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教育论文>文教资料

语用学教学改革作用启示探索论文(共7篇)

发布时间:2023-12-06 19:57

 

 第1篇:语用学角度分析美国情景喜剧《查理成长日记》


  引言:


  《查理成长日记》剧中语言幽默,词汇丰富,尤其是英语的日常用语很多,这对于广大的英语学习爱好者来说是宝贵的学习素材。笔者拟从语言学角度——合作原则,分析该剧中幽默的语言,希望能对语言学习和实际交际有所启示。


  一、格赖斯的合作原则与会话含义理论


  Grice(1975)把合作原则定义为:根据会话的目的或交流的方向,使自己讲出的话语在一定的条件下是交际所需的。会话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范畴:


  (一)质原则——TheMaximofQuality。1.不要说自己认为是虚假的话2.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二)量原则——TheMaximofQuantity。1.所说的话包含会话中所需的信息。2.不应使所说的话超出会话中所需的信息。


  (三)关联原则——TheMaximofRelevance。所说的话要与会话主题相关联。


  (四)方式原则——TheMaximofManner。1.避免晦涩难懂2.避免模棱两可3.要简洁4.要有序


  但是在日常交际中,说话者的字面意思不同于隐含意思。为了发掘在日常交际中如何产生隐含意思,Grice(1975)提出了会话含义理论:一般会话含义和特殊会话含义。他还指出语境在理解会话含义方面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语境的不同,人们会对会话含义的理解产生偏差错位,这是导致幽默的重要原因。


  二、《查理成长日记》对话分析


  (一)违反量原则


  量原则规定说话者在所提供的信息既不能比需要的信息多,也不能不足。在这部电视剧中很多幽默的产生正是因为说话者违反了这一原则。如:


  Episode26,seasonI


  PJ:Buyingbootsformysister.


  Girl:(nodding)


  PJ:Funnystory...Sheandmybrotherhavethesamesizefeet.


  Girl:(noddingandlaughing)


  PJ:Greatthingshedidn’twantunderwear,right?


  Girl:(leaving)


  在这一集中,PJ带着Gabe去给Teddy买鞋,由于Gabe和Teddy的鞋码一样,PJ便让Gabe试穿女鞋。这一场景很滑稽,引起了旁边陌生女孩的侧目,女孩觉得十分好奇为什么一个小男孩会试穿女鞋。PJ读懂了女孩的表情,告诉她是在给妹妹买鞋。女孩点头表示了认同。到这里PJ已经提供出了足够的信息量,但是他依然在滔滔不绝开玩笑地说幸好不是帮她选择内衣,这些信息已经大大地超过了女孩的需求,这里PJ通过违反量原则,多提供信息,使得陌生女孩无言以对默默离开,产生了幽默效果。这也使得作为老大的PJ其实是一个单纯有点笨拙,心智不成熟的“傻哥哥”的形象在观众面前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违反质原则


  质原则规定说话人必须讲真话,不能说虚假的话,也不能说证据不足的话。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出于某些目的编造一些谎言。违反质原则而产生的幽默在生活中不胜枚举,如:


  Episode26,seasonI


  Gabe:Tellmeaboutyourfamily.


  Girl:Oh,lythere’snotmuchtotell.I’manonlychild.


  Gabe:Metoo.


  Girl:Cool,well,myparentsaredivorced.


  Gabe:Minetoo.


  Girl:Whodoyoulivewith?


  Gabe:Whodoyoulivewith?


  Girl:Mymum.


  Gabe:Metoo.


  Gabe在公园遇到一个心仪女孩,不知道该怎样搭讪,于是请教母亲。母亲告訴他要多倾听找到两人的共同点。Gabe认真听取了母亲的建议,为了赢得美人心,他违反了质原则,说了假话,编造了一连串的谎言,为的是拉近和女孩的距离。众所周知,Gabe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家庭和睦。他欺骗女孩说自己也是和她一样,是独子、父母离异并且和母亲同住。这些谎言相继被揭穿,产生了幽默效果,同时Gabe顽皮、幽默、机灵的个性凸显出来。


  (三)违反关联原则


  关联准则是指会话双方所说的话与会话主题相关但是有时说话者故意违反这一原则,说些不着边际的话,看似与主题不相关,但却传递着特殊的会话含义,幽默也由此产生。请看下面的例子:


  Episode26,seasonI


  Teddy:Hi,.


  :Iseeyoupeoplehaveadognow.


  Teddy:Oh,I’mdoingfine,you?


  达布尼夫人是邓肯一家的邻居,由于Gabe常常捉弄她,导致两人长期不和。同时,达布尼夫人也经常由于一点琐事来找邓肯家理论,是一个不受欢迎的邻居。日常生活中,邻里之间都提倡和睦相处,但是她这次的到来并没有做到这一点。按门铃后Teddy很热情地和她打招呼,她确直接以质问的口吻说话,这导致Teddy违反关联原则,没有回答达布尼夫人的问题,而是礼貌地向她问好,讽刺达布尼夫人作为长辈的无理,也体现出Teddy的机灵和聪慧。


  三、结语


  本文从语言学角度,即Grice的合作原则对其丰富的语言进行分析。在观看这部家庭美剧时,既可以欣赏到地道的美式幽默,又可以掌握美国文化。英语学习者和爱好者可以通过欣赏这部美剧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


  作者:佘婷等

 第2篇:语用学理论的发展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发展,我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各行业领域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在跨文化交流活动中,如何合理使用交际话语,促进交际各方的人际关系,做到即坚持原则又互相尊重,在和谐交际语境下达成交流目标,业已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语用学作为一门实用学科已引起语言和教育研究者的密切关注,但将其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研究不多,影响语用学理论对外语教学实践指导功能的发挥(刘伟、孙颖2014)。本文就如何将语用学研究成果有效运用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这一问题作深入分析。


