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教育论文>文教资料

社会思潮引导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2016-04-07 17:54

  社会思潮一般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反映某一阶级或阶层利益和要求的、得到广泛传播并对社会生活产生某种影响的思想趋势或思想潮流”社会思潮的涵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解释“社会思潮的实质是社会意识的特殊运动,它的源头是某些思想家所倡导的思想理论,它的内容是对时代和社会重大问题的反映,它的影响在空间上是广泛的,时间上是持久的。”


  在社会思潮的流传过程中,各种社会思潮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他们是社会思潮传播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的载体,对各种社会思潮的认同或传播能够映衬出大学生的主要思想特征,也能够反映出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思潮,积极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对于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有着重要意义。


  一、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传播新路径


  20世纪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阅读著作、听学术报告或者同群体间的交流互动等途径。而在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社会发展进程的加速,现代科技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尤其是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的普及运用,改变了传统的传播和人们日常思想交流的方式,使社会思潮的传播拥有多样化的传播路径,传播速度更加迅捷,传播的信息数量增大,传播的范围更广。


  互联网具有交互性、开放性和自由性的特点,随着网络新传播路径的展开,信息传播受限较少,这也为各种新思潮的兴起与传播提供了路径。“90后”大学生所处自媒体的信息大爆炸时代,网络更加开放,大学生从网络上感知外部未知世界和获取信息比书本课堂上来得更快速、自由。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被动接收信息的方式。通过开放的互联网、移动终端等多渠道快捷地了解各种各样的海量信息,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拓了新的教育空间,同时为多元和多变的社会思潮传人开辟了新路径。


  二、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


  在全球化背景下,科技飞速发展,互联网时代思想文化呈现多元化和多样化的趋势,国内外各种思潮风起云涌,当代社会思潮在传播过程中,正确思潮和错误思潮同时存在,对我国的影响涉及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和思想文化领域。其中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在形成过程中的大学生的影响更为突出,社会思潮作为一种思想倾向、价值观念和理论形态相结合的产物,会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双重影响。


  1.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1)拓展大学生的视野、活跃思维。“90后”大学生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思想,对社会问题也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社会思潮作为社会存在的产物具有语言与视角的流行性、时尚性和群体性的重要特征。当代社会思潮具有极为广泛的内涵和意义,大学生对社会思潮的好奇心,他们了解出现和发展的历史条件和不断变迁的过程,能更好地认识世界,拓展大学生的新视野。新的社会思潮的出现常常都是跟随着经济和政治改革的发生而产生的,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思潮、生态文明思潮、全球化思潮等,为大学生开启了一个认识世界多样性的窗口,给大学生的思维发展带来很大帮助。同时,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有的放矢,帮助大学生们确立与时代进步潮流一致的思想认识,摒弃一些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陈旧观念,对大学生思想行为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2)增强大学生对问题的识别和鉴别能力。互联网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接收信息的途径和内容,新媒体的发展使大学生信息沟通的渠道更加方便和畅通,信息传播具有即时性和互动性的特点,社会思潮的传播更加迅猛和便捷,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把握各种社会思潮,也可以通过多种实践活动来获取对社会的认知。随着新媒体互动的增多,大学生不仅仅被动接受社会思潮,更进而转变成为社会思潮的传播者。这就使得大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各种社会思潮及其产生的背景、理论条件以及产生的影响力等等,能够更好地认识和辨析社会思潮,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3)促使大学生理性关注和思考现实问题。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会从不同角度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同时产生多样化的风格和多视角的思路,并能通过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因此,大学生在接受各种社会思潮影响的过程中,肯定会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全面、客观地看待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理性地剖析其中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冲突,形成理性的自我思考,这也促使大学生今后在接触到更多的先进思潮时,能更加理性和成熟。


  (4)强化大学生注重全面发展的现代意识。现代意识是大学生适应全球化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当代社会思潮中有很多的理论观点包含着先进的思想理念,这些理论观点的形成来源于对社会问题的反映,如发展与效率、竞争与合作、民主与法律、生态污染等问题。大学生对这些社会问题的探讨和理解,有利于树立现代意识和先进理念,更好地认知社会,为社会做贡献。不断涌人的社会思潮在带给大学生们先进思想理念的同时,也激励着他们不断地挑战自己和超越自己,从而激发奋发进取的精神,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以更好地适应当今世界对人才的需求。


  2.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1)动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部分大学生理论基础薄弱,社会经验不足,不能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以及对当前出现的贫富差距大、腐败现象蔓延等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缺乏深人分析的能力。当他们在网络上、论坛上接触到诸如新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时,往往会被这些思潮所宣扬和描绘的理想世界所吸引,认为这些思潮的观点和理论是正确的。部分大学生在这些思潮的影响下,会将当前我国社会改革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归结为社会主义制度造成的,从而认定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好,不能正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为共产主义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还有部分大学生则一味地认为,资本主义是更公平和自由的,宣扬资本主义道路是更好的选择,甚至对资本主义怀有崇拜心理,动摇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怀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对共产主义理想产生怀疑。


  (2)造成大学生价值取向迷失。随着国家进一步深化改革,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部分大学生在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中,由于自身心智尚不成熟,社会经验缺乏,受到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社会思潮的影响,在学习中,热衷于学习毕业后能给自己带来直接利益的专业,而对于那些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培养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人文学科不认真学习,失去了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追求。部分大学生甚至把人生信仰也建立在功利基础上,人党动机实用化,把人党作为找到好工作的筹码。在生活中,部分大学生不顾集体主义思想,崇尚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漠视社会责任和道德规范,甚至做出越轨的不道德行为,抛弃社会主义荣辱观,以极端个人主义、实用利己主义作为自己的人生哲学,这给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带来危害。


