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教育论文>文教资料

日本文化教育对中国的启示研究​(共2篇)

发布时间:2023-12-09 06:42


第1篇:看日本如何策划传统文化教育课


  日本,这个与我们一海相隔的邻邦,在传统日本文化教育课程中所做的一系列策划值得我们反思、借鉴。

  日本在修订的《新编国语》以及《现代文》课程里面竟然大量使用了中国古代故事、古典诗歌和中国著名的成语、格言、警句、谚语……他们为何做出如此策划,这与我国中小学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何差异,值得我们深入分析与比较。

  日本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态度

  中日两国的传统文化特质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亚洲国家的共同烙印。日本的传统文化既凝聚着日本民族独特的气质特征,也体现出对其他民族传统文化的吸收与改造。传统文化教育近年来在日本教育改革中备受瞩目。2006年,日本政府对《教育基本法》实施全面修订,其中教育目标上增加了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新内容,即“尊重传统与文化、热爱孕育传统文化的国家和乡土,并且尊重他国,培养贡献于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的态度。”这是日本第一次以法律形式保障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地位。特别是2008年由日本文部科学省颁布的学校教育课程的基准《学习指导要领》。须知日本大约每10年对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进行一次修订,继1999年改订后,2008年2月公布的该《学习指导要领》是日本近30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教育改革,并颁发《学习指导要领解说》对其进行详细解读。次年的修订报告中再指出“培养活跃于国际社会的日本人的同时,要加深理解家乡和国家的传统文化,必须充实继承与发展优良传统文化的教育。”

  近年来,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各学科教科书的渗透内容,亦或作为独立的地方(或学校)特色课程,已经在日本掀起了一股“和文化”之风。这充分反映了日本近年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系统性要求,从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情感到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创造,其中蕴含着由单一到多元的文化指向性。

  日本对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策划与特点

  为对日本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我们从课程目标、内容、开发、实施和评价等五个课程基本要素分析日本传统文化教育。

  1.课程目标。日本现行的《学习指导要领》提出了“生存力”理念,明确“生存力”由扎实的学力、丰富的心灵和健全的体魄构成。新的教育理念以公共精神、传统文化为基础,充实传统文化教育及相关的道德活动、体验活动。它强调了如下观点,“要贡献于世界,只有加深对自己国家和乡土传统文化的理解,形成尊重传统文化的态度,才能在全球化的社会中表达对异文化的敬意,才能与来自异文化的人们共存;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不仅是和他人的关系、和社会的关系,与自我对话、加深自我理解也至关重要。”

  由此可见,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和宗旨与日本政府主导的“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和宗旨有着共同之处。因为中日两国都面临着两大任务:一是对外发展战略,即要向世界传播本民族文化、以文化来强国;二是对内的任务,即提升国民的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以及培养具有丰富心灵和完善人格的公民素养。但是,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缺少了日本“传统和文化教育”所具有的过去、现代和未来文化相联系的视野,缺乏面向未来的文化创造的追求。

  2.课程内容。日本的《学习指导要领》在国家课程层面上以国家课程标准的形式规定了传统文化在各学科课程中的内容,并提出了若干课程实施建议,《学习指导要领》的传统文化教育由于侧重人文素养的形成、文化内涵的积累、性格气质的陶冶,其内容主要集中于人文社会学科,对中小学各学段提出了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并把这些教育内容融入五大课程:国语科,社会科,艺术、家庭和体育科,外语科,道德科。

  从中日课程内容的文献对比我们可看出,我国在教育内容系统性、整体性还存在不足;各学段的课程标准仍有待进一步细化。

  3.课程开发。为了培养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加深其理解,日本不但在国家层面制定了指导纲要,文部科学省也指定了“传统与文化教育”实验区和实验学校,这些地区和学校结合当地的文化资源,开发了丰富多彩的“传统与文化教育”的课程资源,推出了很多优秀的教学实践案例。此外,日本不同学术领域的学者也介入到“传统与文化教育”研究之中。

  在东京教育委员会所编辑和发行的《日本的传统与文化教材集》中,“传统与文化教育”的教材种类繁多,涉及领域广泛,涵盖文化的多个层面。该教材集列举了31份教材,按照以下三大部分进行分类:

