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及其教育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6-03-23 14:46

  随着网络技术曰新月异的发展,人类社会真正进入了网络全球化时代。一方面,网络已被视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国家综合实力的关键因素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另一方面,虚虚实实的网络世界象一场深入持久的革命,给当代大学生的观念、心理、行为带来了持续的震荡,引发当代大学生的诸多心理障碍。新形势下如何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网络心理,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回避且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

 

  一、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的内涵及其表现

 

  1.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的内涵

 

  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是指大学生没有_定的理由,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国际互联网上持续聊天、浏览,以致损害身体健康。网络心理障碍早期,大学生会感受到上网的乐趣,上网时间不断延长,出现记忆力下降。开始是精神上的依赖、渴望上网冲浪、玩游戏;继而很容易出现躯体症状,如兴趣丧失、情绪低落、焦躁不安、思维迟缓、疲乏无力和精力不济,在生活中出现各种行为异常、心理障碍、人格障碍、交感神经功能部分失调;晚期则出现与生理因素无关的体重减轻、樵悴和精神运动性迟钝且易激动。旦停止上网,就出现急性戒断综合征,甚至有可能采取自残或自杀手段,危害健康。

 

  2.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的表现

 

  互联网是一柄双韧剑,给大学生的学习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使大学生产生了各种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健康成长。当前,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的通常表现有:网络自卑、网络孤独、网络厌学、网络人格扭曲和网瘾综合症等五种类型。

 

  网络自卑。由于大学生过度沉迷于网络,疏于参与集体活动和实践锻炼而导致与周围世界相疏离,进而产生某种生理和心理上的失衡而引起的轻视自我的态度体验。它易产生一种压抑孤独的情感,易使人遭受挫折,严重地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虚拟世界使大学生感官丧失、思维凝固,使他们对自己的不足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异常敏感,总是怀疑、担心别人在议论自己,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处于不利地位。由于长期和网络打交道,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用语言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机会大大减少,因此很多学生在回到现实生活中时再与他人进行交往时往往显得笨拙,不善言辞,交际能力退化。严重的自卑感使大学生产生抑郁、回避交往、自我封闭和悲观厌世等心理障碍。为了保护自己的自尊心,他们会把自己禁锢起来,形成闭锁人格,给学习和生活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

 

  网络孤独。网络孤独是由于大学生亲近网络、疏于人际交往而产生的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或体验,常伴有寂寞、孤立、无助、郁闷等不良情绪反应和难耐的精神失落感。这一现象的出现与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其所处环境有关。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年华的黄金时期,他们心理发育的成熟使他们迫切需要朋友等多种社会人际关系及情感来满足心理和生理的需要,然而由于他们痴迷网络的闭锁性心理的影响使他们的人际交往受到心理自我保护的干预,往往给自己设置与周围正常交往的心理屏障。网络虚拟世界使他们缺乏或减少与现实生活接触交往的机会,降低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产生逃避现实的心理与行为,使自己趋于孤立,进而产生焦虑、孤僻、冷漠等心理障碍。同时,痴迷网络间接使大学生遭遇现代社会激烈竞争的压力、新的学习课程压力、考试和学习等诸多压力,这些也使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寻求与建立受到阻碍,影响了他们对于人际、情感需要的满足,从而引发网络孤独感。

 

  网络厌学。由于互联网络的外在显现是只有结果而无过程,因此根本不用经过人大脑的思考只要点击便会获得结果。大学生长时间沉迷于网络便使大脑的思维能力受到抑制,导致思维迟缓、思维中断和思维内容空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健康发展。具体表现为:对学习无兴趣;上课注意力分散,不认真听讲;思维迟缓、情绪消极;作业拖拉马虎、敷衍了事,学习效率低下;考试错误率高:学习不主动等。实际上,大学的学习环境和高中相比,无论是从管理方式、教学方式,还是学习内容、学习条件都发生了较大变化,需要大学生更多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需要大学生学会独立地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这无疑对大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的过程。面对网络,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够很快地调整自己的心态,积极地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但部分大学生面对网络虚拟世界带来的挫折,不能很好地调整自我,缺乏独立性,陷入网络厌学的焦虑之中,影响了自己的发展。

 

