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教育论文>文教资料

儿童世界的守护人

发布时间:2023-12-10 15:46

  他是贫苦农民的儿子,只读了三年私塾,12岁便做了学徒。靠刻苦自学,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他的童年充满泪水,他的作品,却给亿万儿童带去无限的欢乐。他,就是上虞乡贤――我国著名儿童文学家金近。


  “太阳光金亮亮,雄鸡唱三唱;花儿醒来了,鸟儿忙梳妆……”


  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的儿歌,出自一部家喻户晓的电影,这部电影叫《小猫钓鱼》,他的作者就是我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著名儿童文学家金近。


  童年在家乡


  1915年11月7日,金近出生在家乡浙江绍兴市上虞区崧厦镇前庄村。


  金近的父亲金文高和母亲王爱真都是农民,然而老金家祖上是做酒生意的,属于半农半商的人家,境况比一般贫苦农民稍好一些。可惜当时时局不稳,经济萧条,金文高做了几次生意,都没有成功,家里日子就过得比较艰难。金近出生的时候,大姐14岁,二姐也已8岁,两个哥哥生下来不久就夭折了。父母亲日夜盼望着能生个传宗接代的儿子。金近的出生,给家庭带来了不小的喜悦。


  金近7岁那年,父母就送他到村里的陈家祠堂读私塾。第一天上学,教私塾的老先生教了四句《百家姓》,大家就摇头晃脑地读起来:“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读着读着,金近就笑起来,觉得这与夏天夜里小溪边的青蛙叫没啥两样,就耐不住与旁边的小朋友说起话来。老师看见了,把戒尺在书桌上重重一敲,厉声说:“你们现在是学生了,要懂得规矩,上课时不准交头接耳。”金近才知道读书要守规矩的。


  前庄村有一座五龙庙,供奉了一尊叫作“元帅菩萨”的神。据说这位“元帅菩萨”掌管着沿海一带的风调雨顺、人畜平安。他每年出巡一次,前庄村的人把这叫作“出庙会”。出巡这天,场面非常隆重,周围四乡八邻的老百姓都来烧香磕头,看庙会凑热闹。庙会这几日前庄村比县城还红火,到处是摆摊卖布的、卖草药的、拔牙的、卖京洋杂货的……但是对金近他们这帮孩子来说,最感兴趣的是看各地来的戏班子唱戏。戏班子锣鼓家什敲得特响,唱腔也极高昂,老远就能够听得见。戏台子每年都搭在庙门对面,金近他们总是还没有等到开锣,就早早地爬到大殿上面,居高临下抢好了位置。


  演的折子戏大都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或《说岳全传》里的片段,但金近当时还不知道这些小说,他只是看热闹。在看热闹中,还是基本看懂了故事。比如:戏中那个怀里揣着婴儿与人打仗的是赵子龙,是一个英雄,抱的孩子是刘阿斗,这出戏叫《长坂坡》。那个光着膀子的是岳飞,他母亲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让他记住要热爱自己的国家。那只穿衣服的猴子是孙悟空,因为和玉皇大帝不和,打到灵霄殿上,把天兵天将杀得落花流水,这出戏就叫作《大闹天宫》。那个用拳头打猛虎的人叫武松,是水泊梁山一百零八将里的一位英雄,他喝醉了酒还要上岗,遇到了老虎,他就空手打死一只猛虎,为地方百姓除了一害。


  过年的时候金近最喜欢的就是看家家户户张贴起来的年画,前庄人叫作“花绿图”。这些画是彩色的,除了《年年有余》《财神送宝》等单张的外,大都是一张讲一个故事,分成许多画面,内容很丰富。如《白蛇传》《穆桂英挂帅》《刘备招亲》《天下第一桥》等等。每年过年,金近都要借故去几家观看这些图画。


