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社会学训练发展现状应用问题对策研究论文(共7篇)
第1篇: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體育人文社会学是近20年以来新兴的学科,在研究人员的不断研究和探索中,学科内涵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已经发展成为我国二级学科。并且受到素质教育的驱动,体育人文社会学在新时期获得了较好的发展机遇,整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不利于体育人文社会学的长远发展,所以有必要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索相应的解决措施,为体育人文社会学的长远发展扫清障碍。
1.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发展现状
对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发展现状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在20年的发展过程中其一直受到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并且研究者结合不同的研究方向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探索,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效,极大促进了学科建设发展。具体来说,一方面,体育人文社会学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学者们借助不断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不仅保证了研究范围的广泛性,在研究深度方面也进行了有效的深化,大量研究成果在刊物上发表,对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建设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在丰富研究理论的支持下,借助实践探索,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雏形已经形成,并且学科配套教育系统的建设也愈加完善,具备了较为健全的实践模式支持,在应用于各级学校教育实践后,对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推动性影响。此外,在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中,体育人文社会学在体育实践领域也得到了适当的发展,在推动体育实践教育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学科交叉方面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可见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对其进行研究,能够取得更大的发展成效。
2.体育人文社会学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研究中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并且在实践应用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学科建设更为完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体育人文社会学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极大限制了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工作的顺利推进。首先,学科研究领域相对较为广泛和全面,并且研究深度也较好,但是却存在学科界限不够清晰的情况。研究者没有明确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应该将人的体育活动以及这些体育活动组织开展所能够引起的人文现象和社会现象等进行分析,在实际研究过程中对研究领域进行不断延伸,不仅增加了研究难度,也对研究理论的科学性和适用性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所以需要注意对研究范围进行有效界定[1]。其次,尚未形成独立的研究科学方法、理论基础不够完善。虽然当前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过程中一直对科学的实践方法进行分析,并引入多元理论辅助研究工作,但实质上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在这方面并未取得有价值的成果,在学科建设方面理论基础不足的问题限制了学科建设的持续发展,对学科建设效果也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最后,研究的整合程度不高。虽然研究者从多角度对体育人文社会学进行研究和分析,并且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大量研究文献在刊物上发表。但是从整体上进行分析,还没有研究人员对研究成果进行整合分析,研究理论的应用效果受到影响。所以要想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还应该注意对前期研究成果进行整合分析,为学科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良好的理论指导。
3.新时期优化发展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的措施
针对当前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建设过程存在的各项问题,研究者在研究实践中要想切实推动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发展,为素质教育思想的践行提供良好的支持,也应该注意从多角度探索建设发展措施,增强建设实效,为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建设的优化提供良好的支持。
3.1对体育学学科体系进行调整,合理划分学科界限。现阶段由于缺乏对学科界限划分工作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部分研究者在研究实践中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存在错误的认识,认为研究范围相对较为广泛,并且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导致研究工作超出学科限定范畴,对研究理论的适用性产生不良影响[2]。所以在当前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建设工作高速发展的情况下,研究人员在开展系统的研究工作前应该注意对体育学科体系进行合理划分,明确划分标准,并按照划分标准对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界限进行合理限定,保证能够将体育人文社会学与其他相关二级学科进行有效区分,保证研究方向的正确性,促进研究工作的良好发展。
