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政文化与教育的影响研究论文(共2篇)
第1篇:船政文化对现代高职教育影响研宄
船政文化是船政历史人物在其创办、经营、管理船政的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成果,以及船政管理者的企业管理思想等。福建(马尾)船政文化正是中国船政文化的典型代表。研究船政文化对于我国现代高职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重大的现实困境:社会认同感较低,缺乏办学特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问题,而船政文化对中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建设的启示是:优化"工学结合〃模式;优化课程体系;优化教师队伍。
1船政文化的主要内涵和典型特征
1.1船政文化的独特内涵船政文化的内涵可以概括为艰苦创业、砺志进取、虚心好学、博采众长、勇于创新、崇尚科学、忠心报国。船政文化最初发源于1866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福建船政。虽然福建船政只存在了短短40年,但是却为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高等教育模式、工业制造技术,推动了西方经典文化翻译在中国的传播,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孕育出了先进的教育思想。
1.2船政文化的典型特征
(1) 浓郁的民族使命感。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所震撼,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反抗被西方侵略和压迫的命运成了船政学堂创办的初衷。从左宗棠到沈葆桢再到船政学堂的每一位学生,都有着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就是通过教育,通过学习实现富国强民,这成了直接催生船政文化的精神酵母,使船政文化从一开始就染上了浓重的民族使命感色彩。
(2) 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船政学堂成立于中国风雨飘摇的特殊历史时期,是当时少数先知先觉的士族阶层的一种
"民族自救'’行为。最初的成立目的就是要加强军事防备,富国强民。在外国人看来,就是一所军事院校,当时中国内外交困的局面造就了船政学子保家卫国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 永不止息的创新与变革精神。船政学堂的师生们满怀爱国之情,他们因
循守旧,安于现状,而是不断寻求创新和突破,短短几十年时间,就创造了数十个中国之最,这在我国职教史上是非常罕见的。当时的船政学堂在造船技术上和世界先进水平保持同步。在国内最早发展了无线电及通讯技术,创办了第一家电报学堂,铺设了中国第_条海底电线电缆,创办了国内第一所航空学校、第一所飞机潜艇学校等等,这种创新变革精神为灾难深重的带来了希望。
2中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现实困境2.1社会认同感依旧偏低目前,中国社会对待职业教育依然有一种偏见,学习好的同学大都会考入好的大学,只有学习成绩差的同学才会进入职业教育,可见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社会地位较低,生源质量不高,缺乏社会认同感,这和船政学堂创设之前的中国社会是比较相似的。要提高社会认同感,最重要的还是要靠高等职业院校自己的努力。
2.2缺乏办学特色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基本上是按照普高的教育模式进行的,缺乏办学特色,这样不仅违背了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也无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技术人才,缺乏自己的特色,必然导致学生在未来激烈的职场竞争中缺乏竞争力,学生就业情况不理想反过来又会影响职业院校的发展,形成恶性循坏。
2.3师资队伍建设问题职业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需要有较强的实践技能。但是目前中国的师范等
高等院校比较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培养,缺乏对其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教师长期在教育领域工作,缺乏一线的工作经验,教师动手能力差成了一个常常被诟病的问题,因此近些年来,很多高职院校提出了建设"双师型'’教师的教师培养目标。
3船政文化对中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建设的发展及影响
3.1扭转了轻视职业教育的社会风气船政学堂之前,受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是科举得中,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带有"洋学”特色的船政学堂则被认为是旁门左道,没有人报名。为此左宗棠通过给学生提供优厚的待遇吸引"聪颖艺童'’入读。入学后则实行"宽进严出'’的考试政策保证学生质量。船政学堂的学生毕业后大都成为社会的精英,为当时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和军事做出了重大贡献,也大大提高了船政学堂的声誉和社会地位,越来越多优秀的学子选择到船政学堂读书深造,从而逐步扭转了封建知识分子鄙视从事技艺工作的传统观念,扭转了当时社会轻视职业教育的不良风气。
3.2首次出现了高等职业教育形态在船政学堂创办之前,我国的职业教育长时期的处于零散无序、低层次的发展状态。脱离于正规的教学体系之外,采用的是学徒制的教学模式。船政学堂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所高等职业学校,为职业教育带来了全新的办学模式、教育体制、课程体系设置和专业设置,因此潘懋元先生甚至认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端应该从船政学堂开始。船政学堂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为我国后来高等学堂效仿。另外,船政学堂与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也为我国后来的职业教育发展打开了一个窗口,因此从船政学堂开始,我国第一次出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形态。
