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大学素质教育应重视音乐心理教育与研究

发布时间:2016-02-22 10:52

  一、现代大学生心理建康状况

 

  据1991年北京市的调查结果显示,北京海淀区16所大学1978年至198710年中,因精神疾病导致休学的学生占因病休学的37%,占因病退学的64.5%,且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1992年对北京高校调查结果表明,40%左右的大学生存在各类心理问题;南京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讨论会资料显示,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接近3(%;1989年国家教委对126所高校学生抽样调查显示,10.23%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

 

  从以上各种调查数字表明,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有逐年上升趋势,大学素质教育应该针对这个问题,开展各种研究工作在素质教育中,心理素质是业务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的核心和载体而音乐心理教育是最贴近并能使大学生接受的一种心理教育模式,因为音乐己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但用音乐自觉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他们大多数人还没有这个意识,这需要大学的音乐心理教育能给予指导、给予帮助,使大学生能提高认识与自助能力,把音乐的医疗保健作用在音乐教育中发挥出来科学家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优美的音乐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它有一种能延续生命的动力当不愉快情绪在体内产生对身体有害的物质时,动人的音乐能起调节作用,这种互动作用能强体健身。

 

  二我国大学音乐教育现状

 

  1.非音乐高校的音乐教育

 

  我国大学音乐教育应该说一直存在,但各校的重视程度不同一般的大学中有自己的大学生音乐团体,如大学生管乐队、管弦乐队民乐队、合唱队等这些乐队大都能定期活动,参加社会与学校中的一些公益活动及各种文艺演出、音乐比赛等,在各高校的大学生团体中有一定的影响和较高的声誉

 

  目前,大学音乐选修课已成为许多高校非专业课中必选课程,课程内容有音乐史、音乐欣赏音乐作品分析、影视作品分析、声乐等教材内容大都以古典音乐、严肃音乐为主,而大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涉及较少。大学生选课人数在5(%左右,不选课的主要原因为:与其他课程冲突,或认为现行音乐教材没有新意,教学不灵活等看来大学生对音乐课的要求比较高,对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有一定的意见他们不希望音乐课是另一种有说教色彩形式的政治课,而希望音乐课要用音乐的魅力来吸引他们大学生总是以敏锐的嗅觉执着的激情不懈的追求,跟着当今音乐的潮流奔跑而现在的大学音乐教材几年内容不换,年年如此,周而复始,多少届学生沿用永不改变的教科书,这不符合音乐的规律音乐有历史,但它是流动的历史,同一首乐曲,不同演奏家通过各自演奏表达的情感不同,对作曲家的创作意念的理解不同,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演奏团体带给听众的音乐感受也不同不同时代不同时期产生不同的音乐作品,流行的作品不同,听众也随着时代不断变化,大学音乐教材应该体现这些变化但在教材中体现出来的新意不够,千篇一律的教材老化僵化,与社会的音乐环境差异太大音乐是充满活力的艺术,它在创新中生存,音乐教育是音乐再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许音乐教育不能培养出音乐家,但音乐是情感教育,可以用音乐情感培养出具有音乐情商的人,有专家认为,有高情商的人才能成为有高智商的人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育使受教育者提高自身的各种素质,如果教学的内容不是受教育者倾心接受的,提高素质就是一句空话音乐素质教育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实现几个转变:从停滞的音乐课本教学向课堂多样化音乐展示转变,从课堂小空间教学向请进来走出去的社会大课堂大空间教学转变,从单纯的音乐知识教学向心理保健知识教学转变也许不久的将来会出现更精彩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

 

  2大学中音乐心理教育

 

  目前,大学音乐心理教育仅在有条件的音乐学院和师范高校的音乐系中开设,极少为一般的非音乐系的学生开课,主要原因是没有音乐心理教育意识当然,教师极度蒉乏也是一个原因长期以来,大学音乐课程仅在音乐欣赏方面有一系列的教学计划与实践,而对于音乐的另一功能一一医疗保健作用却没有好好重视起来就现在的音乐市场的快速发展来看,音像设备、网络环境、音乐及影视名人名片的炒作,不能不说音乐的发展己领先于音乐教育的发展社会在沸沸扬扬,教室里却稳稳当当,大学生音乐心理在平衡秤上起伏不定他们对音乐的认识仅仅是喜欢,一般的人不会有深入的学习追求要想通过音乐解决心理问题,完全是在有意识与无意识之间徘徊,清醒地知道自己能用音乐解开心里的结的人还是太少太少。很多人对音乐的爱好就是朦胧的,要用音乐对自己进行心理自助将会更是朦胧的,几乎无从下手素质教育应体现新时代的教育理念,需开发新的教育内容现代人对健康问题的新认识,恰与音乐的情感治疗功能不谋而合音乐治疗用于实践)的历史,在国内国外己有60多年,对各种亚健康病情都有一定的曲目治疗音乐心理治疗在医疗

 

  所以在音乐心理教育方面的研究很有必要,指导大学生在喜欢音乐的同时,还应了解并掌握音乐能帮助自己保持健康的心理在大学教育中这方面的研宄还属空白,目前仅有极少数学者在研宄