3.2重视体育人文社会学发展规划,深化理论研究。新时期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工作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在理论基础方面仍然有所不足,所以新时期在探索研究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十分有必要加强对学科发展理论规划研究工作的重视,借助系统的理论研究为实践工作做出正确的指引,在深化研究理论的同时,真正为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建设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3.3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促进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发展。在深化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的过程中,不能固步自封,研究人员还应该积极学习其他学科研究的方法,并结合体育人文社会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实际情况,对研究方法进行调整,增强研究方法与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的契合性,进而保证所得出的研究结论能够为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建设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3]。这样在进一步提升理论研究科学性的基础上,就能够为学科建设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促进实践成效的获取。
4.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建设虽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研究人员、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者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所以新时期仍然有必要保持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工作的高度重视,并积极探索实践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并保证实践效果,切实推进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建设的发展。
作者:杨芊夏
第2篇: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发展研究
我国的体育社会学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创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体育社会学理论体系,对体育运动中出现问题的解决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回顾体育社会学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体育社会学由于发展时间不长,研究和实践的经验不足等原因,离一个成熟的学科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因此,研究新时期体育社会学中存在的问题,对促进体育社会学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体育社会学概述
社会学的一个主题就是社会化,作为一个社会成员需具备发展人格和自我,这要经过一定的社会化过程才能实现,体育作为文化现象,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促进人的社会化,体育与人的社会化这一问题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快速发展。体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子学科,体育社会学的进步与发展可以大大拓展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但是它不可能超越原有学科揭示的科学规律,体育社会学又是体育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全国大部分体育院校都开设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体育社會学的发展也必须依赖于整个体育发展的大环境。体育社会化是一种能够满足社会成员的体育需求,并且人们可以自由参加的体育活动,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体育现象,不同于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军事体育。
2体育社会学存在的问题
2.1体育社会学的理论性太强
目前我国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开始走向合理化和规范化。是学科研究者在长期的研究中通过交流逐渐形成的,是学科建设的关键内容和根本标志。体育社会学得到了当前各大院校的普遍关注,是社会体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体育社会学是通过社会的视角和研究方法,对体育和社会、人的相互联系进行分析,推动着社会和体育的合理发展。任何一门学科都会有一个明确的研究对象,重点在于研究需要依靠什么样的原则和标准来进行,而不是该研究什么或者不研究什么。课程的知识点主要是对于理论的阐述和解析,对知识的整体性和逻辑性比较偏重。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对体育社会价值和功能的认识,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体育在社会中的作用,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并利用体育更好为社会服务。理论知识大部分是来自实际的经验,但是当前的课程上呈现的知识点又高于社会实践的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对没有社会学基础,体育社会现象认识较浅的学生来讲,要想学好这门学科是比较困难的。
2.2体育社会学的教学方法需要改善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于体育的要求越来越高,由此也带来了社会体育运动的繁荣。伴随着越来越多人对体育社会学的研究,体育社会学的发展规模在不断扩大,体育和社会的关系也日益密切。再加上很多体育中出现的问题,都需要体育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去解决,所以在丰富研究内容和方法的过程中需要重视的还有教学方法。今天的社会就业形势严峻,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关系着健身市场,这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和现场应变能力,这些技能的培养需要教师通过教学来获得,仅仅凭借体育社会学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借助更多社会实践。目前的体育社会学课堂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递,学生在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被动接受,忽略了学生对理论知识形成过程的体验,极大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发展。
