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农业考古遗址:价值、分布及保护
【摘要】在农业文化遗产逐渐兴起的今天,农业遗址也日益受到大家的关注。农业考古遗址可以揭示农业起源、细化文化发展脉络,对探索我国农业历史有着重要作用。但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遗址受到破坏,大量农业遗址因种种原因未得到保护与利用。文章通过分析总结中国农业考古遗址的价值、分布,针对其现状提出一些列保护建议,以期为我国农业遗址的保护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考古遗址,价值,分布,保护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234-02
自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启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以来,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了较快的发展。作为世界农业的发祥地之一中国,拥有众多农业考古遗址。但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深处田间野外的农业遗址面临着巨大的破坏。
一、农业考古遗址的价值
农业考古遗址作为展示我国农业发展历史、进行农业起源研究的重要载体,有着重要的价值。
在考古价值方面,农业遗址作为考古遗址的一种,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信息。除了流传于世的古代文献之外,遗址是我们了解历史的惟一途径。任何一个古代遗址,都是古人类活动的信息库,是古代历史的资料库。发掘一个遗址,就像是解读一本密码书,将农业遗址包含的内容展示给世人公众。如苏州草鞋山遗址的文化堆积层由下而上依次为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直到进入春秋时期的吴越文化,所揭示的文化发展序列,为研究太湖流域的古代文化提供了标尺。
文化价值方面,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对对历史的求知欲越来越强烈。农业考古遗址有着众多文化内容,包括农业起源与发展、农耕文化、原始宗教、墓葬文化等,对大众都保持着神秘的面纱。如牛河梁遗址出土的大型祭祀场所为公众了解原始宗教信仰提供了基础,兴隆洼遗址和良渚遗址出土的大量玉器为公众了解玉文化发展线索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发掘后的农业遗址,还承担着向社会大众传播知识的功能。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保护理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遗址不再回填在地下,考古遗址公园渐渐发展起来,社会大众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参与到遗址保护中来。如圆明园遗址就是最早发展起来的考古遗址公园。考古遗址公园是公众可以亲身参与到最原始、最真实的遗址,身临其境,感受千万年前的故事,实现考古遗址的科教功能。
除了以上价值与功能,考古遗址还具有经济价值。任何考古遗址在展示给大众的过程中通过合理的商业开发,在保护遗址的前提下都会有一定的经济收益,这就实现了考古遗址的经济价值。如南京博物院新建的商业街区,既不影响文物的展示,还能提供给游客选购纪念品的机会以后的经济收益。
二、中国农业考古遗址的分布
我国农业遗址资源丰富,分布范围广,遍布全国33个省市,呈现出以腾冲――黑河一线为界,东部多于西部,北方多于南方,并明显的以长江、黄河流域为中心向四周递减的格局。中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的地理形势、河流和山川的走向、南北方沿海和内陆的气温、雨量、植被和动植物的分布等生态因素都各不相同。这些不同的地理和生态特征是影响我国农业遗址的分布及特点、质量的重要原因。
1.从我国地势阶梯看,几乎全部位于我国地势二、三阶梯,尤其是第三阶梯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山脉多呈东西和东北――西南走向,大致呈三级阶梯。第一级阶梯是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长江、黄河等河流上游多位于此阶梯内,遗址较少。第二级阶梯在青藏高原边缘的以东和以北,是一系列宽广的高原和巨大的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平均海拔2000-3000米,遗址数量较多,但主要分布在山西、内蒙古、甘肃、山西等较平缓、水源较丰富地区,而云贵高原地区由于多喀斯特地貌,遗址多为洞穴遗址,如贵州、云南等。第三阶梯有大面积平缓平原和低矮丘陵,如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大部分海拔在500米以下,农业考古遗址数量最多,其中又以河南、山东为最。这与第三阶梯地形相关。第三阶梯多平原、山前冲积扇或低矮丘陵,地形平坦,气候适合人类生存和动植物生长。
2.从河流阶地看,多分布于河流的一、二级阶地上
河流阶地是指河流下切侵蚀使原来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其形成主要是由于地壳上升,河流下切。阶地级别越高,形成年代越久。
自古以来,不论中外,人们都选择在河流沿岸定居。在旧石器时代地壳尚未变化时,遗址多分布在二、三级阶地上,临近河流的台地,如井水湾遗址位于长江右岸第三阶地上。在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时期,地球运动导致地壳上升,河谷下切,原先宽广的谷底突出在新河床上,为方便生存,人们便顺势而下,在河流的一级、二级阶地上聚集定居,这也就是新石器时代遗址多分布在河流一、二级阶地上的主要原因,如喇家遗址位于黄河河谷地带北岸的二级阶地上、东胡林人遗址位于永定河支流清水河北岸的一级阶地、大地湾遗址位于清水河南岸缓坡的一级阶地。