 

  三大学生音乐教育与音乐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的调查

 

  笔者曾做过大学生音乐素质与教育的调查,对北京9所大学的110名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各校被调查的人是大一至大四的男女生各一半。问卷内容包括:大学生对音乐的关爱程度对大学音乐课程的要求对音乐的心理感受在智力开发性格变化审美观念做人等方面受音乐的影响对音乐知识的了解对大学音乐教育的期待6个方面涉及本文内容有以下4个方面:

 

  1.大学生对大学音乐课的要求认为大学开音乐课有必要的为8;喜欢听音乐的为36%,喜欢观看影视作品的为48%;听音乐的目的为了调节心情的为79%

 

  根据调查,在大学开设音乐欣赏课受到大多数大学生的欢迎,他们希望在音乐课上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多听音乐作品、多看影视音乐作品,这两项选择的人数达84%;但现在的音乐教学中这方面内容的安排还不够灵活,作品的选择与学生兴趣差异较大今后应加强了解研究学生喜欢听什么音乐,积极选择丰富多彩的健康的音乐作品,来满足大学生的欣赏要求

 

大学素质教育应重视音乐心理教育与研究


  2大学生对大学音乐教育的期待

 

  适合大学生欣赏品位的音乐团体:选演唱组个人的为47%,选校园歌手的为52%;知道本校有文艺团体的为85%,个人会乐器的为18%;认为音乐是大学生活中的一部分的为73%;认为大学音乐教育使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的为97%;知道本校开音乐教育课的为66%;能选学音乐欣赏课的为5;提出自己想学音乐知识的为87%

 

  从问卷回答中可以了解到现在各校开音乐课的情况,大学生对己开的音乐课是否重视了解现代大学生喜欢看什么文艺团体的演出,学校可以更好地组织适合大学生需求的文艺活动调查中可以看出,大学生更喜欢演唱组和自己身边熟悉学友的演唱会;大学开设音乐课受到大多数学生的欢迎,因为他们认为音乐是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大学生中会乐吉它、电子琴二胡笛子古筝鼓等(口琴竖琴没有计算在内),这种状况己经很乐观,说明现代大学生己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调查中许多人写出了自己想学的音乐知识:音乐常识音乐史、基本乐理、著名音乐家的生平与人格、世界名曲的由來音乐流派西方歌剧、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爵士乐交响乐建国后的优秀歌曲、音乐创作及意境、声乐、演奏乐器的技巧等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对音乐的热切期待程度还是很高的,己选课和想选课的为90%

 

  3.大学生对音乐的心理感受

 

  认为音乐能调节心情的为91%,会产生联想的为87%,喜欢不同的情感的音乐的为45%,随心情而定的为55%,音乐能引起情绪变化的为10(%;部分人选择听音乐时的心情多为平静、烦恼、苦闷,有49%的人认为听音乐与心理无关;有沉醉于音乐情境中经历的近40%

 

  从以上大学生对音乐能影响心理变化的认识来看,当个人处于某种情绪的情境中时,很多人自觉不自觉地或有意识无意识地都会选择音乐来调节自己的心情一方面人们接受音乐是情感艺术的理念,另一方面也体会到音乐对每个人的影响和作用的不同,不同的人会选择不同的音乐调节自己的心情,其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有过痴迷音乐的经历从人们对音乐的感受中可以证实音乐有保健作甩

 

  4.大学生在智力开发、性格变化和审美观念等方面受到音乐的影响

 

  认为音乐能开发智力,激发学习热情的为64%,音乐有助于做高雅的人的为5;有情趣的人为8%,浪漫的人为55%;欣赏的音乐与个人性格有关的为74%;能使性格变化的为79%;有听音乐的习惯的(睡前)51%;音乐对个人生活与审美观念有影响的为10齡,其中有83%的人认为音乐能营造环境;调节心情的方式,选择音乐的为7%,聊天的为66%,可见,音乐对大学生的智力、学习、性格、习惯、审美观念生活方式等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四大学生的音乐爱好与音乐的关系

 

  1.现代大学生90%以上的人都喜欢音乐,绝对不喜欢或不接受音乐的人占极少数很多人备有音乐磁带和光盘,或有能力通过音乐媒体接受音乐,他们中的一部分视音乐为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依赖关系可与生存物质一样密切

 

  2音乐带给大学生的是精神快乐智慧与创造力音乐是通过想象和联想来连接创作者和欣赏者的思想和情趣的,创作者不断推出的新作,使欣赏者也要不断地想象,音乐本身的特性就是永远不会像语言那样表意直白清楚在音乐长期的刺激中,会很好地开发智力,这己经不仅仅是欣赏音乐了。

 

  3.大学生对音乐有欣赏能力审美能力,体现了这一群体的文化素质水平在大学音乐教育的指导下,他们有能力选择音乐进行心理自助音乐的医疗保健功能已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音乐心理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懂得音乐对人的神经系统、分泌系统胃肠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都有一定的保健与治疗作用,音乐可以成为亚健康人群的不必吞食的良药。

上一篇:大学生心理问题与健康教育初探

下一篇:当代高职生心理素质教育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