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文学出版社:文学出版界的“常青树”
冯雪峰、巴人、严文井、楼适夷、韦君宜、聂绀弩……这些耳熟能详的大编辑家,透过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网络,穿过几十年的风尘,朝我们看过来,他们目光如炬,无时无刻不关注着这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家文学出版社,他们,就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领路人。在他们的带领下,在今人的努力下,人民文学出版社迎来了巴金、王蒙、李国文、宗璞、铁凝、阿来、王树增、毕淑敏、海岩等著名作家,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光环属于他们,而他们又属于人民。
“我们要成为文学出版界的‘常青树’”
“我社成立于1951年3月,至今已近60年了。我社第一任社长、总编辑冯雪峰,为我们定的基调是‘古今中外,提高为主’。正是这一高屋建瓴的纲要,奠定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发展方向和自身定位。我们的文学出版领域涵盖古今中外,没有偏颇,没有疆域。只要是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我们出版的对象。为此,我社专门成立了副牌社外国文学出版社,专为读者打开外国文学的窗口。‘提高为主’策略的提出,一方面是针对当时的出版情形,而现在也是我们出版的理念依据。当时,新中国刚诞生,百废待兴。在文学出版方面,建国前出版的大量文学作品,有的限于地域问题,没有广泛传播,有的没有经过精心编辑匆忙上市,作为新中国第一家文学出版社,社长冯雪峰认为,要精心选择最优版本重新出版上市,要使读者能读到内容最棒、印刷最好的文学作品。所以提出‘提高为主’,提高当时文学出版的整体水平,提高读者的阅读层次。作品能够被我社选中,作为选拔本印刷面世,作者都认为是无上的荣耀。”
“经过近60年的发展,根据前人奠下的基础,我们提出‘坚持以国家文化建设为重任的出版宗旨,坚持以主流文化为主导兼容并报的文化态度,坚持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工作精神,坚持以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作为事业基本’,最近几年,更是与时俱进,加上了‘坚持在市场竞争中拼搏’这一关键要素。”
这些在管总编心中,并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工作中的实实在在的依据。
“第一个坚持,是立社之灵魂,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区别于其他文学类出版机构的根本所在。我们时刻记着我们工作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国家文化建设。在这个观点的支配下,我们出版了《鲁迅全集》、《巴金全集》、《郭沫若全集》,还大量出版外国文学精品。”
“第二个坚持,是我社的出版导向。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主流文化就是现在流行的文化,主流文化一定是符合社会发展的积极的文化趋势。我们出版的重点一定是符合主流文化发展的需要。除此之外,还要以包容的、谨慎的心态兼容并蓄。比如我社出版《哈利・波特》时,有人认为书中提到的魔法、精灵等不妥,影响读者身心,我们就此问题专门开了几场讨论会,请专家进行研讨,评估下来是可以出版。又比如我们倡导的‘兼容并蓄’的出版方针,使我社齐集了不同流派的作家,每年我社社庆时,都能看到各大流派的作家齐聚一堂的难得场景。”
“第三个坚持是我们的工作态度。我社以文学图书出版为主,集期刊、报纸出版于一体,涵盖了当代文学、现代文学、古典文学、外国文学、青少年读物、文化学术、学生课外读物等多个领域,是文学出版中门类最为齐全的出版社,并在各个领域都有著名品牌和优势产品,形成了多媒体、宽领域的出版格局。目前设有当代文学编辑室、现代文学与文化编辑室、古典文学编辑室、外国文学编辑室、青年读物编辑室、少儿读物编辑室、教材出版中心等7个图书编辑室及《当代》、《新文学史料》、《中华文学选刊》、《中华散文》和《文学故事报》等5个文学报刊编辑部。另有总编室、出版部、策划部、对外合作部、发行部等行政职能及生产经营部门。在职员工中有正高职称者28人,副高职称26人,作家协会会员70余人。可以说,我社的每一位成员,都是以出版优秀文学作品为信念,精益求精和开拓创新,是工作时的自觉要求。拿我社经典出版品《林海雪原》为例,时任我社编辑的龙世辉发现了《林海雪原》的原稿,敏锐地感觉到题材很好,便和作者曲波一起,修改故事框架,理顺人物关系,几乎相当于重写了一遍。出版后,此书红遍大江南北,作者知名度大为提高,而龙世辉却因为为书中加入爱情情节遭受处分。他没有把这些当作包袱,仍继续编辑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比如《青春之歌》、《芙蓉镇》等。他是我社编辑的典型,他的工作态度也是我社编辑共同的工作态度。”
