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高校“以学生为主体” 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成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高校日益重视和广泛开展的现实语境中,提高其有效性和实效性是关键所在。在英、美等高等教育发达国家,逐渐构建起比较成熟的“以学生为主体”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并在长期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有效推动了英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因此,借鉴和学习英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理念和实践模式,能为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思维借鉴和行动参考。
一、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英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
英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长期实践和探索中,逐步在目标和理念方面形成一定共识,日益凸显发展性、主体性、积极性,有效地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第一,英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高度关注学生长远发展的心理知识传授和心理技能训练。培养合格公民是现代大学的重要价值目标之一,具备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是现代合格公民的必备要素之一。英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为目标,要求学生不仅获得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更重要的是随时保持自身心理健康和必要时具有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强调每个学生都有接受教育的需要、关注学生现实问题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问题、教会学生真正掌握自我心理教育知识和技巧的发展性心理教育模式是英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直指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这一核心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英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既关注学生现实心理需要又高度重视未来心理发展能力,不但使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能够及时得到治疗、指导和服务,而且也使全体学生能够得到面向未来发展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的心理需求。
第二,英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学生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个性既独立张扬又依赖性较强、价值取向既多元又容易盲从、情感既丰富敏感又波动性强等,而这一阶段正是大学生战胜自我矛盾、解决成长障碍、寻找本真自我、构建健康自我的关键阶段。英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潜能,引导大学生构建积极健康的自我。大学生是有着自主发展意识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主体,其发展不是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1]。英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正是牢牢把握这一前提,始终把每一个学生看作是具有积极潜能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辅导对象。所以,英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深入挖掘学生自身的潜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探索,认识成长中的心理障碍,从而增强相信自我的信心、实现自身价值的心理技能。
第三,英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学生积极心理潜能的开发。强调积极心理潜能的开发与积极心理学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密不可分。积极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美国,与传统心理学关注人的消极方面、注重治疗心理损伤与疾病的研究主题不同,它注重研究人的积极品质,强调人的主体地位、主观幸福感、人的创造力与潜能、公民的责任感、有意义的生活等,这与大学生成长的心理诉求和和谐社会对现代公民的要求高度融合™。对个人而言,每个人自我实现的内部动机会激发人追求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以此深入挖掘自己的内在潜力,进而提升个人素质和生活品质。因此,英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心是挖掘学生积极潜能、激发学生自我活力、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运用积极方式处理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引导他们建构积极快乐的生活方式。
由此可知,英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为目标,不但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而且强调学生内在积极心理潜能的开发,更重要的是高度关注学生长远发展的心理需求和心理技能的传授,充分凸显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是学生在各方相互对话交流中进行积极的自我建构,这正是“以学生为主体”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关键所在。
二、英美高校“以学生为主体”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践
“以学生为主体”的英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深入挖掘学生内在潜力,有效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潜能,重点培养学生长远发展的心理技能,并在具体实践中形成一系列特色鲜明的有效形式:建构健康的校园环境进行生活渗透、发挥学生自身积极力量进行自我教育、通过学生之间的心理互帮互助达成心理自我调节,进而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1.校园生活渗透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具有人数多、分布广和多样化的特点,这需要工作内容体现出生活性、综合性和多样性,从而最大范围地关注具有潜在危机的校园环境和生活事件。英美高校通过建构健康校园环境、转变学生对心理问题的偏见认识以及积极开展多样化活动进行日常生活渗透,让身处宿舍、教室和校园等场所的学生能始终处于一种相对自然、健康的情境之中,尽可能把产生心理危机的问题与事件扼杀在萌芽状态,防范于未然。
