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教育论文>文教资料

您真正地关注您的学生了吗

发布时间:2016-05-15 17:12

  最让语文老师尴尬的语文课堂是:老师一人讲得津津有味,激情四溢,而学生却听得哈欠连连,无动于衷。而在这时候,老师往往会用各种各样的理由来指责学生,却很少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您真正地关注您的学生了吗?


  中学语文教学的对象是处于15-18岁的青少年,他们带着一颗充满好奇的心来认识世界,并逐渐形成独立的人生观与世界观。那么,与此相应的语文教学不仅承担着教会学生学习,而承担着让学生接受中华民族优秀的语言模式、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的任务。从这一点来看,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用智慧培育智慧,用生命呵护生命,用创造激发创造的事业。离开了“人”,语文就失去灵魂,灵性而显得苍白无力。陶行知先生早就疾呼语文教学要解放学生的眼睛、解放学生的头脑、解放学生的双手、解放学生的嘴、解放学生的空间和时间。他的思想核心与今天的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一致的。现代的教育观认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老师应该尊重学生。


  ―、及时抓住灵感随时激活思维


  心理学研究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曾说道:“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托尔斯泰也许不是成功的教育家,但此言说得极是。我们不能不承认,时至今日,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仍然是影响教育成败的最关键的因素之一。要改革语文课堂教学,也理应首先从“激发和培养兴趣”人手,大胆改革和探索,不断优化,让学生获得学习的兴趣,培养健康个性,提高综合素质。


  在疏通《〈指南录〉后序》文意之后,感悟文天祥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崇高的爱国品质的时候,我听到几个学生小声嘀咕“士可杀不可辱”,“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而取义者也”。虽然这个问题让我有点措手不及,因为备课时我没想到会出这样的意外。我完全可以装作没听到而不予理会,但是我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抓住疑问,激活学生思维的机会。于是趁机抛出问题:“文天祥出使元营,没有完成使命反而受辱,他有两条路可走,分当引决或隐忍以行,他选择了后者,理由是‘将以有为也\大家对他的这一选择是怎么看的?”我的话还没有说完,学生早已议论纷纷。看着学生们眉飞色舞的表情,听着学生们引经据典的争论,我感觉到莫大的欣慰与满足。学生的思维是如此的广阔与敏捷,有时让老师们大感吃惊。我们其实也没有必要回避这一点。语文教师就要善于倾听学生,善于把握时机,及时抓住学生瞬间的灵感,激活学生的思维,那么你已向成功的教学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二.挑战定势思维尊重学生思考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更多注重的是学生的集体共性,而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注重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而忽略学您真正地关注您的学生了吗?


  生的求异思维。学生极容易形成直线型的单一的思维方式,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严重影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与形成。然而语文与其他学科相比,最大的特色在于语言文字的灵活性和模糊性,多义性和个性化以及对文学作品情感体验的差异性等等。语文教学不同的阅读个体和不同的阅读感爱,是无法用所谓的“标准答案”来衡量的。新型的语文教学首先应敢于打破思维定势另辟蹊径,让学生抛开书本,抛开教参,不唯老师是从,鼓励学生挑战定势思维,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与思考。


  我们熟知的《愚公移山》,是通过“移山”来表现古代劳动人民不怕困难,人定胜天的坚强信念,而学生却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愚公为什么不移屋?既然“山”不移,“我”移屋不就万事大吉了吗?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对定势思维的一种挑战。


  同样,关于《雷雨》中周朴圆这个人物形象,课本和教参都说他残忍,冷酷,自私,贪婪而又虚伪。“坏到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曹禺语)”。这显然有失偏颇。学生在学习这篇作品时提出,作者是怀着复杂的感情来塑造周朴圆这个人物形象的。周朴圆三十年来一直用保持着侍萍的各种生活习惯来怀念侍萍,三十年如一日的怀念是真实的,这个表现了他身上没有泯灭的人性;鲁大海的出现又揭露了他罪恶的发家史,这个表现出他残忍,冷酷自私,贪婪的一面。周朴圆本身就是矛盾的统一体。曹禺既有对他恶的批判,也有对他善的同情。学生这种不迷信书本,敢于质疑探索,否定旧论,提出新见的表现,正是突破思维定势,敢于表达的自己表现。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不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吗?


  在阅读教学中,对作品的解读,对文学形象的界定,对作品空白的想象都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应鼓励他们不囿陈说,敢于打破思维定势,向权威挑战,更要不拘于“标准答案”,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多看到一种颜色,多听到一种声音,多作出一种选择。只要言之有理,老师有什么理由不予鼓励和肯定?


  三、优化教学环境平等师生关系


  新型的学生观认为:师生之间应是平等的朋友关系。我们知道朋友是思想交流的伙伴,互相交流,互相切磋,可以获益,“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虽然夸张,却很有道理。学生也是老师的朋友,学生也有老师所没有的思想,特别是在思维的广阔性和求新求异思维的敏捷性上。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以先知先觉的权威出现在学生面前的。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结论趋同,答案唯一,严重束缚师生的情感和思维,学生往往只是配合教师完成预定的教学方案的工具和被填充“标准答案”的容器。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没有了自己的思考。“学而不思则惘”。(孔子语)学生的个性受到了严重的压抑。师生关系严重不平等。


  陶行知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民主的教学作风,优化教学环境,平等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即关注学生的心灵与个性,让学生有自己读书,自己寻找答案,表达自己的机会和时间。


  在教学《鸿门宴》这篇作品时,按部就班的疏通文章之后,我不经意的问道:“在这篇文章的人物中你最喜欢哪一位?”大家马上七嘴八舌的争论起来。有人认为项羽是位虽败尤荣的真正的英雄;有的认为刘邦是一位能够知人善任的天生的王


  者;有的认为范增是一位深谋远虑的谋士;有的认为樊哙是一位忠心耿耿的勇士……各抒己见,课堂气氛空前的活跃,直到下课的铃声响了很久,还意犹未尽。学生的这种争论不仅仅是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且也让自己听到了不同的意见。这是非常有益的论争,可以集思广益,开拓思路。正如萧伯纳所言:如果两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人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两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个思想。这时候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是站在同一方向的探索者,教学的过程是共同研究问题,共同解决问题,共同探讨知识规律的过程。这一过程淡化了权威,解放了学生。还给学生一个自由的天地,是学生在没有任何顾忌和心理压力的情况下参


  与对真理的探求。教师不再是教参的“传声筒”,学生也不再是教师的“留声机”。教师和学生都得到了尊重,如果教师和学生都把每一堂语文课看作一次精神的探险,那么一种新的教学境界就出现了。


  人的个性的差异使思维呈现出千差万别的姿态,所以恩格斯说:“思维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我们用思维的外壳--语言去解读别人,解读整个世界;反过来,我们因被解读而存在,世界也因被解读而存在。语文教师的天职就是让学生解读与被解读。心灵是自由的,思维是自由的。文学女神的风情万种,寓于自由之中。把自由的权利还给学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呈现出“一千个读者的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理想境界。


                                 章媛

                              (沭阳师范)

上一篇:寻找自己的影子,谈写作的自主意识

下一篇:关于少年中国学会的发起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