  戏文与年画激起了童年金近对故事的兴趣,也为他增加了不少历史和文化知识。金近晚年写过一篇回忆文章,写到自己是怎么会写起儿童文学及动画电影时,就写道:“我接触文艺,大概是从家乡看‘草台班’的戏开始的。另一方面是新年里人家买了‘花绿图’来贴在墙上,我不止一次地去看,这些画色彩鲜艳,是很吸引我的。这也算是我最早接触到的文艺。”


  事实上,草台班的戏及“花绿图”,不仅引导了童年金近对文学艺术的接近,同时也影响了他的为人。金近一生为人正直,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与童年接触民间艺术是分不开的。


  前庄村还有一种更普遍的民间艺术,也是对童年金近影响最早的,那就是儿歌。这些儿歌大都是在母亲哄他睡觉或者夏夜乘凉时,大人们唱的,例如:


  一箩麦,两箩麦。三箩开始搭荞麦。


  噼噼拍,噼噼啪。噼啪噼啪噼噼啪。


  这种儿歌形式和内容都很朴素,而且可唱可玩。


  有些儿歌也是婆婆妈妈们编的,但想象力很丰富,较有情趣,容易启发孩子的幻想,例如:


  月亮婆婆侬有几个囡。


  我有十个囡


  一个囡,叫他去揩桌


  揩了四个角


  在这许多民歌中,金近最喜欢的是前庄村附近一个叫蔡林的地方,渔民中流传的一首民歌,它是这样唱的:


  蔡林蔡百家,日日夜夜�u(捕)鱼虾。


  打来鱼虾别人家,自吃三餐豆腐渣。


  严格讲起来,这不能算是一首歌,只是发自肺腑的几句心里话,朴素、平凡,没有一丝雕饰的痕迹,却明白无误地表达了作者的意思,老百姓一听就懂。童年时期聆听到的民歌、儿歌,给金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他一生创作的众多诗歌中,极大部分是与家乡民歌的风格接近的。例如抗战胜利后,为了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滥发纸币,造成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就写了一首诗《老公公养猪》:


  隔壁老公公,养了一只猪。


  每天喂豆渣,要喂两斤多。


  豆渣价钱高,还是喂青草。


  青草猪不吃,你说怎么好?


  这首诗歌在写作风格上与“蔡林蔡百家”非常接近,不用形容词,没有慷慨激昂的呐喊,它只是大白话,但却句句真实。


  金近在前庄村度过了一个生活清贫的童年,一个精神丰富的童年。


  苦难的学徒生活


  金近12岁的时候,沉重的生活重担使他父母再也扛不住了。于是,在亲戚的引荐下,父母决定送他去上海做学徒。


  景兴盛百货店开在上海新闸路上,是一间单开间门面的小店。金近便来到这里做学徒。


  大年初一清早,老板家来了客人,老板忙迎上去说“恭喜发财”,朝金近挥手叫他快去泡“元宝茶”。金近跑进里屋,看见桌上放着细瓷小茶碗,上面有个盖子,边上放着两颗青橄榄,老板娘叫他把“元宝”放在上面。金近不知道这青橄榄就是元宝,心想,把青橄榄放在盖子上多别扭,就把它泡进茶水里了。老板见碗盖上没有“元宝”,厉声问:“元宝呢?”金近被问得一头雾水,不知怎么回答,突然他记起老板娘说过“元宝”的事,好像就是指的青橄榄,就怯怯地说:“泡在水里了。”老板一听“元宝”泡了汤,大发雷霆,狠狠地拍了一下桌子,骂道“笨赤佬”。金近知道闯祸了,赶紧躲到一边。在1927年秋至1929年冬的两年多时间里,金近当了四次学徒,受尽了老板的欺压。那时,看到别的孩子背着书包去读书,金近多么希望自己也能走进学校啊。


  金近的二姐也在上海给人家做小裁缝,看到金近渴望读书,于是想方设法要给他找一所学费便宜的学校。姐弟俩的艰辛很受周围邻居的同情,有一位好心人告诉他们,附近有一所“华童公学”,学费是可以减免的,并帮助金近进了这所学校。


