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教育论文>文教资料

我国对英国文学的论文统计分析(共2篇)

发布时间:2023-12-06 23:23


  第1篇:我国英国文学研究论文统计分析


  本文利用文献统计分析计量学方法,借助龙源期刊全文数据库,统计分析了1956-2011年这55年以来英国文学研究领域的研究成果,总结了我国对英国文学的论文统计分析研究的现状,对国内英国文学研究论文的年代分布、作者分布、主题分布等进行了定量分析,以期为我国英国文学研究者们提供些许参考。

  1    引言

  英国文学在中国的引入、研宄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它经由我国几代学者不懈努力,历经了对英国文学作品的评论与赏析、去粗存精的批判研宄、审美批判与形式主义研宄、非殖民化研宄等多个阶段”。目前,英国文学研宄已经以其较为雄厚的科研力量、一定的学术成果而成为我国外国文学研宄的一个重要领域。

  为详细了解我国半个世纪以来英国文学研宄状况,本文选取1956年至2011年56年间国内核心期刊发表的有关英国文学的研宄论文,利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从论文发表年代分布、发表期刊分布、作者群分布、作者机构分布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藉此探索我国半个世纪以来英国文学研宄的发展历程。试图通过分析我国英国文学研宄的核心作者群、核心研宄机构与主要的研宄范畴在一定程度上为国内学者们的英国文学研宄提供参考。

  3    国内英国文学研究文献总体分析

  3.1国内有关英国文学研究论文年代分布

  国内英国文学研宄领域论文总量情况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领域研宄的活跃程度。由表1可见,在1980年之前我国英国文学研宄极少有成果见诸于世,在1956-1979年这24年间共有5篇文章发表。自1980年以来,我国英国文学研宄论文总量有增有减,较不稳定,但自1998年以来该领域研宄3.2国内英国文学研究学者群分布

  通过对国内英国文学研宄领域学者群分布的分析,可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我国英国文学研宄的主要研宄人员和核心研宄人员,有利于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以及新生研宄力量对该领域研宄现状及研宄人员状况及时了解,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术的交流与升华。笔者对282篇英国文学研宄论文作者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其中,发表3篇及以上论文的作者仅5人,分别为王佐良、肖明翰、曹莉、侯维瑞、张禹九,约占总人数的2%;发表2篇论文的作者共19人。可见,国内英国文学研宄领域主要研宄人员过少,众多研宄者在英国文学研宄领域的研宄缺乏连续性和持续性。

  根据洛特卡定律:发表1篇论文的著者人数应该占总人数的60,79%左右,发表2篇论文的作者大约是发表1篇论文作者的1/4”。依据上述统计,国内英国文学研宄领域发表1篇论文的作者共227人,约占总数的90,44%,远高于洛特卡定律的60,79%;发表2篇论文的作者共19人,约占总数的7.57%,又远低于洛特卡定律划定的数量。宄其原因,其一,有笔者统计上的误差,如未将英国文学细分研宄领域文献进行进一步检索;其二,部分英国文学领域研宄成果为论文以外的其他出版形式;其三,虽然国内英国文学研宄已成为外国文学研宄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但仍处于发展阶段,其核心作者群在统计学上尚不明显。

  3.3国内英国文学研究核心期刊分布

  统计期刊的载文量并进行降序排列,结果可用布拉德福定律进行分析。根据布拉德福定律,刊载论文总数约33%的期刊是该学科的核心期刊^。本文进行期刊分析的统计数据以笔者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所得的1956-2011年共56年间我国核心期刊刊载的英国文学研宄领域的282篇相关论文与刊载这些论文的期刊(共92种期刊〉为样本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这282篇论文共刊载于92种相关的核心期刊(依据2008版北京大学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其中有5种刊物共刊文91篇,占总发文量的32.3%。按照上述布拉德福定律,这5种期刊为国内英国文学研宄的核心期刊,如表3所示。我国英国文学研宄的核心期刊有《外国文学》、《外国文学研宄》、《外国文学评论》、《国外文学》、《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丨》5种刊物,这5种刊物刊载英国文学研宄论文最小数为10篇。数据表明,国内英国文学研宄领域有极强的文献集中性,学者们可跟踪关注这5种刊物,从中获取有关英国文学研宄的相关动态和信息。

