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教育论文>文教资料

《今传媒》与陕西报刊业改革发展

发布时间:2023-12-07 04:36

  去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在我们全面回顾陕西报刊业改革发展30年光辉成就,深入总结陕西报刊业30年创新发展经验的时候,有一份期刊不能绕过,这就是为繁荣陕西报刊而诞生、伴随陕西报刊改革发展而成长,已经走过17年光荣历程的《今传媒》杂志。


  一、陕西报刊业30年改革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30年风雨兼程,奋力拼搏,陕西报刊业改革发展虽然不及先进省区,但也创造了属于陕西报刊业自己的辉煌。


  ⒈报刊数量增长,品种繁荣。1978年底,我省有报纸11种,期刊42种。现在,我省报纸有87种,品类发展为党委机关报、城市新闻报、生活服务报、读者对象报、行业专业报、高校校报。我省期刊有265种,品类发展为工作指导类、理论宣传类、文学艺术类、科普教育类、社会生活类、年鉴公报类、医学医药类、专业技术类、高校党报类。陕西报刊可谓品种丰富、门类齐全。


  ⒉治理报刊散滥成果巩固,结构、布局不断优化。根据中央关于报刊治理散滥的几次部署、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批准的实施方案,我省报刊进行了几次力度较大的压缩整顿。1998年,全省正式报纸由57种压缩到48种,正式社科期刊由80种压缩到77种,正式科技期刊由170种压缩到165种。2004年,全省停办8种县报、1种专业报,停办及合并停办11种省级党政部门办的期刊。另外,8种期刊实施划转,2种期刊实行免费赠阅。通过集中专项治理,报刊不仅数量减少,而且结构和布局优化,还减轻了基层负担,报刊生态得到改善。


  ⒊紧跟科技进步,报刊出版现代化水平逐步提升。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省报刊排版、印刷淘汰了“铅与火”的旧技术,迎来了“光与电”的新时代。这些年,报刊社采集、编辑、制作数字化装备和应用技能普遍提高,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报刊实现了内容生产电脑化、网络化,印刷彩色化也逐步扩大,90%的报刊社创办了网站或数字报、数字刊,少数发展较快的报刊社创办了手机报、手机刊。


  ⒋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涌现出一批优秀报刊。30年来,我省报刊讲政治、顾大局,无论报刊业改革如何推进,始终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舆论氛围。上世纪末,我省通过探索建立报刊质量评价、激励机制,对促进报刊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1995年,全省第一届正式报纸和社科期刊质量评审分级,53种报纸,评出一级10种,二级41种,三级2种;75种社科期刊,评出一级25种,二级47种,三级3种。1996年,全省第二届正式报纸和社科期刊质量评审分级,55种报纸,评出一级14种,二级39种,三级2种;77种社科期刊,评出一级28种,二级46种,三级3种。1992年以来,有7种(次)报纸获全国“百好报纸”奖,有48种期刊入选“中国期刊方阵”,有29种(次)期刊获全国第一、二届优秀社科学报奖,有24种(次)期刊获全国第一、二届优秀科技期刊奖,有4种(次)期刊获全国第一、二届百种社科期刊奖,有13种(次)期刊获一、二、三届国家期刊奖。


  ⒌实施跨地区发展和“走出去”战略,打造了陕西的报刊社品牌。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报刊直面市场,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在竞争中逐渐产生了自己比肩全国的报刊社品牌。华商报社和女友杂志社就是我省报刊的佼佼者。《华商报》1997年全面改版进入市场,报社遵循市场规律,创新内容和经营,报纸由期发行量不足2万份增长到近60万份,连续4届入选“全国晚报都市类报纸20强”,排序依次为第16位、第3位、第4位、第3位。自1999年以来,华商报社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经营战略,在沈阳联办《华商晨报》,在吉林联办《新文化报》、在重庆联办《重庆时报》,已陆续由投入转向受益的良性发展。华商报社年总收入突破15亿元、税后利润突破亿元。目前,华商报社已发展成拥有7报4刊4网站和多家公司的现代传媒集团。《女友》杂志1988年创办伊始,杂志社就坚持创新闯路,准确定位,贴近读者和市场,1991年期发行量就上升到80万册。1992年在全国率先推出国际标准开本和半彩印刷,以领先、靓丽引领期刊出版潮流,期发行量突破百万册。2000年以后分类扩版,发展为《女友・校园》《女友・家园》《女友・花园》3种月刊。同时,响应新闻出版总署“走出去”的号召,先后在澳大利亚创办了《朋友》(后来改为《女友・澳洲版》),在加拿大创办了《女友・北美版》。现在,女友杂志社在国内出版4刊,在国外出版2刊,并拥有自己的网站和电子期刊,在北京、上海、深圳和温哥华、悉尼等地设立了分公司和工作站,12个经济实体的经营业务涉及广告、发行、资讯服务、旅游、科工贸等领域,形成了跨地区、跨行业、联盟式的多种所有制的经济共同体。