  值得欣慰的是,在这所学校里,金近遇到了一位令他一生铭记不忘的好老师,他就是教国文的方成章先生。


  方老师讲课从不看讲义,从不照本宣科,而是像讲故事一样,生动、活泼、有趣。他在讲课中穿插讲的小故事都是有目的的,有的要学生爱国,有的要学生讲正义。在方先生的影响下,金近终于克制不住写作的欲望,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后,写了几篇小故事交给方先生,方先生认真读完后,拍着金近的肩膀,亲切地说:“嗯,不错,想象力蛮丰富!可以投给报社。”


  1933年,金近找到了一个临时性的抄写员工作。这对于金近来说,可以算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了,可是又遇到了一个难题,自从在方先生那里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他深深地爱上了读书。他多么渴望阅读,可是他没有书。


  有一次,金近偶然听人说南京路大陆商场楼上,有个叫《申报》的图书馆,是向市民开放借书的。《申报》是上海的一张大报,发行量非常大,在社会上的影响也大,所以它很注重社会公益事业。金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了图书馆。


  图书馆里的先生让他填了一张表,收了他两元钱押金,就给他办了一张借书证。金近走进了图书馆,这里的书真多啊,社会科学的、自然科学的十分齐备,特别是文学方面的书籍,新出版的小说、诗歌、童话、戏剧……样样都有,金近像个饿鬼似的,一有空隙,就贪婪地扑在阅读上。这段时间,他接连阅读了鲁迅、郭沫若、茅盾、叶绍钧、冰心、巴金等作家的作品。


  在流浪中开始创作


  1935年,二姐家的邻居何公超创办了一份《儿童日报》,他们看金近老实,就叫他到《儿童日报》去做杂务。这是一份比较固定的工作,又是文化性质的,金近十分高兴。


  在《儿童日报》社工作,金近对写作的兴趣比以前更高,好在投稿不需要花钱,写好后迈开双腿自己送去就行。有一次,何公超先生看他在阅读《儿童世界》,高兴地说:“你的童年生活很丰富,也可以写成故事,投给自己报馆。”


  金近当时正20岁,对童年生活还记忆犹新。在前庄村的时候,他和小伙伴在海滩上拾泥螺、捡螃蟹,特别是放纸鹞,更显得热闹。金近突然产生一种灵感,自己这些年来的生活不就像一只纸鹞吗?从学徒到小职员,从没有多少文化到能阅读各种书籍,发展到今天能写新闻稿件,不是正像一只借风上升的风筝吗?他越想越激动,文思泉涌,于是他创作了自己平生第一篇童话《老鹰鹞的升沉》。


  几天以后,这篇文章被刊登出来了。这是金近有生以来第一次发表的作品,他读了又读,总觉得看不够。


  抗日战争爆发后,《儿童日报》停刊,金近失业了。第二年,金近来到了重庆。


  山城重庆的郊外,有一座高大又古老的寺院,叫龙车寺。当时这个寺被改作重庆市流浪儿童教养院第一分院。金近通过何公超的关系,在这里任庶务,就是管教养院里的杂务,相当于现在的总务。


  四个月后,教养院教员不够,金近被聘任第二中队的教员,开始了教员生活。


  这段教书生活,使他接触到许多不同身世的穷苦孩子:他们有的家被日本飞机炸掉了,父母都死了,只剩下孩子一个;有的从远方逃难出来,和家人失散了,靠偷窃为生。每个孩子,都有段悲惨的遭遇。正是这些原因,触发了金近要为孩子说话、要为孩子写作的想法。那时间,他买了一本日记本,每天记下一段和孩子们相处的小事,作为自己的创作储备。


