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大学生心理教育问题初探

发布时间:2016-02-22 10:42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社会变革的加快,成长中的大学生将面临日益増多的社会心理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必然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和挫折,导致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出现。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増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心理危机的能力,以迎接21世纪社会的挑战,这是高校教育和理论工作者所面临的迫切问题,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教育势在必行。本文是基于我国大学生心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情况,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大学生心理教育兴起的时代背景

 

  如果把心理教育看作是教育活动的一部分的话,那么心理教育自教育活动诞生以来就出现了。心理教育的思想与活动在中国有一个长远的过去。孔子、孟子等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的思想中就有心理教育方面的有关论述,如孔子关于重视培养学生兴趣、情感、性格、意志等观点[1](1®,孟子关于发展学生的道德心理能力的四心[2](p3)。自孔子之后,在历代许多学者的著作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心理教育思想。但我国学者自觉地重视心理教育,却是从王国维开始的。他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提出了教育是为了使人成为完全之人物的观点。他所说的完全之人物是指精神和身体两方面既和谐又发达。本世纪30年代,随着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心理教育开始受到重视,一些学者提出学校必须通过心理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一些高校曾开设心理教育的课程。

 

  作为一门科学的心理教育,即现代意义上的心理教育的真正萌芽,内地高校始于80年代中期。内地一些高校开设了心理卫生课和心理素质课,开展了心理咨询、心理训练工作,进行了心理教育实验,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90年代初在全国各地开展的素质教育讨论中,许多学者特别强调心理素质在整个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和重大作用,这些主张得到了政府部门的认同,内地高校的心理教育工作正稳步向前发雇4](p15)。本文也是以此作为考察其发展的逻辑起点。

 

  ()客观实践的要求是心理教育兴起的主要原因。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只搞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教育,而忽略人的心理教育;学生只有品德评语、学习档案、家庭档案、体质档案而无心理档案;学校教育也习惯于将一切心理障碍都说成是思想有问题、政治觉悟低。学校教育中不考虑大学生身心的发展,学生心理素质发展滞后;教学内容中缺乏心理教育。这种违背科学的思想长期左右着教育者,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成效,也导致大学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出现。而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变革,对人的心理素质和适应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心理教育正是为了满足社会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而开展的,它的产生有着十分广泛的社会现实基础。

 

  ()心理教育的出现,从本质上说是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尤其是教育改革深化和发展的需要在教育理论上的产物。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1990年国务院颁布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原国家教委1993年颁发的《大学生健康基本要求(试行)提出的健康教育的要求,就有关于心理调节与心理调控能力的教育。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増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这一点上说,心理教育是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出路和归宿而提出来的。心理教育的出现是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实践有机结合的产物,是理论满足客观实践需要的结果。

 

  ()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是现代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切入点。

 

  现代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的发展,客观上要求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培养必须有高层次的要求,必须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种素质不是指某种学识,更不是指某种技术、技能,而是人所具有的社会属性,是人的身心中内在的品质因素。它体现于人的思想品质、气质修养、价值取向、情操情趣、心理性格、文化修养等,形成个人的精神面貌。而其中心理素质应是首要素质,心理因素在人才成长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各方面人才,但与时代的发展要求相比,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包括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一定程度上偏重业务知识教育,轻综合素质教育。

 

  许多高校同志纷纷提出了如何按知识、能力、素质构建新的人才模式的议题。即把知识、能力的人才教育模式拓展为知识、能力、素质的教育模式。并认为,在我国提倡素质教育有着现实针对性:教育从重知识到能力再到素质,是教育更接近其本质的观念性变革。单纯强调知识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人的素质的培养和全面提高,很难造就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也很难使党的教育方针得以全面贯彻落实[4。心理教育则为现代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心理教育的提出,也是新技术革命浪潮冲击下世界教育改革的一部分。

 

  我国教育专家认为,自本世纪60年代以来,在世界各国德育思想变革中,提倡类似我国素质教育的教育改革呼声,一直处于主流地位。进入80年代以来,各国在面向21世纪战略考虑下,差不多都把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和能力提到了教育改革的议事日程。进入90年代,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有关提高年轻一代素质和能力的教育改革,己从一般议事日程,进而抵达开始具体实施阶段[9。我国的教育改革显然也不能排除在世界教育改革主流之外。

 

  总的来说,心理教育是教育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成果,并为素质教育内容的充实、教育教学途径的丰富作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

 

  二、大学生心理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经过十几年的摸索,到今天己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但是,根据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发展现状,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是值得关注的:

 

  ()概念模糊。

 

