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教育论文>文教资料

语义学教学应用及审美意识分析研究论文(共6篇)

发布时间:2023-12-10 19:59

  

第1篇:框架语义学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一、概述


  为了保证英语言语活动顺利进行,掌握必要的词汇始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很多学生都偏重语篇的分析而忽略了词汇习得的重要性,实践中经常停留在领读单词、对语篇中的一些重点单词进行解释等方面。这样难以迅速扩大词汇量,提高词汇学习的效率,阻碍学习者英语综合能力的发展。因此,找到切实可行的英语词汇习得模式和方法至关重要。本文试将框架语义学理论的有关知识应用于英语词汇习得中,以该理论框架为基础,系统审视英语词汇习得。


  二、框架语义学


  (一)概念


  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Fillmore将框架的概念引入到语言学,把框架概念的焦点集中到对语义的研究上,提出了“场境框架范式”。随后开始流行框架理论,Fillmore又进一步审视框架概念,在1982年提出了FrameSemantics(框架语义学)。Fillmore认为,框架定义是概念组成的系统,来源于生活的体验,系统内的各个元素相互连通,只有理解了整个系统的结构,才能理解其中的任何一个。如在学习CPU,mouse和screen时,关于电脑的语义框架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概念框架自然会被激起。


  (二)框架和词汇意义


  Fillmore认为,语义框架是能够用来组织和解释经验的知识系统和概念工具,是在人类长期生活的经验中形成的。语义框架来源于人类的经验在概念层面上的投射,它就像一张庞大的语义网;而词汇意义是框架的构成元素,它和语义框架是紧密相连的,只有处于语义框架提供的背景下,对词汇的准确意义,学习者才能充分地理解。比如,如果没有圆这个整体框架,半径的意义就无法解释。同样,如果没有十二个月份这个概念,任何单独的月份都不能得到充分的解释。


  关于概念显象和框架(profile/frame)的关系,在框架语义理论中,词语象征的概念,或对应的汉语意思,叫显象,又称概念显象。整体语义框架指理解概念显象所包含的概念结构或背景知识,概念显象和框架构成了词语的整体概念,这两种概念不可分割,又互相补充。在实践中,如果只按照文章词汇表的顺序学习词汇,会使单个词汇和它的语义框架脱离。


  三、框架语义学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影响


  (一)英语词汇语义框架


  框架语义学中,其中两个重要的概念是原型性的背景框架和视角的转换,在定义英语词汇时,我们经常会用到背景框架,它指的是词语背后隐藏的文化,构成了词语意义的重要部分。在英语词汇习得中,单词的拼写和翻译是最基本的,在此过程中,为了达到跨文化的对等翻译,应该把单词放到它特定的文化框架中去,真正理解词语的意思。如,“1ive”这个詞,一般的意思是“活着”。但有时它和“生死”一点关系都没有,比如说某个演员把人物演活了,确切表示“这个演员的演技很好”。由此看来,词语的含义往往受到语境和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我们所说的原型性背景框架,就是这种语境和社会文化。词汇习得时,充分考虑到这类背景框架,了解语义框架的描写,才能掌握到位。


  (二)框架与视角


  视角(perspective)指说话人看待问题界定概念的角度。同样一个情景,选择不同的视角,词汇表达会完全不同。如(1)JennyboughtapencilfromMaryfor8dollars.(2)MarysoldapenciltoJennyfor8dollars.前者以买方为视角,而后者以卖方为视角。两者都属于商业事件的框架。把视角引入框架,对于分析与比较近义词意义重大。以语义框架为背景,近义词体现的是不一样的认知视角。如“cancel”和“abolish”,前者的框架视角比较随意,大多指取消合同、比赛等等;而后者的视角定位于比较正式的语体框架中,其对象包括制度、规章或习俗等。通过分析视角维度,一些原本通过单纯的讲解记忆很难区分清楚的易混近义词,学习者可以深入理解并恰当使用。


  (三)激活框架的建立


  单词具有一系列元素的概念框架,构建好此框架,为理解词义打好了基础。对于整体框架来说,每个元素是独立的,但又互相作用,其中的一个元素往往会自动激活其他元素。如学习buy时,可以通过情景设置,建立激活一个虚拟的商业框架,延伸相关的概念,如“质地、支付,价格”等等都会被激活。


  又如nurse这一词,可以构建一系列名词的概念,如patient,doctor,hospital,medicine等;一些动词概念:cure,givemedicine,inject,register等;再如faint,weak等形容词,可以用来描述病人的身体状况。所有这些词构成了一个医院的大框架,nurse可以激活其他各词,当然,系统中的任何一个相关元素也都可以激活它。


  在框架语义学模式下习得词汇,学习者可以明确语义层次、归属以及词汇的意义。有时词汇所在的框架涉及的词汇繁多,语义复杂,此时,通过引入原型和视角概念,效果明显。Fillmore认为,原型背景是文化的一部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词汇学习的重要原则,也是学习者所依赖的框架和背景。在基础阶段,可以重点掌握某一背景的原型词汇,高级阶段拓展相关框架中的背景词汇。如,原型词汇vehicle,应该由bike,car,bus,train,truck等到sprinkler,crane,forklift,再延伸到vehicleinsurance,garage等等。