  1942年4月,在重庆,金近考取了《时事新报》社,正式踏入报界。在英国新闻处,他认识了中共进步作家徐迟,通过他,结识了夏衍、乔冠华、冯亦代、戈宝权等著名文艺家。他们经常在一起研讨写作,评论中外名著,交流各种文艺理论。这些活动,大大拓展了金近的写作视野,他的创作日趋成熟。1948年,金近出版了童话集《红鬼脸壳》、儿童诗《小毛的生活》两个集子。


  就这样,金近终于以自己的努力跨进了儿童文学这道门槛,而且沿着台阶一级一级攀登!抗战8年,漂泊8年,写作8年,金近成熟了,写出了一大批高质量的儿童文学作品,奠定了自己在儿童文学界的地位。


  1948年初,在金近的生活中发生了一个比较大的变化,经贺宜介绍,他接触了中共上海地下党领导的《新少年报》。在一次聚餐会上,结识了报社的编辑颜学琴。她是中共地下党员,国立上海音专钢琴系的学生,热爱音乐。金近在徐迟等人的影响下,对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也很喜欢。由于共同的兴趣爱好,他俩说得极为投机,颜学琴为金近的短诗《上海这地方》《毕业歌》《卖金鱼的小姑娘》等谱了曲。


  立志献身儿童事业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了。


  6月25日,金近和巴金、陈望道,还有戏剧界的梅兰芳、袁雪芬等坐火车由上海前往北京,参加全国首届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会上,见到了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副主席。


  大会结束后,金近没有回上海,直接前往东北电影制片厂,担任东影厂的美术片编剧。在那里,他创作了新中国第一部动画剧本《谢谢小花猫》,并拍成电影。一年后,东北电影制片厂的美术片组并入上海电影制片厂,金近也回到他熟悉的上海。1951年,他又创作了《小猫钓鱼》《采蘑菇》等动画片。


  他在收获童话创作的同时,也收获了爱情。1952年六一儿童节,他和颜学琴女士在青年团上海市委会议室举行了结婚仪式。


  1952年6月,全国文协为促进儿童文学创作的发展,把金近调至北京全国文协。


  这期间,金近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童话写作理论。金近尤其坚持童话要有教育性的观点。针对有些作者认为童话主要就是逗孩子一乐,于是出现了一些低级趣味甚至是思想很不健康的童话,金近在各种场合多次说:“如果还承认儿童文学作家就是儿童灵魂的工程师,那么就应该抱着严肃的工作态度,怀着热情关怀的心情,写出真正有教育意义的童话作品来,使儿童明确辨识善与恶、是与非、美与丑。”“儿童文学作家,就应当是一个教育家。”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1956年,金近创作了传世之作《小鲤鱼跳龙门》。当时国家正处于第一个五年计划及第二个五年计划交替时期,正在各条战线上掀起建设社会主义的高潮。


  金近从参观水库得到启发,从童话角度来歌颂这个伟大的历史时期,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壮丽成就。故事通过几条小鲤鱼找龙门、话龙门、跳龙门的情节,写出了当时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饱满热情。在创作过程中,金近始终把握童话的特性,把幻想性、现实性和小鲤鱼的生活习性自然地结合起来,避免了牵强附会,突出了童话有趣、夸张、浪漫的色彩。我们来看看其中一章节。


  小鲤鱼们高兴得什么似的,叫着跳着,他们就把这座高大的铁桥当龙门,要跳了。后来发现桥下可以游过去,就急急地游到铁桥的那边去了。他们正在猜着这是不是龙门,火车喷着白烟过桥来了,他们以为这就是大龙,吓得赶快藏到水底。


  等到火车开远了,小鲤鱼们才露出头来看,猜想着这一定是龙,赶快离开这个地方。


  小鲤鱼们使劲地游着,游到一个急流的水草堆后面,碰见一条大鱼,带着一群鱼娃娃往下边游去。大鱼看到他们就说:“喂!小家伙,上边去不得,大水会把你们冲跑的,快回去吧!”