3体育社会学的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体育社会学起步较晚,相较于国外体育社会学的发展,我国的体育社会学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都与国外相差较大,长期以来部门高校都不开设这门课,因此,我国在体育社会学研究方向也都较晚。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体育现象。
3.1优化体育社会学的方法研究
社会学的分支学科是体育社会学,吸收了社会学的访谈法、调查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在研究的方法上面还存在着比较大的空间,还需要积极吸取其他学科优势,并且要注重实际的社会调查活动,以防体育社会学出现边缘化的现象。体育社会学利用社会学的研究对体育社会现象进行了分析。社会学的概念在体育社会学领域中也都可以适应,比如:社会分层、体育分层等,同样的,不论是体育社会的结构还是制度都可以用社会学的视角来进行分析。体育社会学在沿用社会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还需要有一些定性的分析,采用实证和思辨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体育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原因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过程中要与体育哲学和文化分析区别开来。
3.2丰富体育社会学的内容研究
体育社会学的内容研究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可以从思想、理论、体制等角度进行研究,所以在体育中关于体育社会学学科定位分析运动发展的过程中,给予了体育社会学很高的地位,与此同时也推动着体育社会学的发展。为了确保体育的改革能够跟上时代发展得速度,首先需要分析的便是体育的社会制度和结构;其次是对影响体育价值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分析;最后便是政治、精神文明和体育之间的关系,在新时期这些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另外,对于体育社会学来说不同时代和地区的体育都有着不一样的体育特点,需要在研究的过程中进行跨文化的研究,了解清楚不同时期体育的发展特点,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这对体育未来的发展规划及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3通过生活情境的教学促进发展
学生的发展是在实际生活中实现的,教育的过程需要注重学生生活实际和需要。体育社会学的教学不能局限于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利用某一经典场景,设置生活情境教学,把学生带入到社会和大自然中去。比如说参观健身场所、对社会大众进行访谈、调查附近小区和公园的健身设备、去社区和健身俱乐部做指导等。知识的获得除了书本还可以从具体活动中切身感知,生活中所蕴含的世界是丰富多彩,是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的主要源泉。
3.4政府部门需要重视体育社会学的发展
随着当今的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当前体育服务不能满足大众公民的需求。在这种大环境下,政府应该转变观念,正视体育社会学在体育发展中的地位,将其列入相关长期规划中以作更好的服务规划。从另一个角度讲,政府也应该重视体育社会学中的各个参与研究成员,做出相应指引与政策扶持。同时,相关行政部门应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普及体育社会学相关方面的知识活动,便让大众对体育社会学有更多了解,更好增强自我的体育健身意识。
4结语
体育的运动对社会文化起着重要作用。体育运动是一个分支学科,不止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也影响着社会文化的发展。随着现代化到来,体育必将取得更好发展。植根于体育社会实践之中的体育社会学的发展会随着现代体育的发展而发展。
作者:薛永胜
第3篇:质的研究范式在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中的应用
质的研究范式和量的研究范式是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的两种不同形式,这两种研究范式无论是从研究性质上、还是从研究形式上都是不同的,也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研究侧重点不同,具体表现在研究方法上、研究理念上、研究步骤上、研究参考资料上各不相同。在开展体育人文社会学量的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实验数据法、调查数据法、测试测量法等等并且需要大量采用现有的数量化资料,来对所研究的现象展开客观的研究,并对所研究出的数据进行科学有效的处理和统计,使得通过科学方法所研究的数据能够证明出体育人文社会学的普遍意义,而质的的研究方式则是通过在自然环境下对事物进行访谈、观察、以及现有资料的大量分析和大量事实的分析,从而得出对自然现象的深入描述,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最终得到事物普遍意义的推演。但是在开展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过程中,在选择质的研究范式和量的研究范式的研究方法上,始终存在争议,既哪种更科学、哪种更合理的问题。今天,本文就是结合当前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实际情况以及本人多年工作经验,分析了质的研究范式在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中的应用相关问题的探讨和分析,下面,我们就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下。
1.质的研究范式在国外社会学研究中的应用分析
质的研究范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广大研究学者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开拓性工作,例如美国社会科学研究家玛利亚.米德对青少年发展的研究工作,再如英国社会雪茄马林诺夫斯基对岛屿居民生产生活的研究,这些人文科学家在开展工作中主要采用了参与式的观察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与被研究者实现的长期共处,这就使得研究结果的准确性与共处的时间跨度有关,这种参与式的观察研究方法需要研究者深入到研究的特定环境中,并需要收集和观察总结出大量的数据,如研究者可以采用随时记录被研究者的现象来完成,也可以借助现代多媒体装置进行记录,从而实现第一手资料的收集工作。通过大量的研究数据表面,采用质的研究范式展开工作过程中,被研究者对自己当时的感觉和看法非常感兴趣,同时这也是研究者研究的主要焦点之一。纵观质的研究范式发展历程来看,该研究方法最早出现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展社会学研究过程中,而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才被具体应用到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中,而质的研究范式发展到现在,已经被广泛应用与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等研究领域,且在不同领域研究过程中对质的研究范式的称呼不同,存在不同的差异,既有的领域称其为描述性研究方法,有的称呼其为现象学研究,还有的称呼其为客观性研究范式,虽然在称呼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在本质上存在一致性,似乎都具有质的研究范式的家族传统,最终这些称呼也被科学的定义为质的研究范式。