  二、从《报刊之友》到《今传媒》:为繁荣陕西报刊而诞生、伴随陕西报刊改革发展而成长


  《报刊之友》阶段(1992年―2003年)


  《今传媒》杂志的前身是《报刊之友》。1991年,出于指导报刊审读工作的需要,陕西省新闻出版局筹备创办一份刊物,开始拟名为《陕西报刊审读》,在请示主管副省长徐山林时,他认为这个刊名过于严肃,说管理就是服务,叫《报刊之友》亲切些。就这样,《报刊之友》于1992年元月创刊,由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和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共同主办,其宗旨是:“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办好报刊的方针、政策和法律、规定,从宏观上、方向上对报刊实行正确引导,交流经验,扬正匡谬,提高质量,团结报刊界同仁,促进我省新闻出版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报刊之友》在发刊词中昭示:“《报刊之友》是一个窗口,它使读者透过这个窗口,饱览我省报刊园地繁花似锦的喜人景象;《报刊之友》又是一座桥梁,它沟通审读与被审读之间的信息和交往,增进行政管理部门与报刊主办者之间的理解与合作,使大家齐心协力为办好报刊而奋斗。”头3年,《报刊之友》为内部期刊,经新闻出版署批准,1995年元月转为正式期刊。它立足于为陕西报刊审读工作服务,以发表审读成果为主,抓住审读这个环节,带动报刊管理工作的全局。后来,《报刊之友》干脆在封面亮出自己的标识语:“一份报刊媒介批评杂志。”在《报刊之友》公开出版两周年之际,新闻出版署署长于友先欣然为《报刊之友》题词两幅:“报刊挚友”;“加强审读工作,促进报刊繁荣。”新闻出版署原副署长、时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的梁衡同志在为《报刊审读初探》一书写的序言中,评价《报刊之友》说:“这份杂志成为我国唯一一份以报刊审读为主的刊物。它团结了不少专家学者,启迪引导了许多报刊工作者,对陕西报刊健康、有序地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报刊之友》办刊12年,共出版杂志79期,设置专栏30多个,刊登文章2780多篇,出版文字约620万字。


  《今传媒》阶段(2004年至今)


  2003年,我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治理党政部门报刊散滥的要求,《报刊之友》划转到陕西人民出版社主管主办,同时更名为《今传媒》。办刊宗旨随之也变更为:“以积极向上的姿态对传媒现象和行为进行理性而实用的分析、评介,帮助传媒从业者和相关人员认识传媒规律,掌握传媒动态,提高传播水平。”《今传媒》的封面标识语也演变为:“一份用新解读传媒现象和传播行为的期刊。”今传媒网站和《今传媒》网络版被载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1世纪新闻与传播学系列教材《媒介批评》(雷跃捷著,2007年6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并受到高度评价:“针对报刊的批评,最典型的就是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新闻出版局主办的《报刊之友》(现改为《今传媒》)网络版,它于1999年开设‘报刊批评学’栏目,开展有关报刊审读和媒介批评学理论的研究,如今经过对栏目的进一步完善,这个网站更加突出了报刊媒介批评的特色,彰显审读刊物的个性,关注报刊批评案例实践。”