  小鲤鱼们说:“我们是跳龙门去的。”


  大鱼好像不相信似的,摇摇头说:“嘿!跳龙门?别做梦吧。”说着,带着鱼娃娃游开了。


  一条大河里,河水更深了。领头的小鲤鱼鼓足力气,嘣地往上一跳,他看到前面有什么新奇的东西,想看个清楚,又嘣地一跳,他赶快回到水里对伙伴们说:


  “我告诉你们,我看到龙门啦!”


  “啊!高不高?”


  “在哪儿?”


  其余的小鲤鱼们一面问,一面扑通扑通地都跳起来看。他们在水里直嚷嚷着,每条小鲤鱼都说自己真的看到龙门啦。那龙门像一座桥,可是没有一个桥洞,高高的,斜样儿的,全是大石块堆砌起来的,又像个山坡。这样高大的龙门,除了往上跳,谁也游不过去的。那上面还插着许多面红旗子,给河面上的风吹得啪啦啪啦的直响。他们相信,这才是真正的龙门啦。那么谁能跳过去呢?


  金近描绘了横跨河面的大桥,新建铁路上飞驶的火车,插满红旗的水库,然而在小鲤鱼眼里却成了龙门、大龙……现实生活中的宏伟建筑,小鲤鱼们天真的技法,使人读起来流畅、自然、贴切。冰心老人这样评价金近:“金近所用的话都是最通俗的儿童语言,就这一点,我敢说他比一切的儿童文学家写得都好。他的这些生活就是跟儿童融化在一起,平起平坐地用孩子的语言来跟孩子说话……可以说我们写儿童文学的,最成功的就是金近。”


  1957年冬天,中央号召作家要深入生活到工厂、农村去,金近主动申请:希望到浙江老家深入生活。经中央宣传部的同意,他被批准了。临行前,周总理专门接见了他们,总理向每位要下去的作家紧紧握手话别,祝他们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上,写出伟大的作品来。总理的话给了金近很大鼓舞。


  春节过后,省委宣传部决定让他落户到临安县,任临安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但当金近知道有一家父母已去世,只剩下三个孤儿的家庭时,主动要求县委将他安排到三个孤儿家。就这样,他来到了三个孤儿家,和他们结成了一家亲。


  1963年金近又调回北京,负责筹办《儿童文学》杂志。


  夕阳西下别样红


  十年浩劫,金近和所有的作家一样,停止了创作。


  打倒“四人帮”的那年,金近早已过了花甲之年。金近老了,不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而是“夕阳西沉”的时光了。但西沉的太阳,却散发出别样的光彩。


  从干校调回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后,金近开始筹备《儿童文学》复刊,为复苏童话作种种努力,顶着压力首先为《人民文学》《上海文学》等权威刊物写作童话,发表了《小白杨要接班》《想过冬的苍蝇》《一篇没有烂的童话》等作品,忙得不亦乐乎。当时中国的文坛正值感伤文学流行,金近的目光及笔锋却没有触及这些,他竭尽全力去恢复、发展童话。


  在这段时期,他前后写了《看门的大黑狗》《狐狸打猎人》等二十多篇童话,这些童话实际上取材于成人生活,可以说是写给成年人读的,也可以说“老少咸宜”。虽然文字仍然浅显、幽默,但寓意却十分深刻、尖锐,毫不留情地直指当时社会的一些时弊。


  在这类童话里,写得最成功的无疑是他的《狐狸打猎人》了。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一个好吃懒做、不好好学本领,只会背着猎枪装装样子的猎人,被一只根本不存在的传闻中的“可怕的狼”吓破了胆子。结果被狡猾的狐狸利用了他怯懦的弱点,和老狼勾结起来,夺掉了他的猎枪,逼他交出子弹,还押他到山上去教他们开枪……金近对这个胆小如鼠、贪生怕死、毫无骨气的猎人的刻画是一层一层深入的,逐渐接触到他的灵魂。


