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太极拳中的“以慢制快”
摘 要:“以慢致快”“以静制动”是太极拳的基本要点,如何“以慢致快”,如何理解“以慢致块”是习武初学者理解太极拳理论的关键。本文从拉长攻击过程,动作自动化和“入道”等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了太极拳“以慢致快”的含义。以期为广大太极拳爱好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太极拳; 以慢致快; 不思而得; 入道
常规来讲,武术技击的原则是以快胜慢,而“以慢制快”是不合常理的。太极拳不讲究以慢胜快,而强调以慢制快。“制”是“抑制”和“制止”的含义,技击过程中用慢抑制快或者制止快。太极拳讲究慢练,讲究缓,讲究绵延不断,因为只有慢练才能体会、理解和掌握太极拳的原理。所以,要想研究太极拳的技击,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研究太极拳之慢的含义。
1 拉长对方的攻击过程
技击之道,理所当然是手慢让手快。但是传统太极拳经典论著均记载太极拳不是手慢让手快,难道说是手慢打手快么?这个问题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有点难以置信,但是在科学发达的今天,用科学原理就可以解释清楚了。太极拳快慢的第一含义指的是分辨率的意思。快与慢是相对而言,有时快能观察清楚事物的变化,有时则慢能观察清楚事物的变化。对缓慢变化的过程,例如花的开放,我们用定时拍摄这个缓慢的过程,然后用高速放映机放映,就能看清花是怎样开放的。对快速变化的过程,用高速摄像机拍摄,然后用普通的速度播放,我们才能看清瞬息万变的动作过程。武术技击是一个快速运动,有时候,被对方击倒,自己却不知怎么回事。这就是因为对方攻击速度太快,没有看清楚的原因。敌我格斗,如对方动作变化太快,而且我方看不清楚其动作的变化和破绽,我方便会觉得对方无懈可击。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有两个:一是加快我方动作的攻击速度,以快制快,你快我比你还快;另一个办法是拉长对方的动作,使其进攻的路线延长,便于我方观察,行动,我方以慢制快。太极拳的慢就是采取了后一种办法。太极拳的伟大就在于此,他们把以快著称的少林拳改编成了动作缓慢的太极拳。慢动作的效果是出乎意料的,长期演练太极拳和太极推手可以练出一种观察能力和分辨能力,不管敌方招法变化如何之快,都会觉得并不快,其破绽漏洞百出,看得一清二楚。
太极拳除了要求提高对敌方攻击的观察能力之外,还要求一出手便可以击中敌方破绽。实现的途径便是“出手快”。这就是:“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我先动”。由于我方出手时已占优势,从而产生了另一种效果。这就是太极拳以慢制快的理论根据。
2 不思而得即动作的自动化
“以慢制快”的第二层含义指“不思而得”,即动作的自动化。一般技击拳术讲究“曲中求直,攻防合一”,太极拳却强调效率最高原则,以更快的意识、更灵敏的触觉制胜。太极拳技击过程中要求做到“信手而应,不思而得”。太极拳练习的高级阶段讲究“无形无意”。“无形”反映的是太极拳攻防招式随机应变,完全不遵守套路模式。“无意”指的是动作技击不经过大脑的思维过程,直接出发。不思并不是不思维,而是经过先期思维,很好的掌握了一套或许多套处理攻防的模式、技能,已经达到自动化的境地。所有触发指令都存放在大脑的缓冲部位(前线部位),当敌方攻击时,我方捕捉到敌方的细微攻击特征信息,立即把大脑缓冲部位存放的对应攻防组合付诸实施。攻击速度非常之快,“不必顾盼拟合,信手而应,纵横前后,左右逢援”。给外人的感觉便是,敌方攻击虽快,但我方从容不迫,信手而来,敌方应声倒地而不自知。所以,太极拳之技击,看上去似乎很慢,实际上是非常快的,太极拳的“快寓于慢”就是这个道理。
3 引导敌方按照太极拳的规律走
吴图南先生提出了太极拳技击的四条标准:“第一不使拙力;第二以静制动;第三以柔克刚;第四以弱胜强。”如何才能做到这四点,太极拳歌诀记载:“入吾壳中”。即进入我的圈套,或者受了我的控制,引导对手按着太极拳的规律走。如对方是摔跤的,你不能跟着他摔跤,而是让他跟着你打太极拳。这就是“入壳”。要想做到入壳,首先要明白太极拳“沾连黏随”的原理。沾连黏随即不丢不顶。少林拳讲究丢得开和顶得住,太极拳则相反,讲究不丢不顶,沾连黏随,不管对方是什么拳种,只要与我搭上手,就摆脱不了我,被迫跟着太极拳的路子走。沾,指接住敌方的手如膏药贴在敌方身上一样,不像少林拳的格、碰、撞、砸,把敌方攻来的拳或脚迎击回去;连,连接在一起称为连,敌方打我一拳或击我一掌,如果打空,必然迅速撤回,这是最好的回击时机,然而,许多人由于进攻意识不强,听任对方撤回再第二次进攻,进攻意识,尤其是连结进攻意识和方法,谓之连;黏,是封住对方是对方没有进攻机会,处处感到不顺;随,即跟进,当我们逼住对方时,敌方会选择后退、转腰、撤步等方式摆脱,这时是进攻的最好机会,随之进攻。这便是太极推手的“入壳”,也是以慢致快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 李伟,沈红明. 试论太极拳的技击思想[J].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1(01).
[2] 李辉,刘芳. 太极拳具体技击用法解析. 滨州学院学报,2009(06).
[3] 程鹏宇. 太极拳真功夫机理探讨.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03).
[4] 程进才. 试论太极拳的“四两拨千斤”. 邯郸学院学报,2009(03).
[5] 刘仁辉,倪锐,肖震. 试论太极拳技击的训练与发展. 武术科学(搏击·学术版),2004(06).
[6] 靳周祥. 关于太极拳技击的思考. 焦作大学学报,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