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6-03-21 15:08

  大学生活正是一个从单纯走向繁杂,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裂变时期。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都迅速发展的阶段。每一名新步入大学校园的学生,都曾有过一系列关于大学生活美妙的联想,然而,由于理想与现实的距离,生活环境、学习特点、人际关系等因素的骤变,使许多新生感到迷茫、困惑。笔者对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20022003500多名大二、大三学生的心理状态调查中发现:大一新生从陷入迷茫彷徨走出困境的这段时间,46%的学生需要3个月左右可以完成;43%的学生则需要1年左右的时间,11%的学生需要调整的时间更长。因此,正确认识新生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效的疏导和调适,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人生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本文以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2004级新生为例,通过对其心理适应状况的研究,揭示大学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探索其有效的教育对策。

 

  一、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对象

 

  此次测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参与测试的对象为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2004年入校的560名大学新生。其中,男生396名,女生164名。本次测试涉及9个学院,56个专业的学生,其中文科学生200人,理工科学生360人。

 

  ()测量工具

 

  本调查采用大学生人格健康调查表,简称UPI及自编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学习、生活、人际关系、自我意识等UPI是为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编制的大学生精神卫生、人格健康调查表,其特点是简便易行,便于团体测验;信息量大,筛选有效性高;测验过程不易引起心理抵抗;对施测人员无特殊要求等。该量表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问卷本身,共60个项目其中5203550题是测伪尺度,不计分,其余56个是症状题,包括被测者的身心状况;第三部分是辅助题,了解被测者对自己身心健康评价及主要困扰的问题。UP的评定标准分为三类。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并揭示新生适应问题的原因和表现,笔者在对新生进行UP调查的基础上,自编问卷对这些被测者在自我意识、环境适应、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调查。

 

  二、大学新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分析

 

  大学生人格健康调查(UPI)及自编问卷测试发现,6053%的大学新生属于有明显心理问题和应引起关注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见表1)。大学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集中表现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以及自我意识模糊等方面。

 

  ()理想目标的变化

 

  经过几年的紧张学习和激烈的高考竞争入学后,大学生深感自己己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中学时,学生有很明确的目标,就是努力考上大学。这一目标实现之后,有些新生一下子不知新的目标何在,不知该朝何处努力。跨过了高考这个门槛后,当面对更广阔、复杂的生活时,不但没有从心理和生理上做好迎接更大困难的准备,反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幻想着能轻松度日。调查显示,有658%的学生对未来的学习没有规划,有724%的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劲。没有目标的学生心理上普遍感到没劲,虽然不得不去上课、应付考试,但较为被动,心里迷惘,不充实,久之便深感失落进而导致孤独、自卑、焦虑以及压抑、空虚等心理障碍。

 

  ()学习方法的不适应

 

  大学新生普遍碰到的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就是学习方法的不适应。中学的学习是以传统的课堂灌输为主,学习活动全由老师安排;而在大学,老师的督促少了,学生自己可支配的时间多了,课堂教学快了,一节课要讲十几页甚至几十页,据调查,有78.2%的学生不知道在大学里怎样学习,有的新生听课抓不住重点,虽然努力,但成绩总是不能提高;64.%的学生认为大学学习压力小了,不会安排在课余时间学习;658%的学生学习根本没有计划,所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造成学生心理上的不适应,甚至心理障碍。

 

  三生活依赖到生活自理的转化

 

  许多新生是家庭的小皇帝,再加上高中生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学习上,生活上的绝大多数事情都是由父母包办。进入大学,生活环境有了很大改变,许多生活上的事情都要自己去面对和处理。在对生活自理能力的调查中,有357%的学生因不会照顾自己而生病,有629%的学生对花钱无的困难而烦恼。不少初次远离家庭、己习惯于别人照顾的大学新生,面对独立的生活,往往会出现无所适从的失落感,处于莫明的烦恼之中,有的甚至为自己的无能而自暴自弃、暗自悲伤。

 

  ()人际关系由简单到复杂的转变

 

