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教育论文>文教资料

赵氏小品中的语言民俗现象

发布时间:2016-05-12 17:41

  小品也属于一种口承文化。何谓口承文化?口承文化即人类的各种口头文学以及用口头语言表达和传承的各种人生经验和知识。赵本山的小品同样也是语言形式和语言行动的结合,尤其是和民众的精神状态联系起来了,从而为读者展示了活泼多姿的人际关系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描绘了传统农村向现代农村转变过程中引起的深刻变化。本文着重从语言与小品的关系、赵氏小品中的语言民俗与社会文化现象两方面来阐释赵本山小品的语言艺术特色。


  一、语言是小品的生命线


  本文所谈的“小品”是指短小精悍,构思精巧,可供舞台表演的独立艺术样式。它不仅要立足于“小”,更要立足于“品”的观念。前者是指小品的篇幅要短,场面要小,演出时间短,后者是指小品要有“味”可品,即要能以小见大,戏短情长,启迪观众的心智。“小品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样式出现在舞台上,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电视的迅速普及,小品逐步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形式。”小品的产生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迎合了当今社会人们的审美心理。


  语言是小品的物质载体,小品主要通过剧中人物的对话来完成。小品具有篇幅短小,构思精巧,审美信息量大,演出时间短等特点。因而小品的语言必须简洁凝炼,具有高度概括性,做到寓繁于简,言简意赅。赵本山小品的成功之处虽并非只有语言这一要领,但可以说语言是赵本山小品的生命线。简洁凝练的语言是赵本山小品的基本要求,但是一味地追求简洁,难免会有单调之嫌,所以赵氏小品语言不仅简洁凝炼,还生动活泼、形象鲜明、幽默风趣。正是其语言所具有独特魅力,才吸引了无数观众,并且当之无愧的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语言现象。


  二、赵氏小品中的语言民俗现象


  从语言“发送者一信息一接受者”的关系来看,赵本山小品语言在发出信息之前极大的考虑了接受者这一群体。赵本山作为草根农民出身,自身的经历能和大多数人产生共鸣,毕竟在中国接受精英文化的人只占少数。赵本山的小品的创作基础来源于民间,展现的是具有原生态生活的审美特色,他从人民群众中汲取生活语言,再经过艺术加工,使这种语言更具艺术穿透力和传播性,同时又创作出了强烈的喜剧小品的艺术效果。方言和熟语是一个地区最具有民俗特色的语言现象,下面将从方言和熟语以及流行语两方面进行说明。


  (一)大胆使用东北方言


  方言是某一地区人们通用的语言。东北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与其他次方言相比更接近于标准的普通话。小品演员赵本山就是媒体传达东北方言的领军人物。1990年赵本山小品登上央视春晚,东北方言通过春晚成为各方言中最让观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赵本山的小品语言基本上都是东北方言,当然这不仅仅是因为赵本山长在黑土地而热爱自己语言的缘故,还与东北方言的特点分不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成就一种语言。东北地区幅员辽阔,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在独特的地域环境影响下,形成了东北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东北人自身的率直、豪迈的性格催生了形象生动富于节奏感的东北方言。赵本山小品的主创人员多是土生土长的东北人,在运用东北方言上也是得心应手,信手拈来。所以在欣赏赵本山小品时会感到地道的东北味儿,就这样充满了东北乡土文化和乡村话语的幽默小品展示出了形象生动,淋漓尽致的别样风情。


  (1)赵:下来了,因为啥呀?腐败呀?(《拜年》)


  例(1)从拜年中赵本山很直接的道出村长下马的原因是腐败,语言直接带劲,响应了民心,抨击了贪官污吏横生的社会现实。


  我认为东北小品之所以流行开去不仅是因为好听,还有就是听得懂,七大方言区的其他方言搬上荧屏受众有限。东北小品易被观众所接受,这不仅是因为东北方言与普通话语音相近的优势来说的,而且与东北方言的个性是分不开的。既然是方言,东北方言也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它与普 通话同中有异,异中求同的关系也为赵本山小品起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东北方言比起普通话更具有一种亲切感和幽默感,这还得从其特点说起。


  “东北话中,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分不是很淸楚,词语后常带有儿化音,声音V’读成“y”,调值与普通话也有差另!1。”这些现象在赵本山的小品语言中是很常见的。当然在面对标准语使用的全国观众来说,这些差异并不会构成语言障碍,因为把这些放人到情境中去是很容易弄清楚的。