  《今传媒》办刊5年,共出版杂志70期(其中2005年7月―2006年8月为半月刊),设置栏目30多个,刊登文章2470多篇,出版字数约1230万字。


  三、《报刊之友》和《今传媒》为陕西报刊业改革发展竭诚鼓呼、倾情奉献


  陕西报刊业改革发展成就源自中国改革开放大形势的推动和报刊同仁的自觉推进,《今传媒》承担自身使命和职责,在与陕西报刊业改革发展同步前行中,做出了自己应有的奉献。


  一是忠实记录陕西报刊业改革发展的前进轨迹。尤其是《报刊之友》的12年间,举凡陕西报刊业较为重要的事件、动态、数据、信息都在其中,改变了此前全省报纸期刊信息分散、零乱、缺漏的状况,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这本杂志就是陕西报刊的年鉴或蓝皮书。梳理陕西报刊业改革发展的变化,逐期、逐月、逐年检索《报刊之友》和《今传媒》杂志,深感它之于陕西报刊真正发挥了总揽全局、把握走向、理清脉络、留史存档的独特作用。


  二是彰显批评功能,鞭策我省报纸期刊不断提高综合质量。《报刊之友》12年,审读刊物的特色凸显,设有“报纸经纬”、“期刊纵横”、“专题阅评”、“个案评析”等栏目,专门发表审读员和广大读者对全省报刊的审读报告和阅评文章,坚持实事求是,优劣相见,褒贬兼顾,扬正匡谬。通过个别审读、分类审读、综合审读等途径,对陕西所有的报刊尽可能全覆盖。据统计,12年来,《报刊之友》发表审读阅评陕西报刊的文章六百余篇,还出版过精选本《五光十色的多棱镜》(1999年8月,三秦出版社)。由于《报刊之友》主办单位的权威性,以及审读与行政管理相结合,有效地促进了报刊质量的提高。更名为《今传媒》以来,由报刊批评扩大为媒介批评,专门设置了“审读阅评”板块,对陕西报刊“聚集”的标准更高,评论的效果更好。《风暴过后无彩虹――西安报业2003年大盘点》(2004年第1期)、《〈三秦都市报〉〈今早报〉两报整合背后的故事》(2004年第2期)、《用期刊解读新闻――〈当代陕西〉的办刊理念与实践》(2005年第10期)、《高校新闻报道病象报告及影响分析》(2006年第5期)、《为打造新型主流媒体不懈攀登――〈华商报〉改版十年探索笔谈》等,都是倾心阅评引导的力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报刊之友》和《今传媒》策划的“专题阅评”栏目,它是杂志社联手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审读中心开展媒介批评的阵地,也是专题审读成果的发布平台。专题审读是组织多名专家和审读员围绕报刊一个主题开展审读、研究,全面分析,肯定成绩,指出问题,提示方向,帮助被审读的报刊提高综合质量。“专题阅评”(有时也包括“个案评析”、“本刊聚焦”)栏目选登了20多个典型案例,重磅推出,影响很大。如对《新西部》杂志的审读,前后三次,连续跟踪3年,发表审读报道12篇。2003年第三次刊发审读报告时,加了这样的编者按:“我们三年对一份期刊的关注,表明着我们的一种坚持和坚定,我们的思考是认真和持久的,而且经过了集体的智慧碰撞。我们和一份期刊的目标乃至感情也自然融为一体,我们期盼着《新西部》气象万千,和西部大开发一同迎来春色满园。”《新西部》杂志不负期望,较快地成长为一份在陕西乃至西部有影响的刊物。又如,对《华商报》的专题阅评也有三次。第一次是2002年5月对该报新闻摄影报道的质量进行专题审读,第二次是2003年2月对该报2002年12月份要闻版、经济新闻版、社会新闻版、体育版、副刊、娱乐新闻版进行专题审读,第三次是2006年5月对该报改革10年以来政务报道、民生新闻、舆论监督、新闻策划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专题审读。三次专题审读共发表审读报告11篇,其中的分析、评论大多得到报社认同、采纳。正如华商报社在一篇文章中所言:“《华商报》办报质量能有所提高,离不开《报刊之友》这种具体、实在的关心、帮助。”


