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策略论文(共2篇)
第1篇:加强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策略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必须保有、传承、发扬这份独特的文化基因。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在教育,唯有立足于传统文化的教育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才能使我们的教育获得创新与发展。中小学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在中小学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文化自觉自信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种种原因,当前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各地中小学普遍存在着传统文化教育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健全、教材质量不统一、教学方式较单一、师资素养不整齐等乱象。这一切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入开展。
新时期,在中小学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要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文化环境建设等方面下足工夫。只有把传统文化全面融入课程、教材、教学、学生活动、社会环境中,通过开设专门课程、编写相应教材、提高师资水平,搭建传统文化教育平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才能让传统文化走进每个学生的心中。
一、转观念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立德树人的根本立足点,是国家文化建设的根基,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基础,更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也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中小学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职责。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中小学对优秀传统文化缺乏全面的认识,没有将传统文化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致使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成了基础教育的薄弱环节。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中小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在形成过程中,极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在中小学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帮助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他们的文明素质,无疑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由此,中小学必须转变观念,重新认识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价值,进一步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二、进课堂
1.在中小学开设专门的传统文化教育课
课堂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落实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须要设立专门课程,让传统文化融入课堂。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传统文化回归中小学教育,既是对“去中国化”现象的纠偏,同时也能使中小学生领悟传统文化之美、汲取传统文化养料,从而更加全面地发展。书法、绘画、中华武术、剪纸、木刻年画等,只有走进课程,成为教学内容,才能够真正被学生掌握。
2.传统文化融入课程,需要有鉴别、有扬弃,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传统文化融入课程还必须符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须根据小学、初中、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分学段有序推进不同程度的课程。传统文化融入课程还须针对各地各校的实际,各学校可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结合地域文化选定传统文化项目,通过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风俗民情、传统音乐、京剧等传统文化课程,让学生由此了解传统文化知识、领悟传统文化精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3.将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中小学各科教学中
中华传统文化包罗万象,其内容大量地存在于语文、政治、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中,通过这些学科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发挥中小学各科课程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就要对现有中小学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修订,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比重。各学科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科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结合各学科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4.传统文化教育不但要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而且要列为考试科目才能保证其效果
要把《诗经》《大学》《论语》等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纳入到中考和高考范围,促使学生重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近年来,在各地的中高考试卷中也逐渐增加了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2014年北京高考语文试卷是近年来最具传统文化含量的一份母语高考卷。试卷中多板块考题的语料选用,都有较强的传统文化色彩,从对联到古诗文、从传统习俗到文化废墟,中华文化的独有特色在试卷中处处闪现。
5.创新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与方法
在以往的传统文化教育中,教育途径单一、教育方式刻板,教师一味采取灌输方法教授传统文化知识,未能展现传统文化多姿多彩的面貌,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致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抗拒心理。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不能通过说教来进行。要提高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实效,应在继承传统教育理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建丰富多彩的教育情境,使教学形式生动活泼,真正让传统文化的精髓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
三、入教材
教材是有效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保证。2015年1月,我国首套中小学传统文化实验教材问世,该教材的推出,对于推进我国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将大有裨益。但是,目前无论从教材数量还是质量来看,中小学仍然缺乏高水准的传统文化教育教材,传统文化进课堂无法做到“有本可依”。目前中小学大部分传统文化教材都是校本教材,由于教材编写缺乏资金保障和专家指导,教材或多或少存在一定质量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效果。再从中小学各科教材来看,目前我国中小学各科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所占比重偏低,一些经典名篇逐渐淡出教材。故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就要对现有中小学教材进行修订,在教材中加大传统文化比重,尤其是语文学科应该大大增加古诗词、文言文、京剧唱段等传统文化内容。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还应对教材的编制进行规范,可成立一个传统文化教育教材编写机构,负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材的编写、审查和指导工作,组织编撰一批高质量的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教材。
除了编写相关教材外,有关部门还须做好图书、音像制品的出版规划,组织专家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读物,创作一批中小学生喜爱的艺术作品。我国近年来出版了《中华千字文》《中华传统美德》等优秀读物,中小学生从这些读物中领悟到了传统文化之美。此外,根据中小学生的实际,还可借助绘本、漫画、童谣、民间故事、卡通、版画等艺术形式,编写出高质量的传统文化教育读物,激发中小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通过童真形式展现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既丰富生动又能增强趣味性,让学生轻松学到传统文化知识。
四、强师资