  4国内英国文学研究文献主题分析

  本文通过对282篇英国文学研宄论文的统计分析,归纳出了国内英国文学研宄领域的主要研宄主题。分析表明,我国英国文学研宄主要集中在八个方面,即文论研宄、小说研宄、诗歌研宄、英国文学教学研宄、翻译研宄、戏剧研宄、散文研宄、文学流派研宄,具体分析如表5所示。

  如表5所示,所占比例最大的两个研宄领域为文论研宄和小说研宄,两个研宄方向论文数量占总量的31.56%。而针对英国文学作品主要的三种题材一小说、戏剧、诗歌    的研宄论文共99篇,占总数的35.10%。此外,关于英国文学教学方面的论文占总论文量的4.61%,虽然关于教学方面的论文量相对较少,但也占一定比例,说明研宄者们对英国文学的教育教学问题予以了重视,这对该领域后续研宄力量的培育有重要意义。

  5    分析及结论

  上述统计表明,我国英国文学研宄存在以下问题:其一,虽然该领域研宄成果长期看是在不断增长,但增幅不大;其二,半个世纪以来,英国文学研宄领域发表3篇以上论文的作者仅5人,发表2篇的19人,剩余的均为发表1篇论文的作者。这表明该领域核心作者群不明显,科研及教育部门应予以关注,注重培养、拓展研宄队伍,维持英国文学研宄的持续发展。



  第2篇:英国文学与夏目漱石的文学创作


  夏目漱石在成为专业作家前,是英国文学研究者。他在伦敦留学两年的最大收获,是确立了“自我本位”的思想。英国文学同中国古典文学一样,对夏目漱石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05年夏目漱石发表处女作《我是猫》,一跃登上日本文坛,到他1916年因病去世,其创作生涯仅有短短的十年,但因为其作品中所含有的深刻的伦理性以及对社会、对人生的关注,他在日本享有“国民作家”的美誉。鲁迅对夏目漱石的作品很是赞赏:夏目的著作以想象丰富,文词精美见称。……《哥)儿》、《我是猫》诸篇,轻快洒脱,富于机智,……当世无与匹者。

  夏目漱石自幼就深受汉文学的熏陶,他本人曾经说过:“余儿时诵唐宋数千言喜作文章或极意雕琢经句而始成……而自觉淡然有朴气……遂有意于以文立身”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他曾立志以“文”为终身职业。当然,这里的“文”就是汉文学,可见,中国古典文学对夏目漱石的影响之大。一直以来,国内的日本文学研究界在汉文学对夏目漱石文学创作的影响方面,研究得较为深入也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果。但还有一个重要的事实不容忽视:夏目漱石在成为专业作家之前,是一位英国文学研究者,且他本人又有过留学英国的经历,英国文学对其创作的影响同样很大,然而国内的研究者对此方面的关注较少。本文拟从夏目漱石成为专业作家前的经历入手,探讨一下英国文学对其创作的影响,以期抛砖引玉。

  瞻前而顾后,人欲不知足,

  至诚之笑声,中有苦痛络,

  至甘之歌词,是部愁思史。腦这首诗出现在夏目漱石的小说《草枕》中,是采风的画家(主人公)来到温泉那古井后,美丽的景色令他心驰神往,不禁吟唱起雪莱的这首〈云雀》,接着夏目漱石又引用了华兹华斯的诗句。