  《报刊之友》和《今传媒》彰显批评功能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扬正匡谬,指名道姓,逐渐形成了自己媒介批评的风格。如创刊之初发表的《愿百花园多些芬芳少些杂草》(1992年第2期)、《一篇两千多字的报道,差错竟达20多处》(1992年第4期)、《这是对延安精神的玷污》(1993年第2期)、《“上帝”的失望》(1993年第5期)等一批批评文章,有关报刊也受到相应的行政处理,有的被停刊整顿,有的甚至被吊销刊号。比较典型的是对“西部无烟城”假报道的批评。2002年12月17日―23日,《陕西日报》《西安晚报》《西安日报》《三秦都市报》等先后刊发消息,报道一家名不见经传的陕西毅诚公司,将投资2284.77亿元,在兴平市建“西部无烟城”,一时在陕西乃至全国引起轰动。2003年1月4日,《华商报》刊发《2284亿元在兴平建“西部无烟城”:神话,还是谎言?》,首次全面质疑此报道,新浪网、搜狐网、新华网等纷纷转载。此后连续发稿近30篇,将“西部无烟城”和毅诚公司真相揭露于天下,陕西省工商局于2003年1月31日吊销毅诚公司营业执照,宣告“西部无烟城”谎言彻底破灭。对于这个假新闻,《报刊之友》于2003年第2期“个案评析”专栏进行解剖,刊发了《华商报》记者的调查报道:《“西部无烟城”:300亿美元骗局如何被揭穿?》,同时,刊发了审读员、陕西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南长森的文章《“西部无烟城”报道引发的思考》,分析这一假新闻产生的原因和4个方面应吸取的深刻教训。杂志在刊登南长森的文章时,并没有笔下留情隐去几家主流报纸的名称,而是指名道姓批评剖析,实践证明,这种对媒体的监督收到的是积极的效应。


  《今传媒》秉承《报刊之友》的批评精神,其锐气不减当年。如《这种新闻我信你几分?》(2004年第1期)、《一则同源新闻8个细节不同》(2004年第2期)、《谁来更正以假乱真的新闻?》(2005年第2期)、《从连宋西安行看地方报纸对重大时政报道的不足》(2005年第6期)、《新闻照片曝光应有度》(2006年第4期)、《破解“腐败指数”兼及新闻娱乐化》(2006年第10期)、《读报札记・哪8种面粉样品不合格?》(2007年第10期)、《从一则同题新闻看〈西安晚报〉〈华商报〉的特质》(2008年第8期)等,都是针对陕西报纸的批评监督。还有《北京〈文明〉杂志,为何不宣传北京文明奥运?》(2007年第7期)、《央视“百家讲坛”对于丹评价的随意性及其负面作用》(2008年第4期)、《三有三无〈演艺圈〉》(2008年第9期)、《〈现代教育报〉出版无章法》(2008年第10期)等媒介批评文章,都是入木三分,有的让当事者读了身上会冒冷汗。


  三是留心发现、悉心总结陕西报刊改革创新的成功做法。从《报刊之友》到《今传媒》17年,为陕西报刊业改革发展鼓与呼,最有说服力的就是及时发现和总结推广省内报刊改革创新的成功做法和先进典型。翻阅杂志,可以看到涉及上述内容的报道和文章比比皆是,影响较大的有:1993年1、2期合刊的《〈女友〉专题》,共发表8篇文章,以《女友》期发量突破100万册受到表彰为契机,全面总结介绍了该刊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成功之道。同期刊登的《强化市场经济意识,既会编辑又善经营――陕西电子杂志社改革前后》,其做法不仅在省内科技期刊界堪为榜样,而且受到国家科委科技期刊管理部门肯定。1995年2、3期合刊报道的《春风化雨露润物细无声――陕西师大杂志社创业纪实》,介绍了省内惟一一家教辅期刊集团的创业经验。1998年第2期发表的《不甘平庸潜心创优》,是陕西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省记协联合对宝鸡日报社两届蝉联“陕西省一级报纸”称号后,形成的调研报告。1999年第6期刊登的《成功之路是怎样开拓出来的――〈华商报〉自办发行一年回顾》,介绍了该报从1997年6月期发行量不足2万份,到1998年7月30日陕西省公证处公证期发行量达404304份“超常规发展”的“秘诀”。这些典型都发现较早,总结推广及时,对后来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最近几年,《今传媒》在关注老典型的同时,先后总结推出一批新典型、新经验。如,《〈农业科技报〉的创新发展之路》(2006年第7期)、《寻找突破口――〈美文〉用活动提升影响力》(2006年第9期)、《〈城市金融报〉的计分考评制度》(2006年第12期)、《密切关注果业菜业发展深度服务果农菜农需要――〈西北园艺〉杂志服务“三农”的成功实践》(2006年第12期)、《改革之光照亮了党报品牌――〈渭南日报〉改革一年巨变的启示》(2007年第9期)、棉纺织技术杂志社《树立“合作共赢”理念,促进科技期刊与企业同步发展》(2008年第2期)等。这些典型和经验在全省报刊深化改革中发挥了示范作用,有的被推广到了全国。