  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相处会有那么多不如意,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当代大学生在高中期间与社会接触不多,进入大学后,人际关系问题几乎成了他们最大的问题。在对同学关系的调查中,728%的学生觉得大家不理解自己,有69.4%的学生觉得同学之间关系肤浅,有645%的学生感到孤独,有47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班集体不团结;在师生关系的调查中,有732%的学生觉得师生关系淡漠,有61.7%的学生不愿意接近老师。一方面,渴望友情,渴望理解与同情,希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不能正确认识交往和缺乏交往的技巧,又使他们陷入交往的误区。正是由于这种高期望值与低成果造成心理上的巨大落差,使得人际失调、嫉妒、自卑、社交恐惧等问题纷至沓来;于是,高傲、自卑、孤独、无聊、无望、恐惧等心理体验频频光顾。久而久之,形成忧郁症、交际恐慌症等心理疾病。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

 

  ()自我意识的矛盾与混乱

 

  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的一个特殊方面,按其内容来说,是一个人对自己本身的意识。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78.%的大学新生对自己的现状感到不满73.5%的学生对如何发挥自己的优点和克服缺点感到迷茫;659%的学生觉得自己不如他人优秀,感到自卑。考入大学的新生,大多数是中学时的学习干部及尖子,使他们有一种明显的优越感他们当然想在大学保持这种自我同一性;然而,大学毕竟是强手如林、人才荟萃的新环境,有些人会发现过去的我不复存在了,而一旦当这些理想我的目标受挫,只留下一个理想幻灭的现实我时,就会产生失望、羞愧和痛苦的消极体验,感到自卑、气馁而对自我丧失信心。

 

  三、心理教育对策研究

 

  大学生活正是一个从单纯走向繁杂,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裂变时期。正确认识新生的心理问题,有的放矢地做好教育和管理工作,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佳的心理状况适应新的大学生活,不仅有利于他们在大学期间的学习与成才,而且将对他们今后的职业道路产生深远影响。

 

  ()加强人生观教育,重树理想目标

 

  目标追求的重构是新生学习动力的源泉,要注价值观、世界观教育,帮助新生构建新的理想目标体系;让他们懂得上大学的目标是长知识、练能力和学做人,要引导新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现有资源,主动培养自己的兴趣和兴奋点,激发自身潜力;要有意识地将他们的人生需求向更高层次引导,激励他们确立崇高远大的人生理想和坚定不移的信念,激发学习和成才动力。

 

  ()开展预防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新生自我调适能力

 

  新生入学以后,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做到对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和预防,以及对心理危机的早期觉察和干预。传统的心理辅导侧重矫治,是一种消极的方法。应当看到,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还只是对个别问题的抉择困难。预防性原则目的是防患于未然因此,在新生入学后,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如学习辅导、生活辅导、人际关系辅导、青春期辅导、挫折教育等,预先告知他们将面临的各种变化,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并提供有效的心理适应方法,提高大学新生的自我调适能力。发展性原则的重点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成功的经历,发展学生的潜能。新生入学时,许多人对自我都抱着较高的评价和期望。而进校后,由于环境的改变,要鼓励他们对自我重新定位,了解自我,悦纳自我,进而发展自我的潜能。

 

  三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帮助新生健康成长新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教育环境,离不开全体教师的力量。这一环境来自于学校全体教职工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高度共识。如果说全校参与辅导还是一个比较遥远的话题,那么全校可以先一起努力,营造一个乐观、积极向上、尊重、友善、宽容、朝气蓬勃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首先要对全校的学生工作教师进行心理辅导课程培训。其次,可通过校报、校刊、广播站等舆论宣传的作用,营造一种积极向上、团结奋进、刻苦学习、朝气蓬勃的教育氛围,加强校园文化的导向作用、调适作用和凝聚作用。

 

  ()拓展交流平台,提高心理咨询工作水平针对大学新生存在的心理疾患,除在高校内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外,还应当开设心理咨询门诊,及时纠正各种心理疾病。建设学生网上咨询、交流与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平台。建立辅导员定期培训与交流制度。加强对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増强辅导员鉴别心理危机能力和与问题学生交往沟通能力,有助于辅导员及时了解大学生心理和生活动态,摸准他们的心理症结,排除他们的心理隐患,做到防患于未然。

 

  ()朋辈力量的发挥

 

  对大学新生而言,朋友的力量是非常重要的。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心理协会高年级学生的积极作用,通过老带新的方式,多与大一新生交流、沟通,在经验上给予帮助和关怀;使其顺利渡过新生这一特殊而又重要的时期。

上一篇:市场经济文化的矛盾与心理教育的文化功能

下一篇:在毕业班就业指导课中加强心理教育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