2.质的研究范式在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中的应用
在国内,质的研究方法的应用仍然比较少,但是,一些学者已经开始在体育社会学的某些领域开始了有益的尝试。章岚等是较早在国内倡导和介绍质的研究方法在体育科学研究中应用的学者,“对体育科学研究中质的研究方法的探讨”人文从体育科学研究对象的社会性和复杂性、研究对象的非确定性、研究对象的本土化等方面论述了量的研究的局限性。对国外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中质的方法的运用进行了简单介绍,认为质的研究方法在体育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文章对定性研究和质的研究进行区分,对质的研究特征的概括具有科学性,研究具有前瞻性。张薇对质的研究方法在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有过较全面的论述,区分了质的研究与定性研究,认为质的研究可以弥补量的研究产生的不足,并介绍了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我们知道,在传统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工作开展过程中,相对偏重于对体育学科文本的研究,且应用的资料主要是二手资料和三手资料,只有少之又少的研究者采用质的研究范式对研究对象进行实际、实地的调查和研究,我们知道,二手资料、三手资料主要是前人对研究对象做出的归纳和总结,且资料的严谨性、科学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并严重缺乏创新性。虽然一些研究采用了调查的方式收集资料,但是对于人类学、社会学较多采用的田野调查、个案研究等实地研究方法的运用不足,这就使得我们现有的研究多停留在浮华的表面,无法深入到事物的本质。政策咨询型、现状调查型体育研究占据主流的状况在一些有远见卓识的体育学年轻学者的努力下正在发生转变。而在现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通过采用质的研究范式可以有效的对民族传统体育、现代的体育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体育人文与当地文化等领域开展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使其研究所得出的结果更符合时代经济的培养,更容易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更有利于推动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快速发展与完善。
3.在质的研究范式下体育人文社会精神的培养策略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早在2000年就有研究表明,常规而适度的体育运动能够对人产生生物学方面的改造,这种改造也就是广义上的改善人体各个器官的功能,促进人体内分泌的协调,有助于人在从事各项活动时始终有着充沛的体力。在精神上,对人的智力有着缓步的提高,这种提高或许不会表现在学科学习上,但当学生需要判断文化差异或人文精神的作用时,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便于学生全面地看待问题。
促使大学生对他人宽容。体育文化包含多个方面,体育精神就是其中较为关键的一点。常见的体育精神有公平的比赛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尊重对手,关怀和了解队友等等。这些精神表面上看各个独立,实则有着一定的联系,都需要人与人之间通过主动或被动的交流,在体育活动中营造一种相对公平竞争的和谐氛围。在这种气氛下,学生需要考虑的不再是个人利益,而是集体荣誉,如何通过集体的相互合作,来达到最终的胜利。这种相互协作,互相理解的精神,有助于学生对他们的宽容和理解。
促进学生顽强拼搏。前面笔者提到了质的研究范式与体育文化中相互协作,这里就不得不谈体育运动中的相互竞争的拼搏精神。在最初的体育文化中拼搏精神一直是被放在首位的。体育运动崇尚拼搏,不仅同对手进行博弈,更要同竞赛项目进行博弈,通过不畏困难,勇敢拼搏的精神,来取得最后的胜利。即便学生对于胜利没有极度的渴望,但只要他置身于这种拼搏的环境中,自然就会收到周围人的感染,骨子里的血性就会被激发出来,拼搏精神就会被植入他的意识中,再日后步入社会面对苦难时,同样会用一种拼搏精神来解决苦难。
4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阶段,同时也是处于一个深化变革的阶段,在此背景下,学生的体育人文精神也处于一个极度缺乏的阶段,所以,我们通过采用质的研究范式展开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工作,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对体育人文学学习的热情,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完善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从而实现当代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王志博
第4篇: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发展趋势探析
体育社会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达二十年之久,在推动我国体育事业不断进步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部分研究成果甚至被纳入到了政府部门的决策中,以及体育有关部门的发展规划与发展战略的制定。进入新时期以后,对我国体育社会学进行全方位的回顾与总结,探讨体育社会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对于促进我国体育社会学学科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发展历史回顾
(一)始建阶段
与其他发达国家体育社会学发展历史相比,我国体育社会学出现较晚。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社会学在我国教育领域的重建以及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诸多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体育社会学的相关研究与探索。在这一阶段,我国体育社会学研究多以引进国外成果为主,即对国外相关资料进行直接翻译与发表,也有对国外一些研究成果经过编译再发表。这一时期对国外文献资料的参考与借鉴,使得我国体育学术界和社会学术界对体育社会学的基本架构有了更为全面的认知与了解。
(二)强化阶段
我国体委在1987年明确指出要有计划的促进体育社会学研究。自此开始,我国体育社会学步入了巩固与强化阶段,特别是体育理论界对我国体育社会学建设研究的加强。在此阶段,我国体育科学学会成立了专门的体育社会学学科组,进一步强化了我国体育社会学发展的组织保障。同时,为保证体育社会学后备人才充足,相当一部分高校体育系均设置了体育社会学科,为培育我国体育社会学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三)加速阶段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体育社会学发展加快了步伐。如在1994年成立的中国体育社会学委员会,该学会每年定期举办的学术活动,极大地鼓舞了我国体育社会学研究人员的动力与激情。伴随着国内外体育市场对体育人才标准要求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将体育社会学纳入到了博士研究生的计划招生范围内,部分院校甚至建立了专业的体育社会学博士后流动站。截至目前,我国体育社会学已建立起多层次的人才教育体系,奠定了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发展基础。