  (四)构建语义框架


  构建语义框架是指区分、重构和新建语义框架。


  1.区分语义框架


  英语词汇和母语的翻译词如果在框架上能相互对应,只需要把英语的框架加以区分。这主要是针对同义词来进行的。框架语义学中,同义词的重点是怎样把该事物放在更大的框架之中,而不在于它们究竟能用来识别什么。同样代表意思“荒谬的”,英语单词有“ridiculous”和“absurd”,但是两者所引导的框架完全不同。“ridiculous”强调的是荒谬到令人发笑的地步,而“absurd”指违背常理的荒谬;根据现实中的荒谬程度,为了减少不必要的误会,应该选择合适的词语。在英语词汇习得过程中,对同义词所属的不同框架加以区分,还要掌握新词和已知同义词之间的区别,才能充分理解词汇并灵活运用。


  2.语义框架的重构


  和英语框架的区分不同,虽然英语词汇和母语的翻译能相互对应,但有时框架中的某个或某些元素却对应不上。这时,就要比较分析框架中各元素,特别是一些隐含意义的区分,对英语框架进行重构。如母语中的“婚礼”和英语的“wedding”,它们所属的框架一样,但是有很多方面还是大不一样,如:时间、地点、服装和形式。此时概念元素完全不同,应了解西方的文化传统,对英语框架进行分析并且重构。


  3.语义框架的新建


  当英语词汇无法和母语译词相互对应,或者在母语译词中找不到与英语词汇对应的框架时,就需建立新的英语语义框架。如,英语中的“lover”表示着汉语中两个完全不同的框架,它除了表示“恋人、爱人”,还有“情人”的意思。而汉语中,“恋人”和“爱人”属于婚姻的框架,但“情人”属于非婚姻。由于受到文化的影响,在指代“恋人、爱人”时,学习者一般不会选择“lover”这个词。这是英语框架对应了几个母语的框架,但有时相反,母语框架对应了多个英语框架。比如,汉语中“肉”,意思是“人的肉体”,可以指“人类所吃的肉食”,但是在英语中,这是归类在两个完全不同的框架中。用“flesh”来表示“人的肉体”,而用“meat”来表示“人类所食用的肉食”。因此,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学习者需要深入地了解英语中所特有的框架。


  四、结束语


  语义框架是人类经验在概念意义上的映射,它就如一张巨大的语义网。通过有意识关注词汇的语义框架,学习者能更加深入理解特定的词汇概念,不断扩展相关词汇;要获取词汇的具体用法,应该激活并结合相应的语义框架;同时,词汇意义也会因为语言、文化和同一框架内视角的不同而产生变化。因此,词汇习得中,应该合理利用框架语义学理论,不断发展新的思路和探索方法。


  作者:王昆芳

  第2篇:认知语义学视角下的英语习语教学探析


  一、认知语义学与英语习语教学


  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英语基本词汇的学习仍然是英语学习的基础,是整个英语学习的基石。很多学生所困惑的是虽然碰到的单词都是自己所熟悉的,但是运用到一些短语中却弄不懂其意思,比如习语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相比较来说,运用一些基本认知规律来认识语言体系,加深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利用已经掌握的词汇来理解和记忆新的词汇这样会让学生事半功倍,有利于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完整和牢固的词汇体系。


  习语通常运用一种修辞手段,利用熟知的去形容人们不熟悉的事物。比如汉语中与“目”相关的成语,人类要认识外界事物,必须从眼睛的使用开始,所以这类成语俯首皆是:一叶障目、鼠目寸光、刮目相看等,这些都与“目”代表“看到”,可引申为“眼光,见识”等意相关。英语中我们也经常看到与“eye”相关的习语,如:短语aquickeye可以被理解为“敏锐的观察力”,我们都知道eye是“眼睛”的意思,在某种意义上就具有“观察力”之类的含义,与视觉相关;catchone’seye则指“引起某人的注意”,也与视觉相关;bealleyes指“睁大眼睛留神去看”,也与视觉相关。


  二、认知语义学与习语记忆法


  英语习语具有十分形象生动,与实际经验息息相关,因此容易被英语学习者所接受及喜爱。但由于其数量多,表面看似没有规律,这就得英语习语的学习和理解记忆绝非易事,因此英语习语的教学非常重要。根据英语学习经验并结合教学实践,试将习语的记忆法归结为以下两点。


  1.语境法。目前大学英语的视听说教材中的对话一般都是在真实的语境下的会话、报道等,习语在口语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学生就不可避免的碰到大量的习语。在实际的教学中,一般可以让学生查出习语中的陌生单词,继而根据语境对习语进行猜测,最后公布出习语的正确意思,然后让学生用学到新习语重新理解甚至创造新的对话。比如还以上面提到的eye这个词为例,如果在对话中出现“Thegirlistheappleofherparents’eye”,“appleofherparents’eye”指瞳孔,往往用于指宝贵的人或东西,所以这句话就可以理解为“这个女孩是她父母的掌上明珠”。当之后的对话中出现“Iwouldgivemyeyesformymotherland.”学生就可以理解这里的eye同样也是指宝贵之物,该句意为“我愿为祖国奉献一切”。


