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视域下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之差异的方式探
引言
长期以来,身体的审视与思考成为东西方学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身体是包括中国武术和西方体育在内的一切形式的身体运动的物质载体,因此“身体的视角”能够促进人们更好地理解人体运动最根本的原初形态和一脉相承的历史经过。中国武术和西方体育这两种不同的身体运动形式,发源于有着诸多相异点的文化形态,有着迥异的文化内涵,并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质。而这两种身体文化在全球化的场域下如何共存和相容及我们对于历史遗留的文化遗产应该怎样继承等现实而又迫切需要得到清晰回答的问题,不得不促使人们从身体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之间存在的差异,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中国武术和西方体育在发展过程中“趋同”和“同质”现象的出现。
1中西方对身体的解读
随着历史的前进和社会文明的发展,身体在与先天自然和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增加了社会文化等新的属性。身体因而也在其本身属性间的相互激荡和此消彼长中凸显着浓郁的文化特色,并因地域不同、历史多样而展现出多方面的特征,从而成为一种多角度的存在。然而,在西方的文化传统和思想意识中,肉体(身体)长期充当了获得知识的阻碍者的作用。在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意识中,“身体是通向知识、真相、公平和真善美的障碍,是一个不能够给予信任的因素”〔1〕;笛卡尔认为,“身体是一种可供操作的机器”〔2〕,因此,身体能够被人为肢解,“并被‘灵魂’所钳制”〔3〕。因而,西方文化传统始终试图摆脱身体(肉体)的控制,始终将身体放在“二元对立”的认识框架中,这种身心认识同时也为西方体育的产生和发展定下了思想基调。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思想意识中也不乏“以心抑身”的认识,而“身心一统”、“心物一体”才是身心关系的主流观点,“根本没有无关心灵的身体,也没有能够脱离身体而存在的心灵”〔4〕。中国文化很少将身体的“外在存在”作为审视的对象,而是注重生命整体在与周围环境的持续交流中体察身体的物性存在和灵性本真。儒家伦理源于生命的珍视和关爱;道家经典《道德经》中也有“以身贵于天下”的至理名言。在此种“贵身”思想的孕育下,中国武术集中体现了“传统身体观”的一贯特征。因而,中西方对于身体的不同认识和解读促成了两种具有诸多差异性的运动形态的产生。
2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之差异性诠释
2?郾1崇尚内敛与追求张扬之差异
差距甚大的文化环境促生着风格迥异的身体文化,“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表现在身体领域就是‘内审’和‘外视’之别”〔5〕。无需外求的自然经济和大一统的国家政治赋予中国文化强烈的内倾性,而身体与文化是一种相互影响和相互映现的关系,从而决定了身体文化的内倾性。在伦理型文化中,人们将身体视为家族命脉保持和延续的载体,身体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由于家庭和类家庭的伦理规定,习武群体中流传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武德要求及“未曾习艺先明理”的伦理规定〔6〕,在此伦理要求下,中国人将杀人取命、置人于死地的武术改造成“文雅”的武术套路,“一击必杀”、“杀人无形”的武艺较技变为“不伤和气”的君子论剑,武术遂由一种身体杀伤技术的磨炼而转向习练者自身的一种身心体悟,变成一种外塑形体、内修涵养的修身实践。另外,中国传统文化把身体喻为神魂之屋舍,武术之于身体的作用由外而内;武术习练者通过“格”身体之“物”,致身体之“良知”,在体悟武术的精神内核的同时,使武术对人的形体要求逐渐化为修养身性的技术,从而通过践行此种技术实现一种通融的人生之境。在崇尚“内敛”的文化氛围中,中国武术经历了一个从残酷到温和,从“制人”到“修己”的内化过程。
与中国通过身体各部分的整体协调追求完美的身心境界不同,西方突出对身体权利和生命意志的向往〔7〕。古希腊人崇尚竞争的社会风尚和对强健肌肉的欣赏,促成着外向性身体文化的孕育和生成。这种外向性的思想变为一种特有的思维习惯和文化惯性,外向、张扬的身体文化直接促成了西方体育文化的外向性特征。因而,在古希腊竞技场上,运动员多喜欢“赤身裸体地参与体育竞技”,展示男性身体的健壮之美。随着中世纪神学的异军突起并飞速传播,此时期的身体让位于灵魂,禁欲主义把人的身体推向了苦难的边缘,体育也随之遭到基督教神学的遗弃。西方经历了中世纪之后的一系列思想运动,受到禁锢的身体得到“解放”,受到压抑的个人欲望得到伸张,同时也使得现代体育精神得到弘扬,特别是在当今的商品社会中,“身体日益成为人们‘自我认同’的基点”〔8〕。西方体育张扬的特征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相一致,而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也促成了西方张扬的体育精神。