  关于这项活动的名称,有多种提法:心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卫生心理咨询等等。在不少担任心理教育的人员中,对心理教育的基本概念的理解仍相当混乱,对其内涵的认识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甚至有不少误解。另外,在实际工作中除过重的医疗与病态取向外,心理教育还夹杂与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千丝万缕的关系[7。在这种情形之下心理学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和思想政治工作者正在开展各种各样的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而这往往是弊多利少,有时甚至是有弊而无利。

 

  关于心理教育的争论,集中反映在其与德育的关系上。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在高校里从事大学生心理教育的人员大多是德育工作者,高校德育大纲也把心理教育作为高校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工作上的交叉性相当大。不过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心理教育与德育有联系,但也有区别:心理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只有德育而没有心理教育,则学生的发展不完全,而德育的效果也未必可靠;德育活动的有效开展也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维护心理健康。

 

  ()缺乏制度上的保证。

 

  近十年来,内地的心理教育发展相当快,除了心理卫生服务机构以外,各种医院、大中学校、社会团体纷纷设立了心理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服务机构。高校的心理教育发展最为迅速。但从整体上说,多数学校仍然处于自发阶段,缺乏制度上的保证。因而在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出现重重困难,特别是不少的学校领导对心理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措施不力,行动迟缓,影响了这项事业的发展。

 

  ()专业人员的极度缺乏,专业化仍是燃眉之急。

 

  就目前内地高校的心理教育服务机构来看,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专业人员有以下几类: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员、心理课教师、医务工作者、德育工作者和其他管理人员。各方面的人员由于多为单兵作战,配合较少,所以教育效果还相当差强人意。另外,大多数从事心理教育的人员,是通过自学,理论知识往往较充实,但临床实践经验相当有限,这给他们开展心理教育带来了许多限制,产生了不少弊端。即使是那些心理学本科毕业的人员,由于不懂教育理论和咨询理论,或者是不具备一定的个人素质和修养而不适合于从事心理教育工作。

 

  心理教育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既是科学,就少不了在理论上的规范。一个专业工作者,不能只懂理论而不懂操作,也不能只懂操作而理论基础不扎实。他必须清楚,并且能解释他操作行为背后的理论依据。所以专业化是心理教育所需要解决的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

 

大学生心理教育问题初探


  ()本土化的道路仍十分遥远。

 

  从全球的范围内看,一方面全球化是一种趋势;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又重视本土化问题的解决。人们重视本土化是由于关注其民族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的独立性和延续性。如何从中华历史、文化和社会体系等方面与国外其他民族的差异上来对中国人的心理行为的基本特征加以研究培养,应是心理教育另一个迫切的课题。

 

  在本土化问题的讨论中,往往陷入一些困境。一些人在对本土化问题还没有把握的时候,就下了结论:西方发展的心理教育理论和实践方法,不适用于中国人n。在人的心理中,他们只看到了问题独特性的一面,而没有看到:尊重、真诚的人际关系是一般心理教育的核心,是超越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的限制的。因而,在本土化的过程中,我们要对西方的理论持一种开明的态度,而且要小心对待。

 

  ()地区发展极不平衡。

 

  北京、上海、武汉等中心城市地区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较为发达,认识上也比较一致,因而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工作开展得比较早和普遍,也比较科学规范,而边远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与以上地区的差距相当大,少数地区还是一个空白。这个问题虽然己经引起关注,但是动作仍非常缓慢。而这些地区的大学生对心理教育需求往往又是十分迫切的[9]

 

  三、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展望

 

  尽管大学生心理教育领域中仍有许多有待进行深入研究、解决的问题,但是它仍是一个有着光辉前景的领域随着社会对其不断重视,它将会更加繁荣。

 

  ()心理教育课程化。大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无不得益于成功的心理教育。从长远看,把心理教育列入教学计划是保证其科学性、有效性的最好办法。对待心理教育同对待其他课程一样,也一视同仁,同时进行必要的考核。心理教育课程化将成为对学生集体进行心理教育的主要途径。

 

  ()教育教学活动渗透心理教育,心理教育成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教师把心理学原理和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实现教书育人的统一,从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优秀的品质、良好的学风。

 

  ()心理治疗、心理咨询与心理教育的关系协调共进,三级功能有效发挥111。心理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的重心从防治大学生的心理疾病转到増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全面发展,从服务于少数人转为服务于全体学生。大学生心理教育遵从教育模式和发展模式将成为一种趋势。

 

  ()心理教育的实践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班团活动、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课外心理素质教育和训练活动将会大量出现。较有代表的可能是敏感性训练、交友小组训练、成长小组训练、朋辈指导、学生领导才能训练等。

上一篇:创业心理教育: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核心课程

下一篇:大学生心理问题与健康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