  第一,基本单元(含10份教材)。色、形、纹—学习使用包袱布Ⅰ;折叠、包裹、打结—学习使用包袱布Ⅱ;阅读各种各样的文字;日本游戏;筷与碗;日本的住宅;作为文化的日本之音;漫步江户和东京;倾听和之声;节日的魅力。

  第二,体验和创造单元的教材(含14份教材)。制作动漫画卷—从鸟兽戏画、北斋漫画到现代动漫;摩登城市东京的生活文化;身边的信息和媒体;探索出版文化的诞生;仪式中的音和音乐;世代相传的日本民歌;大相扑和现代生活;和服的着装;学“道”—花道、茶道;道具和工具;生活中保存的江户文化;学习武道;学习象棋;学习围棋。

  第三,新文化单元(含7份教材)。事件、信息和媒体;现代艺术中隐含的日本的传统与文化;折纸鹤—宇航员野口的“宇宙鹤”计划;来自“和”文化的日本品牌;体味日本式的感性—挑战手工制作和乐器;西式舞蹈与和式乐器的结合;举办日式晚会。

  上述各单元中的每份教材都包括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要点、相关知识的解说、学习课题(包括思考题、讨论题、调查作业等)和参考文献。有些教材还附有学生作业单和已经完成的学生作业案例。后两个单元的教材比“基本单元”教材多了一些创作类活动的提示。

  基于“过去、现代和未来之文化联系”的视点而设计的东京都《日本的传统与文化》课程将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未来文化紧密联系起来,追求的不仅仅是让学生理解从古代传承下来的本国传统文化价值,而是让学生通过传统文化与国内外多种文化的比较、吟味和交流,面向未来创造出新的文化。

  4.课程实施。日本教育界非常重视授课方式,日本文部科学省在关于中小学课堂的指导方向中强调要重视实践教学活动,希望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活动,能够增强对所在地区和社会的了解,体会劳动的价值、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日本的传统与文化》一则中学实践(“茶道·花道·书法”的体验、探究活动)为例:概要:茶道·花道·书法这三项内容分别各学习三次,共计九节课。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学习,在各门课上先进行说明然后再让学生进行体验活动。

  实践和课程:中学一年级综合学习课。

  留意点:每班分成三组,在同一时间分别体验茶道·花道·书法这三项内容。

  学生:通过初次的体验教学,不仅增加了对日本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关心度,也学会了一些传统的礼仪规矩。每次花道课结束后,学生把花带回家装点房间,真切地感受到花道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教师:通过指导以及和学生一起的体验式学习,越发体会到日本传统和文化的美好之处。

  传统和文化的实践教学活动需要的各种教育资源一般都是中小学共有的,通过这些教学实践活动,加强了地区间的教育合作,也加深了对指导内容的理解。除此以外,该实践案例还有学习三味线(日本古乐器)并举行演奏会;参观当地的一些社会机构;进行道德教育活动实践等。

  5.课程评价。中日两国在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呈现两种不同的取向。我国更注重对学校工作的评估和督导,而《日本的传统与文化》课程评价更多针对学生的发展,基于“兴趣、意愿与态度”“思考与判断”“技能与表达”“知识与理解”四个方面,并参考学校设定科目的课程目标。以课程单元为标准实施课程评价,课程评价的方式既有形成性评价,也有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如评价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热情,评价对传统与文化理解的兴趣,评价发表、发言的方式,评价思考过程和体验过程;总结性评价如评价展示活动、交流活动的学习成果等。


第2篇:日本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对中国的启示研究


  课程评价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评价呈现出动态、持续、不断改进的特点。此外,通过学生展示的作品判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这种表现性评价充分体现了重视质性评价、重视过程评价、重视非学业成就评价的新评价理念,有利于鼓励学生自信表达,积极参与评价。