  从这些诗句的引用可以看出夏目漱石对英国文学的喜爱,也证明夏目漱石在小说创作上直接受到英国文学的影响。在夏目漱石早期的作品中,有像《幻影之盾》、《薤路行》、《伦敦塔》、《克莱喀博士》这种直接取材于英国或英国人的作品,也有直接取材、引用英国文学作品的例子。夏目漱石在引用英国文学中的例子时,总是恰到好处,给人以行云流水般自然天成的感觉,这与夏目漱石高水平的英语修养以及英国文学修养是分不开的。夏目漱石作为英国文学研究者的生涯虽然很短暂,却影响较深,因为在当时“全盘西化”的风气下,英国文学对日本文学来说,无论是对作家夏目漱石本人,还是对当时的日本文坛,乃至于近现代日本文学史,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马克思说过: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资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14    要研究英国文学对夏目漱石小说创作的影响,尤其需要应用此法,全面考察一下夏目漱石的英语以及英国文学修养。

  夏目漱石在中学时代,喜读汉籍,英语成绩一般。后来,在明治时代全民学英语、全盘西化的风潮下,开始发愤攻读英语,才使英语成绩有了很大提高。1883年夏目漱石在“汉学塾”二松学舍退学,进入成立学舍专修英语。成立学舍的许多课程都是为进入东京帝国大学预科而开设的,数学、史学、理科等课程全部用英语授课,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就是一个英语学校,至少是一个英语学校的学习环境。入学后,夏目漱石“……约在一年的时间内拼命学习。入学时的英语是初级水平,现进入一个全新的英语学习环境,很是吃力。经过拼死用功,终于能跟上课了。经过一年的学习,1884年,夏目漱石顺利地考入东京帝国大学预科;4年后考入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系。

  对于人的一生来说,学生时代意义重大,人生观、世界观、艺术观等的形成往往与其学生时代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相联系。夏目漱石在大学时代就对英国文学有一定的研究,曾写过〈〈英国诗人的天地山川观念》〔1893年。大学毕业后又写过《特利斯川。项迪等文章。夏目漱石在《特利斯川。项迪》这篇文章中写道:实际上,劳伦斯"斯特恩的文章既是错综复杂的,同时又是明快的;怪僻而又流丽有时一页只有一句,有时一行中有并列数句………劳伦斯1斯特恩的叙述大都是简洁的,决不冗长拖拉。可是一旦打破此规,就娓娓道来,精细至极,令人惊叹”^^32。这篇评论文章,一方面显示出夏目漱石在文学评论方面的才华一方面也证明那时的夏目漱石己经对英国文学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研究。

  在英语语言方面,夏目漱石在大学期间就曾经把《方丈记》译成英文〔891年12月。。《方丈记》创作于中世纪,日本“三大随笔”之一,翻译起来难度很高。夏目漱石是应当时学校外籍教师的要求进行翻译的,完成后,老师给了他“的评语。据日本研究者考证,夏目漱石在大学期间的英语在“读、写、说等方面都是非常优秀的”。

  东京帝国大学是明治维新的产物,成立于1877年。夏目漱石是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系最早的毕业生之一〔第二届毕业生。。在这所新兴的学府里,他不仅学到英语、英国文学知识,还在文化倾向上受到这所大学的教育熏陶。虽然在考大学选专业时,夏目漱石颇费了一番周折,且为了能进入英语专业曾经非常努力地学习,但他对英语专业并不是很了解,只是认为如果学好英语,就可以用英语写出让西方人吃惊的文学作品。夏目漱石在《处女作追忆谈》中谈到此事时这样写道:……通达英语英文,以外语著述伟大之文学,以震惊西洋人。”可见年轻时的夏目漱石,在全盘西化的改革大潮中,是被动地走上接受英国文学影响之路的。

  二、英国之行对夏目漱石创作的影响

  (一)英国之行

  大学毕业后,夏目漱石做了英语教师,先后在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松山中学、熊本第五高级中学任教。1900年5月,夏目漱石在熊本任教期间,文部省选派他到英国留学。这一段经历,对他后来能创作出独具夏目漱石风格的小说有重要作用。