  2.归纳分类法。英语习语广泛的存在于英语语言的各个方面,数量庞大,所以对习语进行归类非常重要。根据对习语的学习可以发现,习语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类:(1)英语中特定的表达法,如“knockitoff”——叫人停止吵闹。(2)富有想象力的英语谚语和格言,如:“Iamflatterthanapancake”;“Iamaspoorasachurchmouse”;“AllIhaveleftistheshirtonmyback”;“Idonotknowwheremynextmealiscomingfrom.”都可用来表示“身无分文,一贫如洗,青黄不接,两手空空,穷光蛋”,等等。(3)俚语。如一些美国人在街头上有些常见的俚语:talksomeoneintosomething指说服某人做某事;carryatune指唱歌不走调;aflashinthepan“昙花一现”;等等。在实际的教学中,如果碰到一个陌生的单词,并且这个词汇涉及到习语的话,可以将其归类总结,然后让学生进行系统的记忆。(4)翻译法。再碰到一个习语的时候,可以尝试让学生对其进行翻译,这样既能增强他们对习语的记忆又能提高他们的翻译能力。如:wallshaveears可直接借用汉语表达翻译为“隔墙有耳”。也有意义相同但喻体不同的,如“likeacatonhotbricks”可采用规划法译为“像热锅上的蚂蚁”以上的这几种方法并不是独立使用的,可以结合起来综合使用。


  三、结论


  认知语义学所提出的一系列的观点对于解释词语的意义更有说服力,从而成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内容。认知语义学是语义理论研究的新阶段,同时也为语言教学开辟了新的发展思路,为教育者创建了一套更有效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多义词教与学是教师和学生一直面临的难题,对同一个词的多种义项,学生难以从中找到其间规律与理据,从而对多义词的记忆和理解有困难。但如果运用认知语义学理论对其进行分析的话很有很大的帮助,认知语义学对多义词的分析会让学习者发现其实习语的语义是有理据性的,掌握习语的认知机制,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者对英语习语的理解,如此在学习中就可以在讲究数量的同时也追求到了质量。


  作者:苏婧

  第3篇:映射理论在认知词汇语义学中的应用


  认知词汇语义学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末,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20年来涉及认知词汇语义学的研究进行梳理,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的核心内容:(1)词义的范畴结构及其产生的认知背景;(2)多义词、词义的历时变化及语法化背后的认知机制;(3)对范畴化、认知模型、隐喻和意象图式等认知机制本身的理论探讨;(4)对词义本质的探讨。


  一、投射映射在认知词汇语义学中的应用


  Fauconnier对语言中三种比较常见的映射模式进行了论述:投射映射、语用函数映射和图式映射。投射映射就是把一个认知域的部分结构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上,是“用一个心理空间的概念结构领会另一个心理空间的概念”。投射映射的认知理据是事物、事件或状态等彼此之间的认知相似性。投射映射是西尔维娅·普拉斯诗歌主题现实化的认知机制之一。在她著于1962年的诗歌《一份生日礼物》中,便可找到这样的表达手段:


  Butmygod,thecloudsarelikecotton.


  ecarbonmonoxide.


  Sweetly,sweetlyIbreathein,


  Fillingmyveinswithinvisibles,withthemillion


  Probablemotesthatticktheyearsoffmylife.


  Youaresilver-suitedfortheoccasion.


  ------ABirthdayPresent(1962)


  在这一小节诗歌里,Theyarecarbonmonoxide是一个典型的隐喻。西尔维娅·普拉斯把天上的云比作一氧化碳,carbonmonoxide是始源域,cloud是目标域。结合西尔维娅·普拉斯此时期的婚姻状况,不难理解此处传达的意思。这首诗作于1962年,在此时期,西尔维娅·普拉斯发现她的丈夫有了外遇,于是两人分居,面临着婚姻危机。同时,西尔维娅·普拉斯还在饱受长期以来的抑郁症的折磨。在她写这首诗的第二年,她用煤气自杀并死于一氧化碳中毒。天上的云朵洁白无瑕,却使得西尔维娅·普拉斯联想到了一氧化碳。此处的隐喻是对西尔维娅·普拉斯内心的映射。当她写下这首诗时,她过得不幸福,内心想到的是自杀和死亡。所以,不难发现,她的死亡并不是意外,而是注定会发生。


  二、语用函数映射在认知词汇语义学中的应用


  语用函数映射作为一种认知机制在诗词意境的现实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映射方式有转喻映射和提喻映射。在日常语言的使用中,转喻映射及提喻映射与隐喻映射的区别在于隐喻映射属于两个不同认知域的映射,一个认知域的理解取决于另一个通常与之非常不同的认知域;而转喻和提喻则只涉及一个认知域,映射发生在同一个认知域的两个不同的事物之间。转喻和提喻之间的区别在于转喻映射发生在同一个认知域的两个相关联的事物之间,而提喻则是同一个认知域内具有层次关系的部分和整体之间的互相映射。


  这样的表达方式在西尔维娅著于1959年的诗歌《杜鹃花路上的伊莱克特拉》中有所体现:


  Theartificialredsagedoesnotstir


  Inthebasketofplasticevergreenstheyput


  Attheheadstonenexttoyours,nordoesitrot,


  Althoughtherainsdissolveabloodydye:


  Theersatzpetalsdrip,andtheydripred.


