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海南实践与海南特色
摘要:海南地处中国的最南端,由于海南的地域特点、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等与内地不尽相同,因此,在精准扶贫方面,海南表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海南特色的精准扶贫之路。海南精准扶贫的路径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以精神思想扶贫改变安贫乐道的“岛民思维”;以生态移民扶贫实现生态保护的现实需要;以生态旅游扶贫开发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以农业特色产业扶贫挖掘丰富的热带农业资源;以教育扶贫弥补先天薄弱的教育基础。
关键词:海南精准扶贫实践路径
海南省位于中国的最南端,1988年立省建经济特区,是中国最年轻的省份和最大的经济特区。经过三十年来的发展,海南经济取得了重大的跃升,然而,仍有一部分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近年来,海南省在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的指导下,取得了显著的扶贫成效。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南贫困人口数量大幅下降。由于海南的地域特点、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等与内地不尽相同,因此,在精准扶贫方面,海南表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海南特色的精准扶贫之路。
以精神思想扶贫改变安贫乐道的“岛民思维”
海南本土人相对于内陆人来说,比较安贫乐道。这主要与海南自身的特点、海南本土的环境、海南的地理位置和海南文化氛围有关。海南地处中国的最南端,拥有宜人的气候、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活在这里的人过得很舒适。由于自然资源丰富,人们无需辛勤劳作,也可以采果充饥、抓鱼求生,海南四季如春,水稻一年最多可种三季,人们能够比较轻松地得到食物。另外,海南古时是个流放之地,发展起步较晚,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生活工作节奏不快,竞争不太激烈。久而久之,在海南岛上生活的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种看似懒散的独特“岛民思维”方式和悠然自得的“岛民生活”方式。比如,老爸茶文化和私彩文化就是海南本土人民安贫乐道生活方式的生动写照。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内陆人民来到海南,大陆和海南文化逐渐交融,海南本土人民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自己的习惯,受大陆文化的影响,海南人民尤其是年轻的一代,开始拥有极向上的心态和活跃的思想以及良好的习惯。但是,在海南偏远山区贫困地区,人们思想仍然比较落后,不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不高,不少富余劳动力宁愿闲在家,也不愿意外出打工。这种观念在贫困地区形成了代际传递。
摆脱贫困,首先要摆脱思想上的贫困。要拔掉穷根,还需要从思想脱贫开始。在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积极的外部物质帮扶下,海南贫困地区的贫困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这始终不是脱贫致富的长久之计。要实现最终的脱贫致富,首先需要实现“思想上的富裕”。因此,要实现海南贫困人口的真正脱贫,首先要解决的是,贫困人口的精神思想问题,即要拥有主动致富的意愿。如果没有贫困人群的主动配合和积极行动,再好的帮扶资源和帮扶措施,也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精神思想扶贫”显得尤为重要。除了进行物质上的帮扶,更要注重思想上的帮扶。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让�困群众从思想上、精神上树立勤劳致富的信心、勇气和动力,让他们意识到必须依靠自身努力才能斩断穷根。只有实现贫困人口的精神富裕,才能实现贫困群众的真正脱贫致富。
以生态移民扶贫实现生态保护的现实需要
海南省总人口917.13万人,其中,包括47.7万贫困人口、300个贫困村庄。这些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白沙、琼中、保亭、五指山、临高5个国定贫困县,其中白沙、琼中、保亭、五指山4个少数民族县市属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其余部分主要分布在乐东黎族自治县、昌江黎族自治县、陵水黎族自治县、屯昌县、儋州市等市县。这些市县大多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相邻,且拥有各级自然保护区。这些区域的村民,生产生活受到一定的限制,无法“靠山吃山”在当地进行资源开发从而脱贫致富。因此,生态核心区的部分村庄以及边远地区交通不便的村庄,需要进行生态移民扶贫,转移居民的生产生活空间。海南生态移民扶贫与内地中西部地区有很大的不同,内地中西部地区移民的原因往往是因为自然生活环境恶劣,而海南需要移民的地区自然生活环境往往很好。因此,不少需要移民的村民都不太愿意移民。基于此,海南生态移民扶贫需要有相应的产业支撑作为脱贫的长效保障。
脱贫需要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为了让生态移民扶贫实现“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和区域生态修复双赢”的目标,生态移民扶贫要坚持发展生态经济,实现绿色产业脱贫。以乐东黎族自治县为例,乐东在贫困人口较多的23个行政村组织贫困户成立专业合作社,培育“一村一品”养殖项目,统一建圈舍、统一养殖,利益共享,人均分红,风险共担,已吸收贫困户2330户7720人进入合作社,带动1513户6502人实现脱贫。乐东佛罗镇丹村和青山村76户贫困户抱团成立共富养牛合作社,通过“工资+分红”的模式,年终合作社将红利按比例分配给加入合作社的每个贫困户,实现“分红不分物”抱团共致富。乐东黎族自治县在推进尖峰镇翁毛村委会试验场村24户126人(其中贫困户19户95人)生态扶贫移民搬迁方面,规划新宅基地安置地块25亩,每户120平方米住房;改造农田160亩,每户不少于6亩的水田用于移民农业生产。通过组织贫困户发展热带高效农业生产,成立养猪、羊专业合作社发展养殖业和引导就近打工就业,不断增加贫困户收入。