  9月8日,夏目漱石同其他留学生一起踏上留学英国的行程,当时在巴黎正举办万国博览会,于是他们先绕道巴黎参观。万国博览会展出的都是当时极为先进的科技成果,这令夏目漱石他们大开眼界,感受到“现代化”的样子。但是日本展馆的规模很小,与其他国家那规模宏大的参展相比,夏目漱石不能不感到日本的渺小与落后。当时很多日本人,仍然还沉浸在中日甲午战争后胜利的喜悦中,认为日本己经跨入世界“一等国”的行列。巴黎之行,无疑促使夏目漱石对日本的全盘西化、在世界上的位置、中日甲午战争后是否就此走上强国的道路、是否真正地成为“一等国”等问题重新展开思考。也即是说,对怎样正确地认识、客观评价日本的“文明开化”,在学习西方文明时应怎样保持自己国家的传统等问题,巴黎之行为夏目漱石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反思契机。

  夏目漱石去英国留学的旅程,其实也是游览欧洲的旅程,从日本到英国他们就走了两个多月,一路走一路看,感受颇为复杂,10月28日到达伦敦,开始了两年的留学生活。刚到伦敦的夏目漱石,印象最深刻的是其发达的交通、英国人对艺术的热爱、英国男人彬彬有礼的绅士风度等。但当时的欧洲,正如罗曼。罗兰所描述的:老大的欧罗巴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理想,阻挠着政治与个人的行动。社会在乖巧与卑下的自私自利中窒息己死,人类喘不过气来。夏目漱石亲眼目睹了工业革命对自然界的破坏、当地人对亚洲人的歧视,加上夏目漱石本人窘迫的经济状况等,都使他对西方的文明有了深刻的复杂感受。

  夏目漱石在伦敦的两年“是极其不愉快的两年就像英国绅士狼群中的一条狗,过着可怜的生活’最初对于到英国留学,他本人就没有太大的热情。原因也很简单:一是文部省希望夏目漱石去英国研究英语语言,而不是他喜欢的英国文学,这使他心中颇为不快;二是经济方面的原因:夏目漱石的留学费用年薪是1800日元,在伦敦只能省吃俭用,生活极其清苦。“他有时外出,回家途中顺便买上一个三明治”,“有时他还会在简陋的小饭铺里,同车夫和工人一起,随便吃上一顿。不过,这样也使他有机会接触到英国下层,了解普通英国人的生活。

  (二)夏目漱石的收获

  夏目漱石在伦敦的生活虽然“极其不愉快,,但收获颇丰在艺术观和人生观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艺术观方面的收获是对文学定义的重新思考,这种思考在相当程度上修正了他的文学观念或文学追求。夏目漱石自幼学习汉文学,对文学的理解都是来自汉文学:我在大学学的是英国文学,但在毕业时总有种受到欺骗的感觉,为此我感到深深的不安。带着这个'不安’,我去了松山的地方中学,一年后,又带着这个'不安’来到熊本在熊本生活了几年这个'不安’仍然没有消去,又带着它来到伦敦”180~。在伦敦,夏目漱石下决心要弄清楚文学的定义,开始思考文学究竟是什么、文学的本质是什么等问题。

  夏目漱石购买了很多文学书籍,尤其大量阅读了十九世纪的文艺理论以及具有写实风格的文学作品,“用蝇头般大小的字密密麻麻地记下的笔记足有好几寸厚”西方的文艺理论与他一直所喜爱的汉文学、俳句等东方古典主义文学的差异,令他十分苦恼,从1901年7月起即留学后的第9个月开始,他潜心写作自己的理论心得之作《文学论〉〉〔后成为在东京帝国大学任教时的讲义。。由于夜以继日地学习,他患上了神经衰弱症,当时在日本留学生中有“夏目疯了”的传言,这种传言甚至传到了日本国内。后来,夏目漱石一生都被在英国患上的神经衰弱症所困扰,可见英国生活对他的影响之大。但正是这种不懈的努力,导致对他来说非常重要、对日本文学理论乃至对日本文学史都非常重要的《文学论》的诞生。

