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学校心理教育作用机制的分析与建构

发布时间:2016-03-21 15:48

  心理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高受教育者的心理机能、促进受教育者心理发展的活动。其核心是提升受教育者的心理机能,其形式是培育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其表现是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而作为影响心理发展的最重要的外部条件,心理教育需要通过受教育者心理的选择与内化才能渗透到其心理结构之中,从而达到提升心理机能水平、优化心理机能结构、促进心理发展的目的。因此,研究和掌握心理教育的作用机制,可以更进一步提高学校心理教育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提高学校心理教育的效果。本文试图以现代西方学习理论和心理咨询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现代学习理论发展的纵向分析和几种有代表性的心理咨询理论的横向分析,找出其发挥作用的共同心理因素,并以此构建起学校心理教育作用机制的结构模型。

 

  一、心理教育作用机制的要素分析

 

  学习理论与心理咨询理论是心理教育的重要理论来源,因为心理教育承担着塑造和矫正心理素质的任务,前者在于使受教育者通过学习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发展,而后者则在于矫正受教育者已形成的不良心理素质,同样为了促进心理发展。

 

  1.西方学习理论的发展与学校心理教育的作用机制。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作为教育心理学的开创者,为学习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同时也奠定了学习理论发展的基础。早期学习理论的演进主要表现为两大对立的理论派别,一是行为主义的学习论,另一个是认知主义的学习论,两者相互对立,构成了学习理论演进的脉络。也可以说,自从桑代克的第一个学习理论提出之日起,近100年的时间里,心理学家对学习进行探索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

 

  由桑代克构建起的以刺激一反应为核心的学习的联结论,经过斯金纳等行为主义者的拓展与深化,使行为主义统治学习理论的研究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应该说,上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行为主义在学习理论的研究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作为一个划时代的人物,桑代克首次用实验而不是思辨的方法来研究学习问题,这是学习理论的一大超越,也为后继学习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基本的范式;而华生、斯金纳等人的研究,则使研究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变得更系统、更全面,为有效地控制和塑造人类行为提供了客观依据,并在社会和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他们将人的心理等同于外在的行为,认为学习就是行为变化的过程,完全抛弃学习的认知过程的研究,同时也抹煞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心理机制的角度而言,主要强调行为的作用。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重视刺激、反应以及强化等的安排和联结,尤其重视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在行为,至于学生在学习时,会发生什么样的内在变化?个体如何认识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刺激与反应之间如何联结?为什么某些学习一经尝试便能保持得相当持久,有些学习的内容虽然不断重复却极易忘记?对于这些问题,教育心理学家们难以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给以圆满的解答,面对这些问题的挑战,一些心理学家开始转向寻找认知因素在学习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这并不表明由此开始低估或轻视行为学习的功能,而是不再企图以简单的条件反射原则来解释所有的学习过程,同时也希望能够重新唤起人们对影响学习但又无法直接看到的认知因素的重视。在这里,以理解、思考、推理、演绎、归纳、领悟等内在认知活动解释较复杂的行为改变,就称之为认知学习。认知学习或者说是学习的认知理论,作为西方学习理论的另一大流派,是在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相抗衡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该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不只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简单联结,在刺激与反应之间还有一个中介因素在起作用,就是认知因素。把学习看作是有认知因素在其中起作用的过程,最早形成理论的是格式塔的顿悟论,从上世纪5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布鲁纳、奥苏伯尔等一批认知心理学家的大量创造性的工作,使学习理论的研究自桑代克之后又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他们认为,学习就是面对当前的问题情境,在内心经过积极组织,从而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调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是以意识为中介的,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因此,使认知主义在学习理论的研究中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从心理机制的角度而言,主要强调认知的重要性。

 