二、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发展现状
(一)起步时间较晚
我国体育社会学起步时间与国际社会中的发达国家相比较晚。由于历史发展时间较短,直接导致我国体育社会学的人才储备、教育规划、理论构建以及实践经验等相对缺乏或者不健全,从而拉大了我国与国际先进国家在体育社会学领域的发展距离。
(一)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目前我国体育社会学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其他国家相比,依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对体育社会学缺乏足够的重视是导致我国体育社会学发展滞后的重要因素,如诸多体育学者与社会学学者过于局限研究视角,认为重要任务在于研究体育与社会学,认为两者的交叉研究没有实际价值。这种割裂的、局限的、封闭的思想认识严重制约了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健康快速发展。
(三)地区经济失衡
社会经济对体育事业的发展十分明显,而当前由于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致使我国体育社会学在不同地区的发展状况也不尽相同。比如,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无论在重视体育社会学发展研究方面,还是在体育社会学取得的成果方面,都明显高于经济水平低下的西部地区。所以,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也是阻碍我国体育社会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发展趋势探析
(一)研究方式的多样化
近些年来,我国体育社会学研究进步较大,其中主要得益于其研究方式的多样化。纵观我国体育社会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体育社会学研究的规范化与综合化将会成为今后的发展主流,具体包括:一是研究方式的综合化,如实践调查与文学研究相结合、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经验总结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等;二是重视实证研究,如实验研究、个案研究等;三是多学科与跨学科的研究,即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结合与融合,促进体育社会学研究内容的多样化与全面化。
(二)体育产业的多元化
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国内的产业结构迅速得到调整。资源配置的合理化以及产业结构的科学化发展,必定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而对我国体育产业构成一定的拉动与支撑。国家积极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为体育产业的进步提供了更多政策保障,国际服务市场的迅猛增长则为体育产业发展营造了更多的资金来源。体育产业资金投入的多元化,极大推动了体育产业发展的多元化,同时也促进了体育社会学发展的多元化。
(三)学术队伍的扩大化
任何学科的发展进步都离不开人才队伍的支撑。如我国著名的林启武、刘德佩、蔡俊五等作为我国最早一批体育社会学家,其在引进与介绍国际体育社会学知识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不仅是我国体育社会学出现的启蒙者,更是奠定我国体育社会学人才队伍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诸多体育院校都设置了《体育社会学》这门课程,促使更多相关人员对其价值与意义有所了解,尤其为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职业素养高的体育社会学人才队伍提供了重要保障,为未来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学术交流的跨国化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体育社会学者就曾与奥地利、前苏联这两个国家的体育社会学研究人员共同研究相关课题;在上世纪末,我国部分留学生开始赴国外继续研修体育社会学专业,并有四人被选入国际体育社会学专业会议,并在国际专业刊物上发表了相关论文,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在历届亚运会的科学论文会议上,我国体育社会学论文均有入选,促进了我国体育社会学在国际领域中的影响力;在二十一世纪初,我国第一次举办大型国际军事体育学术研讨会,其中来自三十多个国家的八十多名学者出席了研讨会。实践表明,体育社会学术交流的跨国化已成为当前的发展潮流,且会成为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
作者:刘凯
第5篇:论冲突理论在体育社会学中的应用
冲突论认为社会行为必须从竞争团体间冲突与紧张的角度来分析,这种冲突并不是指与社会的对抗,主要指不同的社会群体如何利用体育作为取得或保持权力、财富和声望的手段,实际上是一种不同利益之间的冲突。体现“以人为本”的社会体育所表达的“草根”符号具有极其现实的社会意义,国民教育体系的完善、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都体现了体育的本源和内涵。“后奥运时代”的来临,为中国体育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面对人们体育价值观的改变,体育意识的运行方式,通过增强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互动强度,在新经济、新技术、新观念、新社会关系等方面做出回应,寻求一种合理的平衡与兼容。“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主要是如何服务于政治和人本的经验总结,从而促进和完善体育事业的和谐发展,通过增强“金牌”与“草根”的互动,其结果必将引领全国大众参与体育的一个巨大的发展热潮。文化是民族的基因、民族的灵魂。在当代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各国政府和人民对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把战争的不断、邪教的泛滥、宗教的极端、自然的破坏、人性的恶化等等社会问题都归结为文明(文化)的问题,于是便出现了“文明的冲突”论和“文明的共存”论。
体育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国际化就是指把中华民族优秀的体育文化推向世界的发展过程,使中国体育文化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本身具备这样的潜质)。在这一进程中必然会与西方竞技体育相互竞争。
冲突论强调人们因有限的资源、权力和声望发生的斗争是永恒的社会现象,也是社会变迁的主要源泉。科塞认为:“所谓冲突是对价值观信仰以及对权利地位资源分配而引起的斗争。在斗争中,一方企图中和或伤害或消除另外一方。