  在人生观方面的收获是获得机会反思自己的过去,从而建立‘自我本位”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夏目漱石去留学时34岁,是己经“理性”的年龄,在《处女作追忆谈〉中,对这一时期的生活他这样写道:我为了巩固自己的基础,不,与其说是为了巩固原有的基础倒不如说是为了有新的建树,我开始涉猎各方面的书籍。用一句话来讲,就是开始思考自我本位’这四个字的真正含义。为了证明'自我本位’的思想,开始思索科学研究、哲学等方面的问题。”一他是在反省自己在时代的大潮下迷失方向的“幼稚”。

  在伦敦,夏目漱石被“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关系问题苦恼着,最终由于发现了“自我本位”而摆脱了这种苦恼。1914年11月在学习院辅仁会上,夏目漱石做了以《我的个人主义》为题的讲演:我因为手中握有'自我本位’的武器而感觉信心大増,一直在徘徊的我,有了清晰的前进道路,那就是'自我本位’。夏目漱石所说的“自我本位”,其实就是来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起源的“个人主义”思想。这样,夏目漱石有了自己的明确前进目标,也为他日后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打下了思想基础。

  夏目漱石在当时世界文明的中心伦敦生活两年多,给他提供了一个同当时世界上最大城市接触的机会,为他在生活阅历上増加了小说创作的大量素材,从夏目漱石留下的日记、书信以及文学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夏目漱石对伦敦的记忆与观察。从小说创作方面看来,像《我是猫》等作品中那种对日俄战争后日本人飘飘然的国民劣根性的批评,像《草枕》那样与当时占据文坛主流地位的自然主义文学的对抗,像《其后》等作品中对明治维新后日本社会肤浅开化的批评,像《道草》、《心》等作品中对社会转型期作为‘边缘人”明治时期知识分子精神生活的深层描写等,都应当说与他在伦敦两年所取得收获有重要关系。

  比夏目漱石稍晚在伦敦留学的经济学家小泉信三在《理论家漱石》一文中,对夏目漱石孤独的留学生活评论道:回顾一下在英国的留学生活,让人佩服得是夏目漱石的学习。为了购买价格昂贵的书籍,他节衣缩食;为了多一点学习时间,他拒绝应酬交际,这些在夏目漱石的日记里、书信中都有记载。但这并非只有夏目漱石一人的留学生活是这样度过的,大部分留学生或多或少都有过这种体验。但值得敬佩的是,夏目漱石对西方学者的学说不是不加选择地全盘接受,而是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努力形成自己的文学理论。这种情形在留学生中凤毛麟角,至少在社会科学领域内,除了夏目漱石外未曾听说过有第二人。小泉信三的这种评价就是对夏目漱石在伦敦两年所取得收获的最好总结。

  三、“英国文学研究者”经历对夏目漱石文学创作的影响

  在研究夏目漱石的创作时,不能忽略这样一个重要的事实:从英国回到日本后的夏目漱石,在东京帝国大学做了四年大学教师,讲授英国文学史;也就是说,在成为专业作家之前,其身份是一个英国文学研究者。对这一时期夏目漱石的经历做一梳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创作。

  在东京帝国大学“上课伊始,我的课并没有像预期般地在学生中间引起凡响。夏目漱石对此深感失望,甚至一度想辞掉职务。后来经过努力,夏目漱石的授课效果逐渐改观,成为最受欢迎的课之一。但因为这些压力,他在英国患上的神经衰弱更加严重。其实,夏目漱石在这种郁闷孤独的情绪中,己经开始形成〈我是猫》的艺术感受了。在《文学论。序》中,他对当时的心情有所描述:回国后的三年半中,我的心中充满一种愤懑的情绪,神经衰弱更加严重了,但周围的人都认为我得了神经病”。夏目漱石尽管一方面不愿承认自己得了神经病,但另一方面却承认这种精神状态对他的小说创作颇有好处:一想到正是因为这神经衰弱而写出《我是猫〉〉、《漾虚集》、《鹌鹌》等时,我反而要谢谢这神经衰弱了。这篇序文写于1906年11月(《文学论》的出版是翌年5月。这一时期对夏目漱石来讲,只是“对文学感兴趣”、“闲暇时间搞文学”的时期。