  -----ElectraonAzaleaPath(1959)


  在这一小节的最后一行,Theersatzpetalsdrip,andtheydripred.(仿造的花瓣淌水,淌出鲜红。)红色容易令人联想起血液或者死亡,这个转喻表现了西尔维娅诗歌中很常见的主题:死亡。红色是始源域,死亡则是对应的目标域。


  三、图式映射在认知词汇语义学中的应用


  图式映射是Fauconnier所提出的第三种映射方式,其基本原理是“将一个常规的图式或框架或模型用来在语境中构建一个情景”,是“用抽象的图式、框架或模型来理解话语,是认知图式的自上而下的投射”,简单地说就是讲具体语境中的值填充到抽象图式的空档中去从而形成图式映射,蒋勇和祝克懿所提出的角色与其值之间的映射实质上就是图式映射,角色是构成一个图式的空档,值是这一空档中的填充物,“角色与其值之间的映射关系就如同角色与演员的对应关系”。在Langacker的认知语法框架中,语法结构和词汇项可以激活意义图式,这表明抽象的语法形式和具体的语义结构之间具有图式映射关系。在日常生活的话语中,图式映射的例子比比皆是。在西尔维娅著于1959年的诗歌《杜鹃花路上的伊莱克特拉》中可以找到这样的图式映射:


  Anotherkindofrednessbothersme:


  Thedayyourslacksaildrankmysister'sbreath


  Theflatseapurpledlikethatevilcloth


  Mymotherunrolledatyourlasthomecoming.


  -----ElectraonAzaleaPath(1959)


  annotatedstanza,shesaidtheslacksaildrankhersister’sbreath,whichimpliesdiabetestakesawayherfather’slife.


  这首诗的主题是西尔维娅对已逝父亲的深切怀念。“那日你松垂的船帆喝下我姐妹的呼吸。”与诗人想要表达的糖尿病夺走了父亲的生命形成了图示映射关系。


  四、结语


  Fauconnier的心理空间映射理论在词汇语义学中的运用为解读和研究西尔维娅普拉斯诗歌主题的现实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路径。对西尔维娅·普拉斯诗歌中的映射进行分析不仅可以帮助读者在诗歌所呈现的不同的心理空间之间建立起对应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还能够帮助他们正确地理解诗歌的意境,真正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主旨意义。


  作者:朱瑞雪

  第4篇:基于产品语义学的老年人产品设计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老年化的进度加剧,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需要使用更加符合老年需求的产品,因此关注老年人使用产品已是当今社会所必须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如何设计出适合老年人使用的产品就成为了当今的关注热点和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课题。本文主要通过讲解产品语义学的有关思想和含义,探究基于产品语义学的老年人产品设计的相关信息。希望在未来的老年人产品研究中能够提供相关方面的帮助。从而使老年人能够在适应现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上更加地游刃有余。


  一个优秀的产品设计必须要在满足人们需求的情况下尽可能方便人们的使用,而对于老年人产品来说,更是如此。老年人活动能力相对于年轻人来说下降了很多,视力听觉等也纷纷老化,精力也十分有限,再加上旧事物的根深蒂固使老年人很难快速理解新事物,这就需要设计者采取一系列办法来帮助老年人对相关的产品进行正确的操作。要通过老年人的相关认知和行为特点做不同的设计,这就需要借助到产品语义学的相关内容。产品语义学的发展对于中老年产品的设计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


  产品语义学


  1.产品语义学的含义


  产品语义学从发展上来说是以符号学为基础而发展出的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通过对相关符号的研究来解释一些抽象的概念。产品语义学往往可以通过视觉与联想和感知等方式来传递设计者所要表达的内容。因此可以给使用者带来非常直观的感受,从而帮助使用者快速了解和使用产品。


  2.产品语义学与传统方法的设计区别


  传统应用于产品的设计方法往往以功能优先,最后才去考虑人机关系,这样一来能做的改变就非常的少。这样做出的产品常常不能达到人性化的要求,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也不能得到良好的体验,反而要通过产品去调整自己的使用偏好。而这种让使用者偏于被动的使用方法经常导致使用者的出错,这样的产品也不能称作一个合格的产品。而利用产品语义学设计的产品则截然不同,首先便考虑人机之间的交流过程,再来考虑产品的功能要求,这样一来,人性化的程度就大大提高了,也体现了现在社会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产品制作理念。使产品能够符合人们的使用偏好和审美要求。例如把手通常设计成圆形,可以给人们一个能够旋转的暗示,从而引导使用者更快地完成产品的操作。


  产品语义学在老年人产品设计中的作用


  运用产品语义学设计的产品,能使产品的相关信息更容易被使用者接受领悟,尤其是理解能力日益衰退的老年人,这些产品能让老年人快速地领悟相关的含义,而且不需要过多的学习过程。这对于老年人更快更好地适应信息新时代有着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


  1.认知上的辅助作用


  使用者对一个产品从陌生到熟悉是一个感官系统的全面认知过程,人们的感官系统会对产品的形状和材质等有一个全方位的分析,最后会以记忆符号的方式存在于人们的脑海中。而老年人因为身体机能与感官系统的全方面衰退,因此往往存在或多或少的认知障碍。而运用产品语义学的产品能够通过简单直观的方式指导老年人进行相关的使用操作,通过老年人熟悉的形态、颜色等并且与老年人长期使用的,他们自身比较熟悉的产品特征进行比较联想,从而使老年人更快且无压力地使用产品。