“第四个坚持是我社运作发展的根基。人才,是我社的核心,是发展的根本。在近60年的发展中,我社已经形成了一支实力雄厚的编辑队伍和策划发行队伍。现有编辑人员业务扎实,在相关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甚至为某一学科的带头人。在如今的出版环境下,我们更需要复合型人才,不仅对编辑业务精通、有感觉,更要对市场有敏锐的触觉,后者是我们欠缺的。而台湾地区的出版人,却在这方面具有高度的敏锐感,这是今后的合作点之一。”
四大坚持,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发展根本。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市场占有率、获奖作品数目等方面稳居国内同类出版社之首,出版规模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前进,图书的重印、重版率保持在60%左右,在文学出版各领域均打造了口碑上佳的品牌形象。如长篇小说类的“长篇小说创作基地”,文学期刊类的《当代》,选刊类的《中华文学选刊》等。
在具体落实“四大坚持”的工作宗旨时,管总编提出了“出版的两翼”这一概念,即开拓创新和资源重组。
“开拓创新”要求“每年要出十几部在国内有影响的作品,否则业绩就不好”。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文学出版领域,这实非易事。即使如此,我们每年还是看到很多优秀作品从位于北京朝阳门内大街166号的人民文学出版社源源不断地输送出来。如近年来的《哈里・波特》、《河岸》、《农民帝国》等。
“资源重组”是指充分利用人民文学出版社五十多年的丰盛积累,发挥编辑加工的主动性,使经典作品、名著符合当今市场的阅读需求。如十年前出版的《名著名译插图本》,就是精选“最经典的文学名著”,请“最著名的翻译大师”,结合“最具收藏价值的插图”,整合加工而成,至今长销不衰。再比如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茅盾文学奖获奖全集》,就是根据每届茅盾文学奖获奖图书,重新结集出版。由于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几乎一半出自人民文学出版社,所以这也是对社里资源的一次整合。这部全集作品质量高,且不断有新的书目补充进来,销售情况也非常好。此外,人民文学出版社还编选了《当代长篇小说藏本》、《现代长篇小说藏本》、《古代长篇小说藏本》等,深度开发既有资源,收效良好。
“我社在古今中外文学图书的出版方面,有着丰厚的资源,这是极便利的先天条件,但如果利用不当,也有可能成为巨大的包袱。‘资源重组’的工作,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对我社来讲,一方面要积极开拓新疆土,另一方面也要能创新性地‘资源重组’,如此,才能成为文学出版领域的‘常青树’。”
从《台湾小说选》开始的交流历程
1979年12月2日,很平常的一个日子。那天,《人民日报》刊载了一条消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台湾小说选》”,这“是新中国建国三十年来在祖国大陆第一次出版发行的台湾小说集”。而这,也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与台湾地区出版业的第一次合作。
在《台湾小说选》的“编后记”中,编委会是这样期待的,“我们期待能同台湾文艺界建立联系,互相参观访问,交流书刊。我们欢迎台湾也出版或翻印大陆书刊。欢迎台湾作家向大陆投书供稿,以便陆续向全国读者介绍更多更好的台湾作品。”
“从此,我社与台湾地区出版界,从版权交易到合作出书,从经验分享到共同策划,三十年来,交流不断,并逐步深入。今后我们希望能与台湾文学类出版单位加深交流。同行之间,很多经验可以分享,资源可以共享,也还有很多活动可以共同策划。两岸同文同种,我们希望两岸文学出版单位联合起来,开创华文文学的新纪元!”本文来自《人民文学》杂志
上一篇:谜一样的世纪
下一篇:不可或缺的人生伴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