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心理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理性思考

发布时间:2016-03-21 16:06

  新的历史条件下,官兵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某些困惑或障碍,已日益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目前,越来越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意识到,应把心理教育纳人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中来。但怎样界定心理教育的范畴,目前还缺乏权威的统一说法。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界往往将心理教育局限于政治态度、道德品质之外较低层次的心理活动范围内。本文即以这样的理解作为研究的前提。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关系的两种认识偏向

 

  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在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中已逐渐被认同,因为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不仅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而且影响广大官兵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但在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两者的关系上,仍存在着以下两种认识偏向。

 

  心理问题政治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些人常常把心理问题当成政治问题来对待,致使心理教育未能受到应有重视,其主要原因是:(1)改革开放以前20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生活水平提高不快,人们的注意力放在温饱问题上,心理问题没有进人视野范围之内。这在不发达地区尤其明显。(2)受政治挂帅思想的影响,把人们的一切心理问题都看做是思想觉悟的高低、思想品质的好坏,不能正确认识、对待心理问题。(3)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大潮中,容易把人们的需要、目的和动机都简单地看成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忽视社会变革对人们内心世界带来的震荡和不安。(4)在人的素质上只重视政治觉悟、知识水平和身体健康,忽视了人们心理素质的提高一句话,就是用思想政治教育完全代替心理指导,把心理问题归结为思想品德问题,把心理疾病同思想认识上的错误划等号。这种认识偏向,必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面对一些官兵的心理问题时束手无策。

 

  2.政治问题心理化。有些人片面夸大心理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似乎心理教育可以代替思想政治工作。这是由于随着心理教育热的不断升温,一些人认为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已经过时,提出心理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崭新道路",是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一种新形式,由此把官兵的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等同起来,主张用心理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这就必然导致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的削弱。

 

  上述有关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关系的两种认识偏向,不利于全面提高官兵的素质,促进官兵的健康成长,必须在理论上加以纠正。

 

  二、关于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性

 

  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从本质上讲具有一致性。从德育学的角度看,德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就我国而言,古代德育一直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而且古代思想家很早就已不自觉地涉足心理学问题。比如,我国古代儒家的经典之作《大学》在论及如何进行个人修养这样一个德育问题时,提出: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这种正心诚意的修养方法,用现代的科学术语来说,就是调整自身的心理状态。又比如,从我国历代武德人格的标准、戒律来看,始终坚持了将个性心理品质不怒勿骄等作为武德和戒律的重要内容。如果说,在我国古代,德育思想和心理学思想还处于彼此交融的状态,那么到近现代,当德育学和心理学都已发展成为独立的科学以后,二者的相关性就更为明显了。早在1986年全国六所院校教育系编写的《德育学》一书中就指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的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这对于德育学研究人的品德的心理基础,为德育提供心理依据,提高德育功能是不可少的。所以德育学要吸取心理学研究成果,为我所用。”11990年杨德广著《大学德育论》一书中又明确提出:大德育的概念,……包括政治品德、思想品德、伦理道德、个性心理品质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在国外,德育学也一直注意心理问题。如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所著的《教育学》中专列了一章论述心理的训育,阐述如何在德育过程中进行认识、感觉、想像、记忆、注意等方面的培育。当代美国的德育学也继承了西方德育中注意心理因素的传统。美军德育实践中广泛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服务,正说明了这个问题,:,从西方心理学发展史看,心理学家们从来都是关心德育问题的。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他在1930年出版了《儿童的道德判断》一书,对以后西方儿童品德发展研究具有重大启发意义。80年代以后,在我国出现了教育心理学的一个年轻分支德育心理学,由裘克人教授主编的《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在把心理教育与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方面作了有益尝试。总之,无论是在外国还是在我国,品德的产生和发展问题一直为从事心理研究的学者们所关注,特别是教育心理学出现以后,更有许多心理学家专门致力于品德发展的研究,从而使心理学与德育学的相互渗透和关联更加紧密。

 

  以上从学理上论证了德育学与心理学之相关性,证明了心理学与德育学这两门独立学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历史规律,为我们正确认识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必然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

 

  三、关于心理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战争年代,大敌当前,敌我矛盾突出,在军队思想政治工作中强调进行阶级教育、提高政治觉悟,其他的矛盾都退居次要地位,这是很自然的。但在社会主义时期,我国的阶级矛盾已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在处理经常的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中,如果忽视人们的道德与心理状态,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寸步难行。从这些年部队发生的事故原因中可以看出,其中绝大多数是道德品质不良和心理有缺陷引起的。而心理素质的缺陷,不能不引起我i门对心理教育问题的重视与研究。

 

心理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理性思考


  从心理现象的共性分析,无论政治态度与道德品质,在它们的形成发展中,都离不开认识、情绪和意志的心理过程。有的心理学家将这个过程称为心理的形式,任何思想政治教育都不能离开这一形式,并受心理形式规律的制约。如你要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或共产主义道德,要使教育对象认识深刻、感情共鸣、意志坚定,就必须遵循这方面的心理发展规律。战争年代搞忆苦思甜取得很大成功,这也是我军依靠群众的智慧,正确适应和运用广大官兵心理活动规律的结果。在相对和平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变化了,要求有新的形式与之相适应,这也是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照套过去的路子,需要有新的创造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少部队已将心理教育纳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做法,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是富有生命力的。

 

  从心理现象的个性分析,目前需要加强心理教育的理由更加充分。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当代军人的经历、兴趣、志向趋于多样化,而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引起的如家属下岗等社会问题,更使军人面临心理承受力的考验。现在,人们都已认识到,政治觉悟、道德素养不能代替心理修养。战争中依靠群威群胆,尚能掩盖军人个体的某些心理素质的不足,而在和平时期的日常生活中,个性心理的差异表现得更加明显,成为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不认真对待的课题。从这些年部队运用心理学知识于政治工作实践的经验看,不少基层政工干部根据军人气质、能力、性格的

 

  差异,因材施教;根据后进战士的心理特点,改进转化工作;研究分析各类犯罪人员的心理演变过程,做好预防工作,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事实证明,新时期的政工干部,在提高政治水平和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同时,如能更好地掌握心理学知识,具备对军人进行心理指导的能力,并将思想政治工作的这几种本领融为一体,必将大大提高政治工作的整体水平,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的新要求。

 

  当然,提出将心理教育纳人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并不是要取消心理教育的独立作用,而是为了纠正把政治品质、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品质的培育截然分开的状况,把心理培育工程做得更好。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原本就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方面。尤其是在教育人这一问题上,要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就不能缺少远大的目标、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的形成也必须建立在心理素质的基础上。将心理素质纳人到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的体系中,有助于对新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实践证明,二者是相互补充的整体,具有不可分离性。将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既可以提高心理素质培育的效果,又可以提高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培育的效果,确实是事半功倍。

上一篇:导心教学法的心理教育理念与实践智慧

下一篇: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