2?郾2整体修炼与分化整合之差异
中国文化由“阴阳”出发,形成了以元气论为根基的身体观;西方文化由“元素”出发,形成了以原子论为根据的身体观。《庄子·知北游》有言:“人之生,气之聚也……通天下一气耳”〔9〕。因而,中国人普遍认为生命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有“气”,由此说明在中国人的意识中生命是一个有机整体。而孕育于这种文化中的武术讲求身体各部分的协调一致,因而武术有了“内外合一”、“形神合一”的习练要求。“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是中国武术习练的根本要求和成功的不二法门,“一口气”是无形的内在之物,而“筋骨皮”是有形的外在形体。从技术方面来讲,武术要求每个技术动作的运动过程都能调动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高度协调,形成手眼身法步的高度一致。从训练路径方面来讲,武术首先由旨在规范形体动作的“外三合&rdq
uo;出发,进而辅以旨在练气养气的“内三合”,唯有此才能够做到周身一家、形神兼备。武术的内外是互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的有机统一体,由内而外的功夫进境,由注重外在修炼效果和身体体验到体会意念流动和内在感觉,从而使武术修炼的整体性得到实现。
西方传统哲学认为,“宇宙是由元素构成的”〔10〕,这表明在西方人的眼里事物是一种不连续性的存在,同时也表明西方人看待宇宙万物是由部分到整体的“分化整合”过程。在此思维模式的规训下,西方体育将人的肉体视为由各个器官而构成的存在,并且追求卓越的奥林匹克理念使得西方体育对身体的研究越来越细化,“随着西方形式逻辑思维的起源和深入发展,西方的体育研究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体育技术的认识也更加深化”〔11〕。西方体育研究遵循着从组织器官到细胞分子的路径进行,进而深入考察体育运动对于身体微细结构和身体成分的影响。从训练角度上讲,西方体育对身体的各个部分,针对其功能特点和结构特征施以相应的训练,其训练过程也往往经过分化和整合这两个相继进行的阶段,即西方体育通过累计局部身体训练效果以实现身体整体技术水平提高和整体功能优化的目的。
2?郾3写意性与写实性之差异
中西方人遵循不同的思维模式发现和理解身体,从而使得身体的训练也呈现出相应的特点。中国人惯于直觉性的思维,很少对事物进行抽象的概念分析,尤其看重事物所体现的意味,“意,志也,从心从音;味,从口未声”〔12〕。至于身体,中国人缺乏生理探索的动机,而是通过身体运动所展示出的意味,进而对身体进行整体上的感性把握和意象审美。武术发源于人们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生存斗争实践,在其形成的初始阶段,武术往往采用简洁实用的击刺诸法,在实际搏斗中形成攻防格斗技术系统。武术在其孕育期,其身体摆脱不了凶猛野蛮的特点,然而追求文雅的中国人将武术的搏杀技术置身于充满艺术性的武术套路中,于是武术从一种搏杀之实用技术转化为一种独具审美色彩的写意之艺。武术变成在意识规训下的一种身体运动方式,即“势势存心揆用意”〔13〕。武术的这种“以形传意,以意传形”〔14〕的艺术展现,使其变成了一种特色鲜明的身体语言的活的载体,集中展现了中国武术的搏杀写意性特征。
发源于辉煌的古希腊文明的西方文化“以理性思维和实证分析为其文化传统的根基”〔15〕,倾向于用可以证实和证伪的论据彰显事物的客观规律。这种文化传统养成了西方人对于“事物之理”的敏感性,因而也决定了“多数西方体育的评价标准呈现为追求精确的科学术语”,可以说,“西方体育是一种可以用数字衡量的写实运动”〔16〕。在西方自然科学所取得的技术成果的基础上,西方体育追求身体训练的量的积累,致力于指标数值的实现和突破,力求最大限度地逼近身体的极限。为了实现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运动理想,西方体育采用分析性的科学技术成果,用精准的数字掌控身体训练。而清晰的数字使运动人体一步步地朝着预先设定的结果靠近,运动员也在此数字的规约下经历艰难的身体突破。西方体育评价标准的科学性和对训练过程的精确控制是其写实性的体现。
2?郾4为己性与为他性之差异
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武术和西方体育形成了为己性和为他性的价值取向。由于对族群和血缘关系的看重,中国武术血脉的延续大多采用保守的基于血缘和类血缘关系上的代际相传,而传承武术是传统伦理规定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和武术人应尽的义务。此外,中国习武之人格外重视武德在习武和用武过程中的身体力行,而大多数情况下武德往往重于武技,同时也讲究“点到即止”的武术比试之“德”〔17〕。武德是习武之人与世无争,是对武术为己性价值的自觉遵守和主动选择。武术习练者根据传统内圣外王的武术修炼理想,首先做到为己的内圣,而后以武术比试的“君子之德”,张扬武术的为己性价值取向和修炼理想。