  二、语用学的涵义与诞生历程


  语用学(Pragmatics)是语言学科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如何科学运用语言,即研究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语用学和语义学是互为补充的两个不同研究领域。上世纪30年代末,美国著名哲学家莫里斯()首先使用了“语用学”这个术语(何自然1987),50至70年代,英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提出了著名的“合作原则”和“会话含意”学说,英国哲学家奥斯汀()和美国哲学家塞尔()先后提出和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1977年《语用学杂志》(Journalofpragmatics)在荷兰正式创刊,标志着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一门独立学科而得到确认(文旭1999)。從此,语用学研究引起了语言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研究范围不断拓宽,语用理论得到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语言学习如果仅仅停留在词汇、语法、语音、语调等知识层面上,而无法很好地理解话语语境,包括语言交际的场合,交际的性质,交际参与者的经历和个人情绪等,将不能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语言,也即不能灵活得体地运用语言。因此,在交际言语行为实践中,只有合理地运用语用策略,才能有效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取得良好的交际效果。


  三、国外语用学研究的发展概况


  1967年,英国著名语言哲学家格莱斯()在美国哈佛大学作题为《逻辑与会话》讲演中提出了旨在创建一套系统的有关隐含意义的哲学构想,受到各学科专家的普遍重视,他提出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principle)及其各项准则是从语言哲学的角度构建一般性会话原则和交际各方语言表述形式及内容的具体规定,其核心思想——合作原则成为语用学领域最重要的基本理论之一。但该原则也受到了不少质疑、批判、修正和改造。封宗信(2008)将始于Kasher的诸种寻求代替格莱斯原则的新原则称为“后格莱斯原则”(Post-Griceanprinciples),包括理性原则、礼貌原则和关联原则;而把以Levin-son为代表的肯定Grice哲学框架并以阐释和发扬为主的新原则称为“新格莱斯原则”(Neo-Griceanprinciples),包括数量原则、信息量原则和方式原则。格莱斯原则尽管受到不少争议甚至批判,但它为语用学提供了无法超越的哲学框架,并高度概括了隐含意义产生和理解的真谛,是语用学的奠基之作。


  英国哲学家奥斯汀()从语言使用的社会功能层面对语言的“社会性”进行了阐述,于1962年首先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后来,他的学生、美国哲学家塞尔()进一步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成功将言语行为理论与格莱斯会话含义学说相结合,把间接言语行为与言语交际的礼貌原则相联系(索振羽2000)。


  英国语言学家利奇(1983)在对语用学原则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后,对格莱斯的合作原则进行了修正和扩充,提出了礼貌原则(Politenessprinciple)和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Pragmaticfailure)概念。Brown和Levinson则在1978年推出的专著《UniversalsinLanguageUsage:PolitenessPhenomena》和在1987年出版的修订版《Politeness:SomeUniversalsofLan-guageUsage》中系统地阐述了礼貌理论,提出面子(Face)、威胁面子的行为(Face-threateningActs)和面子保全论(Face-sav-ingTheory)等基本概念(车云芳、郑娟2009)。这些理论对外语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俞东明1993)。


  然而,上述原则并不能全面解释不同语境下语言交际实践中的各种语用现象,针对语用学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比利时语用学家维索尔伦(JefVerschueren)于1987年在其《PragmaticsasaTheoryofLinguisticAdaptation》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顺应性理论的概念,并在其1999年出版的新著《UnderstandingPragmatics》中得到进一步完善。她认为语言使用过程是使用者根据语言的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等特性不断对语言做出选择的动态过程,也即语言使用者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对语言结构与语境相互顺应的过程。顺应性理论(Adaptationtheory)为语用学研究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得到众多学者的认同。


  进入21世纪后,随着认知科学的兴起,语用学逐渐“认知化”,认知理论不断地对语用学理论加以验证,而心理语言学的“自我中心论”(Egocentrism)却对格莱斯理论提出挑战。著名语用学者伊斯凡·克科斯把这两种理论相融合,提出了“社会一认知语用视角”(Social—cognitiveapproachtopragmatics,简称SCA),旨在建立新的语用学分析框架。SCA作为一种新的语用视角对语用学研究具有重要启示与运用价值。


  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迅猛,非英语国家使用英语进行言语交际的人数远远多于母语为英语的人数,也就是说英语的使用呈现非本族化()的新趋势。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Englishasalinguafranca,简称ELF)的社会角色变化改变了其交际属性,英语使用语境已从传统的单语(monohngual)逐渐转为多语(multilingual)和多文化(muhicultural)融合并存的新常态。为此,不少学者意识到EFL(EngIishasaforeignlanguage)教学实践应与ELF研究相结合,以提高英语教学对语用能力新内涵的认识。英语语境的多元化发展变化引起了语言研究者对传统语用能力观的重新审视。


  四、国内语用学引进和研究概况


  自胡壮麟先生1980年在《国外语言学》第3期上发表《语用学》一文至今的35年来,我国的语用学从引进、介绍到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语用学理论的引进使国内学者在明确了其基本内容的同时,也开始把这些语用理论运用于解决语言交际中的实际问题,主要集中在语言教学、翻译学和修辞学等领域。语用学理论在国内的发展主要是运用理论分析具体的语言现象,相关研究以例证为主。理论研究方面,针对格莱斯的合作原则,钱冠连教授透过对会话交际中量、关系、方式和质等的系列研究发现,在这四者违背合作原则的情况下,谈话并没有失败。因此他认为“合作不必是原则”,并提出用“目的一意图原则”代替“合作原则”。钱教授这一系列的实例研究,证明了跨文化交际中不能单一遵循合作原则,合作原则并不能满足各种交际情景的会话需求。


  20世纪末维索尔伦(JefVerschueren)《语用学的理解》专著的出版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运用其顺应性理论对传统言语交际行为进行了语用学研究,并对其教学应用作理论探讨。于国棟(2000)认为可运用顺应性理论对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进行语用学研究,施洋(2014)则对英语课堂语码转换功能进行了探究;何自然和张淑玲(2004)对人们选择使用非真实性话语的策略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说假”(Decep-tion)是说假者心理、社交和物理世界相互顺应的结果。朱小美和阚智文(2007)认为顺应性理论能更完善地解释礼貌现象,礼貌原则存在缺陷的根本原因就是忽视了礼貌的顺应性。张艳君(2009)发现顺应论与合作原则相互扣合,共同指导具体的交际行为。冉永平和方晓国(2008)则从语言顺应论视角研究了反问句的人际语用功能。在教学应用方面,胡启海(2010)认为教师课堂言语也是一种言语行为选择过程;朱雅丽(2014)运用顺应理论对语用失误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避免失误的策略以及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也有学者认为课堂教学中委婉语的使用是教师对学生的心理世界、师生关系的社交世界以及课堂语境的物理世界顺应的结果。


