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教育论文>文教资料

荷香之城演绎“今古传奇”

发布时间:2023-12-11 11:32

  眼下,素有“南明古都,荷香之城”美誉的安龙县城乡,扩内需、保增长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旅游市场化、物流现代化、城乡一体化“五化”建设紧锣密鼓。处处生机勃发。一个天蓝、地绿、水清、人和、业兴,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双重魅力竟相进发的“和谐安龙”正展现在世人面前。


  古柳垂堤风淡淡,新荷漫沼叶田田。招堤荷香阵阵来,市民展练更爽意。这是日前本刊记者在安龙县城看到的市民在招堤晨练的真实写照。


  入夏以来,中国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地、省十大风景名胜区招堤荷花陆续开放,每天早晨来此进行健身锻炼的市民络绎不绝,构成了荷都龙城又一道靓丽文化风景。


  而在城市的另一边,与之形成静与动,和谐与生动的呼应是: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助推下,素有“南明古都,荷香之城”美誉的安龙县城乡,扩内需、保增长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旅游市场化、物流现代化、城乡一体化“五化”建设紧锣密鼓,处处生机勃发。


  两幅美丽的图画,两相呼应的社会景象,用县委书记周其仁的话来说:“我们就是要通过学习实践活动,真正实现‘天蓝、地绿、水清、人和、业兴’的‘和谐安龙’,让安龙的历史与现代魅力竞相进发。”


  新思路勾画新蓝图


  古语云,“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自去年8月起,安龙县委就通过深入基层调研,向社会各界人士、退休老同志等多方问计,外出到省内的丹寨、黔西等学习活动试点县“取经”、“探路”。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过程中,他们运用多种载体,积极开展“六问六解六抓促六化”活动,问计于民,取智于民。


  为学习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县决策层还责成相关领导到广东的深圳、东莞,云南的昆明、曲靖,贵阳市的白云区等地,体验、吸纳当地科学发展的先进理念和发展工业经济、文化旅游产业、城镇化建设等方面的成功经验。


  一条清晰的发展思路铺泻而出。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安龙确立了新的发展战略:实施“五轮驱动”,实现“五县目标”。“五轮驱动”即农业产业化推动、新型工业化驱动、旅游市场化拉动、物流现代化带动、城乡一体化互动,“五县”即农产稳县、工业强县、旅游活县、三产富县、科教兴县。


  围绕这一发展蓝图,“五轮驱动”中的农业产业化的主攻目标是重拳出击“90万亩”(即20万亩烤烟、20万亩金银花、10万亩优质稻、10万亩油菜、10万亩蔬菜、10万亩草地畜牧业、10万亩经果林)优质农产基地建设;新型工业化是按照“做大重化工,搞好煤化工,发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含税率”的思路,建设60万吨碳化钙、40万吨聚氯乙烯、32万吨烧碱和6―8个年产30万吨的煤矿;旅游市场化核心是实施品牌带动战略,让旅游资源变成资本再变成资金,建立资源共享、统一管理、政企分开、运转高效的旅游管理体制,打造安龙历史人文、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三位一体的旅游文化品牌;物流现代化的当务之急是按照“规划与产业并重、以产业推动物流”的思路,高标准、高起点做好物流园区规划,按照规划布局产业;城乡一体化的核心是抓好古城、古街、古巷、古民居的保护与修复,招堤景区的保护、十里荷花湿地保护和陂塘海子原貌恢复、西城区开发和农村民房改造试点。


  “一引五建”推进农业产业化


  眼前正值烤烟收购阶段,安龙县平乐乡索汪村村民岑春发一家格外忙碌,全家人忙着采收烟叶送到集群烤房点,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及时编烟、上炕、烘烤。今年岑春发在乡政府抓烟干部和烟草部门技术干部的鼓励下,他种了13亩烤烟,而今,望着丰收的烟叶即将变成大把的钞票,岑春发喜形于色。


  连日来。像岑春发一样忙碌的还有兴隆镇阳方村100多户烟农,该村今年种植的850多亩烤烟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这只是安龙县农业产业化其中的一个缩影。自今年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安龙县委、县政府按照农业产业化战略,切实加快20万亩烤烟产业基地建设步伐,为引导农民早日脱贫致富,把烤烟作为全县农产稳县的一大支柱产业来抓。


  据安龙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杨盛意介绍,这主要安龙县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形成了敢于发展,又善于发展、科学发展的共识。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安龙县采取“一引五建”措施,使农业向“特色产业化、产业区域化、区域规模化、规模科技化、科技规范化”目标迈进,目前已形成烤烟、油菜、金银花、蔬菜、优质稻、莲藕、经果林、生态畜牧业八大特色产业。