西方文化追求灵魂永在,追求不断地超越人的肉体之身,摆脱肉体对于精神和灵魂的束缚,此种文化背景从一开始就为西方体育奠定了风格基础。严酷的生存竞争和恶劣的生存环境使得古希腊各城邦普遍实行严格的练兵制度,而其不间断举行的体育竞赛尤其看重身体在运动中所展示的肌肉美和力量美,健美的身体和超人的力量遂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对象。这样的民风在当时就促成一种非常绮丽的人文景观:“许多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哲学家都曾不止一次地参加运动会”〔18〕,例如“柏拉图曾经是一名角力手”〔19〕,并且获得过骄人的运动成就。伟大诗人但丁认为:“人为了自己的目的,而不是为了别人的目的而生存”〔20〕。西方体育自始至终存在着竞争和超越的价值取向,而竞争和超越不仅在于宣扬自己肉身的健壮和力量,也是为了得到桂冠(即荣誉),彰显出明显的为他性价值取向。
3结语
中西方大相异趣的身体文化使得中国武术和西方体育分别呈现出走向内敛和追求张扬、强调整体和注重分化、强调写意和突出写实、传承为己和竞争为他的差异性特征。中国武术和西方体育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启示人们应该从和而不同的思想出发去坦然接受两种文化传统规训下的身体文化,实现中国武术和西方体育在“美人之美”基础上的“美美与共”,进而实现以中国武术为代表的东方体育和西方体育之间的“世界大同”。
参考文献
〔1〕赵岷,等?郾体育:身体的表演〔M〕?郾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26?郾
〔2〕于涛?郾体育哲学研究〔M〕?郾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86?郾
〔3〕董进霞?郾奥运会的起源与发展〔M〕?郾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24-26?郾
〔4〕周与沉?郾身体:思想与修行——以中国经典为中心的跨文化观照〔M〕?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1?郾
〔5〕郭兆霞,等?郾从
运动形式看中、西方身体文化的差异〔J〕?郾山东体育科技,2001(4):62?郾
〔6〕王岗?郾中国武术:一种理想化的技击艺术〔J〕?郾体育文化导刊,2012(2):22?郾
〔7〕王敬浩,虞定海?郾中西身体文化对健康的不同诉求〔J〕?郾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5):76?郾
〔8〕戴国斌?郾武术:身体的文化〔M〕?郾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268?郾
〔9〕冯骥才?郾案头随笔〔M〕?郾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50?郾
〔10〕克里斯·希林?郾文化、技术与社会中的身体〔M〕?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0?郾
〔11〕孙葆丽?郾奥林匹克体育与中国传统体育之差异〔J〕?郾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5):586?郾
〔12〕宋伟?郾仁与孔子身心观〔M〕?郾上海:复旦大学,2009:28?郾
〔13〕王岗,邱丕相?郾以反求正与以正求正——中国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的不可兼容性〔J〕?郾体育文化导论,2006(7):18-19?郾
〔14〕程大力.论图腾崇拜对象形武术的影响〔J〕?郾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3(2):7-8.
〔15〕〔英〕伯特兰·罗素著,温锡增译?郾西方的智慧——从社会哲学背景对西方哲学所作的历史考察〔M〕?郾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3?郾
〔16〕李力研?郾野蛮的文明〔M〕?郾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41-43?郾
〔17〕闫民,邱丕相?郾一种用身体表达的动态文化符号〔J〕?郾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4):49-50?郾
〔18〕体育史编写组?郾体育史〔M〕?郾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9-20?郾
〔19〕李传奇,田雨音?郾回归身体——竞技体育的呼唤〔J〕?郾体育学刊,2011(3):29?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