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教师是一个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能否有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师水平。由于多年来我国对传统文化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比较忽视,致使当前中小学教师的人文素养普遍不高,难以很好地承担起传统文化教育的重任。
要有效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必须把师资培训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首先,要重视职前培训,在师范院校中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加大传统文化在师范教育中的比重。同时,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内容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其次,做好教师在职培训工作。在中小学,各科教师不仅要教好所任学科,而且要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使中华优秀文化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活力。相关部门要加大对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建立起传统文化教育教师培训机制,完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各学校应为学科教师提升传统文化修养提供便利条件,通过开展灵活多样、丰富生动的校本研修活动,尽快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逐步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传统文化教育骨干队伍。
五、造环境
1.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许多家长对传统文化缺乏正确的认知,把传统文化教育放置到了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落,这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要有效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家庭要发挥源头作用,家长要重视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家长可以通过不断学习来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要将中华民族的诚信守约、勤劳俭朴、扶弱济贫、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家长通过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形成珍视亲情、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的良好家风。同时,中小学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时,也要重视发挥家长、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以及家庭教育指导机构的作用,积极组织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传统文化体验活动,积极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2.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传统文化要入课堂,但不能止于课堂。有效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绝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学校可以邀请传统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举办传统文化专题报告、讲座、论坛;可通过在电视、报刊、网络上设专栏、办专刊等形式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广播可经常播放古曲、古乐,在学校教室、走廊及公共场所张贴古代先贤语录、国学经典语录;在校园内的壁画、雕塑、板报乃至建筑设计上都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宣传。通过在校园中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把传统文化教育寓于校园文化之中,能让学生沐浴在传统文化的气息中,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耳濡目染地接受传统文化。
3.营造重视传统文化的社会风气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惯性的影响,传统成了落后、陈旧的代名词,我们对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一直是持批判态度的,恨不得把我们身上的民族历史文化彻底清除。在这种意识主导下,城市的规划、建筑设计直至衣食住行、婚丧礼仪、教育宣传等,都争先恐后地“与国际接轨”,似乎越洋越好,导致我们的社会环境文化品味越来越低。这种氛围加剧了下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偏见与漠视。要纠正社会轻视传统文化的不良风气,必须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重要作用,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媒体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当成重要任务,通过专题报道、文化专栏、专家访谈和公益广告等形式,多侧面、多角度地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全社会形成敬畏、崇尚、尊重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激励和引导学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4.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也是中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当前,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各地应因地制宜,积极创造良好社会文化环境,引导学生学习吸收先进文化,抵制腐朽落后文化。政府应积极修建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历史遗址等文化设施,使其成为学生在校外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活动中心。在城市广场、公园、街道、社区、公共场所、体育场等人口密集地段,设置标语、专栏专刊、图片、宣传画,将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诗词名段、勤勉励志的文化典故以及名家作品等以适当形式刊出,让中小学生时刻领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六、强支撑
在信息化时代,要让中小学生更好地去感知、体验鲜活的优秀传统文化,要借助各种现代媒体,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现出来。
1.通过网络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可通过创建传统文化网络教育平台,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针对中小学生特点,还可以尝试把网络游戏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游戏为背景,赋予游戏一种精神并围绕此精神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实践证明,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网络游戏中,既能让学生享受到游戏的乐趣,又能让学生从游戏中感悟人生的哲理。
2.利用新媒介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在当今时代,互联网、微博、微信、数字玩具已普遍进入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小学生正处于各种新媒介的包围之中。利用新媒介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无疑是一种较好的方式。目前,一些以数字技术为载体、以传统文化为内容的动画、手机或平板电脑APP等已开始出现,特别是一些颇具趣味的APP无疑让传统文化变得生动有趣。例如,“萌萌”的数字动画形象被融入故宫博物院藏书画文物《雍正行乐图》中,并配上如“你飞向前方自由翱翔,朕却始终跟不上你的脚步,好累……”等幽默的文字,立刻受到了中小学生的追捧。以传统文化为内容的教学型APP也受到了广泛关注。在手机上练书法、弹古筝、下围棋、制陶艺等形式也很受学生们的欢迎。
七、重体验
文化不是纯理论性的,文化不仅仅停留在书本中,还存在于实实在在的生活中。中小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力戒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必须牢牢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渗透到教育生活的各个领域,并把它落实到学生的言行举止之中。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内化为人的文化素养、外化为人的实践行为,实现知行合一,才能达到相应的教育效果。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既要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又要注重发挥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要从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做得了的日常事情抓起,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引导中小学生在快乐的体验活动中学习中华传统文化。