第一,优化校园环境。心理的健康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生活环境健康紧密联系,自然要求优化校园的自然环境、心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使之保持环境优美、积极向上和心理适宜。英美高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环境因素的干预方式,主要是通过改变学生周边人的观念来改善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环境,进而预防和减少各种心理问题,这种着眼于长远而非即时效果的做法对学生发展十分有利。诸如,在乔治华盛顿大学,当学生社区反映某学生有心理问题时,除非该生主动进行咨询,否则,心理咨询人员不直接找该学生,而是对这位学生的同学进行相关培训或指导以进行间接干预。为促进学生之间更好地沟通和交流,MIT部分学生宿舍甚至被重新设计。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在每年新生入学前,对所有学生事务工作人员和专业教师进行培训,传授辨识和处理学生心理危机的一些知识和应对方案[4]。由此可知,英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及时了解并有效反馈大学生的多样化需求,积极建构健康校园环境,转变学生群体的不良观念以及塑造良好的心理环境,通过潜移默化的环境作用对具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提前预防或进行积极治疗。
第二,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心理问题。由于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精神疾病之间容易混淆,致使很多学生对其存在误解,进而影响学生积极主动进行心理咨询。为此,英美高校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来转变学生的偏见认识。其一,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心理问题。哈佛大学每年对新生发放的心理健康宣传单上明确写着:“你们当中的某些人可能会精神压抑,但这不是耻辱,耻辱仅仅发生在你认识不到这个问题并且不知道如何去做的时候。”塔夫茨大学同样认为:“如果能使心理健康服务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学生能随时走访,这就是最佳的预防。”[5]可见,它们希望学生积极转变观念,正确看待心理问题,纠正已有偏见,当有心理问题时及时进行咨询和接受治疗。其二,专职心理辅导人员主动走出咨询室、走进学生宿舍,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MIT、康奈尔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均在学生宿舍设立心理咨询服务点,既可以有效传播对心理问题的科学认知,又可以及时防止心理咨询的延误;纽约大学要求心理辅导人员每周到学生宿舍走访一次,哈佛大学学生宿舍的心理健康教师被学生亲切称为“健康家庭教师”[5]。据英国里丁大学的相关数据统计,随着心理咨询中心办公地点远离医疗机构,临时性咨询学生增加了24%,进一步确保心理问题的及时解决A
第三,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生活化、大众化的有效活动形式。诸如,宾夕法尼亚大学学生自发成立“积极的心态"(ActiveMinds)组织,经常播放心理学方面的影片并展开研讨,以更好地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再如,MIT为学生提供24小时诊疗服务的快速反应机制、哈佛大学成立“回响热线”和“共同热线”、耶鲁大学开展网上健康在线等,充分体现出心理健康服务的便捷性、有效性和及时性。
2.自我保健教育
英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全校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工作人员不仅需要具备发现、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更需要帮助学生自己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因此,需要采取多种途径积极引导学生增强自我保健教育和提升心理健康素质能力。
第一,组织各种开放式、参与式研讨活动,调动学生主动性和参与性,让学生在研讨活动中达成自我教育。研讨活动或工作坊(workshop)是一种有效学习方式,一般是以一名在某个领域富有经验的主讲人为核心,10~20右的小团体在主讲人指导下,通过活动、讨论和交流等方式,围绕学生易于出现的某个问题展开讨论,主讲老师指导时融入心理学知识原理和技巧,使参与学生从中体验心理的细微变化,进行自我反思与反馈,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n。诸如,英国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常常在新生入学后提供不同主题的工作坊,目的是帮助他们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剑桥大学心理咨询中心每学期都组织不同专题的研讨活动,在2006—2007学年秋季学期推出的工作坊主要有:时间管理、人际关系、压力放松叱
第二,重视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有助于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矫正,做到预防与发展的有机统一。英美高校通过专题讲座、自助图书馆、在线服务、资料分发等途径传播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遇到心理困惑时能科学、及时地进行查询求助,有效进行自我教育,实现自身健康发展。美国大学普遍设有健康图书馆或健康资料中心,目的是通过提供可靠、及时的健康信息帮助学生学会预防心理问题,积极调整心理状态并作出正确选择'哥伦比亚特区大学、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等高校积极开设全校性选修课程“逆境反弹项目”(BounceBackRetentionProgram),利用积极心理学和复原力的相关原理和方法,帮助学生克服障碍,提高学业成就191。再如,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在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HigherEducationFundingCouncilforEngland)的资助下,编制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手册》,这一做法为其他高校所仿效。在该手册中,不但详细列举了判断一位学生是否患有潜在心理问题的指标,还有指导教师采取应对措施的建议与策略。
3.朋辈心理互助
高校朋辈心理互助可以理解为高校一批志愿从事心理援助工作的学生通过专职心理辅导人员的选拔、培训和督导,在心理辅导基本原则的指导下,通过知识普及、活动组织、信息传递、危机干预等形式对身边同学提供个体帮助和有效行为示范,通过同学之间的积极交往、心理互助和有效辅导,最终实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人们行为发生变化不是因为科学性的事实依据,而是因为最亲近的、最信任的朋辈的主观意见,朋辈的行为变化为其行为变化提供了最有说服力的示范”[12!。朋辈心理互助作为一种非专业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建立学生之间积极人际关系以实现互帮互助、“助人自助”的目的。牛津大学的同学互助训练计划、MIT校园内的“中间联系者”(MedLinks)、斯坦福大学的“同龄人”咨询中心(TheBridgePeerCounselingCenter)都是学生心理互助的典型代表。