以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由于海南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地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是海南贫困地区实现脱贫的重要方式。如海南中部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禀赋,挖掘当地的民俗文化,打造差异化与个性化的富美乡村。
海南最贫困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之一的琼中县,地处海南岛中部山区生态保护核心区,经济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在实现旅游脱贫方面,琼中县创新“奔格内”乡村旅游模式,把什寒村列为首个“奔格内”乡村旅游示范点,什寒村的旅游发展模式成为琼中旅游扶贫开发的成功典范。什寒村海拔800多米,是海南省海拔最高的村庄之一,由于海拔高、温度低,无法种植槟榔、橡胶等传统经济作物,曾是琼中县最贫困的村庄之一。为了实现脱贫致富,什寒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融入黎苗文化,打造农家休闲体验旅游,引导贫困户参与农家乐、民宿、旅游商品开发等业态,村民向游客销售自己家的农产品、野生蜂蜜等,成功实现了脱贫致富。白沙黎族自治县位于海南岛中部偏西,是海南的生态核心区和国定贫困县。白沙县在扶贫开发方面,取得了可供借鉴的经验。以芭蕉村为例,在打造乡村旅游方面,芭蕉村积极探索“合作社+贫困户+乡村旅游”的旅游扶贫模式,农户以土地入股,充分整合村集体土地资源,成立白沙芭蕉村休闲观光专业合作社。重点发展旅游服务业,经营乡村休闲客栈、观光栈道和民俗体验活动等。白沙县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服饰、手工艺品、特色食品、旅游纪念品等旅游商品,举办乡村旅游节庆活动,让贫困户全面参与乡村旅游,促进贫困村增产增收。以农业特色产业扶贫挖掘丰富的热带农业资源
扶持贫困户发展生产是实现内部“造血式”扶贫方式的重要途径。海南拥有丰富的热带特色农业资源,可以通过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实现脱贫。农业特色产业扶贫指的是在农户已有传统种养产业基础上,针对农村实际情况,重点开发环保、无污染的特色农业。如琼中县根据该县的农业资源情况,主要养桑养蚕、养蜂、引种南药益智等短平快项目;儋州因地制宜扶持贫困农户发展槟榔、益智、冬季瓜菜、牛、羊、猪、鹅等种养产业。
在农业特色产业扶贫模式方面,海南也进行了创新。一是鼓励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产业。政府投资帮助龙头企业和贫困户建设产业基地和种养场地,龙头企业负责种苗供给、技术指导和保底价产品回购,贫困户负责提供种养场地以及投工投劳。二是引导农民合作社带动扶贫。以海南儋州市为和庆赐丰养殖合作社为例,政府按照每户18对的标准帮助贫困户购买合作社竹狸种苗;合作社负责提供饲养栏舍,统一技术指导和管理,并统一以不低于70元/斤的价格收购商品竹狸;贫困户负责投工投劳。现该合作社已带动26个贫困户总共养殖了468对竹狸。按每对竹狸年产三胎,一胎至少三只测算,每户年增收可达1.3万元以上。三是引导能人带动扶贫。以海南儋州市木棠镇薛宅村支部书记薛凤驹为例,其所在村共有贫困户242户1244人,是全市脱贫攻坚整村推进村。2016年以来,薛凤驹带领全村贫困户立足本村,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产业,已发展种桑养蚕120亩、种植南药300亩、建设养蛇场1个、绿壳蛋鸡养殖场3个,不仅帮助许多贫困户实现脱贫,还促成了一些贫困户向特色产业大户转变。四是创新资产托管托养脱贫模式。贫困户利用扶贫政策,通过政府担保贷款和扶贫资金扶持,购买生产物资,量化折股给贫困户自己信得过、有发展潜力的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增值所得按股分红。
以教育扶贫弥补先天薄弱的教育基础
进行思想脱贫最关键的方式是教育。由于海南的历史原因,海南的经济社会发展比较滞后,经济发展水平严重地影响了本地的教育水平。另外,海南是一个小岛,四面环海,交通不够便利。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海南与内地之间的学术交流,科技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方方面面的原因造成了海南教育资源的匮乏和教育水平的落后。海南贫困地区的孩子,受贫困文化的影响,从小养成了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由于贫困地区的孩子家庭贫困以及教育资源缺乏,基本上不能像城里的孩子那样从小就学习各种艺术特长,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充分利用海南的教育资源,从海南省各大高校选派具有艺术特长的优秀学生到贫困地区支教,开设各种特长班,如绘画班、舞蹈班等,让贫困地区的孩子得以全面、健康发展,通过教育让贫困人群的思想先富起来,激发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
在教育扶贫方面,海南各个贫困市县分别采取了一定的政策扶持。如琼中针对全县被列为精准扶贫对象家庭的全日制在校大学生、高中生、中职生、初中生、小学生、幼儿园(小学附设班)在园儿童,实施精准帮扶。帮扶标准为:学前教育生活补贴3000元/生/年;义务教育生活补贴1750元/生/年;普通高中生活补贴3500元/生/年;中职教育生活补贴县内就读补助4500元/生/年,县外就读补助3500元/生/年;高等教育生活补助2000元/生/年、学费补助5000元/生/年。另外,对中职、高职类学生给予毕业实习交通费2000元,每生一次,最后一学年发放。儋州市实行教育扶贫资助政策全覆盖,以“免、减、助、奖、贷、补”等形式实行多元化教育扶持,着力构建覆盖全市所有学段贫困学生的帮扶工作机制,实现所有贫困家庭学生应助尽助、应贷尽贷、应保尽保。其中,补助生活费标准为:学前教育100元/生/月,小学150元/生/月,初中200元/生/月,高中、中职教育300元/生/月,普通高校、高职教育500元/生/月。此外,还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对于无法申请到助学贷款的贫困生,本市采取政府兜底的方式,通过儋州教育基金会或财政资金给予帮扶,教育扶贫资助政策实现全体贫困学生全覆盖。本文来自《今日海南》杂志
上一篇:浦西园区里的浙江元素浙江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