  在两大学习理论流派之后,现代西方学习理论的新发展则主要体现为带有认知心理学特点的信息加工学习论及代表心理学新思潮的人本主义学习论。从60年代开始,当代认知心理学的风暴开始席卷心理学的各个领域,它吸取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计算机科学等的研究成果,坚持对人的认知过程进行严格的实验研究,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人的认知过程,无疑将进一步深化学习理论的研究,其代表为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加涅从两大学习理论流派中汲取合理的成分,一方面承认行为的基本单位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另一方面又着重探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一认知活动,并且在1970年之后,运用现代信息论的观点和方法,通过大量研究,建立起了信息加工的学习理论,这一理论关注的是学习者如何以认知模式选择和处理信息并做出适当的反应,偏重信息的选择、记忆和操作以解决问题,重视个人的认知过程,同时又将其与行为结合在一起。从心理机制的角度而言,信息加工学习论更强调行为与认知的重要性。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心理学的重要学派,其代表人物为卡尔。罗杰斯。它一方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看作是动物或机器,不重视人类本身的特征;另一方面也批评认知心理学虽然重视人类的认知结构,却忽视了人类情感、价值、态度等方面对学习的影响。认为心理学应该探讨完整的人,而不是把人的各个侧面(如行为表现、认知过程、情绪等)割裂开来加以分析,强调人的情感与价值,强调人有发展的潜能,而且有发挥潜能的内在倾向即自我实现的倾向,由此掀起了心理学领域内的一场深刻的革命,代表着未来心理学发展的新走向。人本主义学习论使我们进一步看到,学生不仅是一个信息加工者,同样也是一个充满需要、富于潜能、具有社会品质的完整的人,使学习理论的研究更切合人类的实际。从心理机制的角度而言,人本主义学习论更强调情绪的作用。

 

  学习理论的发展过程预示着未来学习理论的研究将出现认知心理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融合。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为学习理论的研究提供了连贯而统一的理论与观点,建立起当代信息加工学习论的基本架构,使我们认识到认知是一个积极的信息加工的过程,学习包含了信息的选择、加工和贮存在内的复杂过程,为我们勾画出了学习在脑内活动的概貌;人本主义学习论的发展,又为我们拓宽了学习理论研究的外延,使我们认识到单纯重视认知过程是不够的,不能忽视人类情感、价值、态度等方面对学习的影响,学习是人格的发展,人类的情感因素、动机因素、人际的交往与沟通、学习者自身的需要等都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1](.46)由此也揭示出应当将认知心理学的分析观与人本主义的整体观相结合,将行为、认知与情感相融合来共同构建学习的内在心理机制。学校心理教育作为一种外在的刺激,也同样需要通过学生的内在学习心理机制发挥作用,所以,从学习理论的角度可以看出,行为、认知与情感是学校心理教育作用机制的构成要素。

 

  2.心理咨询理论的发展与学校心理教育的作用机制。心理分析理论是最早发展起来的咨询理论,其后许多新的心理咨询理论都是在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心理分析理论的延伸、修正或对立。过去各学派之间争论激烈,各自强调自己的理论观点与方法,否认和排斥其它学派的理论观点与方法。近年来,心理咨询工作者开始认识到,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和方法适用于所有来访者的所有问题,开始出现许多理论与方法兼容并蓄的整合倾向。这种倾向的出现,证明在各种不同的咨询理论与方法的背后隐藏着某些共同的东西,即心理咨询之所以能够有效发挥作用,是因为不同咨询理论与方法中存在着共同的心理机制一来访者认知的改变、情绪的调整及行为的矫正心理咨询就是要帮助来访者澄清认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或引导来访者认清自己在认识上的偏差,改变其错误的认识,同时促进来访者的情绪情感向健康的、积极的方向变化,改变或矫正他们的一些与外界不相适应的行为,养成新的良好的适应性行为习惯。

 

  在心理咨询理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心理分析咨询理论、行为主义咨询理论和认知咨询理论。通过对这些咨询理论的分析,我们同样可以发现其发挥作用的心理要素。

 