  《报刊之友》和《今传媒》还注重宣传报道省内报刊领军人物办报办刊的先进理念、高超技能和敬业拼搏精神,以启迪和激励全省广大报刊从业者。这方面内容主要体现在“笔耕之歌”、“老总笔谈”、“媒界人生”、“本刊专访”、“经营之道”、“传媒实务”等栏目中。据统计,17年来共发表全省报刊社长、总编、主编“谈术论道”的稿件100多篇,刊登全省60多位报刊领军人物的专访、通讯、特写,还出过一期介绍陕西科技期刊首届十佳主编和优秀主编、优秀编辑事迹的专辑。以下这些文章具有代表性:原陕西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尹维祖撰写的《强化形象新闻是新闻改革的重大课题――从“图文并重”、“两翼齐飞”到“图文交融”的探索》(1994年第4期)、《怎样当好新时期党报的总编辑――〈陕西日报〉总编辑尹维祖访谈录》(1995年第4期);《美文》主编贾平凹撰写的《大散文理论的提出及办〈美文〉三年》(1995年第6期)、《有感于给编辑发奖》(1999年第5期);《为陕西报业铸造品牌――记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称号获得者、〈华商报〉总编辑张富汉》(2001年第2期),张富汉撰写的《构建现代报纸图片新闻体系》(2002年第3期),专访《张富汉:必须清楚自己的价值所在》(2005年第3期);《雪峰下面是火山――记“2003年中国记者风云人物”、〈华商报〉首席记者江雪》(2004年第1期);专访《诚心凝华脂财富滚滚来――与中国油脂杂志社社长兼副主编蒋新正谈广告经营》(2004年第5期);喜剧世界杂志社总编辑丁斯撰写的《苦辣酸甜话办刊》(2006年第9期);陶冶撰写的《位卑未敢忘忧国――〈文化艺术报〉总编心语》(2007年第8期);中国有线电视杂志社社长、主编李明德撰写的《我和我的期刊》(2007年第2期);专访农业科技报社社长《李成砚:用思想拨响报业的弦歌》(2008年第6期);《“折腾”中求生存――访家庭之友杂志社社长赵健》(2008年第9期)等。全省报刊同仁能从身边这些熟悉的朋友切实的体悟中,学到自己需要的东西。贾平凹曾为《报刊之友》题词:“我们的朋友。”这代表了报刊同仁对杂志的评价,反映了他们的心声。


  四是大力推介全国报刊同行改革创新的先进观念、先进经验和先进典型,为陕西报刊从业者提供镜鉴。陕西报刊改革是在全国报刊业改革的大背景下推进的,只有善于借鉴全国的经验,才能拓宽视野,有助于谋划和推进陕西报刊业的改革发展。早在《报刊之友》创刊不久,就开辟了“本刊特稿”、“报刊广角”、“权威论坛”、“报刊研究”、“报刊改革”、“经营之道”等栏目,选登高层动态、讲话,传递报刊改革的信息、经验。1998年第4期《报刊之友》刊登《金华日报社股份制改革成效显著》和北京青年报社社长崔恩卿写的《三足鼎立稳中求进――〈北京青年报〉的三字经》。编辑在第一篇文章前加了这样的按语:“根据党的十五大精神,报刊社如何深化改革?改革的突破口选在哪里?金华日报社实行股份制改革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他们的经验,具体的做法,值得我省各报刊社领导一读,以开阔视野,启迪思路。”就现在来看,我们推进陕西报刊业改革发展的观念也是前卫的。也是在这一年,《报刊之友》针对陕西报刊“平平”的状态,对如何跻身于先进省区之列,实现跨越发展的路径进行探索,发表了《陕西报刊的下一步:突破“平平”,迎接辉煌》系列文章。执笔者若文先生以专家的视角,采集国内知名报刊的新鲜经验,结合陕西报刊的实际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分别从“社长总编策划探”、“读者定位探”、“人员素质探”、“突破方式探”四个方面,为广大同仁献计献策,引起较大反响。


