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教育论文>文教资料

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论文(共2篇)

发布时间:2023-12-12 15:02


第1篇:新形势下加强青少年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来源。新形势下加强青少年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具有极端重要性。为此,只有坚持问题导向和创新导向,从教育平台、教学手段、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等方面入手,保证组织、师资、制度、资金“四到位”,才能形成教育工作合力,不断提高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成效。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出灿烂辉煌的文明,形成博大精深、异彩纷呈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青少年学生将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在推进“四个全面建设”和实现“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把握其精髓,不仅对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有巨大的作用,而且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有着重要意义。

  一、新时期加强青少年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加强青少年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新时期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来源,为新时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厚实的精神根基。习近平同志指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习近平同志还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加强对青少年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是在新时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需要。

  2.加强青少年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

  习近平同志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他还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因此,只有加强青少年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广大青少年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把广大青少年培养成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寄托着党和人民对广大青少年的殷切期望,也是广大青少年学生自身必须确立的成才目标。

  3.加强青少年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新形势下推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时代要求

  当前,要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紧扣时代发展脉搏,不断充实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完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以各种载体和有效途径,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有机融入到青少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领域,并渗透到各环节,认真落实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求,使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能真正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努力提高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加强青少年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客观需要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历史发展证明,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生命力。广大青少年将来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中国梦”的实现者,也是学习、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力量。因此,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使广大青少年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思想营养,并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自觉投身于实现“中国梦”这个伟大事业中去,奉献青春,建功立业。

  二、当前青少年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学校开展青少年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有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教育途径狭窄。目前,大部分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比较单一,还仅仅局限于校内,局限于课堂,而课外、校外的活动还没有真正进入教育视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主要来自课堂学习,而缺乏亲身的体验和实践。此外,多数学校也缺乏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载体,例如教育读本、专题网站、特色景观宣传标语等。

  二是教学手段单一。受教师人文素质的影响,一些教师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往往采用简单的识记型教学模式,照本宣科。重知识讲授、轻精神熏陶的现象还比较普遍,难以让学生真心喜欢传统文化,并真正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直接影响到传统文化教育的生动性和实效性。

  三是激励机制缺失。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重智育轻德育,传统文化在学生升学考试中所占分值太少。因此,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践行的主动性,教师的教学往往也是应付了事,缺乏真抓实干、开拓创新的工作干劲。这些,严重影响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成效。

  四是保障机制薄弱。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具备师资、教材、设施、经费等条件。目前,各级各类学校开始重视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但有时缺乏统一有力的领导,师资力量也十分薄弱,没有规范和优秀的教材,配套的教学设施缺失严重,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举步维艰。

  三、新时期加强青少年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和思路

  新时期加强青少年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事关中华民族发展的未来,必须紧密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和落实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指导意见和基本要求。根据当前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学校必须从教育平台、教学手段、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等方面入手,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1.坚持多措并举,建立多位一体的教育平台

  加强青少年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三进”工作,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使传统文化教育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形成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和校园网络等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平台,实现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常态化、生活化和形象化。

  (1)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课堂教学是加强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最主要途径。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不断改革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于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心中,并外化为自觉的行动。同时,要充分发挥各学科、各课程的育人作用,引导任课教师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认真提炼发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价值理念自然融入日常教学之中,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形成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良好氛围。

  (2)发挥校园文化的渗透作用。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是加强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青少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有机融入到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建设之中,并以不同形式、途径和载体表现出来。要积极开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心的主题教育活动,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不断净化校园环境。要充分利用重要仪式和重大节庆日等契机,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民族传统、礼节礼仪等主题教育活动。学校也应当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等活动,如举办书法展、国画展、茶艺表演、传统武术表演等活动,以多样化的方式贴近学生生活,提升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学习的热忱,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3)发挥社会实践的熏陶作用。习近平同志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一种价值观要想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在实践教育,重在知行合一。学校要引导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如开展社会调查、参加劳动体验和志愿服务等,使青少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能认识自我、锻炼品格,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实际行动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学校必须把实践环节统一纳入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计划中,建立校内外相互融合、有机衔接的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