3.3技术经世致用的功能开始得到普遍认同
在中国传统教育文化中,科学技术一直被人们看作是"奇技淫巧'’或"雕虫小技",技术文化在传统的主流文化中处于"器""术"层面,被"道"统御,社会地位极低。船政文化促使科学技术的经世致用的功能得到了发扬广大,并直接把技术文化推向了"道"的层面,取得了与传统主流文化同等重要的地位,船政文化蕴藏着的创新与变革精神促使船政学子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飞机制造、造船技术、无线通讯技术、采矿、修铁路等先进的技术被应用到军事和民用领域,在促进中国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也使科技的经世致用功能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
4船政文化对中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建设的启示
4.1优化"工学结合〃模式
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也在提倡"工学结合"模式,但是往往会走上极端,要么过于强调"极工"混淆了高等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的界限,要么盲目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从而导致高等职业教育失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因此现阶段在"船政模式"优化"工学结合"模式,关键在于把握好"工学结合"的度。比如,我国目前的高等职业教育法律专业,就太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实际上法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更多的是从事书记员、律师助理、基层司法所等法律辅助类的职务,这些职业需要的是理论够用,技
能实用。因此,学生在校学习需要更加重视"工"的方面。
4.2优化课程体系
现在的高职教育将四年制的普通高校本科课程压缩为三年,借鉴船政学堂的经验,可以采用灵活的教学模式,在学生学完普通高中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之后,然后根据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规划,因材施教。对选择专升本的学生,可以分配更多的时间采用应试教育模式,对选择就业的学生,则开展"工学结合"模式,侧重于学生的技能的培养。
4.3优化教师队伍
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对高职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职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还需要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要打造一支高水平、高技能的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双师型"教师,教师队伍可以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这样可以把一些具有实践技术经验的一线技术专家吸纳进教师队伍。专兼职教师、具有丰富理论知识的教师和具有较强实践经验的一线技师相互学习,互相促进,这样的教师队伍更加适应高职教育的特点。
5以船政文化精神推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建设的思考
船政文化精神中的浓郁的民族使命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永不止息的创新与变革精神在现阶段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要进一步积淀和传承富有特色内涵的大学品牌文化。船政学堂作为中国最早的高等职业学院在灾难深重,中华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形成,并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形成了自己独居特色的文化,在中国日益强盛的今天,这种文化精神并没有过时,在新的历史时期形成了更加丰富的内涵,因此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要积淀
和传承这种文化,并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大学品牌文化,最后要以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推动职业教育建设不断创新。船政文化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永不止息的创新与变革。作为中国的第一个高等职业教育,中国船政文化在学习西方先进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探索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办学理念,并为我国之后其他高等院校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今天,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了将近100年的发展,虽然各方面更加完善,但是中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社会环境、教育环境、学生素养等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因此,在今天,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还需要不断创新,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
6结语
发源于1866年的船政学堂的船政文化有浓郁的民族使命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永不止息的创新与变革精神。作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鼻祖的船政学院,它所创造的船政文化对于我国现代高职教育依然有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同样被社会轻视,在教学中重理论而轻实践,师资队伍建设不足,这些问题船政学堂都很好地解决了。今天的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很好地学习、继承和发扬。
