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高职生心理素质教育实践
一、高职生心理素质存在的突出问题
调研数据而文献资料所揭示高职生思想和心理素质状况,总结为以下几种情况:
1.关于学业方面的问题。对待学业的态度,变得懈怠和散漫,以致荒废。这突出表现为很多高职生在经过竞争激烈的统考升人高职之后,思想骤然发生变化,学习压力骤失,学习动力不足,专业认知度肤浅,课外关注专业继续教育与人文素质培养的时间,占比较低,个人课余时间分配上多为玩手机、上网、休闲,过度放松自己。
2.关于自我认知方面的问题。俗语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想象与现实总是存在着差距。从调查问卷中可以得知,刚踏人高职学院的高职学生,对高职专科学涯的生活还是无比向往和憧憬的。他们大都认为只要升人高职,生活将是丰富多彩的。然而,进人高职学院的大门以后,由于想象与现实直接对接以及生命个体对周边环境的领悟与适应程度等原因,他们中的很多人在人校后的一段时间内,才发现高职院校的校园学习与生活,跟自己预想中的憧憬落差很大,以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自我认知方面发生相当大的转变。
3.关于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交往是人类的必然伴侣。现在的高职院校招生区域已很大,可以说,高职院校就是一个独立而开放的小社会。高职校园里的学生来自多个省份,他们有着不同的文化习惯、语言背景和社会经济地位等,他们的社会交往与人际交往的兴趣与能力也大为迥异。一般而言,有着良好社会与人际交往能力的高职生们,他们心态积极乐观,思想和心理健康;而在高职学院的高职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由于涉世不深、家庭教育的缺失,存在不同程度的仇富心理,或自卑心理,或自闭心理,或郁闷心理,或懒惰心理,或焦虑心理以及性格心理因素等,在社会与人际交往中显得格格不人。这部分同学在处理同学或同事之间关系时,由于不能正确看待各自优势与弱点以及家庭背景,诚意不足,不按规矩行事,言而无信,凡此总总而产生彼此间的误解、隔阂、孤僻,甚至导致人际紧张、爆发冲突。
二、成因分析
可从社会、教育、家庭的角度解析高职生心理素质方面的典型问题。
1.社会化的大背景是影响高职生心理素质状况的宏观诱因。勿庸否认,当今社会是一个大转变、大变迁的社会。深刻而巨大的社会变化必然对社会中不同个体的心理和思想产生影响,高职生也概莫能外。杜玉春等学者研究得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生活方式变迁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从一定意义来说,对高职高职生的思想心理主导性影响极大,具有明显的时代和社会印记。其突出体现为在改革开放的大时代背景下,文化变更、独生子女政策、家庭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转变、生活方式的改变、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变化,使某些高职生的思想心理与传统文化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渐渐背离。高职生在从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个人自主、自立精神得到张扬和提升的同时,其心理、道德、价值、信仰诸多危机也接踵而至,一些高职生表现出了一种极端功利化的自我中心取向。
2.高校教育方面的缺失是诱发高职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队伍规模和职业能力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悬殊极大,美国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心理健康教师与学生之比就已经是1:250。现今,国内高职院校对高职生心理问题的重视因校而异。一些高职学院中高职生思想和心理教育方面较为普遍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的是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关注度不高,有的是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宣传力度还不够;有的是专职于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数量,相对于在校高职生总人数而言,其比例还远远达不到教育部或省教育厅设定的基本限度,例如,江苏省教育厅虽明文规定了高校定岗、定编的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和工作职员与全日制在校学生比例不低于1:3000~1:4000,但很多高校还没有到达此最低标准;有的是高职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体系设计问题,在较多高职院校只是安排为选修课或因学分不高,学生不够重视且选修比例也较小;高职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有效度不足等。
3.家庭功能的制动失灵是高职生思想和心理问题的微观因素。就极少部分的高职生之所以发生择业就业危机的问题,2014年11月至12月,作者采用了两种调研方式:走访企业与问卷调查,调研对象80人,其中6.25%的高职生存在择业就业危机的问题。主要是出自两类群体,一是来自心理贫困家庭(家庭发生意外变故、父母离异、人赘家庭中偏爱恣情的教育方式、单亲家庭)的高职生,他们学习动力不足,对技能培养轻忽,责任担当虚无,敬业态度敷衍;二是就业心态消极、就业观念滞后、职业转换能力低下的高职生,往往不能自我准确定位,也不能理性地处理社会、行业需求与个人意愿之间的关系,更不善于将个人的职业期待和发展、自身的综合素质与社会对人力人才资源的要求进行对接融合。这些高职生的就业创业信息多数处于虚假就业的“游离”状态。
三、对策与方法
1.就行为主体角度而言,培养高职生的健康人生观、价值观和发展观。首先是引导我们的高职生在人际交往中“以诚立信,豁达结友”。常规而言,人际交往中个体之间关系的亲疏,可划分为三个不同层次。其最高层面是用心关怀对方,尽心地为对方的利益着想,呈现为彼此间的诚心、忠诚、真诚的亲密关系;中等层面是尊重交往的对象,有意进人相互满足对方需求的交换活动,善礼让不较真,交往中有人情回报的感情色彩,但更多的是互利、互惠的义务履行,表现为诚恳;一般层面指诚实,个人比照所赋予的社会角色,讲规矩按规矩办事,履行应尽社会职责。
教育实践策略:换位思考。引导和培育高职生学会换位思考,可以给他们自己带来睿智理性的分析、客观的评价、愉悦的心情和豁达的心胸。懂得换位思考的人,也给人以八面玲珑、懂得为人处世的良好印象。换位思考,需要个体的主观意愿能动地参与,设身处地从当事人的角度出发,站在他人的立场去思考和看待同样的问题。换位思考,不仅是一种能力、一种情操,也是一个人气质的彰显、能力的体现。因此,换位思考是一种无形的润滑剂,学会它将有助于结就良好的人际关系。心胸宽阔、自信豁达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
2.就教育规律和体制的角度而言,教育的针对性、科学性及体制的完善性有待加强。把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工作系统中,加强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坚强领导,研究制定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规划。高职院校在经费上做到以每个高职生安排多余10元的年均工作经费,纳人专项预算,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专用。
教育实践策略,完善心理危机预防预警体系。依照上级规定的最低要求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确立心理健康教育“全进程、全方位、全覆盖”的工作目标,完善高职院校校园心理危机预防预警体系。创建校园心理健康预警信息库,将筛查出来的遭受重大社会生活事件的、性情长时间孤僻的、学业或人际关系等受挫的、环境适应不良的,以及因贫困等因素出现各种心理、行为异常的高职生,作为危机干预的高危人群和主要对象,实施心理信息月报制度和突发事件即时报告制度。
3.加快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在“四个全面”理论的指导下,恰当运用生态系统发展观,施以校企联动、家校联动、校社(社会、社区)联动,真正抓出心理健康教育实效,积极倡导并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工作,从而促进我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兆巍,丁家永.90后高职生心理健康发展趋势及对策一基于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心理普查数据[J].职业技术教育,2014
[2]毕鹤霞.从“经济贫困”走向“心理贫困”一基于X高职院校贫困生调查的实证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2
[3]郭晓霞.高等职业大学生人际信任与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J].校园心理,2013
[4]杜玉春,辛玲玲,姚红侠,刘佳.传统文化对高职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作用[J].思想教育研究,201
[5]王晓丽.高职院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
[6]刘晓琳,邢红旗.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
下一篇:父母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