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中小学心理教育的若干思考

发布时间:2016-02-22 17:27

  心理教育已经成为中小学教育关注的焦点之一。人们对心理教育寄予了极大的希望,期盼着心理教育特别是中小学的心理教育能为年轻一代的成长提供特别的帮助,不仅使他们有健康的心理,能很好适应社会,而且充分发挥他们的心理潜能,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共同利益作出贡献。如何使心理教育满足这种需求,中小学心理教育的实施过程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中小学必须明确中小学心理教育的目标,掌握心理教育的特点和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状态及需要,科学地组织心理教育过程,才能保证心理教育实施的行之有效。

 

  一、中小学心理教育的目标与特点

 

  中小学心理教育是根据学校教育的总目标和学生的发展需要,以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为指导,挖掘人的心理潜能,提升人的心理品质,促进人的心理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心理教育体现了人性的要求,它是人对精神价值和生存意义的追求。它所追求的不仅仅是人的心理健康,更追求人的潜能发挥。心理教育活动一方面受学校教育目标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心理教育的目标和特点的制约,这也是更直接的影响因素。

 

  1.中小学心理教育的目标

 

  中小学心理教育的目标由人的存在性所决定,同时也必然受社会的要求和教育的目的所制约。中小

 

  学心理教育的最高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优化学生的心理生活,为学生追求完满的生活作准备。中小学心理教育旨在提升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1],通过实施心理教育,使学生深刻体验个体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养,提高社会适应力,充分发挥个体的心理潜能,并以此获得个体生存的意义,在活动中积极建构一个令人满意的心理生活世界,从而达到优化学生心理生活的目的。

 

  具体来说,心理教育就是要使学生拥有生活的热情,能正确认识自我,形成客观的自我认识和积极的自我态度,并做到自我悦纳;使学生掌握人际交往技巧,具备建立适宜的人际关系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增强自我调控,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养成乐观、自尊自强,勇于进取的精神。与此同时,还需要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养成求助意识,学会寻求帮助和给予帮助,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各种消极的不利于心理健康的影响;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使他们直面问题,学习新的经验,采取有效的应对行为,尽快摆脱困境,并最终能实现自我调节和自我教育,增进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心理生活质量。

 

  2.中小学心理教育的特点

 

  中小学心理教育作为促进人的心理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它无疑是现代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心理教育又有别于全面发展教育的五育。中小学心理教育的目的是优化学生心理生活,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心理潜能,使学生既能适应社会,又养成具有批判性、创新性、建设性等特点,不仅追求自身的心理健康,还要把追求社会的和谐与健康当做自己的责任。因此,中小学心理教育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性、体验性、活动性。

 

  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小学心理教育始终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性。作为现代教育的一部分,教育的规律、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方针政策对心理教育具有制约作用,不同类型学校教育目标,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发展现实与需要也会制约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心理教育,使人的心理发展不可能超越文化、时代、社会制度、社会规范的影响,最终表现出来的就是人的心理发展反映了社会的要求。这也就决定了心理教育不可能做到价值中立,任何想让心理教育独立于教育之外的努力都是徒劳的。按照社会建构主义的观点,人的心理事实的建构是社会过程的产物,不存在一个超时间、超文化、超历史的人的内在本质,所谓人的内在本质实际上是特定历史时代的认识论建构,是社会建构的产物。个体的态度、行动及价值观等是社会的规则系统的内化,社会规则系统界定了个体思维和行动的所有可能的形式。学生是在与特定环境的互动过程中来建构自己的心理世界和规范个体行为的。因而,中小学心理教育不可能回避价值引导。

 

  心理活动的特性决定了心理教育的体验性特点。所谓体验通常是指带有本体论意义的一种生命活动,它是在个体感受、理解事物的基础上生成意义的过程。对个体而言,体验的过程就是个体心理事实的建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教育具有体验性。中小学心理教育就是通过创建宽松、和谐、合作的环境,让学生不仅能了解自身的特点以及心理、行为技能等知识,更能在活动中去真实感受、理解,充分体验,在体验中建构自己的心理事实,完善心理生活。

 

  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心理教育具有活动性。人的心理发展与其参与现实活动的程度紧密相关,只有通过活动才能把个体置于一定生活空间,实现人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人的心理状态与特点也只有通过活动表现出来。正如列昂节夫所说:心理只能产生于主体的对象性活动,正是主体的外部活动构成了主客体相互联系的中介环节,心理映象就是把主体与对象现实实际联系起来的这些外部过程的产物”[2](Pa))。可见,学生的心理品质的养成与提高,只有在活动中,并通过活动才得以实现。科学地组织各种活动,为学生建构良好的心理生活提供有利的外部资源和与外界相互作用的情境,是中小学心理教育的责任。

 

  二、科学地组织中小学心理教育活动

 

  要促进学生心理的发展,就必须创设一定的外部条件,要保证科学地组织心理教育活动,心理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及从事心理教育的能力是首要条件,其次是要保证心理教育活动的内容是围绕心理教育目标展开的,所采用的途径和方法是有利于实现心理教育目标的。

 

  1.提高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是保证心理教育效果的前提

 