  对我国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启示

  为了实现增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我国可以借鉴日本“传统与文化教育”,拓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视野,将传统、现代和未来联系起来,设计系统化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学习日本把传统文化教育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注重多学科渗透,并发挥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资源的优势和作用,真正地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全面发展,形成隐性的传统文化教育;学习日本对乡土文化的发展和继承经验,把各个地区的传统文化分化和整理出来,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特点,通过地方和校本课程,将青少年和所在地区紧密联系起来,为传统文化的继承打下良好基础;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社会实践活动,鼓励中小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了解国情,鼓励他们多参加公益活动和志愿者活动,投身社区服务;利用微课、慕课等现代技术手段开展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等,把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渗透到日常生活、民俗文化娱乐活动中,实现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让学生便于参与、乐于参与,在实践活动中陶冶心灵,逐渐成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播者、实践者和推动者;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各种代表性事物在培育学生的心灵和创造力方面所具有的价值,并研究开发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尤其是体现创新精神的传统技艺;相关的专家学者应学习日本的专家学者,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广泛领域,介入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研究,构建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和教育模式。
  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现代人在日益提高物质追求的同时却忽略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传统观念日渐淡薄。反观日本却较早意识到这个问题,在传统文化推进过程中从法律制订、国民观念到政策实施都已取得较大成就。因此,本文将着眼点立足于小学这一中心之上,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相结合,通过对日本传统文化理解教育的推进研究,分析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利弊与现实问题。

  一、传统文化教育的不同理解和定义

  1.日本树立“传统·文化理解教育”理念

  所谓日本的“传统·文化”,不仅是指以花道和茶道为代表在历史长河中传承至今的优秀传统和文化,还包括具有价值的现当代文化。日本的“传统·文化理解教育”是使孩子从当下的视点来看本国传统和文化,在了解并体会到本国文化精华的同时,为成为适应未来国际社会发展的优秀日本人才积累经验的实践活动。

  2.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观点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在传统文化的学习过程中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结合时代发展,推陈出新。

  二、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因

  1.提出日本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因

  现代社会学习传统文化的机会减少。过去,对于理解日本的传统文化起重大作用的教育活动大多是在能够反映传统文化特点和意义的日常生活中开展进行的。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以家庭和区域社会为单位,随时随地地开展教育活动,在实际生活中加深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理解的机会正在减少。为了使孩子们能够学习并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学校在谋求与家庭和地域社会携手共进的同时,有必要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指导活动。

  在国际背景下,了解本国文化是学习异国文化的基础。为了使孩子将来能够融入到国际社会中,成为适应国际社会发展的人才,应该加深孩子们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培养其能够与异国文化拥有者和平共处、友好交流的积极态度。而经济全球化使各国文化相互交流碰撞,呈现文化多样化,了解本国文化是学习异国文化的基础。因此,有必要推进传统文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明白本国传统文化的优异性和丰富性,理解传统文化价值和意义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其作为日本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中国重视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原因

  文化传承面临断层危机。文化具有传承性,传承性决定民族文化不能与传统相割裂,也决定了传统文化在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传统文化从古代走向现代,它是我国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华夏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却被日益淡忘,人们面对传统文化,普遍存在认知缺乏,兴趣不浓,精神缺氧的现象。

  小学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显。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过程就是人接受传统文化相关知识进行学习的过程,而学习最根本的体现途径是教育。心理学调查研究表明幼儿时期更容易培养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邓小平指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深入,小学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小学阶段则是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关键时期。

  对比中日两国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原因,日本方面侧重于传统文化继承之后对未来发展所起的作用,而我国则更侧重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保护。这与两国经济发展水平、地理概况、历史及区域特征等方面的不同不无关系。但同样能反映出两国都有意于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兴趣。

  三、传统文化教育的有关法令

  1.日本方面立法

  日本方面在教育基本法、学校教育法、中央教育审议会报告、小学及中学的学习指导要领的改订等法律文件中对传统文化有关的教育要领及目的都做了明确规定,主张为培养适应国际社会生活的日本人才,有必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教学活动,并进一步充实传统文化相关的教育内容。

  2.中国方面立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9月1日)、《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1998年3月16日)等指出: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