  金近写这个猎人想上山打猎又不敢上山,最后挑选了一条最大的山路,他想,狼都是躲在小路上的,要是真的碰上了,在大路上逃起来也方便,这猎人一开始就胆怯,哪里还有一点猎人的气概呢?待看到了一只狼,他的表现就更糟糕了:


  ……他走得身上热烘烘的,想找个地方歇一歇,抬头往前面一望,啊!一只狼,他知道真的碰上了这只最可怕的狼了,连再看一眼都不敢,赶紧转过身子来想逃。偏偏他的两条腿只会突突地发抖,拔不起来了,像给钉子牢牢地钉在地上一样。他赶快扑倒在山路上爬着逃,可是后腿抖得厉害,不听他的使唤。这段山路又陡又滑,他的手攀了个空,就骨碌骨碌往山下滚,一直滚到半山腰,给一棵松树的枝丫钩住了。他翻身爬起来,抬头望望,已经滚了很长一段路,可是那只最可怕的狼还站在山路上,那样子真可怕,什么两颗大牙、三只眼睛、四只耳朵,还有五条腿,他相信自己都看得一清二楚啦,他想把猎枪背好,逃得快些,可是一摸背上,猎枪丢啦,那一定是滚下山来的时候丢掉的,猎枪就是猎人的命,一个猎人没有猎枪怎么行呢?可是他现在要的不是猎枪,是怎么能逃得快。他浑身发抖,没法跑,只好还是扑倒在地上往前爬,爬着爬着,好容易爬到自己家门口,就躺在床上吓得动也不敢动了。这个猎人胆小怕死的神态,已经描述得够形象了。其实,就因为心里怯了,就产生许多自己吓唬自己的幻想。金近这样写,实际上是写了有些人(包括孩子和成人)的通病,这类人总是不相信自己的力量,往往还没碰到真正的困难,自己心里就虚起来,而且越想越怕,情不自禁地做出种种魂不附体的狼狈相。然而金近对人物的刻画并不至此就满足,他要把人物的行为扩展到心理状态,进一步地使这个人物典型化,于是就写他失魂落魄地去找最有经验的老猎人,说出他心里的想法:


  “我的猎枪丢啦……我什么也不想要啦,饭也不想吃,觉也不想睡,像做噩梦一样的害怕,现在我就想来问问你,请你告诉我,有人说,人死了有灵魂,还会动,那么我现在是不是还活着?说不定我已经死啦,是不是跟你说话的是我的灵魂?你瞧瞧,到底我是活着,还是已经死掉了?”


  这个猎人已经被吓得神魂颠倒,连自己究竟是活着还是死了也弄不清楚了,使人感觉到真是又可悲又可气,所以老猎人告诉他:“一个猎人丢了自己的枪,吓得像你这个样子,活着也好,死了也好,反正都一样!”应该说,这已经可以算是结论了,主题已经点了出来。


  但是为了使这个贪生怕死的人物更典型,金近把他那种可怜的灵魂刻画得更淋漓尽致,写狐狸抢到了猎人的枪,胆子更大了,它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扛着空猎枪找上门来要子弹了。


  “咚!咚!咚!”狐狸敲了三下门。


  年轻的猎人问:“谁呀?”


  狐狸笑眯眯地说:“我就是山上的那只最可怕的狼,你忘啦?”


  年轻的猎人一听到那只最可怕的狼找上门来了,吓得浑身直发抖,他嘣地一下倒在床上,赶紧抓起被子蒙住脑袋,连呼吸都不敢响出声来。


  狐狸跑到窗口边往里一望,哈哈笑着说:“你怕什么呀?只要你给我子弹,我就不吃掉你。”


  猎人钻在被子里抖得可厉害啦。你要是在旁边,就能听到他的牙齿、他身上的骨头都抖得格格响。他要说话都很困难,好半天才说出来:“你……千万别、别、别吃掉我。你要、要什么,我就给、给你什么。”


  狐狸站在窗外边说:“那你快把子弹拿给我吧。”


  这个猎人还是不敢露出头来瞧一瞧,他只是闷在被子里说:“你自、自己拿吧,子弹都放、放在袋子里。”


  “那么袋子呢?”