  中小学心理教育的实施,需要有一支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同时也需要全体教师具备一定的心理教育能力,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自觉地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可以说,心理教育的成败直接取决于教师。目前很多中小学心理教育的师资少且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缺失,从事心理教育的教师缺乏必要的职业准备,不能胜任心理教育工作,直接影响了中小学心理教育的效果。查明华等人[3的研究指出,面对学生心理问题时,教师应对策略通常有言语疏导型策略、行为疏导型策略、惩罚约束型策略、拒绝忽视型策略、责任转移型策略、情感关爱型等不同类型,教师所采用的应对策略会直接影响学生心理问题的消除和缓解。就现状而言,教师的心理素养和能力都很难达到学校心理教育的要求。教师心理教育能力亟待提高,教师仅有相关的心理教育理念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及心理发展状态和特点,掌握心理教育的技巧,提高心理教育的能力,才能胜任心理教育工作。

 

  为了提高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我们一方面需要改革教师教育,使心理教育的理论学习成为教师培养的内容之一,重视培养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拓展知识面,熟悉心理教育领域的新思想新观念,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和发展需要,积极思考应对策略,同时,对自身的心理发展水平及状态有较高的敏感性,不断完善自我意识,提高自我修养,使自己享有健康的心理生活。

 

中小学心理教育的若干思考


  2.围绕心理教育的目标确定心理教育的内容

 

  心理教育内容的确定必须遵循正面价值引导的原则,服从心理教育的目标要求。心理教育既不是心理学知识的教学,也不是传统的学科教学,为了达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的目的,中小学心理教育内容应该包括: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识,了解并掌握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其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不同层次学校的学生其年龄特征上存在着差异,中小学心理教育不能一刀切,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确定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教育内容。

 

  小学心理教育的内容重点可以放在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活动,在学习活动中体验知识获得与问题解决的快乐,提高学习的兴趣,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树立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喜欢与同学、老师交往,并在与老师、同学交往过程中体验友情,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成为合群、乐学、自立的人。

 

  初中阶段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帮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改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策略,发展学习能力;了解自己生理发展特点,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意志,抑制冲动行为,用社会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积极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培养耐挫力等。此期的重点应该放在自我意识和人际关系等方面。

 

  高中阶段的心理教育内容主要有:帮助学生适应高中学习环境,发展创造性思维,充分开发学习潜能,在不断克服困难和取得成绩的学习、生活中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在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和社会就业条件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进行职业的选择和准备;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正确对待和异性伙伴的交往,建立对他人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提高承受挫折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高中阶段心理教育的重点应放在人际关系和生活及社会适应方面。

 

  3.善用各种心理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努力开发校本资源

 

  根据心理教育的目标和特点,中小学必须以活动性心理教育课程和心理辅导为基本途径,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来实施心理教育。考虑到地域、学校、环境诸因素的特殊性和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充分开发校本资源,以丰富心理教育的资源。

 

  活动性心理教育课程充分体现了心理教育的特点,活动既为学生提供了与外部资源交互作用的平台,也为学生提供展示其心理状态和特点的场所,因此,活动在学生心理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沈贵鹏[4H人为,活动性心理教育课程更贴近学生的心理世界,更容易体现心理教育的效果,因此,活动课程的设计与运作应该是最基本的心理教育课程模式。中小学心理教育要避免学科教学化、程式化,不能简单地按常规的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心理教育;也不可以只把重点放在解决学生已有的心理困惑上,简单承袭或套用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方法及技术。活动的主题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围绕心理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来选定。活动重在引导学生参与,促进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学生与环境之间的交流与相互作用,让学生亲身经历亲自体验,在交往过程中感受、理解他人和环境,关注自身体验,内化社会规则,从而建构自己的心理世界,并用内化的社会规则指导自己的交往行动。

 

  在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时,还必须考虑个体差异。对于需要特别关照的学生实施个别心理辅导。对于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惑与心理障碍,要正确对待,及时疏导。

 

  此外,中小学心理教育还可以通过学科教学和环境间接渗透的方式进行,尤其是要有意识地控制环境因素,使学生在与外部环境的接触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一方面可以利用现有的校园,打造一个优雅、整洁、文明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通过建设优良人文环境,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人际氛围,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中小学要立足学校的现有资源和条件,大力开发心理教育的校本资源,利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陶冶学生情怀。

 

  总而言之,中小学心理教育必须从心理教育的特点出发,坚持正面价值引导原则,以组织心理教育活动为主,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感受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深刻体验个体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充分发挥个体的心理潜能,在活动中建构一个令人满意的心理生活世界。在对现实能力逐一分析的过程中,复杂问题被简单化、现象化,某些整体的原因反倒被掩盖了。

 

  第三,积极心理治疗的跨文化解释给人以强词夺理之嫌,而且是否具有良好的效果也值得怀疑。这致使积极心理治疗遭到其它治疗学派的指责,而被认为是对现实歪曲理解的非理性方法,是对人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简单放大。

 

  积极心理治疗具有反传统心理治疗的意义,并且试图整合各流派的治疗理论与方法,是推动心理治疗发展的重要力量。积极心理治疗作为治疗技术而言,它对心理学的影响还是很有限的,但其暗合了心理学发展的两大转向。关于积极心理治疗的未来问题是如何将其整合到积极心理学理论中去,这将使得积极心理治疗具有更明确的理论导向。

上一篇:中外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的分析比较

下一篇:中小学心理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