  夏目漱石在文学理论方面的最大贡献应首推他的(〈文学论》,他当初讲《文学论》时目的就很明确:“就是要让日本文学评论家反省一只有批评家掌握着一国文艺兴衰的钥匙。日本文艺之所以比西欧低劣,就是由于文艺评论水平低^40。。这种观点在今天看来是否正确可另当别论,然而敢于站在日本人的立场上,以东方人的眼睛观察西方文学,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这在明治那个全盘西化的时代是十分难得和可贵的。

  在〈文学论》中,夏目漱石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探讨了文学理论中关于文学和科学、内容和形式等问题。在对文学的本质进行分析时,提出了公式;论述了科学上的“真”和文学上的“真”之间的不同,在日本较早地提出了真善美和庄严四个理想的统一;不仅考察了作家与读者的关系,还透彻地分析比较了东西方文学的差异,确立了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标准,提出“文艺家同时应该是哲学家”的口号,等等。《文学论》的价值在后人眼中越来越高,越来越明显,甚至有人认为它是“整个明治和大正时代10唯一的最高的独创的,,而“在思想的深刻性上,作家和文学家中无人能及夏目漱石。

  夏目漱石的另一部著作《文学评论〉〉,原题目叫《十八世纪的英国文学〉〉,是他1905—1907年授课时的讲义。从题目本身可推测到其内容,即对十八世纪英国文学进行理论性的评论。夏目漱石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运用比较的方法,首先给出“文学作品既是时代的反映,同时也是人格的表现”的命题,然后对作家、作品等进行研究求证。日后夏目漱石小说中“文学即人学”的创作原则在这一时期己经体现出来。例如在研究斯威夫特的厌世文学时,夏目漱石对滑稽和讽刺进行分析对比,指出任何人一旦觉得前面无路可走时,那种心情下的讽刺就会变成绝望,进而构成厌世文学,这正是斯威夫特的厌世文学形成的原因,所以他文学中的讽刺性不同于其他同时代的作家(如狄更斯、萨克雷、艾迪生、斯梯尔等。,要比他们更加冷峻、更加深刻。认为斯威夫特的厌世思想来自对资本主义文明的失望,这也是其讽刺小说产生的根本原因。以厌世观来分析斯威夫特的作品,可以说视角独特;把斯威夫特的厌世同资本主义文明联系起来,应该说是夏目漱石的独创。如今的学者认为:《文学评论〉为东方人应该怎么评价西方文学树立了榜样。漱石批评笛福等十八世纪的英国作家把人视若机械,态度冷淡;还批评笛福的作品不够凝练,等等,都体现出我们东方人喜欢留有空白、余韵、又富有人情味的这种独特的审美观点。总之,“夏目漱石作为东方人,在文艺理论及评论方面的一个突出贡献在于反复强调要以东方人、日本人的眼睛观察西方文学阳。如今“民族文学”日益受到研究者重视,追求“民族化”风格日益受到文学家的认可,在这种情况下重新评价夏目漱石的《文学论》、《文学评论〉的意义和价值,令人更感觉到他在文学贡献方面的伟大性。

  作为大学教师,夏目漱石不仅写出《文学论》等理论著作,而且在小说创作中以自由的姿态写出《我是猫〉〉、《哥儿》等,还在同一时期发表了《伦敦塔》、《幻影之盾》等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作品。1907年己经完成自己文学方面“资本原始积累”的夏目漱石,辞掉东京帝国大学教职,进入朝日新闻社成为一名专业作家,这一年夏目漱石40岁。

  夏目漱石有深厚的汉文学基础,然后学习西方文学,学识渊博,是积极引进西方文化的先驱,然而他不是像有的日本人那样,在西化的大潮下一边倒、甚至于是以朝圣般的心态来对待英国文学,他认地吸收自己可以消化的西方文明与文化,用这些精神食粮来丰富和补充自己。因此在西方文学的潮流如大河泥沙般地倾泻在明治时代以后的日本时,夏目漱石的文学既没有被冲走,也没有被淹没。

上一篇:中国语言文学职称论文简介(共2篇)

下一篇:教改论文期刊的主题意识(共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