  “袋子放、放在箱子里。”


  “箱子呢?”


  “箱子放在床、床后边。


  “可是我进不来啊。”


  “你只要把门、门往上一提,就能打、打开来。”


  当然,狐狸毫不客气地拿去了沉甸甸的一口袋子弹。临走时候,顺手抓走了猎人心爱的母鸡,猎人听见母鸡呱呱地挣扎,可是他心里却在想:“难道为了小小一只母鸡就白白送掉自己的命吗?”只要他自己的命能保住,就是再抓走一百只母鸡,他也心甘情愿的。


  对待这样一个孬种,狐狸当然就不把他当作人看待,甚至让老狼把吓得一团烂泥似的猎人押到山上去,教他们两个开枪。但是这一回没有逃过老猎人的追踪,在大树背后砰砰两枪,把狼和狐狸打死了。至于这个年轻的猎人呢,最后金近是这样写他的:


  可是那年轻的猎人呢?还一动不动地躺在地上。他是不是还活着?是不是已经吓死了?那就不知道啦。其实老猎人早就说过,一个猎人丢了猎枪,在野兽面前只会发抖,那末就算是活着也跟死掉的一样了。


  这是金近充分运用幻想、夸张而创作的童话,事实上不会有这样的怪事。讽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唯命是从、是非颠倒的软骨虫。金近认为,只有像层层剥笋似的,将这种现象入木三分地揭露出来,才能产生对懦弱性格可悲、可恨的看法,警惕并从自己身上清除这种性格的残余。


  那段时间,金近不自惜力,夜以继日,他要站好一个童话作家的最后一班岗。诚然,勤劳是一种美德,但勤劳对一个高龄老人来说是一种耗精耗力。


  1989年的7月9日,金近的脑溢血再度复发,再也没有醒来。


  金近走得太突然,突然得令朋友们及广大读者没来得及做一点思想准备,他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可是生命没有给他留下时间。一个人,即使是大众非常热爱的好人,要去另一个世界,这是谁也留不住的。如果一定要留,也只能把他留在自己的心里。


  金近是极其幸运的,他做到了这点。


  他去世的第二天,首都各主要报纸及各省主要媒体公布了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近逝世的消息。


  在北京举行的遗体告别会上,不少中青年及少先队员向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表达了一句:“我是从小读他的童话长大的,从来没有看见过他。今天必须见他最后一面。”


  他的朋友纷纷撰文纪念他。冰心老人深情地说:我的那本《再寄小读者》,因为离开了儿童,越写越“文”,到了只可“静读”不可“朗诵”的地步!因为朗诵出来,儿童一定听不懂。不像金近,他是一个不但热爱儿童,而且理解儿童的作家,他写的作品都是对小孩子说的大白话。


  著名作家严文井说:“金近专心一意地为少年儿童写作了一辈子,留下了大量好作品。他的作品的光辉,会永远闪亮在孩子心中。”


  作为金近先生家乡,浙江省上虞市政府,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在纪念着这位杰出的游子。


  金近去世不久,当时的上虞市政府在风景秀丽的龙山上,为金近营建了一座坟墓。著名作家冰心在墓碑上亲笔题词:“你为小苗洒上泉水!”


  1994年,当时的上虞市委、市政府联合举办“著名儿童文学家金近陈列室”落成典礼。


  2000年,上虞市将金近家乡的四埠小学更名为金近小学。


  2007年,上虞市在金近小学建起了金近纪念馆。


  2011年,上虞市和金近生前创办的北京《儿童文学》杂志社,联合设立了面向全国的“儿童文学金近奖”。


  童话不老,金近永生。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崧厦镇金近小学312300)本文来自《世界儿童》杂志

上一篇:法国总统“集邮”养性

下一篇:世界博览会与世界历史整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