  2.引导老年人的产品操作


  现代的基于产品语义学的设计需要操作尽可能符合大多数人的行为习惯,被人们所公认熟悉,才能有效地传导信息。因此,产品就需要对老人的操作行为也进行一系列的引导,使操作的流程对于老人来说更加的友善,使产品准确表达功能的含义。老年人的产品因为老年群体的特殊性往往需要设置一些辅助措施才能够使老年人更快更好地完成产品的相关操作,以避免老年人因为身体和行动上的不变而带来的操作上的困扰。


  3.精神上的慰藉


  现如今社会压力的增大使许多年轻人都忙于各自的工作而无法在家陪伴老人,因此老人往往会感到空虚孤独。其情感需求现在也被社会广泛地关注到。而现在产品通常都是工业批量化生产,对于老人使用来说不免有些冰冷的感觉,同时生硬而死板的操作方式也不利于老人操作使用。因此,产品语义学设计就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设计中引入了情感的概念,使产品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具有感情意味,带给孤独老人更加愉悦舒适的感受。而不是冷冰冰的操作感受。这也是现在所提倡的精神感受的观念,使人与机器之间的联系更加地舒适协调。


  总结: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社会老龄化的趋势也推动着产品设计的发展,老年人的使用需求越来越受到社会设计界的关注。这对于提高老年人的精神和生活都有着巨大的意义。而作为新时代的设计师,必须依据产品的语义学来使老年人的产品更加具有人性化,将以人为本的观念融入到对老年人产品的设计中去,使所设计的产品能够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同时能够正确引导老年人的操作使用,并且使老年人在操作的过程中能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有一种人机交流的愉悦感。


  作者:夏波

  第5篇:对比文化语义学视阈下的语言审美意识分析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文化语言学在中国迅速发展,主要以研究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关系为主。


  语言是文化构成的基础,根植于民族的文化的传承是以语言为基础的。语言也不脱离文化而存在,就是说,不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俗和信仰的总体[1]。文化与人类本身联系在一起,即使那些住在保持传统保守习惯、风俗和态度的复杂网络系统中最贫贱的野蛮人亦是如此(笔者译)[2]。习语,一般是指一定形式的词组,包含成语、谚语、俗语、歇后语等,在漫长的语言文化生活中逐渐丰富起来。从内容上看,习语生动形象,反映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认知理念等。形式上看,习语易读易记,有些习语是劳动人民根据生产劳作需要而编成的。不可否认,习语已经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或普遍文化,与其他性质的文化一样平行发展,是经过历史积淀的综合体系。投过习语研究民族审美意识具有普遍意义。


  二、习语的文化特征


  作为一种文化象征和标识,习语具有自身独特的语言特色,笔者认为至少应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相对稳定性


  习语的相对稳定性主要表现在语言形式上的统一性。虽然从量上看,习语有着不计其数的例证,并且有些习语的意义正在发生变化,但就整体而言,每一个独立的习语,其表达方式从共时语言学上说,都是处在稳定的状态。不可否认,语言本身处在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因此这种稳定性并非绝对的,单一的,它可以在历时性的研究中被打破。


  2、语境指向性


  习语在使用中和语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依赖于语境的习语在脱离喻意或更换语境等情况下意义可能发生改变。例如,“敲竹杠”这一说法,在现代汉语中表示:利用别人的弱点或借某种口实抬高价格或索取财物[3]。追本溯源,其最早出处为晚清时期小说家李宝嘉所著的《官场现形记》第十七回:“兄弟敲竹杠,也算会敲的了,难道这里头还有竹杠不成?”在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有着每年“三月三”的民俗文化活动,其中一项重要的项目是千人跳“竹杠舞”表演[4],摆在地上的一排排竹杠(竿)由十几或二十个演员变换节奏地来回敲打,壮族青年在竹杠的空隙之间共舞。这时的“敲竹杠”就摆脱了这一习语本意特征,但可以说成为了壮族文化特有的习语。


  3、文化关联性


  作为语言的重要部分,习语都打上了鲜明的文化烙印。文明和文化可以自外部引入或者从内部发展出一些先前不为一个民族所知的概念,就这一点来看,关于语言依赖文明和文化的关掉无疑是正确的[5]。


  三、习语中的审美意识


  审美观构成人们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们沉淀的文化心理结构。英国形式主义美学家克乃夫·贝尔(CliveBell)提出了著名的“美”是“有意味的形式(significantform)”的命题,是消除了利害关系的审美情感。我国哲学、美学研究专家李泽厚先生在其著作《美学四讲》中提到了审美理解的两层含义,其中之一即是对对象内容的认识。“如果你不懂十字架的含义、‘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天鹅湖、魔笛的情节背景,你就没法‘看懂’、‘听懂’那些绘画、戏剧、舞蹈、歌唱。”[6]不同的艺术种类有着其特有的存在方式。美国著名学者韦勒克·沃伦探讨了描述和分析艺术品不同层面的方法,总结为八个方面:


  (1)声音层面,谐音、节奏和格律;(2)意义单元,决定形式上的语言结构、风格与文体的规则;(3)意象和隐喻,即所有文体风格中可表现的诗的最核心的部分。(4)存在于象征和象征系统中的诗的特殊“世界”等等[7]。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学观念往往崇尚将客观融入主观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中国传统书画要追寻的是一种物我与本我的有机统一。如我国传统水墨画的画面布局、线条处理、明暗对比等营造出虚实相生、聚散偏侧的效果。