  心理分析理论亦称精神分析理论,主要是把来访者所不知晓的症状产生的真正原因和意义,通过挖掘潜意识的心理过程将其召回到意识范围内,使来访者真正了解症状的真实意义,便可使症状消失。这种转变工作就是心理分析咨询。也就是说,通过挖掘来访者潜意识中的心理矛盾和冲突,找到致病的症结,并把它们带到意识领域中来,使来访者对此有所领悟,在现实原则的指导下得以纠正和消除,从而建立良好、健康的心理结构,达到心理健康。

 

  弗洛伊德认为,形成神经症状的根源是被压抑到无意识中未能得到解决的欲望,它们是来访者早年形成的症结。而通过心理分析,来访者能够真正意识到并在感情上体验到这是幼年期形成的病根,现在看来已经没有意义了。来访者能够洞察到以前意识不到的致病原因,症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这种洞察叫做领悟。用心理分析的方法使来访者达到真正的领悟,就是心理分析咨询理论的基本原理。由此不难看出,心理分析咨询理论的咨询目标是使潜意识意识化、使潜意识冲突表面化,从而帮助来访者重新认识自己或重建人格,主要工作是帮助来访者对自己症状的无意识动机产生领悟,而领悟要以移情为手段,以使来访者能将他们的情感投射到咨询者身上,领悟产生之后,焦虑与症状就会随之消失,并导致来访者的行为趋于正常。其中,领悟是认知的改变,移情是情绪变化,结果是行为的正常。

学校心理教育作用机制的分析与建构

 

  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被誉为心理咨询领域第二势力的行为主义咨询理论后来居上,占据主导地位。行为主义咨询理论是用行为主义理论来解释心理健康和心理问题的。行为主义在研究和解释人的本性时,着重于人的外在行为,即人由于其一定的行为方式受到奖励或强化而养成的行为(包括正常的、健康的行为和异常的、变态的行为)行为主义咨询理论的基本假定为:异常行为习惯同正常行为一样,都是学习的结果,既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改变或消除。作为与心理分析咨询理论相对立的一种咨询理论,它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从实验中发展而来的。认为心理问题是不适应的条件反射造成的,是错误学习的证据,因此把咨询的着重点放在直接消除或纠正适应不良或异常行为上,不去研究、分析行为的内在动机,只以特殊的行为为目标,并通过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模仿学习等行为转变技术予以改变。

 

  行为主义咨询理论不关心内部变化(认知上的改变、情绪的调整等)只强调外显行为的变化(行为的矫正),其主要目标是消除不良行为,并代之以更有效能的行为。但不关心并不表明没有内在变化,只是强调的侧重点不同。人本主义咨询理论被视为继心理分析咨询理论、行为主义咨询理论之后心理咨询理论的第三种势力。它反对精神分析学派对无意识的意义和作用的过分夸大,也反对行为主义学派用条件反射和学习过程中的强化作用来解释人的行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识到,精神分析学对人的研究是建立在对精神病患者的研究基础上,忽视了健康人的积极的心理品质和特征;而行为主义则建立在动物行为的研究基础上,注意人的外部行为倾向,把人降为小白鼠水平,忽视人的内部心理作用。他们指出,对畸形的、发育不全的、不成熟的和不健康的人进行研究,只能产生残缺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研究应关心人的价值和尊严。应以研究个性的积极面代替研究个性的消极面(或心理疾病)使心理学成为健康个性的心理学。

 

  人本主义咨询理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好的,不应当对人性采取悲观消极的看法,而应采取积极态度。人是有理性的,在适合的环境下,会努力朝向潜能充分发展的方向前进。因此,应当注重提供良好的咨询气氛,给来访者以真诚、无条件的尊重和准确共情,就能够调动起来访者自身的潜力,开放迈向自我实现的境地,人可以独立自主、自我引导自己的生活,无须凭借心理分析和行为指导即可有效地解决自己的问题,咨询的中心应是最大限度发掘来访者自身的潜能和积极能动作用,依靠自己的努力来解决心理问题。咨询的基本目标是为来访者提供一个安全与信任的气氛,在这个氛围中,来访者能够利用咨询关系进行自我探索,能以更开放、更自信与更积极的愿望进行咨询。具体目标主要在于使来访者能够做到:对经验开放,抛掉自己的假面具,面对真实的现实,不加歪曲地对待自己的自我世界;信任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能够形成自身内在的评价标准;自愿把自己看做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咨询愿望能贯穿于咨询过程之中。所以,人本主义的咨询目标的最主要目的就是帮助来访者改变其不正确的自我概念,改变其对待自己的方式。具体表现为:减少内在冲突,增强自我整合与自尊,对生活方式感到满意及变成一个充分起作用的人。这些目标的实现往往有赖于次级目标的获得,如改变自我结构,对情绪经验开放。衡量目标的价值标准依赖于一个人机体经验的道德权威,而不是外界更高的权力、社会或父母。

