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教育论文>文教资料

工学四合:工学结合的深化与系统化

发布时间:2023-12-08 05:46

  [摘要]文章在“工学结合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基本模式”判断的基础上,介绍了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工学四合”的理念与实践,即教育与产业结合、学校与企业结合、教学与生产结合、学习与就业结合,认为该模式是职业学校层面工学结合模式的深化和系统化,对于指导我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工学结合工学四合


  [作者简介]杨生斌(1963-),西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陕西西安710072)


  [课题项目]本文得到了2006年航空科学基金(2006ZG53075)、陕西省2006年社会科学基金(06E032S)和陕西省教育厅2006年专项科研计划(06JK150)的支持。课题主持人:杨生斌;课题组成员:侯普育、黄勇虎、孟宪芳、刘庆昌等。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7-0026-02


  一、工学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基本模式


  早期的教育是典型的“干中学”模式。随着对劳动技能和劳动技术的专业化要求,教育开始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但是,教育相对独立后却出现了脱离生产劳动的倾向。在我国漫长的农业社会里,特别在“学在官府”的封建教育制度中,尽管出现了“知”“行”统一的思想,但仍长期存在着教育与生产实践脱离的鸿沟。现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是工业社会“学校教育”制度的产物。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建立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随着泰勒科学管理思想的普及,工学结合的学校教育制度随之迅速形成。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包括学堂教育制度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工学结合的制度、模式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总结和吸取了近代以来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经验教训,学习并引进了发达国家工学结合的经验,如德国的“二元制”、加拿大的“CBE教学模式”等,使得职业学校“工学结合”的办学思想更加明晰和坚定,工学结合的水平逐步提升。


  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建设的推进和职业教育制度的完善,职业学校的工学结合问题日益突出而紧迫。过去几年,教育部连续多次召开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明确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2005年8月,教育部在天津召开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座谈会,研究在新形势下如何以就业为导向,推进工学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我国职业教育的新发展。2006年3月,教育部制定了“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确定把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重点”。世界合作教育协会2006亚太地区交流研讨会的议题就是工学结合教育模式,这说明工学结合是世界职业教育的一个基本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进一步来说,工学结合模式不仅是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也是教育事业发展模式。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总结本校从技校、到中专再到高职学院近半个世纪跟进国家航空事业发展的历史,特别是近十年学院在国家市场化改革的宏观背景下不断提升校企合作水平、探索产教结合的人才培养实践,经过提炼和概括,提出了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工学结合的系统模式――“工学四合”,从而在学校这一层面为我国职业教育实现“工学结合”提供了借鉴。


  二、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工学四合”的理念与实践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位于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新中国成立不久,就跟进国家飞机制造基地,培养第一线生产技术人员,走出了“校企并举、产教结合”的办学路子。近十年来,该校适应经济体制、教育体制的改革变化,利用得天独厚的基地优势,总结历史经验,创建了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系统模式:即教育与产业结合、学校与企业结合、教学与生产结合、学习与就业结合,简称工学“四合”系统模式。


  1.教育与产业结合。这是指航空高职教育与航空产业发展结合。该校根据航空高技术产业的新发展,相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办学实力和综合服务能力,精心打造富有航空特点的教育文化,与国家航空基地管委会合作,实现了三个“共建”――共建国家航空产业基地培训学院、共建基地航空馆、共建航空俱乐部,使学校成为国家航空基地开发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2.学校与企业结合。这是指继承和创新校企合作机制,走出了一条“通、宽、新、活”的路子。该校利用原属“空军装备系统”的历史联系和航空是制造业“制高点”的优势,打通与空军装备生产企业、通用航空企业、机电装备制造企业,基地“航空产业链”企业的联系;拓宽企业与学校从招生、培养到毕业生就业的全程全面合作;创新学校与企业灵活多样的合作机制;激活学校与企业不同的利益联系,形成互利互动的双赢局面。