1.开展经典阅读活动
传统文化的生命理想和价值观念都集中体现在经典古籍之中。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阅读经典是学生传承优秀文化的一个有效途径,它对孩子们是春风化雨般浸润的过程,这种浸润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对他们学做人有重要意义。阅读经典能让学生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对中小学生而言,以下9部经典读物是学生必读的国学精粹:《弟子规》可作为培养忠厚家风、导引学生孝悌行为规范的启蒙读物;《三字经》可作为以古鉴今的明镜;《千字文》可作为处世立身的初级读物;《论语》可看作崇高品德修养和智慧提升的精品读物;《大学》可看作道德修养与人生哲学的入门经典;《孟子》可以领略孟子高尚的人生境界和独特的人格魅力;《中庸》可体会与时俱进的和谐之道;《道德经》可以领略其朴素、自然、豁达、飘逸的宇宙观、人生观、方法论;《庄子》可以领略其深邃、乐观、豁达的人生哲学及人文情怀。
2.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现在许多学生对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等节日很感兴趣,却对中国的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兴致索然。究其原因,主要是孩子们感受不到传统文化节日氛围,享受不到传统文化节日的欢乐,故很难对传统节日产生兴趣。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为契机,通过组织祭扫先烈、吟诵诗词、学包粽子、制作月饼、登高赏菊等活动,将“感恩”“爱国”“团圆”“孝”等传统美德教育融入其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通过组织开展各种纪念活动,积极营造尊重民族传统节日、热爱民族传统节日、参与民族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既可让学生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又可以实现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目的。
此外,学校还可充分利用校史馆、图书馆、档案馆等资源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可依托少先队、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教育(中华传统经典名篇诵读比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书法大赛等)活动。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表现的形式和载体也丰富多样。除了有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还有各种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有条件的地方可充分利用当地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名人故居、名胜古迹等,组织学生定期参观学习,并开展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社区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依靠社区力量,通过组织临摹名家书法、诵读古代诗词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唤醒中小学生的文化意识,让他们在参与中得到文化上的熏陶和提升。
第2篇: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延续传统文化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之能够在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好和更大的作用,是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学校是人们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对于正处于积累知识,思想还未成熟的青少年来说,学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新课标也明确指出人文素养包涵以下内容:“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显然,注重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人文素质是当今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呢?
一、以诵读中华经典作品为主渠道,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教材中有大量的背诵经典篇章,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从音韵、语感、情感、思想等方面得到熏陶。古代语文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诵读,先背诵下来,先生才给你讲解。语文教师应该继承发扬这种优良传统,重视诵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背诵中熏陶。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经典训练不限于学校教育的范围而推广到整个社会,是很有必要的。”“诵读经典不是为了复古,而为了国民素质的提高,也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有的人担心古代经典作品对中小学生来说显得艰深晦涩,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其实,我们可以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表演等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使他们能在学中玩、玩中学、乐中得、得中乐。这样使文字的东西变成了实在的东西,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进对古诗文的理解,使背诵变得容易且有趣。
二、以各科课堂为主阵地,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
“读经”与语文科的关系非常密切,但我们仍可以把它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活动,因为“读经”可以成为独立于语文课之外的活动,可以形成一种制度。如果我们单单依靠在学校内开展“读经”活动来对小学生进行祖国的传统文化教育,这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更全面、更有效地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我们还必须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科资源,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各科中去。如在美术教学中,我们的美术作品反映了不同时代特有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特点,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抓住赏画、品画的机会,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例如讲人物画的时候列举像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卷》等这样一些具体的作品,使学生感受中国画线条的特有的艺术魅力。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古典民乐欣赏;在体育教学中开设中华武术等。
三、以积极开展传统的文体活动为途径,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民族的传统文体活动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可以将开展传统的文体活动作为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手段之一。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是我们开展的重点对象。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民间体育活动,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该民族特定的环境区域和特定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中,经过长期实践,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成和积累的。我国有许多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也非常适合中小学生进行活动。例如跳皮筋、荡秋千、踢毽子、舞狮、舞龙等等。
四、利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节日是人类日常生活中的精华,它区隔出一个生活周期中的各个阶段,集中地展现了各个阶段的含义,并在节日活动中,保留了该民族文化中最精致、最具代表性的一面。中国历史悠久,所孕育的节日活动多姿多彩,无一不是代代相传的文化资产。可是,目前我国的传统节日正逐渐被人们所淡忘。一些外来节日,例如圣诞节、西方情人节却渐渐地取代了传统节日的位置。许多有识之士认为,民族传统节日逐渐被社会所淡忘,说明了民族传统文化在社会上的缺失。他们呼吁全社会应该重新认识传统节日,重视传统节日,国家应该把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定为法定节日。
学校应该把开展民族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作为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手段。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每个节日都有它的由来和有趣的传说,还有许多古代名人在节日里留下的有趣故事,当孩子们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些传说和故事时,传统节日所承载的传统文化便在悄悄地影响着他们。
下一篇:利用民族文化教育论文(共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