我国民族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在各自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西方体育文化之间的冲突和共存与它们自身的哲学思想有着直接关系。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主张万物一体、天人合一,主张要在时间之内的无限绵延中实现自我,其实现自我价值的最高方式是对万物一体、天人合一的一种自我满足的境界的享受,并由此形成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思想。西方传统哲学思想认为人是有限的,有限的个人崇尚一种无所不包的、超时间的、超验的、超感性的、最圆满的无限性整体的概念,人相对于无限完满的超验本体来说是有欠缺的,认为人生在世的最高意义和价值就在于渴望和追求这个最高的、最完满的无限性,要在超时间的无限中实现自我。
然而,中西方体育文化除了差异之外,还存在对体育文化思想认识的一致性:追求健康和长寿,其健康与长寿思想意识远远超过了竟技体育本身。这是中西方体育文化长期共存、融合、发展的基础。由此可见,我国传统体育的国际化具有极其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竞技体育文化之间决不是先进与落后的关系,而是辩证的对立统一关系;也不是从属关系,而是两个平行、独立发展的文化体系;更非只有冲突,而是可以相互共存、借鉴、交流和互补的关系。
回顾中西方文化之间冲突与共存的过程,可以发现中国文化并非都处于劣势,西方竞技体育的发展优势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环境,即主要在于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率先繁荣,在共存过程中又发展并创立了先进的体育理论和科学的体育实践,对世界各国体育文化形成了极其强烈的冲击。对此,必须指出的是,所谓优势文化与劣势文化只是暂时的和相对的,并且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对余暇体育日益增长的需要和开展情况看,其体育文化已趋匾乏,单一的文化资源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需要有外来体育文化的补充和丰富。而我国每一个传统体育项目的背后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传说,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思想。
在我国,竞技体育的文化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传统体育文化虽然博大精深,在国内尚未形成共识。发展竞技体育与争金夺银已成为我们体育事业的第一战略目标,这就无法使民族体育与之形成对立或冲突,仅仅只是共存而已,因而不利于民族传统体育的弘扬和国际化发展。中国体育更高层次的战略之一应该首先是处理好中西方体育文化冲突与共存的关系,在发展竞技体育的同时,潜心静气地返回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原点,并以此为起点,逐一激活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及其内蕴和活力,确立我国民族体育国际化发展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否则在这场文明的冲突与共存中我们将始终处于下风。
发生文化上的冲突、形成文化的适应和达到文化的共存。从“冲突论”的角度看,西方竟技体育文化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之间由相互隔绝到相互接触、交流,它们之间的冲突也由此产生,主要表现为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扬以及吸收与排斥、“拿来”与“舍弃”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使得处于发展之中的中、西方体育文化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异己的力量,于是它们更加自觉地强调自己文化的特色、存在的方式和表现的方式,其结果就是世界体育文化的多样性在不同时期的内容有所不同,并逐渐形成了世界主流体育文化—西方竞技体育。就文化本身而言,冲突是文化发展多样化过程中的必要和特殊的形式,对促进人类体育文化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冲突论为我们重新认识和思考我国民族体育文化的国际化发展敲响了替钟。从“共存论”的角度看,西方竟技体育与我国民族体育之间的这种抗争过程并非是你死我活的,虽然它们之间的哲学思想截然不同,民族文化、民族习惯、性格爱好也相差甚远,但是在体育文化领域里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追求,由此也就形成了内涵相近而外延各异的中西方体育文化。这就是它们之间能够永久共存的基础,也使它们之间有了更多的相互融合、交流、互动的机会。
作者:段芙蓉
第6篇:体育社会学对大众体育运动训练的冲击
1、社会学和体育社会学的关系
体育社会学是介于体育科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既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又是体育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体育社会学是一门把体育这种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整体,在外部研究体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部研究体育与人的社会行为、社会观念的关系,以及体育运动的结构、功能、发展动力和制约因素,用以推动体育和社会合理发展的综合性的科学。
2、竞技体育的功能
竞技体育以惊人的冲击力向国际化、科学化和高水平化推进,以奥林匹克为核心的世界竞技体育主宰了体育运动发展的命运,成为当代体育运动的主体。它深刻地作用于人类,强烈地干预社会,给人类和社会带来和平、进步和温馨,但也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不少麻烦和困扰。
体育运动的政治功能一直是我国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也是体育社会学讨论的一个热点课题。这个间题集中表现为对金牌效应的认识上。我国民众对体育比赛具有较高的倾向性,他们从体育比赛中分享着胜利的喜悦或失败的悲哀。民众对体育运动的价值观,是娱乐性强于竞争性,民众对体育是获胜高于参与,这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结果。每一次体育比赛的胜利似乎象征着战场上的胜利,满足了人们在历史上积淤下来的民族复仇心理。人们关注体育比赛的结果,而不重视比赛中运动员的技艺,自己也不亲身参与,这是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一个特点。还有的学者对第23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的取胜和第24届的失利所造成的民众社会心理的落差,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社会调查,发现民众十分重视金牌的政治价值。金牌对群众体育的普及有促进作用,但对人们的体育行为无大影响,不直接改善人民的体质状况。
3、体育社会学与运动训练
竞技体育是由运动训练和比赛表现出来的。其中运动训练对运动成绩的获得起决定性的作用。运动竞赛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已越来越得到重视。在运动训练学的领域中需要从体育社会学的角度来研究的有以下方面:
3.1运动训练的社会背景
竞技体育的社会需求是运动训练存在的基本前提
