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发展轨迹和趋向

发布时间:2015-07-28 18:11

摘 要:结合教育学中课程与教学论的观点,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对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轨迹、体育课程目标的发展趋势、建立新的体育课程需要处理好的关系以及改革的基本趋向等方面,进行理论与方向性的研究,从而实现推动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的目的。

关键词:体育课程;改革与建设;轨迹;趋向
    随着我国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体育成为21世纪初叶的强大热点,籍此历史契机,深化学校体育改革,促进全民健身事业的开展应是我们迎接奥运会的重要工作之一。学校体育是一个人一生中接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人体育思想意识的形成、体育习惯的培养的重要阶段。因此,深化体育课程改革,与时俱进,建设符合实际的新的课程体系,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  体育课程改革的动因
     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是从1985年发表《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之后大规模展开的。改革首先从教育体制入手,逐渐扩展到学校的课程改革方面。《决定》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方向,教育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要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和接班人,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的基本框架是在20世纪50年代建立起来的。当时学校体育教育也是在前苏联学校体育改革体系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把体育技能传授为主的“三基”目标作为指导思想,突出以教师为中心的“传习式”的教育思想和方法。随着的我国改革开放,教育与体育事业不断发展,原有的学校体育教育与社会对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不相适应;打破单纯的“应试教育”的桎梏,代之以“素质教育”;多年来单纯的“生物体育观”向生物、心理、社会“三维体育观”的观念发展;“终身体育”思想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这些都促使我们不断进行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
2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当前国内外体育课程目标发展的共同趋势是:(1)发展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我国1960年后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把“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看作是学校体育课程的首要任务。(2)重视体育卫生保健教学,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素养,学校专设的体育课,其根本职能就是对保持身体健康和科学地锻炼身体提供理论知识和方法的指导。体育课程的内容应该包括掌握体育文化和卫生保健的基本知识。(3)重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态度和能力,使学生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培养学生对待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及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体育能力包括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运动能力、自我锻炼能力、自我评价能力适应能力等。也就是学生应具有的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本领。(4)强调适应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各国都强调学生懂得合作和竞争的意义,促进个性的形成,同时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通过运动表现自我,发展社交能力,促进对能力各异的人的理解,培养竞争精神;强调培养学生互助意识、团体学习精神。
3 建立新的体育课程需要处理好的关系
3.1  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
     全国的课程应该是统一的,但是,全国的情况不可能一样,如地域、气候、环境、经济等,学生的体质、个性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要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课程应当是多样的。如何处理好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矛盾,乃是现代课程编制和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3.2  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
  课程一般包含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是指同一年级的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内容,选修课是指允许个人自由选择学习的学科或项目。必修课是为了保证基本体育教育目标和任务的实现,选修课是要使体育课程内容适应学生多方面的需要。要加强对选修课的指导,使选修课发展学生个性和树立终身体育观念的重要方面。
3.3  学科的分化与综合的关系
     随着科学的发展,各门科学的知识总数增加了,出现了新分支,体育学科课程中出现了如娱乐体育、休闲体育、养生保健、趣味体育等等。但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既分化也有综合,在近几年内,在各门科学之间出现了许多边缘性的科学,如体育社会学、体育法学、体育伦理学、体育美学、体育管理学、体育经济学等。
4  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建议
4.1  在指导思想上,要使以运动技术技能教学为主线的运动教育向健全人的身体为目标的强身育人教育转变;以学生的学习和锻炼为中心,侧重培养学生体育意识,使学生养成身体锻炼习惯,提高他们自我锻炼的能力。
4.2  突破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主的旧体系,建立增强体质、提高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线的课程目标体系。注重体育文化知识、卫生保健知识的传授,结合身体锻炼,形成体育、卫生保健教育相结合的新体系,强调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锻炼习惯,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培养新型的现代人才服务。
4.3  课程内容选择上,注重增加体育教材的科学性、实效性和趣味性,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身体锻炼;体育课程特别要增加身体锻炼知识、方法等内容的教学运动处方原理、运动的生理效果、运动的健康效益等知识,以适应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发展趋势。
4.4 改革单纯以运动技评和达标考核体育成绩的体制,建立以健康教育为中心的成绩考核制度,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发展激励功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毛振明  再论体育学科的价值和今后教改的走向. 学校体育研究开拓·创新[M]. 新世纪出版社
[2]曲宗湖  构建我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若干思考. 学校体育研究开拓·创新[M]. 新世纪出版社
[3]胡奇志  21世纪中国体育教育发展的基本走向[J]. 中国学校体育

上一篇:2011-2012赛季CBA总决赛半场防守战术阵型的分析

下一篇:篮球教学中开放式运动技能学习原理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