某种活动;或者想象某种有益的事物或活动。意念锻炼可以调整人体器官的生理活动,可以发挥自我保健和康复能力,可以洞察和调控人体内部的变化。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坐车的人在将要晕车或者感觉不舒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闭目养神,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和心跳上,调整呼吸和心跳的节奏,使呼吸和心跳趋于正常稳定状态,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预防晕车。这是一种“静”的意念锻炼。而太极拳的意念锻炼是动静结合,通过肢体运动和意念锻炼达到对神经系统的调节,由神经系统来协调全身各机能系统的平衡稳定。
古人十分强调意守丹田及丹田腹式呼吸法。太极拳吸取众长,逐渐形成形神合一,内外兼修,内养性情,外练筋骨的养生思想和健身理论。内养性情就是内练“精、气、神”,通过意念练习来进行身体锻炼,太极拳功法和动作练习中,提倡“用意不用力”,强调意念的作用,靠主观意念集中于身体某一部位,来调整该部位的代谢水平和皮肤血液供应。例如,“搂膝拗步”中,一侧手掌前按时,意念却在后侧手,“左右蹬跟”中,分掌蹬脚时眼看前手、意想后手,都能够起到平衡作用。太极拳练习强调意念的调整和控制作用,通过意念调控人体气血运行,气随意走,协调身体各部位的气血运行状况,使气血畅通,发挥自我保健和修复能力。
2?郾2太极拳练习过程中神经系统对人体的调节
大脑功能复杂,需要能量多,练习太极拳能够有效提高脑部血液供应,松柔圆顺的太极拳运动可以使气血运行活跃,脑部微循环通路开放,保证大脑血液供应,使大脑清醒敏锐。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使大脑皮层相应区域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兴奋状态,易导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失常,副交感神经兴奋性相对降低,失调状态的神经系统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导致身体不适。太极拳运动过程中意念与动作的协调配合提高了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程度,太极拳松、静、自然的运动状态,有利于阴阳、虚实、进退的自如转化,对神经系统有显著的保健作用。长期进行太极拳练习可有效地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使动作灵活、协调,使练习者心情舒畅、忘我怡神。太极拳运动中有意识地运用意念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过程的相互转换,可提高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促使人体处于全面、协调的运转状态,从而达到保健的目的。练习太极拳要求“心静意定”,练拳时应该让大脑皮层休息(心静)。协调身体内外器官机能的任务将由神经系统(意定)执行,这样做对增强神经系统的灵敏性有很大的作用。
3结论
人体是一个整体,人体各部分互相联系,不可分割,人体各功能互相协调,彼此增进,经络将人体所有的部分紧密地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在太极拳运动过程中,要形神兼备,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才能达到较好的锻炼效果。太极拳强调心法,注重身心兼修,练养并重,内外兼修,重呼吸吐纳,太极拳的动作特点及练习方式有利于神经系统对身体的调节。意识、呼吸和动作三者之间关系密切,在走架时,一举一动都是在意识的指导下,将手、眼、身法、步法的协调动作和呼吸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呼蓄吸,顺其自然,轻轻运转,成为内外统一的内功拳运动。太极拳吸收人体整体观念思想,强调意念、呼吸、动作三者相互联系,密切配合,通过意念的调控,气的吐纳及调息、肌肉运动和动作导引来达到疏通经络、健康长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