经济实力是运动训练赖以生存的基础。现在管理者、教练员开始重视运动训练的“效益”了,把经费和运动成绩联系在一起。有了“投人”和“产出”的比较,有了价值规律的自觉运用,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运动训练的质量和竞争意识。
经济体制也对运动训练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把运动员职业化、竟技体育商业化当成资本主义体育的特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动训练的体制取决于市场的结构。项目运动协会、俱乐部将逐渐成为正常的运作形态,中国足球面貌的改观就是国家经济体制改革、足球管理体制改革的结果。
3.2运动训练的社会环境
3.2.1运动训练与学校教育
运动训练含有教育的成份,运动训练与学校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训前教育、训中教育、训后教育,都会影响训练的质量和前途。高水平竞技体育必须与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才能使体育事业得到全面扎实的发展。
3.2.2运动训练与家庭
家长对竞技体育的基本态度,决定了青少年儿童对运动训练的参与程度和积极程度。家庭对运动训练的基本态度取决于运动员最终在社会上的地位,而运动员的出路取决于运动成绩和在训练期间接受文化教育的程度。较高的淘汰率和较低的文化程度使家长望而却步。当前中国大多数家长对子女成为运动员采取不支持的态度。这是中国运动训练急需调整的一种外部环境。
3.3运动员的社会角色
运动员是竞技体育的主体,是竞技文化的创造者。他们与教练员构成了运动训练的一对矛盾,又与观众之间构成运动竞赛的一对矛盾。运动员在当今世界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角色。因此,他是体育社会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运动员具有较同龄人为强的主体意识和竞争性。他们的社会需求具有多层次性和多样性,他们的追求的功利有国家的社会的,也有家庭的个人的,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他们具有创造意识、挑战意识和攻击意识,心理指向比较积极。他们的文化程度偏低,但生活阅历和经验较同龄人丰富。运动员是一种社会榜样,社会常常把他们作为一种民族英雄、青年楷模来塑造和宣传的。他们是社会忠诚的形象代表,他们要倾其全力忠诚他们所属的国家和团体。
3.4运动训练中的社会关系
3.4.1运动员群体
运动员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也是体育界的一个标志性的群体,对这个群体的研究是体育社会学的重要任务。运动员群体,是以参加运动训练和比赛,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并以取胜为目的体育群体。在竞技体育群体中有较为严格的群体规范和角色分工,这是由竞技体育群体具有强烈的对外竞争性决定的。群体的规范包括纪律、章程、职责、权利义务、体育道德等约束力。竞技体育群体也是所有体育群体中对外排斥和对内凝聚力最强的一种群体。一般来讲,凝聚力越强,该群体的竟技运动水平越高,反之亦然,两者互为因果。影响竟技体育群体凝聚力的主要内部环境因素是:目标认同、教练工作方式、成员在满足需求上对群体的依赖感等。群体凝聚力综合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队员参加集体活动的积极性,队员的人员互动类型,队员的内心状态,队内气氛,教练威信等。
3.4.2运动员与教练员
运动员和教练的关系是运动训练的基本社会关系。大量事实证明,运动训练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运动员和教练之间是否建立起一种良好的社会关系。我国有的专家认为运动训练是一个教育过程,也有的专家持否定态度。我国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开展得较少,要加大这方面研究的力度。
3.5运动训练中的社会问题
3.5.1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
运动员还是一种需要继续社会化的社会角色,社会对他们今后的生活全面负责。他们自己应正确理解自己的处境,做好继续社会化的准备。我国运动员由于专业化年龄偏小,特别是体操、游泳、乓乒球等项目,一部分运动员不能得到较完整的文化教育,同时又受到某些急功近利思想的干扰、整个体育队伍忽视文化教育成为一个较普遍的社会问题。这一问题不仅给运动员的选拔、退役造成一定的困难,而且给管理、训练带来许多麻烦,甚至使运动员队伍违纪犯罪现象时有发生。
3.5.2滥用违禁药物
滥用违禁药物和一切负面文化一样,具有对正面文化的背叛性它不仅是对运动员誓言的背版,对奥林匹克宪章的违逆,而且是对体育精神的公然践踏以及对竞技体育文化的粗暴蹂跪。
3.5.3关于体育人才外流
当今,我国体育人才外流的问题已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由于优秀运动员认为在国内发展困难,精神压力大,物质待遇差等,一大批运动员提前退役,离开故土,到国外去谋生。这一现象已经影响了我国在国际体育比赛中的成绩,并加剧了社会的“出国热”的蔓延。
此外,封闭训练的社会可行性,运动员的资格作弊,中国运动员的“早衰”现象,运动员淘汰率高,后备力量不足,运动员的婚恋、待遇、奖励,运动员的出路以及在市场经济中的流动等问题,都是运动训练领域必须解决的社会学问题。
作者:董艳艳
第7篇:对我国体育社会学研究若干问题的分析
20世纪80年代,中国迎来举世瞩目的改革开放,伴随着经济改革和社会变迁的体育发展,迫切需要有一门以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认识体育、从社会侧面促进体育发展的学科。中国体育社会学历经30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盲目乐观,学科建设与科学化、学科化、规范化的目标还有相当的差距,仍有许多问题等待解决,如体育社会学研究边界问题、体育社会学理论体系问题、体育社会学本土化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将妨碍中国体育社会学的进一步发展。
1体育社会学研究边界问题
假设我们要撰写我国体育社会学研究综述,困惑便随之而来。我们以“体育社会学”为篇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检索时间2013-10-09-14:00),结果得到210篇文章。这210篇文章显然不能代表体育社会学研究的全部,因为还有一些国家级(国家社科基金和国家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的研究;一些省部级(国家体育总局和省社科规划课题)项目的研究;一些体育社会学论著和教材。这些我们先暂且不论,最为困惑的是许多并非是以“体育社会学”为篇名的体育社会学研究,该如何判别,尚无标准;究竟有多少这样的研究,也无从查找。一些明显的在现有体育社会学理论体系框架内的文章较好区分,如卢元镇[1]的《论中国体育社团》,属于体育组织的研究;吕树庭[2]的《从中日竞技体育的兴衰看体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属于体育与社会关系的研究;刘德佩[3]的《体育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变迁》,属于体育文化的研究;仇军等[4]的《体育社会化的理论及其研究进展》,属于体育社会化的研究;崔颖波[5]的《体育运动的社会控制功能》,属于体育与社会控制的研究。但许多运用社会学理论或社会学视角对体育现象进行的研究是否属于体育社会学研究则难以区分。仅举3例:一是以社会学理论或视角研究体育产业,所提炼的结论(理论)属于体育产业(体育经济学)呢,还是属于体育社会学?二是以社会学理论或视角研究学校体育,所提炼的结论(理论)属于学校体育学呢,还是属于体育社会学?三是以社会学理论或视角研究体育公共服务,所提炼的结论(理论)属于体育管理学呢,还是属于体育社会学?如果说以上3例不属于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它们的社会学理论或视角如何解释?如果说属于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岂不是整个体育现象的研究都只能归于体育社会学学科。再一个困惑便是社会学理论视野下的体育改革,算不算体育社会学研究?如果不算,其社会学理论视野如何解释?如果算,社会学理论视野下的体育改革可以对整个体育现象进行全息扫描,这会不会又造成体育社会学研究一家独大的格局?从理论上来说,体育社会学的研究不能无限扩张,必须有一个研究边界,这个研究边界受制于学科边界,而学科边界则受制于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此外,面向学科自身的研究(学科性质、对象、方法论、研究领域、乃至研究范式等),即体育社会学学科建设的研究无疑当属体育社会学的研究。
