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京:书画在书画之外
宋文京,1964年生人。祖籍河南,生于西安,曾客北京,现居青岛。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青岛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青岛市美学学会副会长,青岛画院理论研究部主任,民建中央画院艺委会副主任,青岛市政协委员,青岛市文联委员。书法篆刻作品和书学理论文章曾多次入选入围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中青展,全国书学讨论会。获首届国际书法博览会银奖,首届全国楹联书法展银奖,首届全国新闻出版界书画展金奖,第六届全国书学讨论会提名奖,第三届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奖。曾出版个人论著及作品集十种。曾任中央电视台、青岛电视台等多个栏目和节目的策划人、撰稿人及主持人。曾任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主编。
从未遇见过如此一位文化人,书法写得妙,绘画画得好,懂篆刻,喜赏书……天下似乎没有他不感兴趣的事。来到他的工作室就知道,宽敞的空间里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各种气息,这里有成千的书、满墙的书法,现代风格的贴画、枯萎的干花及各种小玩意儿……这间工作室的主人便是宋文京。
书画之内
早在儿时,宋文京便与书法结缘。上小学时,他就愿意拿笔写字,家里的大伯写字漂亮,宋文京受其影响,开始学写书法。16岁时,县里有书画展,他的作品入选;不久后,他参加市里、省里的书法大赛都得一等奖。后来,在郑州大学任教的宋文京去北京进修,参加了中国青年报举办的一个全国性书法大赛,也得了奖。这些对于他而言,都是很大的鼓励。其实,小时候的宋文京更喜欢画画,据家里人回忆,宋文京很小就开始画画,一个小人儿经常一坐就是半天。十几岁时,宋文京喜欢去县里的文化馆,他经常跟那里的老干部聊天,小小年纪就知道了很多大画家的名字,知道他们的画好在哪里。渐渐地,宋文京对书画的喜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创作一整天都不累。
傅京生先生曾说宋文京的书法有一种“陌生之感”,意思是说他的书法既有内蕴的历史渊源,又独具个性化的自家风格。在书画创作上,宋文京讲究理『生与感性的结合、时代精神与个人体悟的结合,由此,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味道。宋文京坦言,书画并不简单,因为作品不仅体现一个人的书写与绘画技艺,更体现了一个人的心绪、气质、阅历与学养。在书画世界里,仅停留于“艺”的层面是不够的,能够体悟“道”才是最高境界。
书画之外
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宋文京的藏书约有5、6万册,数量之多大概相当于一个县的图书馆,这些书,宋文京几乎都通读或粗读过,对于读什么书,他从不划定范围。他说:“作书作画的人,阅读很重要。不读书就没有学养,学养是用文火慢慢炖出来的。”在宋文京看来,读书从来都不是“时间”问题,而是“意愿”问题。由此,他提出了新的“三上”说,即“厕上”、“枕上”、“车上”,很多空隙里的时间都能用来看书。阅读给他带来乐趣,也让他富有才华和灵气。宋文京出门写字时从不需带本子,一千多首诗词歌赋早就烂熟于心。
读万卷书的同时,宋文京没有忘记行千里路。在1991年之前,他已经走遍了除中国港澳台地区之外的所有大陆行政区。每隔半年,宋文京就会出一本小册子作为半年总结,里面不仅有他的作品,更有他的足迹脚印和思考心得。对宋文京来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万方人,都是至理名言。这些看上去都与书法无关,但却与思考与生命相连,他说,书法岂能仅仅是面对纸笔的事呢?
一个有按钮的人
宋文京的角色有很多,除了书画之外,他还有很多副业,如文艺评论者、公益志愿者、策划者、媒体人……但是他在众多的角色中却有条不紊、游刃有余。他说:“比如我做所谓的文艺评论,实质是想通过自己的文字向他人传递我的一种想法。这种思维和创作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它们不会打架。”宋文京说自己是一个无障碍的人,他关注着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问题;同时,他也是一个有按钮的人,在众多的角色中,他能很快进入状态。例如,或许前一分钟还在开会,但下一分钟回到工作室,他只需一秒的时间就能进入创作。
或许因为有着丰富的阅历,或许因为有着极好的艺术领悟力,宋文京对人生的看法总是那么乐观、豁达。人生是一场处处充满坎坷的旅行,人人都要跋涉其中,而宋文京似乎将路走得格外潇洒与从容。有人评价他“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很是妥帖。本文来自《中国书画》杂志
上一篇:人体装甲:单兵防护装备新情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