  杨盛意介绍说,“一引”就是引进龙头企业,带动发展订单农业。“五建”一是积极建立发展各类农产品的专业技术协会;二是建立农村经纪人队伍;三是建立健全销售网络;四是建立农产品供销信息机制;五是打造具有安龙地方特色的农产品“生态品牌”、“特色品牌”、“原产地品牌”。


  据悉,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安龙以此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重要抓手。截至目前,安龙今年已落实烤烟种植面积2.62万亩,增粮工程水稻示范点21个,玉米示范点13个,完成烤烟育苗0.67万厢,早熟蔬菜种植1万亩,种植马铃薯1.5万亩,红苕育苗可栽大田1.3万亩。


  让党员牌子响起来


  这段时间以来,安龙县农业局局长刘继泉每天早上一进办公室,首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规规正正地佩戴好党徽,然后对照“党员示范岗”的要求开始一天的工作。现在,在该县县直机关,戴“党徽”者成了一般干部职工工作的标杆;在村寨,戴“党徽”者成了群众解难帮困的热心人;在田间地头,戴“党徽”者成了群众学科技、用科技的好帮手。


  这只是安龙县委提出的“三四五”发展思路,切实开展“亮身份、创品牌、树形象”主题实践活动取得实效的一个亮点。


  在活动中,县农业局党员李定超几乎每天一大早就骑车往木咱大坝赶,指导群众育秧、移栽、施肥等。作为省级万亩水稻高产创建项目区,将综合配套实施一系列新的农业实用技术,要达到亩平均增产150公斤以上的目标,李定超感到压力大。但一想到是自己的责任区,是自己向局党组挂牌承诺了的,他觉得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于是,他每天一大早就深入田间地头,不但做给群众看,而且带着群众干、领着群众干。两个多月来,看着项目区里一块块规范移栽的稻田秧苗开始泛青,他紧锁的双眉才慢慢地舒展开来。


  通过开展此项活动,县农业局青年党员李柱凯告诉记者:“一佩戴上党徽,在干部职工中亮明自己的党员身份,特别是设置党员示范岗,就好像多了一双眼睛在时刻盯着自己,多了一个好朋友在时刻提醒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不仅要立足干好本职工作,而且要时时刻刻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于是,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广大党员主动到最困难的岗位上工作,争先承担最繁重的任务,增强了党员的责任感和政治荣誉感,使党员的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借力黔剧打造文化名片


  南明古韵,苏杭荷风,这是一片封藏历史文化底蕴的土地。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在此建立陪都4年的历史,使安龙成为西南地区唯一有皇帝居住过的地方。


  随着《龙城惊变》、《知府添灯油》、《荷花姐妹》等新编传统黔剧和现代黔剧不断演出,在沉寂30多年后,黔剧今年在安龙县再次重返舞台,展现出迷人魅力,成为安龙打造文化大县的重要手段之一。


  安龙黔剧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明清时期,兴义府安龙总兵蒋宗翰就在此组建了专业的扬琴(即今天的黔剧)演出班子,此后,黔剧作为当地人民群众喜爱的地方剧种,在安龙被传承下来。上世纪50年代,该县还成立了专业的黔剧团,演出了大量优秀剧目。上世纪70年代后期,安龙黔剧团被撤销,但黔剧一直在民间流传。


  为保护和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彰显地方历史文化特色,安龙县将黔剧作为打造文化大县重要手段,对黔剧进行全面发掘和扶持。7月22日,本刊记者在该县文化馆排练厅内看到,新组建不久的县黔剧艺术团团员正在进行紧张排练。今年4月,由县里出资扶持,安龙县文化馆面向社会挑选45名老艺人和青年文艺骨干组建了全省首个县级黔剧艺术团。艺术团成立后,根据当地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仅3个多月时间,就相继演出了《龙城惊变》、《少年张之洞》、《知府添灯油》、《南祥姑娘》、《荷花姐妹》等5个剧目,这些带着浓郁地方特色的剧目上演后,受到各界欢迎和好评。


  “安龙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创作资源丰富,我可以保证至少在5年之内剧团不用演外地戏、演重复戏。”国家一级编导、安龙县黔剧艺术团指导老师冯景林告诉记者,剧团下步将创作排演《张之洞》、《张瑛父子》、《王囊仙》、《王宪章》、《唱山歌的知府》等剧目,全面展示安龙重大历史事件和人文风情。


  安龙县委书记周玉仁、县长邓修宇认为,对黔剧的发掘和扶持,不仅有利于传承历史文化,实现旅游与文化有机结合,促进全县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保护地方剧种的抢救和保护,进一步增强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本文来自《今古传奇》杂志

上一篇:好书――人生的伴侣

下一篇:打造养猪业的黄埔军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