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教育论文>文教资料

东岳山麓致富曲

发布时间:2023-12-07 23:21

  粤北东岳山麓,有一片神奇而又充满生机的红色土地——革命老区西江镇。在革命战争年代,张云逸、邓小平率领的红七军曾经在这里留下足迹。这个地处连州市东南隅的石灰岩山区贫困镇,村民们在“西江风,后生吹变老太公”的恶劣自然环境下,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勤劳而贫穷的农家生活,他们年复一年沿袭的是“下地干活一把锹,三餐吃菜靠辣椒”的生活。直到七年前,镇财政自有收入不足30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几乎是“空壳”;村民人平年收入仅一千多元;大部分自然村见不到一间像样的水泥结构楼房。


  然而,短短的7年间,西江却摇身一变,以文明富裕的身姿,昂首挺立在连州的大地上,如诗、如画,散发着春天的淡香气息。


  今日西江非昔日西江。这里桃红李白,蔬果飘香,处处农耕兴旺,生机盎然;这里厂房连片,机械轰鸣,满载矿石的卡车来回穿梭,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这里市场繁荣,车水马龙,一幢幢新建的农家小洋楼鳞次栉比,展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风貌。


  起步,几多艰难


  2003年,西江镇由原西江镇、高山镇和龙潭镇部分村撤并而成。合并之初,由于三方原来的经济基础不同,管辖的范围、方式、方法有异,他们经历了一段“磨合”期,人员来自“五湖四海”,安定团结成了重中之重。欠下电费、合股煤矿、加油站等150万元债务,加上8宗输了官司的欠款,把新班子压得喘不过气。人心浮动,工作难以开展。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和贫穷落后的状况,西江镇党委、政府清醒地认识到,怨天尤人是懒汉懦夫,只有面对现实,做到因地制宜,靠山食山,才能杀出一条生路。穷则思变,穷则思过。当改革开放的春风把西江人从大梦中觉醒,镇里大大小小十多个职能部门各尽所能,各显神通地为开发硅灰石产业开路、让路、探路,共同演好“协奏曲”,并以自己的强音汇入大合唱而构成一个全新的和谐。


  就这样,他们较短时间度过了“磨合”期,在连州市老促会的大力支持下,前任镇委书记邵富育主动到省老促会和省扶贫办申报碳酸钙加工项目,创“广东省碳酸钙之乡”品牌,走脱贫致富之路。经过几任领导班子开拓性地奠基创业,如今,他们充分发挥硅灰石资源优势,创造性地发展山区经济,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借鸡生蛋,筑巢引凤


  多年来,西江镇党委、政府应用现代化的网络传媒开展招商,完善了碳酸钙招商引资网站,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充实内容,进一步介绍招商引资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资源情况,定期报告招商引资动态,使客商对该镇招商工作有一个更详细的了解。在拓宽引资范围方面,尤其是利用丰富碳酸钙资源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同时,该镇通过强化招商引资服务意识,制定一系列工作纪律、规章制度,在干部、群众中开展提高服务水平教育,切实为投资商排忧解难。镇里还投入资金200多万元,对飞鹅坪工业园A、B区供电、供水、排水以及道路等进行建设,既为进入企业提供方便,也优化了镇的招商环境。


  目前,全镇引资办厂矿达40多家。从飞鹅坪到牛尾岭,已经形成了一个具有四个工业园区、可年产40多万吨碳酸钙规模的十里工业长廊。


  踏过坎坷奔大道


  要想富,先修路。这已不是什么诀窍。然而,对于西江人,要明白这个理,却经历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2008年1月,西江镇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冰雪灾害,工农业和道路交通受到重创。一条解放战争时期,我游击队活动根据地的大岭村公路则是该镇的“矿山大动脉”,近30家企业的原矿石基本靠此路运输出来。12多公里长的大岭村公路原是泥路,冰灾后坑坑洼洼,一到雨季路面坑洞积满泥水,有好事者搬来一块石板,写着“此处可养鱼”。为此,运矿车队时常望而却步,导致近30家企业备受产料供应之苦,难以满负荷生产。