诸如,牛津大学的同学互助训练计划,由学校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和各个学院共同组织,包括10次为时3小时的训练,参与者必须保证每次训练都参与,训练内容主要包括参与者帮助其他同学解决心理问题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诸如,怎样成为一个优秀的倾听者,帮助同学更好地适应各种人际关系,协助同学进行决策、处理一些敏感问题等。训练还强调朋辈辅导员要认识到自己能力有限,必要时把心理问题严重的同学转交给专职心理辅导人员[13]。再如,MIT的“中间联系者”选取对象是不同学生群体的代表,学习时间每年至少20小时,学习内容包括心理健康知识掌握、专题活动研讨、实践服务练习等,朋辈辅导员通过发挥健康促进者和联络员的作用,帮助所有学生在MIT健康生活™。由此可知,朋辈辅导员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后,不但乐于分享交流、学以致用、模范表率,而且还提高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即在帮助同学学会自助的同时使自身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充分体现出学生之间积极人际关系和心理互帮互助机制™。
三、借鉴与启示
英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提高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为宗旨,不但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而且还强调学生积极心理潜能的开发,更是高度关注学生长远发展心理技能的培养,并通过一系列特色鲜明的有效形式进行精深实践,成效显著,凸显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因此,对英美高校“以学生为主体”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可以为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一些借鉴。
1.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转变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为主,主要采取医学模式取向,通过帮助学生及时得到心理治疗、指导和服务,使其保持心理健康[14];与之相比,英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采用教育发展模式取向,不仅仅局限于帮助学生保持心理健康,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获得,既包括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心理辅导和服务,也包括学生在以后人生发展阶段能自我处理心理问题的基本心理知识和心理技能的学习,体现出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现实心理需求,更关注学生长远发展所应具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由此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现从注重心理健康知识传授的单一维度向强调心理知识、技能与心理健康教育价值观的多维转变。
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着眼点。英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展提高学生自我认知的各种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使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自我认识和自我反思中不断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以及增强处理心理问题的能力;在付诸实践过程中,又能从学生角度出发,既积极运用正确的心理健康价值观引导学生,又注重校园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实现从传统的心理咨询向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转变、从帮助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向教会学生自我保持心理健康的转变。因此,在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中更应注重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从而使学生具备初步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2.建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浓厚的校园文化环境
英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切实可行的实践途径,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性、关注校园环境的优化、强调学生生活的心理教育,体现全员参与、潜移默化的作用机制,揭示出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方法、技术操作层面的东西,而是渗透、融合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的一种教育理念。由此可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充分体现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校园文化建设等各项工作中。反观我国大多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仍只是由专门心理咨询机构独自负责,与高校内部其他机构联系较少。因此,我们需要积极动员高校各方力量,整合可利用的一切资源,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与其他机构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多维度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使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辅相成,凸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协调性、情境交融性和生活常态化,有利于建构心理健康氛围浓厚的校园环境。
3.确立具有实践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加强学生的心理体验
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英美高校秉承知识、能力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采取校园环境优化、团体研讨活动、朋辈心理互助等具有典型实践导向特征的实践形式。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还需要与之配套的系列课程或活动。因此,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确立具有实践导向的教育模式,加强学生的心理体验。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采用师生互动的教练式教学方式、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积极推行朋辈心理辅导员制度等都是比较有效的方式。只有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并切身体验,才能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之主动、自觉、积极地将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践,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价值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