第2篇:弘扬船政文化在高职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
船政文化内涵丰富,它内含工匠精神。该文通过主观层面、客观层面两个角度论述船政文化内在包含的工匠精神,提出弘扬船政文化,必须将工匠精神融入现代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中,这是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需要,是高职职业教育的核心,也是学生个人成才的需要。为此,需要营造弘扬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设置提高学生职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匠术)的教育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即“匠心”),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中去,真正弘扬船政文化。
船政文化
船政学堂以培养精通造船、航海驾驶专业技术人员著称。一直以来,我们对于船政文化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这部分群体,而作为工程技术人员助手的船政工匠一直以来未引起我们的关注。对于以培养工程技术人员助手一船政工匠为目标的艺圃,以及后期的福州海军艺术学校(这里的“艺术”应当作“制造”理解,而不是今天“艺术”的通用义)历史挖掘不够,甚至这部分的历史成为断层史。这不能不说是船政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大遗憾。本文通过对船政艺圃、福州海军艺术学术历史的整理、挖掘,重新审视船政文化中船政工匠群体,提练船政工匠精神。这对于丰富职业教育理论、明确职业教育目标,切实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1“工匠精神”是船政文化的应有之义
201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何谓工匠精神?笔者认为,工匠精神就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一种精神理念。具体来讲,可以体现在三个层面:思想层面,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即“匠心”;行为层面,开拓创新、持续专注,即“匠术”;目标层面,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即“匠人”。工匠精神是“匠心、匠术、匠人”三者的有机统一,是从思想层面、行为层面、目标层面的高度一致。
近代以来,船政先贤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力排众议,博采众长,积极吸引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成果,勇于进取,筑就了船政文化。船政文化是东方儒家思想文化与西方近代工业文明有机相结合的产物。船政文化内含
“工匠精神”。
1.1从主观层面上来看,“工匠精神”内含于船政文化之中
船政先人无论是其创始人左宗棠,还是其继任者沈葆桢,以及以后的几任继任者都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儒生。虽然儒家思想在价值观方面倡导“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甚至将生产技艺贬低到“奇技淫巧”这种尴尬境地,但是这并不妨碍“工匠精神”在儒家思想的内部产生。儒家经典《礼记•大学》中提到,儒家思想的价值目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至善”可以说是儒家思想的终极价值目标,止于至善,是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追求。所谓“至善”就是一种完美的境界,不仅学术是世界第一流,而且人品也是世界第一流。正是对于“至善”的执着追求,才鼓励着一代代学者不断奋发向上,不断进取,不断完善自我。从价值目标上来看,这与“工匠精神”是高度一致,工匠视自己的作业、自己的事业为生命,永不满足于自己的作品,通过对自己作品的精雕细琢,不断完善其作品。这种思想从本质上讲,正是儒家的“至善”。自幼饱读诗书,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左宗棠、沈葆桢自然是明白这个道理。由沈葆桢所书,悬挂在船政衙门口的一副对联,“且慢道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即此是格致关头,认真下手处;何以能精益求精,密益求密,定须从鬼神屋漏,仔细扪心来。”面对创办船政,创建新式海军,这一前无古人的事业,其复杂程度与困难程度远超沈葆桢的预料。但是面对重重困难,沈葆桢并没有退缩,反而是迎难而上。认为这是格致关头,认真下手处,仔细扪心来。这副对联不仅是沈葆桢勉励自己,同时也是勉励所有船政人员。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不难发现,船政从开始创办,就带有鲜明的“工匠精神”。
1.2从客观层面上来看,船政文化也应有“工匠精神”
船政所从事的事业是:造西洋蒸汽动力船,造西洋铁甲舰,创建新式海军。这些皆是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物,皆是沈葆桢对联中所提“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之事。造船的技术工艺之复杂,对制作工艺要求之精密,更是左宗棠、沈葆桢等船政先贤未曾预料。而且船政先贤左宗棠、沈葆桢强烈的民族意识,更是要求学员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五年合约结束后,所培育的学员皆能按图制造。所从事事业之艰巨,客观上也要求学员发挥“工匠精神”方能完成这一伟业。没有“工匠精神”,不可能完成这一伟业,因此“工匠精神”是船政事业的有力保障,因此,船政文化中也应有“工匠精神”。
2工匠精神融入现代高职教育的原因分析
2.1国家发展急需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