  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关注认知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在语用研究领域的运用,拓宽语用学研究视野。周红辉的研究支持了Kecskes的SCA观点,并提出“自我中心话语”概念。随后,他又提出了与“自我中心话语”对立的概念“合作性话语”,将合作原则的“共同目的”与言语行为理论的“说话即做事”紧密结合起来,“合作性话语”也即“为达到共同目的所进行的言语行为”(周红辉2015)。“合作性话语”亦可理解为“具有合作性的言语行为”,它的提出不仅补充完善了SCA的思想和理论框架,并且积极地推动了其他言语交际现象的研究和发展。此外,多元语境下的语用现象也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冉永平(2013)对多语言、多文化语境下的英语语用特征进行研究,发现与英语本族语单一语境相比,ELF背景的语用表现与语用关注呈现多元化新特点,表现出不少多元语用现象。研究还发现ELF交际凸显出交际主体的他者化与语境因素的多元化融合,出现了具有交叉文化语用特征的语言语用与社交语用表现。这对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提升语用能力问题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五、语用学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语言是人们交际的工具,英语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英语运用能力。英语课程教学的口语、翻译和写作等技能都属于语用能力研究范围。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学虽然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强化学生交际能力培养也得到老师们的认同,但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由于受到课时数及学生人数等的影响,多数教师仍然沿用传统教学模式组织教学,以课文分析、阅读理解、语法分析和词汇学习等语言知识和理解技能的培养作为主要内容,忽视甚至省略交际和写作技能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训练,导致学生口语和写作等语言表达能力普遍较差。大学英语教学急需运用语用学理论成果,切实提高学生语用表达能力。


  从上述国内外语用学理论研究成果来看,跨语言文化交际合作性话语应以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面子保全原则等语用原则为基础,科学运用顺应性理论提升言语交际能力,针对语境的变化灵活采用合适的话语交际策略,进而达到有效交际的目标。这为我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带来了不少启示。


  (一)提高语用观念的认识,转变课堂教学理念


  许多证据显示,在影响教师教学行为因素中,观念比知识的影响更大。英语教师的课堂言语行为是教师在课堂语境中为实现教学目标所使用话语的行为,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和媒介,与教学效果紧密相关。教师虽然并非真正清楚其观念将导致怎样的课堂行为,但仍然习惯于按其自身观念行事。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的话语活动主要体现在教材内容的讲解、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师生交流互动等方面,通过话语渗透和引导,实现知识的传递,学生则从对教师话语的理解和接受中习得语言知识。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采用适切的言语行为策略以顺应语言课堂学习语境,那么学生的语言综合语用能力也就无法提升。可见,教师的课堂话语及行为既是组织和管理课堂的手段,又是学生语言知识的输入来源和主要途径,因而教师的语用观念非常重要。教师对语用学的认识和相关知识的缺失无疑是学生语用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运用语用学理论原则,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课堂话语行为的数量和质量对英语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甚至可能决定教学的成败。从上述语用学理论分析可见,英语教师的课堂言语行为既要顺应教学内容需要,又要顺应教学语境,包括学生的心理特征。因此,教师要运用适当的言语行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各种感官得到刺激,消除课堂学习倦怠,有效提高语言知识输入效果。可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逼真的语言情景(视觉输入),同时配以适合的背景音乐(听觉输入),创建良好的语言学习语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顺应课堂教学目标要求,采用恰当的课堂话语策略、互动模式和反馈策略,依据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模式,使每堂课都有新鲜感,防止学生因教学模式的单一而对课堂产生厌倦心理。然而,不少教师对多媒体教学价值的认识存在偏差,对图像和感官效果的过度关注,反而使课堂成为以PPT为背景的“填鸭式”教学,不利于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对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注重师生情感的交流,培养言语交际能力


  英语课堂是师生共同参与语言教学的活动场所,课堂活动既是教学活动,也是语言交际活动。研究表明,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言语行为非常敏感,他们对教师与自己以及其他同学的交往都很重视和关注。教师话语既为学生话语提供示范,又是学生语言学习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教师课堂话语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语言习得的效果。对大学英语课堂而言,教师的言语行为往往侧重于学生语言的认知,而对学生情感的影响则有所忽视。教师课堂话语普遍存在话语数量偏多、话语的形式与功能存在单一、课堂提问开放性不强、师生言语交流互动偏少、教师对学生的反馈缺乏激励与尊重等问题。这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特征,促进其个性化发展,对原有的教学方式进行反思,从语用学的原理来审视现代英语课堂教学,通过采用恰当的话语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创建学生积极情感的教学语境,提升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与动力。


  (四)发挥语码转换的功能,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英语课堂既是教学平台,也是交流平台,课堂话语是知识传输、获得、建构等的重要媒介,是向学生传输可理解的语言知识的一种代码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教师话语质量决定着学生语言习得效果。按照维索尔伦的顺应性理论,教师在课堂上使用语言传输知识的过程也就是顺应课堂语境满足交际需要、不断选择語言的动态过程。由于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语系,两者既有语言共性,又有差异性,教师的课堂话语要适时进行语码转换,让学生能正确理解其话语涵义。例如,将英语“brownsug-ar,blacktea”转换为汉语“红糖、红茶”,用双语解释汉语特色词“铁饭碗”(ironricebowl)、“一国两制”(onecountry,twosys-tern)等。英语教师应积极顺应课堂语境,充分发挥语码转换的亲和、调节及支持功能,增进师生感情,调节课堂气氛,提高话语可接受性,消除课堂学习紧张、焦虑、畏惧或倦怠感,减少语言学习障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提升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五)强化语用能力的研究,促进教师职业发展