3.从地区看,多沿长江、黄河流域分布,华南、北方、青藏高原较少
(1)长江流域
长江是我国最长的河流,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南麓。其上游在一、二级阶梯地域内,中、下游在三级阶梯的地域内。长江流域内如汉水、湘江、赣江、两湖平原、长江三角洲等与长江相关联的山脉、水系、平原等地理因素,尤其是山麓地区、山前河流冲积扇、三角洲,都和该范围内史前农业遗址的分布密切相关,甚至重合。
(2)黄河流域
黄河流域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一部分分布在河流的二、三级阶地上,一部分分布石灰岩洞穴内(如织机洞遗址、孙家洞遗址),而石器制造场则多分布在山坡上。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多分布于太行山脉与华北平原北段的交汇地区或河流的二级阶地上;中期前段的遗址主要分布在秦岭与渭河平原的过渡地区、秦岭山地中的一些河流沿岸的台上、太行山脉和豫西山地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区、泰沂山脉山前冲积平原地带;新石器时代中期后段和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则扩展到渭河平原、黄河中下游平原和黄淮平原。3.华南地区、青藏高原、西北及北方草原地区
华南地区农业遗址较少,且由于地质原因,该地区旧石器与新时期早、中期遗址多分布在石灰岩洞穴内,如落笔洞遗址、信冲洞遗址。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遗址以贝丘遗址为主,开始出现一定数量的台地遗址,洞穴遗址到新石器时代晚期数量很少。遗址类型的这种变化是经济生活改变的反映。
而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高寒缺氧,气候较差,不适宜人类生存。在生产力非常低下的旧石器时代早、中期,人类无法在该地区生存。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开始在青藏高原生活。目前所发现的遗址多处于青藏高原东部、沿河流河谷分布,如卡若遗址分布在澜沧江上游,小恩达遗址分布在昂曲河东岸河谷边缘地带。
三、中国农业考古遗址的保护
科技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但是这些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对于农业考古遗址却是灾难的开始。大量农业遗址的发掘工作是为配合某项工程进行的抢救性发掘,如为配合京沪高铁的修建,文物工作者对苏州草鞋山遗址进行了抢救性挖掘;为配合三峡工程的修建,文物工作者对三峡库区的文物进行抢救性挖掘等。在抢救性发掘之后,这些遗址或是回填、或是遗忘,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对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事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如入选2009年度“全国考古十大发现”的浙两余杭临平镇茅山良渚遗址在发掘后全部回填并交还给房地产开发商,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一幢幢高楼大厦将矗立在遗址之上。这并不是个案,大多数和时间赛跑、从推土机下抢救出的遗址面临着重新沉睡在地下。因此,对农业考古遗址的保护势在必行。
考古遗址公园是考古、遗址与公园相结合的新事物。与其他公园一样,社会公众不仅可以在考古遗址公园中游玩,在这过程中还可以看到考古工作现场情景,揭开考古对于普通人的神秘面纱,感受考古工作的伟大,实现持续考古与保护。目前国内已有一些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并向大众开放参观,如良渚国家遗址公园、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都有着不错的效果。
资金的支持是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必不可少的元素。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业遗址保护的资金投入力度,将其纳入工作计划中。此外,个人、企业和相关民间组织也应加入到此行列中来,在遗址保护的工作中发挥自己的力量。
法律法规也是开展保护工作不可缺少的力量。除了已有的《中国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实施细则》以及地方性政策,可以考虑由专家学者、政府部门、社会大众多方参与制定农业考古遗址相关条例、法规。
人才是开展遗址保护工作的关键力量。相关部门可以加强对社会大众的宣传科普力度,加深他们对遗址的了解,提高兴趣,使大众百姓乐于投身者这项伟大的事业中来,志愿保护农业遗址。
农业遗址是我国几千年文化传承的载体,意义重大。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对农业考古遗址进行保护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相信越来越多的社会大众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农业考古遗址必将得到更全面的关注!本文来自《农业考古》杂志
上一篇:时尚的中国与走俏的土特产
下一篇:开创我省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