2体育社会学理论体系问题
在我国,对体育社会学理论体系是否已经形成的认识不尽相同。为便于理解“理论体系”的基本含义,我们可以参考其他学科对学科理论体系的阐释:(1)完整的宪法学理论体系应包括宪法基础、公民权利、国家权力和宪政运行4个方面的内容[6]。(2)对新世纪科学学理论体系按“研究维—学科维—对象维”的3维结构建构进行了初步探讨[7]。(3)区域经济学提出以区域经济研究的4大内容,即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关系、区域经济政策和区域经济管理,以及理论组成的4个层面,即哲学层面、基础理论层面、基本理论层面和方法论层面,来构建区域经济学科理论体系[8]。(4)信息生态学在对国内外信息生态学研究现状综述的基础上,试图构建包括研究对象、本质属性、应用研究等3部分内容所组成的信息生态学理论体系[9]。(5)公安情报学的理论体系框架结构应有4个组成部分,一是公安情报基础理论、二是公安情报应用理论、三是公安情报管理科学、四是公安情报技术科学[10]。参照以上列举的例子,我们可以对体育社会学的理论体系作如下的理解,即它是由学科性质(属性)、研究对象、方法论、以及具体的研究内容所构成的互相关联的整体。在这一理解的基础上,回望我国的体育社会学研究,学科性质(属性)尚存争议、研究对象尚不统一、方法论有待深入探讨,特别是作为具体研究内容的各个中程理论,还缺少以实证研究为依托的、大量实践经验素材的积累和专门、深入的理论研究,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空心化倾向。应该说,这是学科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一门学科的成熟需要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中国体育社会学30年探索的成就之一就是形成了体育社会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架构。
3体育社会学本土化问题
讨论体育社会学本土化的问题,离不开同是引进学科、作为体育社会学母体学科的社会学。在中国社会学以及整个社会科学发展史上,本土化都是一个屡被提起的话题,在不同时期均有学者提出过“本土化”或“中国化”的主张。
在近些年的体育社会学研究中,“本土化”的呼声不少,但却难觅如何“本土化”的具体研究。热心“宏大叙事”不从实际体育活动中收集素材,在书斋里拍脑袋式的“体育研究”缺乏现实基础”[11],不利于本土化体育社会学理论的形成。依据郑杭生教授对社会学本土化的界定,本研究试图从3个方面理解体育社会学本土化问题。
(1)体育社会学本土化是一种过程。
体育社会学本土化是一种过程,是体育社会学研究者的学术研究取向,其目标是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体育社会学理论。这一过程将是长期的、动态的,甚至是永无止境的,因为理论是处于发展之中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营造一种本土化的学术氛围,需要研究者们的广泛认同和不懈努力。
(2)体育社会学本土化并非学术排斥主义。
体育社会学诞生之后,之所以能在世界范围内跨国、跨文化传播,有其科学性、历史必然性和现实需要。“从历史上看,一个国家的文化无一不是在吸收外来文化基础上发展的。文化如此,科学研究也不例外”[12]。任何一个国家的体育社会学都会涉及到学科属性、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也都存在体育群体、体育组织和体育社会问题,这就是其科学性的体现,体育社会学跨文化传播是其历史必然性,而研究本土的体育群体、体育组织和体育社会问题等,则是现实需要。在我国体育社会学发展的过程中,也曾出现过要不要提中国特色(意即本土化)的不同声音,也有过提出体育社会学学科理论架构的形成为时过早的看法,甚至认为初创的中国体育社会学有照搬之嫌。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有不同认识不足为奇,随着事物的发展和认识的提高,会逐渐形成共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体育社会学论著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欧美和日本的素材,个别的理论建构还具有一定的模仿倾向,而这正是需要通过本土化解决的问题。中国体育社会学的学科理论架构虽然与欧美和日本有相似或共同之处,但由于国情的差异,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这一学科理论架构在与本土社会的体育现象实际相结合过程中所逐步形成的理论体系(各中程理论的具体内容),却应该是与欧美和日本不同的。“体育社会学的本土化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不同社会的体育存在的差异性和特殊性的认可和重视”[13]。可以说,在体育社会学本土化的过程中,借鉴将始终与之相伴随,借鉴与本土化相辅相成,本土化的发展需要借鉴,借鉴的结果又会促进本土化水平的提高。
(3)体育社会学本土化的3个要点。
依照郑杭生等[12]的观点,本土化既然是一种学术活动和学术取向,它就离不开研究者的学术研究,除此之外别无它途。体育社会学本土化研究的3个要点是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借鉴研究。
理论研究涉及到体育社会学本土化的基本涵义、特征、原因、实现路径和必要条件等。应用研究涉及到体育群体、体育组织和体育社会问题等中程理论的建设,即通过对本土体育现象社会侧面的描述、解释与分析,建构具有本土特色的体育社会学理论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通过实证研究检验、修正、创新和发展体育社会学理论。借鉴研究有两层含义,一是要借鉴国内社会学有关本土化的研究;二是要通过借鉴欧美和日本等国的体育社会学研究,促进体育社会学本土化研究水平的提高。
作者:陈小英等
热门论文
- 体育社会学训练发展现状应用问题对策研究论文(共7篇)
- 羽毛球训练发展现状运用问题及对策论文(共5篇)
- 资金管理应用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共7篇)
- 科研项目管理问题对策应用发展研究论文(共7篇)
- 体育服务业现状与发展对策应用影响启示论文(共7篇)
- 农村小学发展现状问题对策分析论文(共7篇)
- 理想教育现状问题看法与对策研究论文(共7篇)
- 中学体育教学问题现状与发展对策论文(共4篇)
- 网球教学应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共5篇)
- 小学体育教学问题对策应用研究论文(共4篇)
- MBA教育实践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共6篇)
- 教育管理现状问题及策略发展价值论文(共7篇)
- 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应用模式研究论文(共7篇)
- 网络创业现状应用问题对策研究思考论文(共5篇)
- 农产品加工发展现状管理问题对策应用论文(共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