  大学英语教学效果不如意,教师职业满意度不高,职业成就感低,教师自身语用能力不足无疑是主要原因之一。语用问题是当代外语语言研究关注的新焦点,对英语教学与英语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提出了新的问题。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使英语成为国际通用语,英语的交际属性不断发生变化,多语及多文化相融成为当代英语使用语境的新常态。因此,教师要加强英语语用能力的研究,并将语用理论成果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拓宽自身职业发展空间。一是强化中西方语言文化知识的教学,提高驾驭跨文化交际话语情境及英语语用能力;二是重新审视英语使用能力的思想观念,注重多元语言文化相互交融协同建构能力的研究;三是关注英语课堂内外不同语境下教师语言语用和社交语用能力建构,以及学生学习语用能力研究;四是重视信息网络环境下言语交际行为中英语语言语用能力表现特征研究。


  六、结束语


  言语交际是人类生活的重要部分,英语课堂既是教学平台,也是交际场所,课堂教学活动具有交际性质。教师言语行为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实施手段,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效,教师语言使用包括语用动机、语言选择和语用策略,涉及课堂话语语境的恰当性、多样性和可变性等多方面,语用问题成为语言教学研究的关注焦点。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转变课堂角色,完善教育知识、提升语用能力,加强教学反思、改进话语策略,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生语言学习。建议英语教师关注语用理论的发展,加强课堂话语研究,将语用研究成果运用于日常语言教学,以言语行为理论及顺应论为指导,促进教师课堂言语行为的优化,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有效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同时,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拓宽职业发展空间。


  作者:陈晓兰

  第3篇:从语用学视角研究商务信函的汉英翻译


  1推理照应


  推理照应(bridgingreference)最早由心理语言学家于1977年提出,主要关注话语中存在的隐含意义,研究交际语境中的话语内涵及意义关系。


  Clark认为通过前后述话语的推理照应关系,可以推断话语未明示的内容。此外Clark还提出新旧信息契合论(Given-NewContract),言语过程中通过传递的新、旧信息,成功推理照应对象,理解言语过程中构建的照应含义(Clark&Haviland1977;唐电弟,何自然2014)。


  日本学者为了区分照应推理和一般指称确认中的推理,提出的语用关联照应论,即真正的语用照应是以前述话语中的明示内容为前提和保证的一种语境假设,引出未明示的所指内容。


  “学术界对推理照应给予极大的关注,并把它作为话语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来研究,其研究成果涉及语言学、逻辑学、哲学、心理学等不同学科”(何自然,2000;何自然,莫爱屏,2002;刘礼进,2001)。


  2关联理论


  Sperber和Wilson在補充完善格莱斯(Grice)的相关原则的基础上提出关联理论,关联理论是从认知科学的视角解释言语交际行为,关联理论突破了传统的语境概念,把语境认识视为心理认知过程,存在于听话者大脑中的一系列假设,是随着交际不断变化,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Gutt又在关联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关联理论的翻译观,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对翻译进行了阐释。他认为言语交际过程中,要努力创造关联,或最佳关联,以便让受话人产生最佳的语境假设,这一语境假设又与受话人的认知心理过程相符。译者为了在翻译过程中实现最佳语境关联,应采用关联翻译理论。翻译者在进行翻译工作时,要努力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企盼一致。何自然(1999:139)认为“最佳的关联来自最好的语境效果;人们对话语和语境假设的思辨、推理越成功,话语的内在关联就越清楚;话语内在的关联性越清楚,人们在思辨和推理过程中无须付出太多的努力,就能取得好的语境效果,从而正确理解话语,使交际获得成功”。


  关联理论的核心是关联性,“关联性”不仅与语境效果相关,还与理解话语时付出的努力相关。即关联性越紧密,为言语理解付出的努力就越小。在翻译活动中,译者的任务就是努力实现原文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期盼和心理认知相符,实现最佳关联。


  2推理照应在商务信函翻译中的应用


  根据Clark提出新旧信息契合论(Given-NewContract),新、旧信息在交际言语中同时出现,新信息的指称照应对象的确定,离不开言语中的旧信息,其中暗含指称照应对象。因此译者首先要辨认新旧信息,根据话语中的旧信息,确定新旧信息的推理照应关系。


  例1:


  原文:我们希望此批订货质量与以前供应的完全一样。


  译文:Wehopethegoodstobeofexactlythesamequalityasthatofthoseyoupreviouslysuppliedus.


  根据新旧信息契合论,交际中的前述话语旧信息,为后述话语的新信息照应对象提供暗示,因此译者首先要辨识前述话语的旧信息,为后述话语的新信息的照应指称提供依据。后述话语中的“以前供应的”,如果没有前述话语的旧信息,“以前供应的”可以无限指称,但是前述话语中的旧信息“此批订货质量”为后述话语新信息的指称照应提供一种方向和信息,进而译者推断后述话语中的“以前供应的”照应指称是“以前供应的货物质量”,形成合理的推理照应。译文中用具有代词功能的“that”来指代“quality”;再根据英语语言特点,较长的定语后置所修饰词语的后面,因此“以前供应的货物”译为“thoseyoupreviouslysuppliedus.”因此译者除了能够准确地确定前后述话语指称照应,还需要在译文中将这些照应指称体现出来,实现等效交际意图。


  3关联理论在商务信函翻译中的英语


  根据关联理论,研究认知效果和认知努力在话语意义构建中的关系,如果在话语构建意义中付出的努力越多,关联程度越弱;关联程度越高,认知效果越好。最大的关联就是用最少的认知努力获取最大的认知效果(李佐文&叶慧君2004)。


  确定前后述话语中的隐含意义,除了新旧信息契合论外,有时必须依靠框图联想或场景联想,尤其是涉及到中西文化差异时,这就要求译者在对话语语用分析时,还应考虑中西认知语境的差异,例如:


  例2:


  尊敬的先生:


  贵方昨日来函已收悉,非常高兴贵方表达与我方合作的意向,并拟定于6月23日来访洽谈合作,我方很抱歉告知贵方,6月23日适逢端午节,我方建议择日再商议。


  盼早复!


  拙译:


  Dearsirs:


  elightedatyourintentionofcooperatingwithusegrettoinformyouthatthatdatecoincideswiththeDragonBoatFestivalandrecommendanotherdaytonegotiate.


