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教育论文>文教资料

论基于生活世界的美术教学

发布时间:2023-12-08 15:28

  摘要:美术教学与学生个体,以及美术作品所蕴含的生活世界紧密相连。本文从生活世界的角度出发,在对美术教学中远离生活世界的现状的反思基础上,提出建构性、体验性和文化性的美术教学构想。


  关键词:生活世界,美术教学,建构性,体验性,文化性


  美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美术创作和鉴赏的源泉。没有生活,美术创作和鉴赏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从生活世界的视角来考察我国当前的美术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远离生活世界:美术教学的困境


  1.注重技术训练的美术教学


  技术的训练是美术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因为它是欣赏美术作品的基础。由于受到当前的教育发展中“科学性”思潮的影响,技术学习成了美术学习的重中之重,以至于当前的美术教学成了一种“见物不见人”的教育。


  作为技术学习的美术教学主要表现在学习美术的学生往往惯于沉溺于技巧练习,而忽视了作为美术创作的人的文化修养,这使得所创作的美术作品的表现显得苍白无力,缺乏感染力,从而成为一位“匠人”。这样很难领悟美术作品的真谛。美术的学习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创作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懂得美术作品中的人文意蕴,以此产生丰富的人生体验和广博的文化艺术知识。


  2.远离人的生活体验


  注重技术的美术教学可以视为一种技术理性主义思想,这种思想忽视了人的存在价值,尤其是教学中人的生活体验。因为技术的学习是一种重视理性认知的学习,所以遮蔽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对人文精神的感悟,忽视了学生个体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想象、体验和感悟,从而丧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工具价值压倒了目的价值,学生可能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可是却失去了兴趣、激情和灵性。享受的过程变成了被动接收的过程。得到的东西我们看到了,失去的东西我们并未发觉。得到的东西也许知识大海里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失去的却是海水下面冰山的主体”①。


  一味注重美术技术的学习往往会导致“人”的失落,致使所培养出的人是一种“知识人”、“技术人”等单向度的人,而不是一个完整的人。技术如何和文化相结合是摆脱当前美术教学问题必须思考的问题。


  3.交往与对话的缺失


  注重技术的美术教学由于视技术为圭臬,美术学习就成了技术学习,这势必会带来交往和对话的缺失。美术学习是需要交往和对话的,例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美术作品之间都存在交往和对话。美术学习彰显了以“教师为主体”的主体性教育观,由于美术学习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美术教学中需要向学生讲解美术作品的技术性问题。这样,教师的美术创作和鉴赏技术就成了学生学习的榜样。于是,美术教师占有技术知识,学生就成了被占有的对象,因此,这种教学就极易出现交往和对话的缺失,基本上是教师“一言堂”,因为教师拥有技术的权力。


  交往和对话的缺失也表现在美术技术训练对学生作为一个“人”的控制。既然技术的学习是美术教学的重中之重,那么,技术就势必会成为一种“客观性”和“普适性”的知识体系而被学生所认知,在这种理念支配下,美术的教学就窄化为一种纯粹的知识技巧教学。一方面,教师是美术知识技巧的权威和拥有者,其主要任务是讲授和传递有关美术方面的知识技巧,成为传递知识技巧的工具。另一方面,学生成了一个“容器”和“仓库”,其主要任务是接受美术创作和鉴赏的知识技巧。由于美术知识技巧是从外部灌输给学生的,这势必会造成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服从,其个体的经验与体验便被遮蔽,从而无法真正感悟美术作品的价值和意义,也不可能为学生建构一种完满的精神生活。


  二、回归生活世界的美术教学


  生活世界的美术教学应从人的现实生活和现实生活中的人出发,在传授美术技术的同时,教师要强调学生的人文关怀及其修养,并努力提高学生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因此,美术教学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以及师生与美术作品之间的交往和对话过程,也是一个个体经验与人类文化之间生命精神能量的转化与创造性生成过程。从生活世界来审视当前的美术教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1.建构性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活动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是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桥梁和中介。在活动中,个体通过与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促进个体的认知结构的发展。“认识既不是起因于一个有自我意识的主体,也不是起因于业已形成的(从主体的角度来看)、会把自己烙印在主体之上的客体;认识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发生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中途,因而同时既包含着主体,又包含着客体”②。


  美术教学是一个学生通过美术的学习活动和师生之间的交往对话进行学生个体知识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在美术的学习过程中,美术作品中所透出的文化意蕴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改变学生原有的对美术作品的认知方式和认知结构。这就是说,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基于自己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而获得的独特经验和赋予这些经验以意义,去建构自己的知识。这种对知识的建构无疑会促进学生主动去探究美术学习中的文化内涵,从而丰富个体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在学习美术技术的同时,来建构自己的人文素质和修养。


  2.体验性


  “最好的教育关系是一种生活的体验,具有其本身和内在的意义。在我们的母亲、父亲、老师或其他的成人面前,我们体验到了真正的成长和个性的发展”③。狄尔泰认为,人们不仅生活在一个现实的物理世界中,而且生活在一个自己赋予了丰富价值和意义的生活世界中,生活在一个由生活体验构成的、只有对有灵魂的人才敞开的“世界”之中,只有这种生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生活”。


  美术教学活动不仅是一个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主动建构美术文化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真实的生活体验过程。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体验是个体的一种存在方式,是一种“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的活动,它对于学生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美术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对生活的体验中来建构学生个体的美术世界观。在体验中,学生不是作为一名旁观者对美术作品进行感知,而是进入美术作品对象之中,与其展开对话。因此,美术的教学活动必须注重学生个体的真实的生活体验,把教学过程从单一的传授技能技巧转变成一个知、情、意全生命的活生生的教育。


  3.文化性


  通过美术的学习去领悟其中的文化意蕴是美术学习的重中之重,也是美术学习的最终目的。在国际的美术教育中,通过文化去理解美术作品的内涵或通过美术作品去理解文化是当前各国美术教育研究和实践的主要理念。


  德国著名的哲学解释学大师加达默尔认为,个体的理解不是对作品和作者原意的简单复制,而是理解者与文本之间的一种意义关系,是人的存在方式本身。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个体的生活经验和体验中去理解美术作品的内涵,这其中包含着二度甚至三度的创作。因为在生活世界中,意义是人与世界的一种关系,是人在通过历史、文化、作品的意义理解中展现出来的。对美术作品的意义理解就是通过美术作品背后的文化来揭示其意义,而对这意义的理解又有助于我们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与理解。欣赏者是建立在对美术相关文化理解基础上的欣赏。如果我们对这些相关文化进行理解,并结合学生个体的生活世界,那么对于美术作品的领悟必将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对美术学习不能脱离学生个体的生活世界,以及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世界观。回归生活世界的美术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美术文化理解能力,还可以凸显美术的人文精神内涵,从而使美术与人的生活和生命联系起来,丰富学生的情感表现,使学生真正领悟美术作品的魅力,并逐步树立美术文化价值观。只有这样,美术的学习才能脱离技术的樊篱,让学生真正感受美术作品的真谛。作者:陈华,本文来自《世界美术》杂志

上一篇:热烈庆祝《世界经济文汇》创刊50周年

下一篇:世界钢铁将因中冶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