  和中国不同,西方民族对美和艺术的认知则强调艺术创作中的再现和模仿,往往重理性,重写实。古希腊著名美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了三种不同的摹仿对象,即艺术创作对象。他说:“既然诗人和画家或其他形象的制作者一样,是个摹仿者,那么,在任何时候,他都必须从如下三者中选取摹仿对象:(一)过去或当今的事,(二)传说或设想中的事,(三)应该是这样或那样的事。”[8]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观点即认为艺术的本质与最高境界是摹仿、再现。“史诗的编制,悲剧、喜剧、狄苏朗勃斯的编写以及绝大部分供阿洛斯和竖琴演奏的音乐,这一切总的来说都是摹仿。”[8]27这种观念随即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文化生活领域的方方面面,例如,英国的哥特式建筑,设计结构严谨,宽敞气派,以及宏伟的尖拱形、尖顶形设计,无不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这种审美元素应用到语言表达传统中尤其是广为流传诵记的习语上,自然就形成了简洁明快,充满理性,逻辑性强的风格。例如,acher,likepupil.符合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的审美习惯。说到和玉的内敛含蓄不同,钻石的美在于其清澈透明,闪耀明亮。说到同一句“玉不琢,不成器”时,英语中往往用Thefinestdiamondmustbecut的表达。钻石作为英国的国石,被认为是纯洁美丽、尊贵圣洁的宝石,之所以在英国乃至欧洲都受到人们的追捧,不仅在于其昂贵奢华的价值,更在于它迎合了西方民族的审美方式和文化理念,将毫无保留、张扬十足的个性以一种有形的方式呈现出来,其本身的价值也得到了升华。英国民间就流传着很多与“diamond”有关的谚语:Diamondcutdiamond.(强中更有强中手)Abarely-cornisbetterthanadiamondtoacock.(对于公鸡来说,麦粒胜过钻石)。


  日本大和民族人民主要受到四面临海的地理特征影响,且山地、丘陵众多,有着追求自然、崇尚自然的心理特征,在审美方式上也近乎偏向于对自然的崇拜,以及对日月星辰、山川草木等的信奉。日本国文学者芳贺矢一其著《國民性十論》中,将日本的国民特征归纳为十点,其中“喜欢草木、热爱自然”为重要一点。在日本,作为国花的“樱花”自然享有很高的盛誉。日语中的惯用语受到这一美学思想的影响,流传了很多与之有关的惯用语,例如:


  桜切る馬鹿梅切らぬ馬鹿(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桜の7日樱花七日(绚烂一时随即凋谢。)


  此外,日本人似乎对猫也有着特殊的感情,从招财猫到现代的卡通人物,都和猫有关。另外,日本著名作家夏目漱石的《吾辈は猫である》(《我是猫》),都以猫为主题。日本的习语中以猫为对象的习语更是数不胜数,如:上手の猫が爪を隠す(真人不露相)、猫の額(巴掌大)、猫の目(变化无常)、猫に小判(对牛弹琴)。小判(こばん)是日本江户时代的货币,直译过来就是“扔金币给猫”。无独有偶,英语中也有类似的说法,但选取的意象发生了变化:Castpearlsbeforeswine,字面意思是“珍珠投在猪前面”。这个习语源自《圣经》中的《新约·马太福音》第七章:”Givenotthatwhichisholyuntothedogs,neithercastyeyourpearlsbeforeswine,lesttheytramplethemundertheirfeet,andturnagainandrendyou”.可以看出,不同的文化宗教背景传递出了习语形成所需的不同的审美认识观,即便在表达的最终目的上契合,但无论是其词汇化组织模式、语言结构框架或范式,均存在脱域性现象。


  自然环境本质上不属于文化的范畴,但可以成为文化关注的对象,被引入人类精神的中间世界中,并在语义上反映出来[9]。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观察、描述和解释世界的模式,这一模式并非永恒固定的,它是随着人类的发展尤其是心智的发展而渐发展。每个民族对事物的认知观主要与其民族的文化息息相关。在不同文化意识下成长的人们的认知理念的形成和变化映射了语言的特点,而这种影响,恰恰是语言本身的文化性和审美性的结合。


  四、结语


  如前所述,由于各民族文化观念的固生性及与语言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并由此带来了审美习惯的差异,深刻地影响到了语言尤其是习语的表达。从中英日3个民族的文化和审美认知方式角度入手,探索分析了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所塑造出的不同的民族审美性格所带来的语言差异,可以看出,这种审美原则差异对习语的影响十分显著,同时,习语中的意象选择、结构形式等方面都渗透出了本民族所特有的存在于民族意识中的审美原则。本文的研究基于人们对审美认知的独特把握,以期对习语的内涵有更丰富的理解,特别是在跨民族、跨文化的交流过程中对习语的进一步准确诠释。


  作者:吴军群

  第6篇:从认知语义学角度看“結構”用法的双重性


  一、引言


  在日语中“結構”有名词、形容动词和副词三个词性,用作不同词性时含义也不同。用作名词时,表示“结构”的含义,用法单一,不做详细研究。本文主要围绕“結構”用作形容动词和副词时的用法进行考察,试总结出“結構”用作不同词性时用法的双重性,以及在不同语境中与不同听话者对话时“結構”的语用功能。