  Yourpromptreplywillbehighlyappreciated.


  理解例2中的推理照应关系,新旧信息契合论在这一语境下不太适用。因为适逢端午节和择日再商议没有任何句法或话题关联。译者可以引入框图联想,结合中国的文化背景因素:以前国家并未将端午节认定为法定节日,随着国家愈来愈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端午节从2008年变成法定节假日。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外商都知道端午节是我国法定假日,如果照搬原文直译,译文势必让读者觉得突兀,且缺乏关联和连贯,甚至可能会被曲解成缺乏合作诚意。读者主要依赖前后述话语的关联和连贯,构建话语的意义。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通过框图联想建立前后述话语的照应关系后,还应考虑原文隐含的文化因素,适当在译文当中填补前后述话语连贯的信息,将其推理照应关系隐含在译文之中,使原文的交际意图明晰化。


  改译:


  Dearsirs:


  elightedatyourintentionofcooperatingwithusegrettoinformyouthatthndlyrecommendanotherdaytonegotiate.


  Yourpromptreplywillbehighlyappreciated.


  5結论


  在翻译商务信函过程中,译者为确定前后述话语的隐含照应关系,可以通过话语的新旧信息找到隐含的照应关系;同时,译者不仅要熟悉语言本身,还应该关注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熟悉读者的认知心理过程,构建交际话语的语境假设,努力实现最佳关联,减少理解交际话语所付出的努力,更好地实现商务信函的交际目的和预期商业效果。


  作者:刘芙蓉

  第4篇:语用学视角下的微信朋友圈中的语码转换现象研究


  一、引言


  “自1970年以来,对语码转换的研究都是在语言接触的范畴内进行的,其研究方向大致为四类:语言结构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和语言学”(樊建华,金志成,2006)。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跨文化交流的进步,英汉双语语码转换现象无论在实际交流中还是在期刊杂志上都已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但是结合语用学视角对微信朋友圈中的汉英语码转换现象(尤其是研究对象均为英语专业)进行的研究还是相对较少。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推出的一款通讯产品,可以通过网络迅速发送免费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微信月活跃用户数量已经达到8.46亿,现已成为亚洲地区用户群体最大的即时通讯软件。微信朋友圈是指微信上的一个社交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朋友圈发表文字和图片,同时可通过其他软件将文章或者音乐分享到朋友圈。本文收集20名英语语言学硕士研究生2016年共88条微信朋友圈内容,探讨其结构特点以及语用学视角下的英汉语码转换动机。


  因此,本文试从语用学视角对微信朋友圈中的英汉双语语码转换现象进行实证研究,以期发现其结构特点并对其使用动机做出合理的解释。


  二、理论基础


  (一)语码转换的定义


  语码转换是受到语言学家们广泛关注的一种常见的语言接触现象,但由于在研究方法和目的等方面有所差异,学术界对语码转换的定义尚没有统一定论。本文不对语码转换和语码混用进行区分,采用Myers-Scotton对语码转换所下的定义:“语码转换是同一段谈话中使用两种或更多语言变体的现象。不同的语言、方言或者同一语言的不同风格之间都可以进行转换。”


  (二)语码转换的分类


  研究者们认为对语码转换类型的准确划分可以揭示其在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细微差异和本质(何自然、于学栋,2001)。本文将借鉴语法研究路向代表Poplack对语码转换类型的区分。Poplack认为语码转换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


  1.句间语码转(Intersentencecode-swithcingorsententialcode-switching)


  句间语码转换一般发生在两个句子或分句的分界处,而且每个句子或者分句都分别属于一种语言,例如:


  他撇着英国腔对曹元朗说道:“Dashit!Thatgirl……”(《围城》,2003)


  2.句内语码转换(Intrasentencecode-switching)


  句内语码转换涉及到句子和分句内部的转换,是在句子还没有结束时就出现了别的语种,例如:


  “你在英国,到过牛津剑桥没有?他们的tutorialsystem是怎么一回事?”(《围城》,2003)


  3.附加句语码转换(Tagcode-switching)


  附加语码转换是在单一语言表达的句子或分句中插入另一种语言表述的附加成分,也就是说句子的附加成分来自于一种不同的语言,例如:


  听我说话,OK?


  (三)动机理论与语码转换


  刘正光(2000)认为由外部因素诱发而产生的语码转换和为达到某种特定修辞效果的转换是语用学研究的两种主要语码转换动机。其中,由外部因素诱发的语码转换主要包括词汇的可及性程度、话题、回避隐含意义等。语用学结合动机理论对语码转换的研究同时指出语码转换也出现在为了解除语窘(用一种语言不知道怎样表达)的情况下。


  三、研究方法


  本文收集的语料是28名英语语言学硕士于2016年发表的共88条有英汉语码转换现象的朋友圈内容。本文采用定量的方法将英汉语码转换现象进行分类统计,并结合定性的方法对朋友圈中英汉语码转换现象从外部因素诱发的转换、作为修辞手段的转换和为了解除语窘的转换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从结构分类看微信朋友圈中英汉语码转换现象


  从表1数据可以看出,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句内语码转换,占总数71.6%,句間语码转换排第二位,占27.3%。附加语码转换出现的较少,仅占1.1%。其中首字母缩略词和短语以及形态的语码转换出现的句内语码转换明显少于单词形式。


  例如:


  1.(1)在餐厅吃饭的时候偶然看到NBA,没忍住百度了一下艾佛森的消息,发现他今年4月5号入选名人堂了。


  (2)要么订购中,要么chargedout,严重怀疑都是一个人借出去的


  (3)推荐一部电影,釜山行,丧尸片。虽然有一些bug,但是剧情什么的还不错……


  (4)开心ing


  2.今天的结果,不必在意,youwillalwaysbeyourqueen.人生如梦而已。


  3.下次别再走丢了,OK?