  (3)消磨大学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积极性。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中西经济、文化产生碰撞、交流与融合。西方社会的一些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影响着大学生,其中存在主义思潮散播对社会和未来的悲观情绪,以“物质欲求”为核心的消费主义思潮,宣扬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而后现代主义思潮带有许多消极因素,易诱使人们养成不思进取、散漫自由的生活习惯。大学生在进人高校学习的最初阶段对自身惰性的管理能力不足,自制能力较差,对外界思想的辨别能力也较弱,而这个阶段正是培养其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关键阶段。如果对上述社会思潮的消极理念不能理智地辨析,就会将物质享乐作为个人的奋斗目标,贪图物质享受,忽视精神生活,丧失吃苦耐劳的精神,消磨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积极性,背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高校不对处于这个阶段的大学生采取有效引导,将会严重影响部分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对其学习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



  (4)对国家主权的忽视削弱了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大学生应该具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宽广的世界眼光,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全球化思潮强调世界时空的缩小、人类相互依赖的加强和共同利益的增多。大学生关注全球和人类整体利益的意识增强,明显高于对本国和本民族利益的关注,从而弱化了大学生的民族国家意识,削弱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全球化思潮所倡导的“人权高于主权”的理论观点,对传统的民族国家主权观产生了严重冲击,使大学生产生忽视国家主权、漠视国家利益的错误思想。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否认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成就,以唯心主义的历史观来解构历史,否定和诋毁中国革命的作用。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处于理性思维发展中的部分大学生有很强的渗透性和欺骗性,历史虚无主义者不顾历史的真相,故意颠倒是非黑白,抹杀民族英雄的功绩,使大学生丧失了对民族的信心,历史虚无主义的主张严重影响了部分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削弱了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社会思潮引导的实效性


  人们对社会思潮的接受和传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符合人们的某些需求。社会思潮存在于不同的领域,影响力有好有坏,社会思潮给大学生造成的消极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只有通过各种渠道,在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等多个层面完成社会思潮“引导”以确保其真正的认同感。当前,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并带来了挑战,要想发挥作用提高实效性,必须与时倶进,将社会主义价值观融人校园文化之中,夯实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基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是社会思潮传播的文化高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渠道。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对于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的重要作用。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途径、课程体系、内容建设等方面进行改进与创新,提高教育实效性、针对性,使大学生系统全面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会用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观察社会现实问题,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对社会思潮的控制和引领能力。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扩展,要求大学生认真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及马克思的原著,提升理论素养,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增强辨析各种社会思潮实质的技能。


  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上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当代社会思潮多元并存,大学生在面对理论和观点混杂的各类社会思潮时,面临各种似是而非的思潮的影响和太多想当然的理解时,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解疑释惑。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正视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上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抓住理论联系实际的关键,对各种社会思潮的产生背景、内容、思想实质和发展趋势等加以全面、客观和理性的分析,做到善于引导学生深人学习思考,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学习借鉴其思想内涵,吸收和融合思想的精华,弃其思想糟粕。这样,既能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发展动态,也能促使大学生辨析是非,抵制不利思潮的消极影响。


  2.重视德育教育,践行良好的道德规范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高校培养的人才既要有知识能力,更要有崇高的人格和远大的理想。大学生的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未来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有高尚人格和远大理想的人,拥有知识和能力将会造福人民、贡献社会。反之,一个人知识多能力强,没有崇高人格和远大理想,可能会走到危害社会和人们的对立面。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可使道德规范内化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纽带。高校在大学生培养中,要把德育放在第一位,在做人和成才的问题上重视做人的教育,首先培养优良的品德。道德作为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能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促进人际关系的融洽,促进高尚道德情操的弘扬,使社会精神面貌积极向上,最终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3.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情感根基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核心,在任何时候都是最基本的素质要求。培育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对祖国极其忠诚和热爱的深厚情感,这种感情表现为大学生对自己祖国和民族的依赖和认同,表现为为祖国的伟大复兴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而奉献青春的精神。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长河中,能抵御外侮而自强,能历经千年而不衰,依靠的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如今,我们要利用历史留下来的爱国主义资源,教育大学生们热爱祖国,不仅是一种情感或观念,更包含着爱国主义教育指导下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当代大学生应将爱国情感转化为爱国行动,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中华民族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下离不开世界,同样,世界的进步不能缺少中华民族。我们要教育学生善于学习其他国家长处,与时倶进才能获得不断进步。


  4.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导向功能和育人功能。先进的校园精神会形成一种强大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学生社团活动,创建一个文化交流平台,通过与同学互动,在交流研讨中互相启发,通过互动的思辨能对社会矛盾和社会思潮的热点问题与难点问题进行科学分析,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案,深化理论教学效果的作用。


  运用新媒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在新媒体大环境下,各个学院应从实际出发,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如微博平台、微信平台,开展活泼生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说教变为平等互动,让大学生由被动接受教育变为主动参与和学习,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利用新媒体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管控和正确引导。重视校园网络管理,给大学生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舆论环境。


  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重要途径。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引领大学生深人社会,接触人民群众,亲身体验国情、社情和民情,学习中华民族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助人为乐的优良品德,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大学生通过实践能深刻理解和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在实践中锻炼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促进知行合一。


  四、结束语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核心价值观,凝聚了全社会共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导向。多元文化背景下,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培育,是应对多元文化与价值挑战,进一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维护我国国家发展利益的重要举措。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社会思潮,培育大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动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使其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践行者、理论的信仰者、制度的拥护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上一篇:立足教材 享受语文

下一篇:集腋成裘——初中语文知识积累之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