  (4)发挥校园网络的传播作用。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要充分发挥网络教育的积极作用,运用互联网对青少年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断拓展和延伸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和渠道。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为此,学校必须充分利用新媒体时代沟通与传播渠道多樣化和便利化的特征,把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趣味化、形象化、生活化,在学生可触及的网络平台上,用喜闻乐见、深入浅出的方式传播和培育青少年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2.坚持与时俱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KarlTheodorJaspers)曾经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谁要是把自己单纯地局限于学习和认知上,即使他的学习能力非常强,那他的灵魂也是匮乏而不健全的。”根据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特点,要提高传统文化的教学成效,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把知识传授、情感体验和启迪心智三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观看电影、诵读经典、参观实践、角色表演、演讲、讨论会等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依托少先队、共青团、学生党支部、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开展主题教育、理论研讨、志愿服务等活动,努力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传统文化课成为青少年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用的必修课。

  3.坚持引导示范,建立良好有效的激励机制

  学校要把各级教育督导工作进一步延伸到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中,并建立和健全相关激励引导机制。一是要发挥教学评价体系的引导作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转化为青少年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形成一个完整、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充分发挥典型示范、榜样引领作用,对在传播和践行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优秀青少年与教育工作者给予赞扬和奖赏,以此调动教育者和学习者积极传播并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最终达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学生成长的目标。

  4.坚持统筹协作,建立可靠有力的保障机制

  加强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保障机制建设,就是要从组织、制度、师资和物质等方面入手,努力为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

  (1)组织保障到位。建立一套分工明确、科学有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这是开展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首要前提。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单靠一个单位或部门往往势单力薄。特别是随着西方意识形态的不断渗透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因此,学校必须明确形势任务,统筹协调,统一部署,充分发挥学校与政府、学校与社会之间协同联动机制的作用,密切沟通与配合,整合一切有效资源,形成教育工作合力。

  (2)制度保障到位。制度建设管全局、管长期、管根本,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有序开展并长效推进,必须建立和健全相关各项制度体系。为此,要坚持问题导向和创新导向,立足实际,瞄准长远,建立健全具有时代和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教育制度,完善各种运行机制,科学谋划、统筹安排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真正深入到青少年学生的心坎,落实到他们的具体行动中,并转化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内在力量。

  (3)师资保障到位。必须加强传统文化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学养丰富、善于育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要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专项培训活动,不断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提高教师传统文化教育能力;要从教师队伍中选拔一批优秀人才作为传统文化的骨干教师进行培养,使他们成为传统文化教育和研究的学科带头人。也可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吸收一些专家学者、民间艺人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参与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工作。

  (4)物质保障到位。要积极协调,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主动性,群策群力,广泛筹集资金,加大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经费投入力度,为开展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一是要建立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项基金和奖励基金,保证传统文化各项教育活动的经费来源;二是要注意结合自然与历史,建立具有人文含量和地方特色的各类活动场所或教育基地,为开展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有效载体和阵地。

  四、结束语

  总之,加强和改进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坚持多措并举,从教育平台、教学手段、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等方面入手,保证组织、制度、师资、资金“四到位”,形成强大工作合力,才能提高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成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成为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日常行为准则和自觉奉行的价值理念,促进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第2篇: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状况调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状况的调查表明,多年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和人们急功近利的思想,导致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不容乐观。要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必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积极探索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高职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1】是高职教育题中应有之义。但是,由于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更多地关注科学技术和专业技能,在高职教育中强调“必须”、“够用”原则。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多数高职院校进行专业计划的修订时,对文化课的课程门数和教学时数进行了大量削减,认为高职学生只要具备一定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过硬,就能一好百好。然而,实际情形并非如此。由于缺少必要的人文素养,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教育中困难重重,出现理解力和领悟力欠缺,厌学、逃学现象普遍,心理偏差、思想问题等等;与此同时,用人单位反映,学生的为人处事能力、交际能力、职业道德素质等不能满足要求。

  本文从三峡电力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状况的调查入手,希望通过调查分析,打破过去长期沿袭的单一专业教育模式及部分教育工作者、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片面认识,结合我院特点,合理设置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寻找有效的教学途径和方法,改变职院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职院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我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状况的调查

  2016年5-6月,本人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观察、个别访谈、查阅教学文件等形式,对我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状况进行了系列调查。结果如下:

  (一)我院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现状

  1、大多数学生具有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但总体水平不高,且发展极不平衡。

  调查显示,由于高职学生进校前已经接受了十几年的中小学教育,对中国古代文化、历史、艺术等有了一定的了解,有个别学生认为自己已经“非常了解”。但就总体而言,大多数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功底不深,知之不多。对于孔子、孟子等古人的生平事迹和主要思想知之甚少。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完整阅读过《论语》、《道德经》等,即使表示自己了解某些古人和古典著作的,也有很多水分。

  2、思想上认同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忠”、“信”、“孝”、“仁”、“义”、“礼”等,行为上却往往表现出相反的情形来,知与行不能很好地统一。

  在处理个人与国家、与父母、与兄弟姐妹、与朋友、与他人以及与工作等各项关系时,95%以上的学生选择了对国家、集体和工作要“忠”;100%的学生选择了对父母要“孝”;95%的学生选择了对兄弟姐妹要“仁”、“义”;分别有35%和65%的学生选择了对朋友“义”和“信”;93%的学生希望在与他人交往中能遵循一个“礼”字。由此看来,同学们是认同中国传统道德的。但仔细观察和深入研究,却又不难看到其中的反例。比如,同学们一致主张对父母要“孝”,但在生活中,却没有几位同学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平时也很少主动跟父母问好,更缺少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心。对于“诚信”,大家都认为是做人的基本道德,都讨厌被欺骗,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论文严重抄袭现象,也有部分同学存在考试作弊、恶意欠费等情形,这些明显“不诚实”行为却没有引起学生足够重视。至于待人以“礼”,在校园中对自己的任课教师甚至班主任教师视而不见的情形却时有发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二)我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1、学校领导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给予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有待进一步加强。

  我院是一所以水电为特色的高职学院,学校领导已经认识到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近年来在校园环境建设上下了很大功夫,修建了图书馆、文化广场,教学设施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校园更加美化、香花、绿化,学生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受到熏陶。重视第二课堂建设,在院团委指导下,成立了博雅国学社、书法学会、精武协会、演讲协会、读者协会等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力和人文关怀。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选修课有了一定的比例,但在数量上有待增加,质量上有待提高。

  过去的一学年里,我院共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选项或选修课10门,这些课程主要有《三峡文化概论》、《饮食文化与健康》、《音乐欣赏》、《书法(毛笔)》、《美术欣赏》、《中国近现代史》、《太极拳》、《剑术》等等,共计896学时,仅占理论课总学时的1.16%,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育的学生共1511人/门次,平均每个学生一年内仅有0.38门传统文化方面的选修课程。对于选修这些课程的原因,有的是因为“兴趣”,有的是因为“学分要求”,还有的是因为“没有其他课程可选”。因而,在学习过程中,除了本身感兴趣的同学外,其他大多热情不高,学习效果一般。

  3、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应提高哪些方面的传统文化知识、怎样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却没有认真思考过,付诸行动的就更少。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认识存在一定程度的分歧。有的教师感觉到学校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还应该继续加强,投入比重应提高;有的教师认为应加强写作类课程的教学,认为这些课程对找工作“有帮助”;还有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开设这一类课程,因为“浪费时间”。

  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根据调查所得,结合我们掌握的一些资料和我院的教育实践,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和方法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1、在课程设置方面,增开传统文化方面的选修课程,在目前已经开设的十门传统文化类选修课的基础上,开设一些哲学、经典诵读之类的课程,也可开设一些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如已开设的《三峡文化概论》和《土家文化赏析》等),或者是一些具有地域和专业特色的校本课程【2】,如《三峡水文化》等。并且通过课堂教学的改革,提高课堂吸引力,让学生接受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增强人文素养。

  2、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政课的教学、与专业课的教学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各门课程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元素,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形成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借助社团平台,通过博雅国学社的经典诵读、读者协会的读书报告会以及演讲协会、精武协会等社团举办的各项活动,寓教于乐,在活动中增长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情操,健全学生的心理,完善学生的人格。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把知名学者、行业专家请进校园给学生做专题讲座,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听国学大师讲国学,开阔学生的眼界。

  当然,这一切的实现都有赖于领导的重视和一支高素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

上一篇:作文教学离不开“人本”

下一篇:论述加强民族文化教育论文(共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