  (二)从动机产生看微信朋友圈中英汉语码转换现象


  1.由外部因素诱发的语码转换


  从词汇的可及性角度来看,某些双语者能够掌握两种语言中表达想法的词汇,但是会选择使用方便或者更容易回忆起来的词汇,从而产生语码转换现象;从话题方面来讲,不同领域的话题倾向于引导双语讲话者使用某一种语言;而从回避隐含意义来看,由于不同语言的词汇意义不完全对等,双语者在表达时会选择更贴切的语言(刘正光,2000)。所收集的语料在这三方面均有所体现:


  (1)掐指一算,快两年了,howtimeflies


  (2)充满了melancholy的literaturereview之夜


  (3)2016年做的第一件crazy事情,ladies,早安


  例(1)中是非常容易的英语口语;例(2)中相比于文献综述,要写英文论文的同学自然更倾向于使用literaturereview;例(3)中的称呼用英文很显然避免了中文中不必要的隐含意义。


  2.为达到特定修辞效果的语码转换


  为避免歧义或为了达到幽默、讽刺等效果语码转换可被看做一种修辞手段(刘正光,2000)。例如语料中出现:


  旁边这俩women聊八卦聊得热火朝天,实在有伤大雅(pohuaifenwei)别说话,来,让我静静地喝会咖啡


  此处,women可以理解为讲话者语气中包含对她们的不满。


  3.为解除语窘的语码转换


  用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可以解释某些语码转换是为了寻找简便的表达方式(刘正光,2000)。语料中出现:


  (1)林宥嘉,Bestwishes!


  (2)Lifeisfulloffun.我们家妹妹的烤箱之路从这里出发。


  两个例子中用英语表达同样的含义都比汉语简短,可见双语者倾向付出较少的努力表达同样的含义时会发生语码转换。


  五、结语


  语码转换现象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日益普遍。本文以微信朋友圈中的语码转换内容为语料,定性定量分析了英汉语码转换的结构特点,并结合动机理论从语用学角度对英汉语码转换进行分析,验证了从语用学动机理论角度研究语码转换的可行性,以期对语码转换的使用和研究有所助益。


  作者:杨柳

  第5篇: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的语用失误分析


  一、跨文化语用学基础理论


  (一)跨文化语用学定义


  跨文化语用学研究不同文化社团对意义构建的不同期盼[1],这种期盼是由人们的文化图式引起的,而文化图式实际上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背景知识结构。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范围和界限比较模糊,通常包括四个层面:言语行为语用学、社交-文化语用学、对比语用学和语际语用学[2],重点探讨跨文化、跨语言交际中表示“请求”和“道歉”等言语行为的语用问题。


  (二)跨文化语用学理论


  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相关理论包括:言语行为理论、面子理论与礼貌原则、会话含意理论、文化图式理论、关联理论、新格赖斯理论及自然语义元语言理论。这些理论在李炯英、方宗祥、袁周敏等主编的《跨文化语用学-基于NSM理论的反思》一书中都有详细的论述,这里不再一一阐述。


  (三)跨文化语用学主要研究领域


  跨文化语用学是语用学与跨文化研究、跨文化交际相结合的一个新兴的跨学科研究领域,主要涉及言语行为语用学、社会文化语用学、民族语用学、认知语用学、对比语用学及语际语用学等研究领域。


  1.言语行为语用学研究的跨文化视角


  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发展拓宽了人们对语言的认知,促使人们从行事角度考察某一话语生成和理解的方向。从说话人的角度看,着重回答了说话人在说出一句话表示一定意思的同时怎么又表示另外的意思;从听话人的角度看,则回答了听话人在听到这样的话语之后又是如何理解说话人要表达的另外那层意思[3]。自然语义元语言理论的词汇源于通用的一套假设的语义基元,这种元语言形成共享一套标准的语言共核,不仅适用于英语,而且在其他语言中同样存在,其语法形式也是所有语言的普遍语法模式,分析方法则主张先建立一套普遍的通用的描写文化的语义元,进而展开一系列的跨文化研究[4]。这一理论能克服现有言语行为研究的不足之处。


  2.社会文化语用学研究的跨文化视角


  社会文化语用学的研究对象落脚于语用问题,关注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对人类交际的制约,涉及语言产出与语言理解两个人类交际的基本流程。因此基于不同社会文化语境抽象出来的语用理论,或多或少地带有一定社会背景下的文化烙印。


  3.认知语用学研究的跨文化视角


  认知语用学从认知的角度探讨语言使用的制约与理解以及语言使用的推理过程。李炯英、方宗祥、袁周敏等提出的自然语义元语言理论认为可以借鉴语义基元的思想,从各种语言的基本语义基元出发,先建立一套能够描写该语言话语產生和话语理解的语用模型,接着采用语言类型学的思想展开对比研究[4]。


  4.对比语用学研究的跨文化视角


  对比语用学的跨文化视角需要关注特定语言社区、特定民族的文化。对比语言学,其缺点在于,它想当然地设定,像“请求”、“道歉”、“赞扬”等英语行为范畴,是用来描述各种语言和文化的适宜工具,而事实是,这些英语言语行为范畴可能在其他一些本土语言或文化中根本不存在[5]。


  5.语际语用学研究的跨文化视角


  语际语用学研究取得了较大的理论建树与应用成果,帮助许多二语学习者意识到语用学习的重要性,并提高了其语际交际的语用敏感度,但是其研究方法在自然语义元语言学派的视角下看来具有一定的缺陷。


  二、跨文化语用失误


  我们很多英语学习者在跟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打交道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尴尬和误会,造成交际的失败。跨文化语用失误是造成尴尬和误会的主要原因。李捷、何自然等认为“语用失误”是指没能获取发话人通过话语表达的隐含信息,语用失误的发生往往不是因为对方听不懂,或者不知道某些词义或句型结构,而是没能理解发话人的意图或推知话语的语境含意[6]。在交际中,语用失误往往比语音、语法或语义等语言错误更加严重,因为它可能冒犯对方,或影响人机关系,而导致交际失败。Thomas认为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语用失误通包括“语用语言失误”(pragmalingguisticfailure)和“社交语用失误”(sociopragmaticfailure)两种形式[7]。马冬认为跨文化交流中的语用失误包括社交-语用失误、社会-语用失误和语言-语用失误三种形式[8]。