  二、用作形容动词


  形容动词一般具有连体修饰功能(~な)、连用修饰功能(~に)以及用作谓语(~です)的功能。“結構”用作形容动词时与一般的形容动词不同,不具备连用修饰功能,即不存在“結構に”这种形式。


  (一)连体修饰功能


  “結構”修饰名词时主要表示“很好的,漂亮的,出色的,优秀的,令人满意的,足够的”等赞美的、积极的含义。例如收到客户的礼物可以说:


  (1)結構な品をいただいて、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谢谢您送我这么好的礼物。


  或者拜访邻居家时可以说:


  (2)結構なご家庭ですね。/您家真好啊。


  需要注意的是,“結構”一般用于比较正式的场合或者关系并非十分亲近的人之间,是一种文雅的、礼貌的说法。


  另一方面,认知语言学认为语境在语义认知中发挥重要作用。语言表达有时并非通过语言的字面意义。真正的所指听话者必须在语境的基础上加以判断。有时说话者所要表达的意义正好是与字面意义相反的意义,如反讽。例如:


  (3)おやおや、飯炊きは亭主にまかせて枯野遊びかい。結構な御身分だねえ。/哎哟哎哟,让丈夫做饭你自己出来玩儿,地位真高啊。


  从(3)中可以看出,虽然“結構”字面意思是“好的,优秀的”,在上述语境中“結構”表达的并非表扬赞美的语气,而是讽刺的语气。也就是说在一些特定语境中,当“結構”用来修饰“身分”这类的名词时,通常表示一种讽刺的语气,且经常使用“ご身分”的形式,在说话语气上也会有所体现。


  以上可知,“結構”修饰名词时的双重性体现在,既可以用作赞美、积极的场合,也可以用作讽刺、消极的场合。


  另外,以上名词本身并不具备感情色彩,当被修饰的名词本身具有感情色彩时,“結構”则不表示事物的状态,而是用来修饰事物的状态的程度。例如“結構な騒ぎ·重労働·不便·騒音·負担·痛み”等表示消极感情色彩的名词,表示“很大骚动、重体力劳动、很不方便、很大噪音、很大负担、很痛苦”的含义;或者修饰“お日和·売れ筋·壮観”等表示积极感情色彩的名词,表示“好天气、好销路、很壮观”的含义。这时被修饰名词不需要其他形容词或形容动词来修饰其状态或性质,因为其本身已包含此意,“結構”只是用来表示名词的状态或性质的程度高,以上基本都可以翻译为“很大的……,非常的……”。此外,“結構な人数·量·金額·お金·数”等表达方式中,“結構”表示后面名词的数量多,可以翻译为“很多……”。


  (二)作为谓语


  当被别人邀请做某事或别人提出某种建议时,根据语境可以用“結構です”来表示同意、赞成或者拒绝、反对这两种相反的含义,用于比较正式的场合、疏远的关系,或者下级对上级。以下将话语中使用“結構”一词者称为“说话者”,未使用“結構”一词者称为“听话者”。例如:


  (4)——コーヒーを召し上がりますか。/您要喝咖啡吗?


  ——ええ、結構ですね。/好呀。


  表示同意对方的邀请或建议。


  另一方面,针对同一问句,如果按以下回答:


  (5)——コーヒーを召し上がりますか。/您要喝咖啡吗?


  ——いや、結構です。/不,谢谢。


  这样则表示拒绝对方的邀请。通过笔者对例句的考察发现,表示同意对方邀请时必须使用终助词“ね”;凡是没有使用“ね”的回答均表示拒绝,其形式一般为“結構です”“結構ですから”“もう結構です”等。那么为什么终助词“ね”的有无对句意的影响如此之大呢?众所周知,终助词“ね”必须用在对话中,其最基本的用法是请求对方确认,消息源应该是在听话者一方。在(4)中,笔者认为“結構ですね”省略了主语,既然是请求对方确认,那么主语应该是听话者一方,也就是“コーヒーを飲む”,将回答的句子补充完整应该是“コーヒーを飲むのは結構ですね”(喝咖啡是很好的),这样一来也就暗示着同意对方的邀请。而在(5)中,笔者认为被省略的主语为“私”,补充完整应该是“私は結構です”(我很好/我足够了),隐身含义就是我现在的状态很好不需要喝咖啡,即暗示拒绝对方邀请。这种拒绝的说法要比直接说“いいえ、飲みません”委婉、礼貌得多。


  (4)(5)中的回答的表达方式正验证了Levison(2001)中提出的“说话者的准则”之一——“最小化准则”,即“尽量用最小量的语言信息来获取你的交际目的”。说话者用最简短的语言暗示出对听话者话语的态度,尤其是在拒绝对方时使用委婉的语言,不显得生硬、伤人。而作为听话者,需要“放大说话者话语的信息内容,通过寻找最确定的理解,直到判断出说话者所欲表达的信息”,即Levison(2001)提出的“听话者的准则”——“丰富准则”。


  三、用作程度副词


  “結構”可以直接修饰用言,当作程度副词使用,其最基本的含义是实际的程度比预想的程度要高。使用的语境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表示对比的语境;一类是非对比语境。


  (一)对比语境


  1.对话


  对比的前提是要有比较的基准,当“結構”用于对话中时,笔者认为比较的基准存在于听话者的话语中。“結構”用于对话时具有纠正对方观点的语用功能。例如:


  (6)純子:いつも私を引っ張り歩いて、上司の人に叱られないの?/你总牵着我走不会被领导责骂吗?