  中日传统文化相关法律对比显示:我国教育立法方面虽涉及面较广,包括诸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教师资格条例》等提高职工技能教育法律法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等改善学校管理工作的教育法规;《普通话水平测试管理规定》等能力测试有关的教育法规。在资料查找中发现我国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用政治方向引导学生树立端正的思想品质,但就保护传统文化的相关法律较为缺少,且存在目标不够明确,指令不够清晰的问题。

  四、目标和指导内容

  1.日本的“传统·文化理解教育”的目标

  日本的“传统·文化理解教育”目标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理解教育的学习,培养未来能够适应国际社会生活的儿童的日本爱国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培养其能够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和优秀品质。

  2.指导内容(以小学课程设置为例)

  (1)国语:神话传说、短歌、俳句、古文、汉文、毛笔等。

  (2)社会:节日礼仪、历史上的人物、本国国旗和国歌的意义等。

  (3)生活:不同季节以及不同区域的活动、四季的变化等。

  (4)家政:米饭、味噌汤等。

  (5)体育:民俗游戏、民间舞蹈等。

  3.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目标

  我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目标一方面是为了保护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是厚重历史的沉淀。我们要学会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传统文化,推陈出新,继往开来;另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在新时期懂得礼义廉耻、明白孝行德行、诚实守信的高素质青年。

  4.我国小学课表安排

  (1)语文:唐诗宋词、名著阅读等。

  (2)思想品德:礼貌、孝行、道义等。

  (3)音乐:学唱校歌、欣赏一些我国或他国的经典曲目等。

  (4)美术:简单绘画、名画欣赏

  等。

  对比显示:针对课程设置这一问题我们通过网上查找以及到附近小学的课表调查与咨询发现,在诸多课程中,涉及传统文化最多的为语文课,内容多为诗词古句、简版名著阅读、一些古老的神话传说等。但问题在于学生缺乏主动背诵的热情,在学习中不能理解诗词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妙之处。老师在授课中也忽视了引导学生喜欢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没有制订系统的、科学的教学计划。

  五、推进传统文化教育的启示

  1.明确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

  在国际化背景下,教师也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的教育问题,结合我国国情,明确传统文化教育的时代目标。努力做到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培养未来适应国际社会发展的中国人才,促进传统文化的进步与发展。

  2.用传统文化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从学生教育的观点来看,应重视我国的传统文化,因为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与价值,它可以使学生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华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本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树立起民族自信心。

  3.加大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力度

  中日双方关于传统文化问题都采取了推进措施,但是我国明显力度较弱,我们应做出系统且有计划的教学安排,在小学中树立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意识,学校全体老师及学生一起投身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发展中,通过体验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对传统文化形成更深的感受,激发学习热情与兴趣。

  4.明细有利于传统文化教育的法令

  我国应进一步研究推进传统文化方面的法令法规,在立法中明确传统文化的发展目标——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爱国热情,使学生成为能够与其他国家的异文化拥有者展开友好交流、适应未来国际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不断改进实际发展背景下传统文化法律条文中不够完善之处。

  5.对传统文化的丰富感受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应培养学生的感受力以及加深对行为礼仪、语言、举止等方面传统文化的理解,在感受力、行为礼仪、语言、举止的理解学习过程中,有利于形成对传统文化丰富的感受力和创造力。

  6.增进不同地区中小学校之间的交流

  学生自主举办交流活动,既能够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学生学习,达到举办活动的目的。

  因为不同的地理环境等因素,学生对同一传统文化的理解也有差异,通过交流能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加全面的理解。

  7.进一步加强与外国文化的交流

  加强交流不仅可以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知识技能以及资质、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举行以外国儿童、学生等为主体的文化交流活动,在不同文化的交流过程中,有利于让学生体验并明白文化的求同存异,在互相沟通学习中共同进步。

  8.增设传统文化相关的教学科目

  各教学科目的教学要达到指定的目标并完成指定的内容,学习指导要领要被显示在目标和内容之中。在教学过程中设法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一方面,建议尝试开设传统文化为一门单独课程,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系统的学习;另一方面,应该在小学各个教学科目中增加传统文化相关知识在整体内容中的比重,使学生从小学习传统文化,从而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更加深刻。

上一篇:公共艺术设计的文化传播与教育作用(共2篇)

下一篇: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论文(共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