  (一)社交-语用失误


  1.道别


  由于对中西文化习俗的差异缺乏足够了解,我们中国人送别客人时常常说:“您慢走啊!”“您走好!”一类叮嘱的话,以关心的方式表示客气。而外国人则不明白“走好”和“慢走”的含义,因此造成交际中断和心里上的困惑。


  2.称呼


  中国文化讲究长幼有序,对长辈师长是不能直呼姓名的,我们常用“李老师”、“李先生”等尊称。而西方人称呼某人的姓,是尊称,称呼名字表示亲密,对于老师他们也习惯直呼姓名。这种称呼的差异同样适用于中西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二)社会-语用失误


  社会-语用失误是有中西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习惯的差异而形成的。比如,我们中国人对赞扬的反应,往往是“哪里,哪里!”“还差得远呢!”,这类语用表达谦虚、谦让的语言,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当西方人听到这样回答,就很困惑了。在西方文化中,对于赞扬的回答,只回答“谢谢”就是得体的表现。


  (三)语言-语用失误


  语言-语用失误是在使用语言过程中,因不同民族的人在思维方式和观察事物的角度上的差异而形成的。这类失误除了不合汉语或英语习惯外,还会导致表达和理解的错误,从而影响正常交际。


  三、跨文化语用失误的原因


  中西文化及思维方式的差异是导致跨文化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文化及思维方式的差异体现在方方面面。下面就礼貌差异、称谓差异以及象征差异进行具体论述。


  (一)礼貌差异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人们对于礼貌都非常重视。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同文化中,人们表达礼貌的方式却不相同,认为礼貌的方式也不一致。比如,“姓名”、“年龄”在我们看来都是无关紧要的东西,在西方人眼里却是极大的隐私,尊重对方的隐私是重要的礼貌行为。中国人对于赞美的反应,通常是西方人所困惑的内容。


  (二)称谓差异


  我们中国人习惯于称呼别人的头衔、职务或工作以示尊重,比如:王局长、张主任、刘工(工程师)等,在西方国家这种称呼用法仅限于Doctor、President等少数词可以使用。中国人对于长辈绝对禁止直呼其名,而西方国家小孩直呼长辈姓名或者学生直呼老师姓名并不为怪。


  (三)象征差异


  在中西文化中,动物象征意义存在显著差异。比如,龙在中国文化中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又是幸运和成功的标志;而在西方文化中,龙则是凶狠、邪恶的象征。汉语中对狗的象征意义多时是贬义的,如:狗眼看人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仗人勢等;而英语中,dog的象征意义却不含贬义的成分,如:Loveme,uckydog.等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跨文化交际中产生失误的根源主要是交际双方没有取得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人类对于文化的倾向共识与认可,是人类对自然认识的升华,是支配人类行为的思想准则和价值取向[8]。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认同是相互的,人类需要这种相互的文化认同,以便超越跨文化交流的重重障碍,减少跨文化语用失误,才能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


  作者:杨东焕

  第6篇:语用学在大学公共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一.引言


  语用学是语言教学研究中一个新的分支,它研究语言在实际情境下的应用,特别是特定环境中和特定语言的的表述和分析。


  长久以来,我院的公共英语教学都是作为一门传统的学科来讲授的。传统的教学注重的是单词的记忆和语法的讲解,然而语言是一种沟通的方式,主要的目的在于交际和交流,因此,语言教学本质不同于传统的课程教学,它的最终目的是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交流、沟通的技能。所以,公共英语教学必须注重语用学的实际作用,提高学生语言交际应用能力,从而培养出适合全方位交流的多功能型人才。


  二、公共英语学习中语用学的应用


  公共英語学习是全方位。新的教学大纲中对公共英语教学目标做了明确的表述:“公共英语教学就是要促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使他们能把英语作为交流的媒介。”这明显对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有了要求。所以,我院在公共英语教学中极为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练习。


  1.语用学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方面的体现


  语用学的原理对公共外语阅读课内容的讲解十分重要。在阅读的文章的过程中,学生们会发现他们所学课文的很多内容都要在特定的情境下理解,否则就会翻译不通,甚至根本看不懂。有的时候,不同的情景对相同句子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语言的语用含义实际上远远大于语言字面上所表达的含义。所以,学生一定要把语用学的理论应用到文章的理解中去,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的解读文章的语句含义、和人物话语含义以及作者的写作目的。


  2.语用学在英语词汇中的应用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组成部分,是语言信息的主要承载者。在大学英语教学阶段,除了加深所学的基本语法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另外,我们的学生升学时的基础差一些,所以大多学生只满足于了解词汇的表面意义,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学习词汇的各种引申意义。学生要看到一个词语时就会想到它的含义,除了会翻译汉语的意思;还要了解它在本族语中的意义。例如house这个单词,汉语译为“房子”,但中国人的房子与美国人的house却大相径庭,很不一样。美国人的house一般是独立的、有院子的小别墅;中国人的房子在外国人看也就是小公寓。


  在词汇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认真区分词语含义,还要注意弄懂词语的感情色彩,不要造成不必要的笑话。实践证明,词汇学习结合语用规则会更有利于学习者达到用词准确得体的目的。


  3.语用学在英语口中的应用


  恰当地使用英语应注意如何说话,如何对不同的人说出容易接受,并且让人感觉不失礼的话。在不同的社交场合正确使用用语并不是每位学生都知道的。所以,从语用能力的意义上说.英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不仅应表现在说得准确、流利,还要说得符合习惯,表达得体。这就要求学生多听说本族语人的话语,细心观察、模仿,并与他们多交流,同时也应注意学习理解一些语用知识。


  三、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语用能力


  学习英语的人都知道,学生的语用能力并不随着年龄的增大和语法知识的发展而提高,它的提高需要的是身临其境的操练。


  1、语言环境


  我校学生英语运用能力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们学习的时候完全脱离实际语境。语用能力的培养必须在适当的语境中进行,在真正的环境中提高。在我校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还是应试的教育为主,学生大都是以考试及格为目的。所以,不利于学生真正的语用能力的提高。所以,教师不断地采用各种手段来强化语用能力的习得,以有效地排除母语的干扰,如“情景对话”、“分组表演”“模仿配音”等,效果还是很明显。