  谷口:いや、大丈夫ですよ。私はこう見えても、結構上司の方なんですから。/没关系的,你别看我这样,我可也算是个挺大的领导呢。


  听话者纯子担心说话者谷口会被领导责骂,在话语中表达了自己的担忧,而说话者谷口用“結構”一词来纠正听话者纯子的看法,告诉纯子自己的实际身份要比纯子预想的身份高,暗示纯子不必担心。


  (7)私:俺はね、君にはもうひとかけらも残ってないと思ってたよ、ボクシングに対する情熱なんか、さ。/我以为你对拳击已经丝毫没有热情了呢。


  内藤:そう思われても仕方なかったけど……結構あれからでも見てたんですよ。/你这么想也没有办法……其实我在那以后没少看(拳击比赛)呢。


  听话者“我”认为内藤对拳击完全失去热情了,而说话者内藤用“結構”来纠正听话者的看法,告知听话者自己依然经常看拳击比赛,并没有丧失对拳击的热情。


  以上两个例句中的“結構”在表示现实状态的同时,还表示听话者的预想与说话者的现实之间的对比,从说话者角度看“結構”具有纠正、反驳听话者看法的功能;从听话者角度来看,由于说话者提出的信息与自己预想的信息不符合,所以这种对比往往会令听话者感到意外。因为是说话者对听话者信息的纠正或反驳,所以“結構”只能用于平级之间或者上级对下级,如果下级对上级使用“結構”会显得非常失礼、不合身份。


  2.陈述句


  “結構”用于陈述句,尤其是表示转折的复合句——例如:“~と思ったら”“~と思ったが”“~ように見えるが”“~そうに見えるが”——后半句时,经常表示说话者的预想与现实的对比。例如:


  (8)ミニクッションっていうから手のひらサイズかと思ったら結構大きくてビックリしました。/因为说是迷你抱枕,我以为只有手掌大小,没想到挺大的,吓了一跳。


  因为说是“迷你抱枕”所以说话者预想是“手のひらサイズ”也就是“小さい”(小抱枕),而实际的尺寸是“大きい”,即超乎说话者预想的大抱枕,对于这一现实状况,说话者感到很意外。


  (9)基本的に比例を中心にしているので、やさしそうに見えるが、その論理を組みあげていくのに、けっこう骨がおれる。/由于基本上是以比例为中心,所以看起来挺简单,但是想要搭建其理论,还是挺费事的。


  因为理论以比例为中心所以看起来很简单,而实际上要比说话者预想的费事得多。


  (8)和(9)为陈述句,没有听话者,对比的基准为说话者自身的预想,句中的“結構”在修饰现实状态的程度的同时,还可以加强说话者的预想与现实状态的对比,对于二者的差距说话者感到意外和吃惊,“結構”具有增强说话者意外、吃惊语气的功能。


  另外,仁田义雄(2002)中把“結構”列为“量程度副词”中,既可以表示事物的程度,也可以修饰数量,例如:“結構お金がかかる·ある·いる·食べる”等。


  (二)非对比语境


  当“結構”用于非对比语境时,表示模糊的范围和程度。主要被修饰词分为两种:一种是时间副词,例如:


  (10)それは結構前の曲だと思います。/我认为那是挺久以前的歌曲了。


  修饰时间副词“前”时,由于没有具体规定时间范围和界限,所以不存在对比,此外还有“結構昔·以前”等。


  另一种被修饰词为情感形容词或形容动词,例如:


  (11)思いがけない人からの告白は結構嬉しいものです。/被意外的人告白是挺高兴的。


  (12)私はホラーが結構好きです。/我挺喜欢恐怖电影的。


  此时“結構好き·嬉しい”等,由于情感本身就是抽象的事物,无法用数字去衡量其程度,所以“結構”只能表示大致的模糊的程度,也不存在对比。因此,在表示非对比语境中使用的“結構”没有意外感。


  当然,并非所有时间副词和情感形容词、形容动词都不存在对比,必须分析具体的语境。例如:


  (13)独特の匂いがしますが、私は結構好きです。/虽然有特别的味道,但是我挺喜欢的。


  (14)——あれって最近のことじゃない?/那是最近的事儿吧?


  ——いやいや、結構前のことだったよ。/不是,那是挺久以前的事儿了呢。


  这两句语境都为对比语境,因此这里的“結構”具有加强对比语气的功能。


  四、小结


  本文从认知语义学角度出发,围绕“結構”作为形容动词和程度副词使用时体现出的双重性进行了论证。由于“結構”的双重性,当其用在不同的说话对象、不同语境以及修饰不同成分时,会发挥不同的语用功能,使用时必须加以区分。当以上级为说话对象时,使用“結構”作为形容动词的连体修饰功能可以使夸奖和赞美更加文雅、有品位;使用作谓语的功能,来同意或拒绝对方的邀请,会显得说话者语言得体,有礼貌;而对平级或下级只能使用“結構”作为程度副词的用法,否则会使原本亲近的关系显得疏远。因此,如何正确使用“結構”一词,对会话能否顺利进展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


  作者:于栋楠

上一篇:英语语言学教学实践创新思考现状及解决对策论文(共6篇)

下一篇:语言教学的最佳途径运用及趣味性研究论文(共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