 

  人本主义咨询理论认为,心理咨询就是咨询者与来访者之间建立一种适当的关系,因此非常重视来访者与咨询者之间心理气氛的建立,认为咨询的成功并非依赖咨询者技巧的高低,而依赖于咨询者是否具有某种态度。在这样一种心理气氛中,鼓励来访者情感的自由表现,促进对方自由表达自己。此时,咨询者深入来访者的内心深处,注意发现对方影射或暗含的情感,如矛盾、敌意或不适应的情感,以接受的态度加以处理或予以澄清,使来访者对此有更明确的认识。当来访者否定的情感充分暴露出之后,模糊的、试探性的、肯定的情感不断萌生出现,在这个过程中,让来访者重新考察和评价自己,并学会接受真实的自我。由于个体对于自我的重新认识和领悟,导致了某种积极的、尝试性的行动,由此达到咨询效果的产生。即在情感改变的基础上,形成认知的改变,而认知的改变又将导致行为的变化。

 

  认知咨询理论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咨询的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艾里斯(-lis)贝克()和麦生堡(nhaum)等人。50年代中期,艾里斯创造了理性情绪法,70年代以后,由于贝克对抑郁症的认知歪曲和认知咨询的研究与麦生堡创造了自我指导训练方法,认知咨询理论取得了迅速发展。认知咨询理论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会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来访者不良认知,从而减轻或消除其情绪问题和非适应性行为的一类咨询方法的统称。它不同于心理分析咨询理论和行为主义咨询理论,没有同出一源的理论,缺乏统一的理论框架,但其基本观点大致相同,都认为可以通过调节认知过程来达到减轻或消除情绪问题和非适应性行为的目的。

 

  每个人都会因对自己、他人、事物有不同的认识而产生不同的心理变化。认知是刺激与反应的中介,反应并不是刺激的直接后果,而是由认知而引起的。存在于刺激与反应间的认知是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刺激通过感觉器官而成为感觉材料,经过贮存的过去经验和人格结构的折射,加上思维过程为感觉材料赋予意义,由此构成一个知觉过程;通过这一知觉过程,个体可对过去事件作出评价,对当前事件加以解释,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作出预期:这些评价、解释和预期激活了情绪系统和运动系统,产生各种情绪和行为。如果认知发生错误,就可能导致错误观念,继而产生不适应的行为与情绪。认知重建法强调,一个人的心理问题常常是受其错误的、扭曲的认知影响而产生的,与其说是某种事件引起了心理问题,不如说是因为自己的认知偏差而产生了心理问题,因此,心理咨询的重心在于改变或修正扭曲的认知,而不是重点改变适应不良的行为。正如贝克所言: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因此,行为疗法不如认知疗法。

 

  在认知咨询理论中,咨询者的中心任务是教给来访者一些自我了解与改变的方法,指导来访者找出自己认知上的错误,帮助来访者更好地认识自己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从而恰当地处理和解决自己的心理困扰;同时,咨询者还要鼓励来访者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应用新的应对技巧,以有利于强化新认知。当来访者开始了解自己的扭曲认知时,他们就能够积极地改变自我挫败的情绪与行为,并代之以理性的认知。认知咨询理论的主要目标是帮助来访者找出他头脑中不现实的、不合理的错误、扭曲的观念,并帮助他建立较为现实的认识问题的思维方法,减少扭曲的认知所造成的情绪及行为的不良后果,不仅要帮助来访者消除已有的症状,同时也帮助他尽可能地减少产生情绪及行为问题的倾向性,因此是认知、情绪和行为共同变化的结果。