  这一年,时任西江镇党委书记周冬梅即把解决碳酸钙发展瓶颈的大岭村公路难题摆上了第一议事日程:“只有把大岭村道修成水泥路,西江碳酸钙产业才能迎来发展春天,革命老区2000多村民出行难才能改善。”


  山区公路耗资大,为解决资金问题,周冬梅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多方筹集资金,在有限的财政中给予大力支持。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她的热心奔走下,公路建设还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碳酸钙企业的捐助。


  2009年10月,投资1400多万元,按四级公路标准设计、路面宽6米的大岭公路修成通车,打通了“矿山大动脉”,给全镇人民带来了福音。


  当地企业和群众称赞,这是一条“三赢”之路:一是既方便了村民出行,又使大岭村村民年收入增加2万多元;二是降低了企业成本;三是增加了政府税收。


  “公仆”们勤政为民


  有人说,农村的问题既复杂也简单,简单到只有一个字:干!西江镇的“公仆”们贵在真抓实干,干就干得圆满,干就干得出色!如今,倘若讲到西江镇近年的矿产企业发展速度,这是有目共睹、令人刮目相看的;要是讲到农业及社会事业,那也毫不逊色。对此,时任镇长成雄辉如数家珍:因地制宜,努力推进农生产业化,努力创建水晶梨、萝卜、南瓜、蕃薯、青菜等农产品的名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新办养猪场24个,果场18个,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全镇380头能繁母猪得到每头100元的财政补贴并全部买了保险,年发放种粮直补资金200多万元。


  写到西江镇的民生,少不了浓墨重彩的写一笔教育事业。几年来,镇里先后投入300多万元扩建西江中学、中心小学校园,使之“鸟枪换炮”。教学硬件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增强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高,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西江卫生院引进高科技先进医疗器械,新建一座综合大楼,乡村卫生站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进一步改善了医疗条件和就医环境,方便群众看病,确保了“小病不出村门,大病不出镇门”医疗目标的实现;全镇办理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99.5%,城镇居民参合率也逐年提高,有效地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减轻群众负担。


  让老百姓共享幸福成果


  经济的飞速发展给西江镇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社会治安良好,工业生产安全,居民生活安定。如今,用“胀、硬、足、新”四个字可概括人们的精神状态:人们“荷包”胀了;腰杆子硬了;说话底气足了;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到处洋溢着团结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一派“喝令三山五岭开道”的创业氛围。


  西江境内既无江,也无河——一个徒有其名的地方。为此,安全饮水工程成了当务之急。西江镇舍得投入,改善了镇区、大岭等64个自然村群众的饮水安全环境,提高群众的饮水质量。160万立方米库容量的老莫洞水库除险加固亦顺利完成,为全镇工业用水和政府所在地以及周边3000多人的用水提供了保障。迄今,西江全镇87条村农户全部喝上清洌洌的自来水。


  全镇自然村公路建设变为现实,村民肩挑背扛的情况成为历史。2009年增铺了村民小组一级硬底化道路有飞双、决洞、马头岗、大洞、大竹山、新村、豆地等七个自然村的公路,共13.6公里。另外,争取上级资金,对飞双至阳山外洞公路也进行了硬底化建设。亮化工程投入15万元,对西江街因冰雪灾害毁坏了的路灯重新安装,并在323国道大岭路口至道班以及西江中学、西江卫生院等横巷新装路灯,改变了往日晚上黑灯瞎火的状况,方便了群众、学生晚上行路。


  过去几年,西江人演奏的是治穷变富的乐章。如今,新一届领导班子带领西江人奏鸣的是《步步高》新曲。一个以通路、通水、通信息和道路硬底化、环境洁净化、饮水安全化、住房舒适化、能源新型化、厕所无害化、管网有序化“三通七化”为工作目标,以建设生态文明村和卫生村为着手点的宜居村庄建设正在全镇区域拉开序幕。


  西江,一切都变了样,一切又都刚刚开始。作者:欧阳贻法, 陈广年,本文来自《东岳论丛》杂志

上一篇:东吴英语名师文化研究

下一篇:文华东方最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