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启示
摘 要:人文素质教育在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全面的高素质人才方面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在高等院校特别是工科院校中却较为薄弱。本文简要分析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和原因,并结合具体的实践案例,探讨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工科 人文素质教育 实践
人文素质教育包括语言、文学、历史、哲学、艺术、道德、思想、政治等人文学科的教育,文化教育和人类意识教育三个层次。要使受教育者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教育在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全面的高素质人才方面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在高等院校特别是工科院校中却较为薄弱。笔者一直致力于加强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工作,在体验和实践中深入分析了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和原因,也从教育实践中获取了一些经验和启示。
一、 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和原因
工科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在总体上规模不够,体系不全。表现为师资匮乏,教育方式单一,在教学培养目标中无足轻重,课程安排不成体系的状况。从教育情况来看,工科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普遍不高,学生欠缺人文学科知识,缺乏艺术修养,未能掌握人文素质学习、提升方法,更缺少人文精神。
而除去制约人文素质教育的客观因素外,导致该现状的原因大致有三:
一是市场经济的冲击。高校存在较大的科研教学压力,还存在较大的学生就业压力。人文素质教育投入高、见效慢,远不如专业教育、实践教育针对性强且成效显著。在教学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人文素质教育自然被摆在了边缘。
二是教育理念的缺失。工科院校普遍存在重理轻文、重专业技能轻全面素质的现象。工科院校普遍不能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对完善工科生知识结构、促进身心全面发展、转换思维方式、培养创新能力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只将人文素质教育看做简单的学科知识教育,认为和工科生的专业技能提升毫无关系。
三是人文氛围不够浓厚。工科院校多缺少人文地标、欠缺人文学科大师、缺乏对人文学科感兴趣的学生群体、缺少人文宣传和活动。特别是一些坐落在新建不久的大学城的工科院校,更缺乏历史积淀,缺少大学应有的气质和风貌。
二、实践案例
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固然现状堪忧,但也不乏成功的教学案例。本人自2010年9月执教以来,亲自参与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和实践活动较成功者有三类:
一是竞技性人文素质实践活动。典例是培训近百名学生参加2011年广东工业大学举办的《庆祝建党90周年——“红五月·唱红歌”学生合唱比赛》,参训学生在教学训练中学到了声乐常识和发声技巧,增强了艺术鉴赏力和创造力,提高了团队精神和个人风貌。而荣获二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也成为了学生学习人文学科、提高人文素质有力的正面激励。
二是实用性人文素质培训课程。典例是在自动化学院团委举办的2010年、2011年两期增强学生干部综合素质的团校培训上开设《语言文字运用》、《公关礼仪》等人文素质课程。这几期讲座类的课程内容精炼实用,如《语言文字运用》的讲授内容为学生干部在学习工作时常用的应用文体(策划案、总结、通讯、申报材料等),常组织参加的言语表演(如演讲、发言、辩论、主持等),故较受欢迎,教学互动良好,培训成效也很显著。
三是教学计划中人文类的公选必修课程。典例是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形势与政策》课程具有强烈的时政性,而工科生特别是90后工科生多不感兴趣甚至较为方案。笔者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则采取了两项措施:首先是以美国次贷危机导致08年毕业生就业率严重下降和日本核泄漏事件引发国内抢盐风波为例,说明个人的小命运是被世界的大命运所决定的,从而改变学生对不够重视的现状;其次是丰富课程内容,采取讲授、提问、讨论、观看资料片和主题电影、撰写小政论文等多种教学形式,提高教学质量。最终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实践启示
从这些较成功的教学实践中不难得出一些有效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
一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教师应努力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和教学技能,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校则应增大人文素质教育投入,增强师资力量,建立完善的全面、完整、科学、有效的课程体系。为激发教师的授课积极性、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提供平台和保障。
二是让学生自主学习。把握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使其重视自身人文素质修养。重点教育学生掌握人文研究的学习方法,使其自发培养人文气质和人文精神。
三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增强学生学习动机。
1、拓宽人文素质教育的范围,丰富人文素质教育的形式。长期将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局限于人文素质课程是很狭隘的。竞赛和培训案例的成功证明,能达到最佳的人文素质教育效用的不一定是课堂授课。互动式的比赛竞技靠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增加实践机会,突出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追求成功的潜在欲望、发掘了集体协作的乐趣。明显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了学习动力,教育的成效显而易见。
2、根据工科生的心理行为特点,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和专业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课程的实用性,如提高工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能有力说服学生主动学习。团校培训的成功就在于它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操作性强,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干部的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当然,人文素质教育本身就与直接的实用性、功利性有很大的距离,要把握好调整的度。
3、建立有效的评估体系,让学生获取成就感,得到肯定和激励,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合唱比赛培训教学效果显著,原因是竞技比赛的教学目的明确,教学活动也持续释放着教学压力,比赛的成功又给学生带来了最大的效能感。由此可以得到启发,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应只顾着个人讲授,而应多提问,加强教学互动,使学生适当地进入紧张状态,同时引入竞争评比机制,有效加强教学效果。而以考试或上交论文为主的考核方式也可以设计得更为多元、公平、有效。让积极学习、乐于学习、水平突出的学生成绩能得到凸显。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人文素质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就是特别容易形成“内发型”学习动力体系:“学生学习动力之源不仅仅是他者的‘肯定’,更
是自我内心的喜悦;学生不只是为一个看不到的结果‘吃苦耐劳’,更是在享受当下的学习过程时‘乐此不彼’”。[4] “红五月·唱红歌”学生合唱比赛的培训教学就正是激发了学生的“内发型”学习动力。学生在咏唱中享受共鸣之美,得到艺术陶冶和情感升华,从而在学习中发掘无穷乐趣,得到了比竞赛成功更多的成就感。这是人文素质教育对非功利性质的审美意蕴的开掘,也是人文素质教育最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黎红.大学生人文素质课程学习动力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文教资料,2011年4月号上旬刊
[2]江文英.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问题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Vol.25 No.2
[3]谭家兴,周明.大学生学习动力消减成因探析[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3月第28卷 第1期
[4]黎平辉,张凌逸.功利主义教育的“无能”与教育中审美意蕴的开掘[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