  (2)赵:你说我儿子净整这格路事儿,让我这当爹的替他相媳妇儿。你说现在都啥年代了,这当老人的跟着瞎掺和啥劲儿?我说不来吧,他就跟我怄气儿。俺那孩子哪点儿都好就是有点驴脾气儿。这也不怪他,我也这味儿。等一会姑娘来了,我把信一交就算完事儿。(《相亲》)


  (3)宋:许多老年人(y6n)被脑血栓后遗症所困扰。(《策划》)


  (4)宋:我年轻那时候,那绝对不是吹(cui):柳叶弯眉櫻桃口,谁见了我都乐意敝(c6u),俺们隔壁那吴老二,揪(c8u)我一下就浑身(sen)发抖。(《昨天、今天、明天》)


  (5)赵:那是过去,现在和将(jiang)来。


  赵:小伙儿比较(jiao)帅(su&i)呆了。(《昨天、今天、明天》)


  在《现代汉语》中说到“儿化”的作用,儿化词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所表示的意义一般是淡化原有的词义,起着“轻描淡写”的作用。比如在例(2)说到“怄气”加上儿化音,“怄气儿”舒缓了氛围,淡化了“怄气”的词义,也突显出人物形象老大爷对儿子的疼爱,心胸的宽大,儿子的乖巧。“儿化”也可以表达说话者的“喜爱、偏爱”的感情色彩。“媳妇儿、驴脾气儿、这味儿”,体现了赵本山扮演的徐老蔫对儿子的偏爱,对儿媳妇的期待。


  平舌与翘舌的区分,把声母V’读成“y”这些现象在东北方言中也是较常见的,如例(3)。东北方言把普通话的翘舌音绝大分发成平舌音,又把普通话的平舌音发成翘舌音,东北方言这种将平翘混用能将小品语言串成顺口溜,不仅能增强喜剧效果,还能让人体会到地道的东北味儿。在例(4)中标明了赵本山小品中的平翘舌混用的情况。再如《钟点工》中赵本山的一段台词,“睡的腰上疼,吃的直反胃,脑袋直迷糊,瞅啥啥不对。追求一辈子幸福,追到手,明白了。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遭罪。”这让观众听得顺耳,即使出现的平翘舌混用的情况也不会让观众理解错小品的内容,


  与普通话相比,东北方言的声调调值走向的基本形状基本相同,但每类声调的起点却不同。普通话的调值分别是“55、35、214、51”东北方言四声的调值一般为“44、24、213、53”,所以东北方言说出来显得平淡、含混,不够响亮、清晰,听起来缺乏起伏变化,不富抑扬顿挫。诗歌讲求一种抑扬顿挫之美,而小品语言多是在日常生活的大前提下形成的艺术语言。赵本山小品大多是在东北农村小老头,小老太的日常生活为基础进行的艺术创作。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本就是平平淡淡,更何况是老年人,所以赵本山小品中的东北语言虽平淡但更真实,更容易让观众置身其中,更容易引起故事的波澜。


  字调不一致。东北方言有一部分宇的“调”也不一样,存在一种声调的改读。在例(5)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声调的改读,就是这种声调的改读使赵本山的小品语言更具有乡土气息,更符合角色形象。例(5)中不仅有方言的语音特色,还出现了赵本山小品中常用到的变异语法搭配习惯,词语的超常组合。“比较”一词我们常与性质形容词搭配例如“比较好、比较大、比较帅”,构成状中结构。“帅呆了”是中补结构,可以说“比较帅、比较呆”,却不能说比较“帅呆了”,这样的搭配是有违语法的组合规则,属于超常搭配,是变异的语法。但往往就是这样的不符常理的语言会让观众在审美过程中产生对审美对象“无知”的嘲笑,找到自我的肯定感,从而产生喜感。


  以上这些是赵本山小品中东北方言的部分特点。正是这些特点,才让观众在赵本山小品中体会到东北百姓生活的乐趣,也正是它与普通话的区别,配以小品人物的精彩表演,才使其小品别有一番风味。赵本山的小品语言不仅让东北人感到熟悉亲切,北方人能听懂容易接受,而且也让南方人感到新鲜有趣。