中国的经济发展进人了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产业结构升级,出口面临新挑战,百姓消费新需求等等。社会现实的变化对人才的要求产生了新变化。社会需要大量有精湛技艺、有改革创新思维、有奉献精神的工匠制造出全世界、全中国需要的产品。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消费者更加注重产品的质量与性能,而目前我国高科技产品的质量与性能同发达国家相比较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消费者的需求在国内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只好转向国外市场。海购成了中国人的新风尚,大到家电、电子科技产品,小到普通的牙刷牙膏都从海外市场购买。面对新情况,高职院校有责任有义务为社会发展培养所需要的人才,让新型技术人才为百姓提供高品质、安全放心的产品是现在国内市场最迫切的需求。因此,转变人才培养的思路与模式,将培养“匠人、匠术、匠心”作为人才培养新目标刻不容缓。
2.2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是人才的培养,人才的质量是学校发展的核心。自从1999年高考扩招以来,我国的高等职业学校规模不断扩大,为国家源源不断地输送了大量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的定位,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质量和水平,关系到中国制造业的未来,更是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可见,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生命线是人才的质量,将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作为高等职业学校发展的核心是必要的。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作为马尾船政学堂的后继者,更应该把这种工匠精神发扬光大,继续开创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局面。
2.3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是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学习方法,具有良好的学习
12 2016年第12期(总第120期)
品质和精神,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院校对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将会直接关系到学生人生的发展。作为向全社会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必须契合用人单位对人才“吃苦耐劳、技术好、人品好”的要求。同时,也应让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毕业后拥有自我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自我的修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生源素质与本科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学生到学校后,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较差,对社会大环境的政策法规关注度不高,对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模糊,对社会贡献的意识薄弱。因此,将工匠精神融人学生的职业教育中,让每一位高职生成为“有专业技术的匠人,有创新能力的匠术和有民族使命感的匠心”,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真正需要的人才,使自己的生命价值得到真正体现,是目前高职教育必须要秉承的教育理念。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应是每个人的中国梦,是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为社会发展提供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义务与职责。社会发展需要人才有工匠精神,因此,高职院校在制定高职生职业教育规模与目标时就必须将工匠精神融人,为中国梦的实现培养和提供所需要的人才。
3工匠精神融入现代高职教育的具体路径
船政学堂“匠人、匠术、匠心”的培养目标和方式值得今天中国职业教育所借鉴。将船政文化内含的工匠精神融人现代高职职业教育中去,其具体路径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人手。
3.1营造以“弘扬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
任何国家发展方式的转型本质是文化的转型,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工匠精神是今天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的信念和精神,这表明国家的经济发展、政治水平的提高需要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展。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思想、校园精神、校园制度、校园物质文化的综合。校园的精神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与核心,因此,校园文化体现着一所学校的精神境界与办学水平。以什么样的精神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就关系到这所学校从领导、教师和职工所秉持的教育理念关系到这所学校的学生在接受教育时所继承的精神,所以,校园精神文化是学校办学理念的核心。
热门论文
- 船政文化与教育的影响研究论文(共2篇)
- 船政文化与教育的影响论文(共2篇)
- 中学化学教育研究论文(共2篇)
- 日本文化教育的导入研究论文(共2篇)
- 文化传播与教育论文(共2篇)
- 学前教育中政策法规的研究论文(共2篇)
- 中西教育文化差异对艺术设计的影响(共2篇)
- 敦煌美术艺术研究与重要影响论文(共2篇)
- 幼儿学前教育信息化的研究论文(共2篇)
-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运用影响研究论文(共5篇)
- 农村美术教育边缘化问题及影响(共2篇)
- 关于幼儿文学教育对社会化发展的影响 (共2篇)
- 日本文化教育对中国的启示研究(共2篇)
- 小学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关系的研究论文(共2篇)
- 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研究论文(共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