  2、开启完全交流互动模式


  加强大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发挥其主动性和合作认知,让学生们知道自己才是大学英语课堂上的主体;教师只是指路人,配合他们,并且对他们的学习进行把关。教师要保证学生的操练时间和质量;课堂的氛围要有利于师生间的相互交流,如教室里的学生可以围成大圈坐,然后把学生们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报导、时事政治、创意广告、信件、BBC广播等内容进行分享,让学生们在没用任务压力下学习,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钻研精神。


  三.结语


  语用学在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学生们应该在掌握好语言基本元素的基础上,把语言用好,学会在各种语境中与各种不同的人进行沟通,这才体现了语用学的真正意义。


  作者:叶春雷

  第7篇:基于语用学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探索


  1语用学的重要意义


  语用学是语言学各分支中一个以语言意义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研究内容侧重于特定话语在特定情景中的使用,以及如何通过特定的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


  语言学家海姆斯(1972)认为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语用能力。是否具有语用能力,也就是指是否能在具体语境中正确使用语言。具体的语境包括说话人和听话者身份,交际时间,交际地点,以及交际目的和社会文化环境。交流的实现必须对话者双方具有施为能力也就是实现语言功能的能力,交际策略和社会语言能力,以及社会文化和对于整个世界的了解。


  人们的正常语言交流总离不开特定的语境,“语境直接影响着人们对话语的理解和使用”(金定元,1992:171)。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使用正确的话语,才能达到真正的交流。


  2语用失误


  现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中,语用教学仅仅涉及英语专业的某些课程,针对公共英语尚未开设相关课程,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并未更多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未足够重视,导致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出现失误。引起这些失误的原因有:


  1.语用规则迁移造成的失误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时倾向于直接将母语的交际语言翻译成目标语,而不考虑这些话语应当遵守的交际规则。例如,在中国文化中常常用“你吃饭了吗?”直接译成“Haveyoueatenbreakfast?”或“你去哪?”直译为“Whereareyougoing?”作为问候语,其实在英语文化中,这两句都是非常不礼貌的,不仅起不到问候的作用,反而起到相反作用,听着会认为对自己的隐私造成了威胁。


  2.思维差异造成的失误


  语言植根于文化,文化的差异造成了思维的差异。语言反映了思维,思维的差异会导致在交际过程中出现失误。西方的思维方式更倾向于抽象,客观,个体,体系,而东方的思维更侧重于形象,主观,群体,非体系。这种思维模式差异会导致在交流中互相不理解对方所要表达的意义。例如西方人喜欢判断推理后抽象地表达一些事物。东方人喜欢运用自己的感知以实表虚。西方人在描述观点时主语多使用物或抽象概念。例如“Itismyhopethat...”中国人喜欢用有生命的词做主语,例如“Ithink”“Ihope”,主体客体没有严格区分,听上去略为生硬。西方人崇尚个体差异,而中国人喜欢整齐划一。这种思维差异也表现在称谓语上面。西方人很难掌握中国人纷繁复杂的称谓表达。在交流中稍有不慎就会使用错误。而中国人在使用英语的时候,有时也很难理解英语习惯中的称谓。


  3.联想差异造成的失误


  由于文化不同,在提到同一个事物的时候,中国人和西方人所引起的联想不同,例如“早饭”,中国人往往联想到的是包子,豆浆,油条,而西方人联想到的多是牛奶,面包,奶酪等等。学生在做情景对话的时候,一名同学同另一名同学说“Canyouhelpmetobuyabreakfast?”如果不结合具体的语境,就会产生误解。


  3改革策略


  语用学在语言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学习语言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考试而学习,而是学习真正能在恰当的场合使用语言的技能。所以针对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提出以下建议:


  1.教学观念的革新


  长期以来,大多数教师和学生仍然认为通过期末考试,通过四六级考试是至关重要的,笔者并不否定四六级的重要性以及重大意义。但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为了准备考试而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为目的来规划整个課堂。反过来,学生如果真正掌握了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四六级考试也自然水到渠成。


  2.师资培养方面


  外语教师的职业素质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想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语用知识,必须自己掌握扎实牢固的知识,以及中西方文化对比思维能力。学校要加大师资培养力度,派出教师学习最先进前沿的语言学、语用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理论。


  3.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单纯增加词汇,语法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恰当使用语言的能力。教师可以把以增加词汇量和语法知识的综合科加以拓展,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和支架式教学法。布置任务时例如以语用为主要目的的模拟医院问诊,模拟面试等等。或者以任务为核心的专题,根据每项任务的目的,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得出报告等。在布置任务时,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制定不同的任务,根据不同的学生水平制定不同的任务。


  使用采用支架式教学法。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Vygotsky提出了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结合他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出现了支架理论。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主动地构建知识,加工信息,教师在此过程中起到指导的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支架式教学法通过问题的提出,搭脚手架的形式,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在实际操作中,可选取几个班作为实验班,在搭建脚手架问题时,更侧重于语用方面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


  4.评价方式的改革


  除常规的终结性考核外,建议过程性考核对学生采用交际性测试方法。交际性测试方法主要侧重学生实际交际的效率而不是单纯看语法或词汇的准确性。在交际性测试中,学生所得分应当是权衡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依据测试目的,在制定测试任务时要尽可能贴近实际,这也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测试可通过情景对话的方式。情景对话要和实际生活贴近,例如教室,图书馆,操场,餐厅,火车站,飞机场,医院,购物中心等等,每次选取不同的主题考察学生在具体的场景中交际话语的使用情况。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形式拍摄视频上交,教师根据学生表现评价,并计入期末总评成绩。


  4结语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把语言作为知识来传授,侧重点在语法和词汇的讲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认为英语学习仅仅是词汇和语法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忽略了语言的实际应用,以致出现用词不当,使用语言不得体的情况。语用失误又引起交际障碍。新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特别强调听说交际能力的培养。交际能力是教学和学习的重要目标,语用能力是交际能力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更新教师观念,加强师资培养,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在教学中更侧重于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作者:张洁等

上一篇:语言学概论运用能力培养模式问题论文(共3篇)

下一篇:语法学学习作用策略模式实效研究分析(共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