  (二)熟语、流行语随处可见


  熟语和流行语有广大的语言受众群体,不仅习用性很强,表意丰富,附加色彩鲜明,而且会使语辞或文辞收到尽善尽美的修辞效果。赵本山小品中的人物绝大多数是农民或是其他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赵本山在其小品的表演中逐渐地以这些小人物的身份语言发出对社会不良现实以及城市文明的看法,使小品的思想意义大幅度提升。所以在赵本山的小品中为增加小品的笑点和悟点长会使用民间的熟语和流行语。


  (6)赵:完了,你让我玩鱼塘行,让我说语言好比--


  髙:比啥呀?


  赵:蛤蟆蜍子去南极--根本找不着北;脑血栓练下盆一根本劈不开腿;大马猴穿旗袍一根本看不出美;你让潘长江去吻郑海霞一根本够不着嘴。(《拜年》)


  (7)宋:你想知详情,请登录白云飘飘点博客点com。


  牛:大妈咋还开了博客呢?


  牛:狗窝?是怎么发现的?


  宋:被狗仔队发现的呗。(《策划》)


  熟语包括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读语和格言。普通农民或是老百姓对民间流传的熟语是非常熟悉的,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使用。在赵本山的小品中出现的熟语,一般是老百姓使用频率比较髙的,如在例(6)中使用了一连串的歇后语,极大地增添了小品的喜剧元素,也丰富了小品的语言艺术,让观众对赵本山小品的语言艺术给予较髙的评价。现在研究赵本山小品语言艺术的论文有很多学者都对其中的熟语进行了更详细的研究,本文就不在深人探讨。


  流行语总是追逐新事物,新潮流,新时尚,它本身就有很强的趋时求新性。当它出现在人们口头或笔下时,总能给人新奇的刺激感。说话人使用这类词语表明他了解新事物,熟悉新文化,不落伍,不保守,也能增加他说话的生动性,有效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在赵本山小品这类语言的使用比较多,当然也突出了人物形象(主要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了 解大世面的一面,更是打破了观众心目中对老农民保守无知的看法,瞬间产生了一种审美张力,让观众在这张力中寻求平衡感而认真投人小品的剧情中,发出会心的笑声。例如在《昨天、今天、明天》的台词“小伙长的比较帅呆了、距离产生美、度蜜月、整整容、做个拉皮儿。”又如《说事儿》中“緋闻!绝对的绯闻。”


  综上所述,赵本山小品的成功不仅在于东北方言的使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艺术,还有将民俗文化嫁接到小品预言中。也正是由于赵本山小品语言的创造性、灵活性、新颖性和独特性成就了一个时代,一个属于赵本山的时代,一个带有浓厚中国地域特色的草根小品演员成为了“艺术大师”,带领中国的小品艺术进人了一个崭新的领域。也许一些欣欣向荣的事物终会存在自身的问题,阻碍其前行,无可否认,赵本山小品同样也面临新的瓶颈,如在小品表现和语言方面,出现了舞台形象低贱化,语言调侃化,缺少文学内涵,缺少让观众进行反思和检讨的酵素。


  在重复观赏赵本山以前许多小品作品的时候,如果能静下心来,抛开“欢笑”的小品表面效果,细细品味每一句小品台词时,不难发现,总能让我们产生许多感触,或是触及到生活的某些真谙、或是触及到我们的内心世界,触发对社会现实的一些情绪等等。我想,这大概也是赵本山小品的本意吧!本文对近来赵本山小品的举例较少,因为比起前些年的赵氏小品,仿佛近几年的小品缺少了一些内涵,缺少了更深层次的东西,如央视春晚的《火炬手》、《不差钱》,辽宁卫视的《相亲》、《同桌的你》,都将娱乐作为了其创作的终极目标,在观众欣赏小品之余难以得到精神上的启迪。这不仅是赵本山小品遇到的瓶颈问题也是中国小品目前创作上的垢病。研究赵氏小品语言上的成功,即是对其过去的肯定,也是提醒赵本山小品如何重拾昨日的辉煌。这也正是中国的语言类节目前进的方向。不仅要借鉴其独特的语言艺术,也要在娱乐观众的同时达到启迪人们智慧的效果。


                                                            尹娇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上一篇:训诂学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网络媒体导向下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