  3.教学与生产结合。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根据航空企业生产实际开展教学,突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职教学特色。该校采用评估手段,抓好专业教学计划制定的“首要环节”;利用基地人才资源,诚聘兼职教师,抓好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以实训基地建设为突破,新建“标志”性的一流实训中心,完善航空、数控加工等13个实训基地,扭转了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薄弱环节”。由于抓住了上述三个环节,优化了整个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4.学习与就业结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就业为导向,用新的视角改进高职人才培养工作。该校根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密切结合学校具体实际,重新制订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相应的社会督导评价体系,开展“模块化”的职业综合素质教育。他们根据航空资源正向基地相对集中的趋势,把“航空报国、追求第一”的企业核心理念引进学校,培养学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用航空精神铸造学生心灵,培养优秀的航空生产第一线专门人才。


  三、“工学四合”模式分析


  “工学四合”是该校“工学结合”实践经验的概括提升,体现了富有实际成效的市场理念、人本理念、开放理念、系统理念及和谐发展理念。工学“四合”系统模式既是一个工作模式,也是一个理论模式,从总体上揭示了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特点和规律,把头绪纷繁的工学结合工作有序化、简明化。


  1.“工学四合”的系统存在。系统是事物存在的普遍方式。工学结合是一个复杂事物,也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应当从不同的层面来认识。“工学四合”来自该校的实践经验,实际上是工学结合客观存在的分层认识。“工学四合”,即教育与产业结合、学校与企业结合、教学与生产结合、学习与就业结合。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分别作为要素共存于工学结合的统一体,其结构如表所示。


  在计划经济时期,职业学校主要关注的是教育与教学问题,形成了由来已久的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模式。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学校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社会定位是其生存发展的先决条件,学校的“发展”模式扩大了工学结合的内涵。同时,在教育市场特别是在招生与就业两大市场中,学生也是市场主体。走工学结合的路子必须以人为本,提高人才的培养水平和质量效益。因此,教育发展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校企结合模式、产教结合模式作为要素从不同层面共同构成了工学结合工作的完整系统。


  2.“工学四合”的系统运行。“工学四合”是一个有机整体,在其内在的构成要素中,教育与产业结合是先导和前提,学校与企业结合是关键,教学与生产结合是核心,学习与就业结合是根本。“工学四合”诸要素协调互动,才能从整体上推动工学结合工作。人力资源是航空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而人力资源需要教育来开发,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资源。产业与教育之间客观上存在一个需求、供给链,学生的学习与就业沟通了企业与学校的系统联系,要素的互动构成了系统的运行。这一关系如图所示。


  从“工学四合”要素主体的构成来看,包括社会(员工)、企业、学校、学生等。他们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又密切关联,构成“工学四合”复杂系统的多元主体系统。“工学四合”诸要素协调互动,从整体上推动工学结合工作的具体化。“工学四合”在重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基础上,创建出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制度框架和系统模式,实现了社会(产业)、企业、学校、学生的良性互动,将学校所有工作整合到这一系统模式中。(见下图)


  3.“工学四合”系统模式的价值与意义。该校的实践表明,“工学四合”的系统推进,有利于职院的发展,有利于教学领域的改革,有利于高职人才的培养,能适应航空企业生产第一线的人才需求,积极主动地为航空高技术产业服务。“工学四合”的系统模式,不仅深化了对该校“工学结合”的认识,而且对该校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的战略影响。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模式,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一个带有方向性的问题。该校基于系统分析基础上的“工学四合”模式,既是该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特色,同时也将给高职院校甚至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带来启迪。因此,“工学四合”将成为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一种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


  总之,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工学四合”理念的提出和“工学四合”培养模式的构建,使得工学结合模式更加系统化、更加深化和更具有操作性,而且在该校业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对于该校明确办学思想、厘清发展战略、构建科学的教学运转机制等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正如该校党委书记王有存所说,要把“工学四合”通过具体制度和行为规范转变为学校的文化基因,不因领导的更迭而改变学校的方向,推动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本文来自《中原工学院学报》杂志

上一篇:构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评价体系

下一篇:充分发挥文物价值让文物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