  《今传媒》阶段,站位更高,视野更广,它虽然是办给全国传媒业界、学界的,但由于地缘关系和省内媒体订阅比例较大,陕西报刊可以借近水楼台之便,成为学习借鉴全国传媒改革创新经验的一扇重要窗口。《今传媒》从全国“拿来”奉献给陕西报刊的镜鉴是全方位的,其作用较直接的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党中央、胡锦涛同志关于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指示及时解读。先后组织刊发了《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地考察经典马列主义新闻和传播观点》(陈力丹,2005年第4期)、《胡锦涛论宣传的党性原则与尊重宣传规律》(陈力丹,2006年第3期)、《胡锦涛耶鲁大学演讲给对外报道的启示》(刘志宣,2007年第2期)、《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新闻和宣传工作的新思维》(陈力丹、陈冠礁,2007年第12期)、《试论“按照新闻规律办事”的内在要求》(杨保军,阐释胡锦涛“6・20”讲话,2008年第9期)、《马克思主义舆论引导观的发展和创新――学习胡锦涛“6・20”讲话的体会》(唐远清,2008年第10期)。这些文章有助于报刊工作者学习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理论观点及其最新的发展成果,用以指导自身的实践。


  (二)梳理中国传媒业发展、变化、创新的足迹。自2005年开始,《今传媒》以首创性、代表性、影响力为创新标杆,以重大传媒事件、现象、趋势为创新标识,连续三年重磅推出《中国传媒十大创新报告》,每年分为“报道思想篇”、“报刊篇”、“广电篇”、“新媒体篇”。这些用心梳理的思想成果也引发了我省报刊工作者的关注和思考。


  (三)征集选登策划传媒经典案例。策划传媒的能力已经成为传媒竞争的“杀手锏”。从2007年第2期开始,《今传媒》已从征集的众多案例中,选登了经典案例40多个。我省报刊从这些经典案例中学习借鉴如何提升报刊的整合力、创造力、运营力。


  (四)推介全国大报名刊改革创新的成功经验。2007年7月,刊登了湖北省委宣传部的重点调研课题《湖北报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2007年11月刊登了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建雄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报刊集团核心竞争力与改革创新问题研究”期间,形成的两篇高层访谈:《与时俱进走市场――〈广州日报〉改革创新探索》《敢问路在何方?――〈甘肃日报〉党报改革创新探索》。2006年10月“本刊聚焦”刊登《〈嘉兴日报〉建立新闻评论工作机制的创举》(一组3篇)。2008年4月刊登《〈苏州日报〉连续6年获得9个中国新闻奖的奥秘》,同年6月刊登《坚持创新促发展――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张秉礼访谈录》。期刊方面,刊登了《〈读者〉:打造中国人的心灵读本》《“三联风格”:新锐思想+人文色彩》(介绍《三联生活周刊》)、《“期刊黑马”奔驰的五年――〈特别关注〉杂志期发量过百万的历程》《“三种精神”提升品牌知名度――〈半月谈〉现象解析》等。


  (五)宣传报道众多业界榜样。“封面人物”、“本刊专访”、“媒界人生”几个栏目已刊发了五六十位新闻传媒业界学界的精英人物。报刊从业者可资仿效的榜样,高端的有范敬宜、梁衡、米博华,领军人物有石国雄、张延平、朱海燕、江作苏、吴海民、范以锦、刘文洪、谭军波、张秉礼等,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有储瑞耕、石野、段功伟、程秋萍、陈清贫、关捷、虞宝竹、庄电一、柏生、蒋建科、庄向阳等。