 

  综上所述,尽管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方法各异,但其发挥作用的心理机制却是共同的,虽然不同的咨询理论各有所侧重,如行为主义咨询理论强调行为的改变,认知咨询理论强调认知的改变,而心理分析和人本主义咨询理论则更注重情绪情感的变化,但同时在每一种咨询理论中,我们也可以或明或暗地看到三者间的综合作用,因此可以说心理咨询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是认知、情绪、行为三者的统一,而认知、情绪、行为同样是学校心理教育作用机制的构成要素。

 

  二、心理教育作用机制的结构分析

 

  认知、情绪、行为是学校心理教育作用机制的构成要素,而三者如何与学校心理教育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使学校心理教育发挥作用呢?

 

  我们认为,学校心理教育的作用机制应当是学生借助已有经验和认知结构,在调控系统(包括认知调控和情绪调控)的作用下,对心理教育的内容进行主动的认知信息加工,从而导致行为变化的过程。这一观点表明:

 

  1.学校心理教育的心理作用机制由两大系统组成,即认知系统与调控系统。学生获取知识的内部信息加工的运作过程主要在认知系统内进行,调控系统的作用是使学生对认知过程的计划、监察调节和控制,既有认知这一调控过程,又有情意调控,涉及学生的元认知、动机、情绪、意志、人格特征等多方面内容。两大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2.学生对学校心理教育内容的接受是对已有认知结构的同化与顺应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借助于知识的传递进行的,但这一传递过程不是知识经验的一种单一、单向传递,其中,学生头脑中的现有知识经验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在信息的输入、贮存和提取的全过程中,有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蕴含其中,同时,也包含着认知结构的双向、动态的相互作用。

 

  3.学校心理教育内容的接受是一个心理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并不是对输入信息的被动记录,而是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知识是不能传递的,它只能由学生主动去建构,学生根据自己的原有知识对新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因为每个人都会运用自己的已有知识去建构新信息,因此也使新知识的获得带上个人化的特点。

 

  来自环境的新信息(学校心理教育的具体内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此时学生会在调控系统的引导下,动用长时记忆中的己有经验和认知方式去主动对新信息进行选择性注意。通过选择性知觉获得符合自己需要的感觉信息,并将其放入短时记忆中。然后借助调控系统的参与,主动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与当前感觉信息相关的己有信息,以尝试去理解和建构新信息的意义。若建构不成功,难以理解新信息的意义,还需要回到感觉信息阶段,重新尝试;如果建构成功,则达到了对新信息意义的理解,此时就可以将建构生成的新信息的意义储存到长时记忆的认知结构中,完成对新知识的获得,达到了对信息的编码和储存,完成认知的改变与优化。在信息的提取阶段,既可将上述短时记忆中生成的新信息的意义直接作用于行为系统,通过学习者的行为反应作用于外部环境,也可从长时记忆中提取相关信息,到短时记忆进行加工后重新达到意义理解,再作用于行为系统。长时记忆中的部分信息也可直接作用于行为系统,从而直接作用于外部环境,这一阶段也同样离不开调控系统的参与。

 

  从流程图可以看出,新信息的输入和行为的输出是模式的两端。如何安排学校心理教育的内容,如何对行为予以强化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重点关注的内容。中间部分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所关注的认知因素的内容,具体包括认知系统和调控系统,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认知系统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它包括完成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等,是一个建构信息的意义、新旧知识不断整合的过程。调控系统包括认知调控和情绪调控,前者是指向认知过程的调控系统,也称元认知调控,后者是指向学习者自身的调控系统,也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极为关注的内容。通过调控系统的参与,信息意义的建构、认知发展也成为一个主动的过程,这便体现了人在信息加工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上一篇:学校心理教育概念的理解与阐释

下一篇:导心教学法的心理教育理念与实践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