  (六)组织高水平作者撰稿。2006年以来,“卷首语”由《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梁衡、米博华和著名报人范以锦接力撰供。这些业内资深传媒名家高屋建瓴、贴近实际的文章,给陕西报刊人开拓视野、提升理念以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博导论坛”、“前沿观察”等栏目也多次邀请学界、业界的专家、大家撰写文章,如周鸿铎《科学把握中国媒介的基本走势》(2006年第3期)、郑保卫《事业性、产业性:转型期中国传媒业双重属性解读》(2006年第8期)、张昆《“八荣八耻”与新闻传播》(2006年第9期)、胡思勇《应该怎样认识当前的报业――媒介经济学的视角》(2007年第3―5期)、童兵《到现场去――新闻记者的成才之路》(2007年第4期)、丁柏铨《“投入”与“产出”――以此角度考察新闻精品》(2008年第2期)、顾勇华《创新工作机制提升评论时效》(同上)、蔡雯《试论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创新》(2008年第10期)等。这些文章传媒人读了如饮醍醐,对透视传媒市场、把握发展趋向,改革创新陕西媒介的观念和实践,产生着积极作用。


  五是搭建陕西报刊界学习、研讨、交流的平台。《今传媒》以报道传媒、服务传媒、研究传媒、评论传媒为己任,努力把办好刊物与开展活动结合起来,为报刊搭建功能多样的服务平台。


  2004年5月24日,今传媒杂志社联合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陕西省出版物审读中心,举办了“陕西省期刊市场化状态及策略研讨会”,省内部分期刊社长、总编及有关方面40多人参加了研讨活动。


  2004年6月30日,今传媒杂志社、西安日报社邀请陕西省传媒界老中青三代传媒人,以“市场经济条件下传媒人的责任意识”为话题,进行了一场回顾历史与思想交锋相结合的大讨论。


  2004年8月,为了真实地展示当代记者的生存状态和老百姓对记者的认知情况,《华商报》和《今传媒》联合对陕西记者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并请陕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系主任、副教授鲍海波对调查数据进行了专业分析。《今传媒》杂志于第6期刊发了《我为新闻狂我为生活忙――陕西记者生存现状调查与分析》《公众的眼睛记者的形象――“公众眼中的记者”调查与分析》,引起较大反响。


  2005年3月,今传媒杂志社策划并组织了“记者三十:坚守还是改行”的大讨论,并在杂志上刊发了大讨论综述及《30岁以后,我还能求职吗?》《三十而离》《我们为什么不招聘30岁以上的记者》《30岁之前应该做好的10件事》组合文章。


  2005年11月,今传媒杂志社联合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主办了“期刊发展与品牌经营”系列讲座,请省内管理、经营、效益俱佳,在业内知名度较高的优秀期刊的社长、主编担任主讲,发挥优秀期刊的引领和酵母作用。


  2006年4月,今传媒杂志社受省新闻出版局委托,联合陕西省出版物审读中心,连续举办三期全省报刊出版单位主要负责人近500人参加的培训班,联系实际学习新颁布实施的《报纸出版管理规定》《期刊出版管理规定》,并请15家报刊社介绍各自不同侧面成功的做法,广泛开展学习讨论,增强了大家执行法规、办好报刊的自觉性。


  2006年6月22日至27日,今传媒杂志社邀请新华社高级编辑、《半月谈》杂志原总编助理、国际编辑室主任秦殿杰,来西安为西安日报社、陕西工人报社、华商报社、《今传媒》杂志部分理事单位的编辑记者和西北政法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的师生作新闻业务辅导。秦老师提前几个月联系、索要并阅读了陕西有影响的几种报刊样本,针对存在的问题,撰写了《怎样防堵稿件差错当好把关人》的辅导讲稿,长达16000字。听课者普遍反映非常实用。


  2007年3月9日,今传媒杂志社和陕西省出版物审读中心共同策划的陕西省“出版物质量管理年”首场活动举行――以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和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名义召开陕西省10市党报专题审读座谈会。来自全省10市的党委宣传部长、党报总编辑和审读专家40多人齐聚西安,总结10市党报专题审读经验,研讨如何应对市场挑战,不断提高党报质量的方略。


  2007年10月25日,今传媒杂志社、陕西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办、广东格兰仕集团协办的“‘中国制造’国际信任危机应对与媒体责任论坛”在西安举行。在不断提升中国企业质量意识的同时,如何加强对我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的正面宣传,驳斥国外媒体对我国产品质量的歪曲报道,为提升我国产品的国际形象和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创造了一次机遇,是我国媒体的一项重要的社会责任,也是这次论坛的主题。


  去年3月份开始,陕西、青海两省的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西安最美女孩”、杰出青年志愿者熊宁的先进事迹,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由今传媒杂志社策划,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陕西省出版物审读中心、今传媒杂志社、陕西省传播学会于去年4月28日联合举行了“熊宁事迹报道与典型宣传”研讨会,来自省内主流新闻媒体、多家新闻院系50多位编辑记者和新闻学者参加了座谈会。《今传媒》杂志在第6期“本刊聚焦”栏目刊发研讨会发言摘要《在报道中发现,在发现中传播,在传播中挖掘,在挖掘中升华》。这次研讨会对于探求宣传报道熊宁事迹的当代意义,提高典型宣传水平,把熊宁的宣传报道进一步引向深入,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今传媒》还把媒体交流的平台延伸到了全国。2006年2月25日,由今传媒杂志社主办、厦华电子特别支持的“影响中国2005传媒盛典”在北京举行。来自政府、传媒界、新闻传播院校与企业界的200多位精英人士参加。会议设置三大论坛:“传媒发展与奥运机遇”、“传媒发展与风险投资”、“媒企双赢”,评比表彰“2005年中国最具影响媒体”、“2005年中国最具影响力传媒人物”等七项大奖。这次活动搭建了一个顶级的媒企交流互动平台,也是中国传媒界与企业界第一次面对面全方位对话。2008年6月18日,由今传媒杂志社主办、古井贡独家赞助的“贡献中国・中国传媒百强年会”在安徽黄山举办。会议评选表彰“中国传媒百强媒体创新贡献奖”等9个奖项。我省《渭南日报》、陕西电视台“今日点击”栏目、西安报业报刊发行公司总经理王炳军分别获奖。


  四、求新、求变:《今传媒》杂志不懈的追赶目标


  在17年的历程中,《报刊之友》和《今传媒》与时俱进,从未停止改革创新的步伐。


  1992年创刊伊始,《报刊之友》是“白皮书”,类似内部简报,黑白印刷,仅刊名套红。第二年,变为彩色封面。


  1995年,《报刊之友》由内部期刊转为正式期刊,发展进入新阶段。


  1999年,《报刊之友》“触网”,有了自己的网页。2004年,《今传媒》建立了网站,网址是。2008年《今传媒》又有了手机阅读网址:移动书城。


  2005年以来,与人民网传媒频道合作,每期刊物主要内容被该频道及时转载,此后又与多家电子媒体合作。《今传媒》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科技部万方期刊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收录。这些都极大地扩大了杂志的传播面,提升了影响力。


  《今传媒》坚持以内容立刊,每年年末,编辑部都要拿出时间,专门召开会议,讨论制订来年的改革创新方案。年年迈出一小步,积小步为大步,使《今传媒》的办刊质量稳步上升,在全国67种新闻传播类专业期刊中独树一帜,受到了业界、学界广泛关注和好评。几年来,《今传媒》的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记者》《新闻战线》《新闻与传播》《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华新闻报》和人民网等权威媒体转载、索引超过1300篇(次)。


  《报刊之友》是公款办刊,缺乏搏击市场的历练,更名《今传媒》划转出版社主办后,没有任何过渡,一步到位直接推上市场。但是,5年来,杂志社在完全“断奶”的境况下,依靠自身经营,保证了杂志的正常运转。


  当前,《今传媒》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刻。机不可失,时不我待。为了使《今传媒》尽快做强做大,杂志社心系改革、支持改革,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寻求《今传媒》与强势媒体、与资本的联姻,以图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实现跨越式发展,早日把《今传媒》打造成中国一个期刊品牌。本文来自《今传媒》杂志

上一篇:在十六七岁时学会握手

下一篇:用传奇终结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