  网络人格扭曲。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是_个信息的垃圾场。英国普利茅期大学的研究者对100名大学生互联网用户的调查发现,一些大学生身心健康已受到严重伤害。网络游戏、网络交友、网络电影、阅读色情资料以及调查各种软件、享受声像图文并茂的网络多媒体信息服务等都有可能导致大学生过于沉迷网络,逐渐脱离现实世界,导致人格心理冲突,形成人格发展障碍。由于网络信息传播方法较为隐蔽,传播手段更为迅捷,各种有害信息通过网络更容易传播。据调查,大多数大学生都是在上述情况下无意中接触到网络不良信息的。接触到这些不良信息后,部分学生出于好奇心理继续寻找_些诸如色情暴力、情感游戏之类的不良信息,这些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难免受到影响。另外,部分大学生由于在现实生活中达不到自己的理想状态,满怀失意。但在现实中不得不迫于社会道德、社会舆论、规章制度的压力,压抑了内心的_些欲望、冲动和想法。他们在网络环境里寻找虚无飘缈的体验和不顾一切的宣泄,展现出来的是现实生活中无法存在的、被压抑着的自己的另_种状态,这种频繁的在虚拟世界里释放压抑的心情会使他们越来越不习惯于自控。久而久之,大学生的是非鉴别力和道德约束力将逐步削弱,面对网络上这些万花筒般令人眼花缭乱的诱惑,其心理必将受到极大的考验和巨大的冲击,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网瘾综合症。法国著名心理学家雅克拉康表示,大学生如果沉迷于网络,减少与外界口语交谈的人际接触机会,再与家庭长期缺乏沟通,势必导致大学生家庭及社会价值观的改变,导致网瘾心理障碍。网络世界毕竟不同于真实的生活。数字化的大学生人际交往和群体关系拓展了大学生交往的手段和空间。大学生对网络这_新的计算机工具的体验从根本上构成虚拟世界的基本心理特征。而这些特征又是网络人际交往和网络文化所赖以形成的心理基础。网络上到处都是新鲜的事物,虚拟的朋友和人际关系总在不断的迅速地增加着。对于易于接收新鲜事物的大学生有着较为强烈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使大学生们对网络的过度迷恋而网恋上瘾。有学者称之为互联网引发的网络成瘾综合症”,简称网瘾综合症,它是指长期沉溺于网络而给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造成的变态反映。美国心理学家汤格提出诊断网瘾综合症的十条标准:从网络上下来之后仍然念念不忘网事”;总觉得上网的时间太少而不满足;无法控制上网;一旦减少上网时间就会焦躁不安;_上网所有的不愉快症状马上消失;网络重于一切;为上网可以失去人际交往、工作和事业;不惜支付巨额网费;对他人掩盖上网行为;下网后有严重的疏离感、失落感。汤格认为,上述症状一年间只要有四种即可判断为网瘾。当前,网瘾”“已被美国正式宣布为一种心理疾病。”“网瘾_种传染病,正通过四通八达的网络感染全球各地的网迷大学生。

 

  二、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的原因

 

  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的产生是受到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其中影响大学生形成网络心理障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QQ截图20160321144733.png


  1.网络环境因素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冲击着处于半封闭半开放状态的大学校园,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恋爱和职业选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正在逐步改变着大学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伴随着网络技术成长起来的青年_代,其生存方式和思考方式被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但同复杂的社会_样,互联网上也并非净土一片,它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某些负面的消极影响,互联网信息传输的金钱至上、享乐主义、损人利己的个人主义,淡化了大学生的义务与责任感以及全局观念。这些良莠不齐的污染信息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渗入到大学校园,引发了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但是面对与以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选择,部分大学生感到茫然、疑虑、紧张、空虚,有的甚至放纵自我、追求享乐,使他们的信仰产生危机,道德出现滑坡现象,情绪情感冲突强烈,心理问题层出不穷,严重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并导致心理障碍甚至精神崩溃。

 

  2.心理教育因素

 

  长期以来,尽管心理教育在提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教育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但是从当前高校心理教育状况来看,高校心理教育的模式体系还没有完全成熟,仍处于探索的阶段,心理教育的片面化、形式化极为严重,心理教育内容仍然强调知识的掌握,教育方法强调知识的灌输,对心理教育认识不清,忽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其次,高校心理教育中存在认知偏差。心理教育却对心理健康重视不够,片面强调知识教育、专业教育,有些高校把心理教育当做_门学科来对待,在课堂上系统讲述心理学的内容并进行心理健康课的考试,而忽视心理教育途径,忽视心理稳定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导致大学生集体生活适应性差,参与有益活动的积极性低,以自我为中心。由于高校心理教育缺乏深入细致的工作,不能普遍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切实地树立符合自身实际的理想,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导致大学生认知的麻木和多种人格障碍的形成。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大学生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往往是从家庭环境、家长的言行举止开始的,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产生的结果也往往是截然不同的。溺爱型家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往往情绪控制力低,依赖性强;专制型家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往往适应能力差,自卑、抑郁;放任型家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往往我行我素,自以为是,不懂得尊重他人。另外,单亲家庭或离异家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心理困惑,个性成长存在缺陷。

 

  3个体心理因素

 

  青年本身具有的积极探索外部世界的心理特点。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多为为“80“90,正处在身体、特别是心理发育的高峰期,他们精力旺盛且求知欲强烈,他们内心时时渴望着那种具有充满挑战和充满刺激的新鲜生活。心理学家弗洛姆指出:“_个人生理上和生物上的需求得到满足,但是他们仍不满意,他自己仍然不安定。是因为缺少了一种能使他变得主动的蓬勃生机。因此,追求新鲜感是大学生的本性。而网络世界所具有虚拟性给青年大学生以更多的遐想,这种遐想要比现实世界的吸引力更大,对大学生也具有更大的诱惑力,同时网络的匿名性也增加了大学生的猎奇心理,这些心理使大学生对网络充满了好奇和渴望。

 

  逃避学习的压力,排遣恐惧和焦虑。进入大学以后,大学生常常会感受到诸如学习、社会交往、情感和就业上的种种竞争压力,而这_切都必须付出很多很大的努力并获得较好的回报才能缓解压力,达到自己的目的。网络无疑为大学生暂时逃避各种现实压力提供了一条捷径,但是这种逃避只是暂时性的缓解,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面对的压力问题,他们越是想逃避,挫折感也就越强;而挫折感越强,就更加想逃避,导致恶性循环。

 

  三、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的教育对策研究

 

  网络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学习便利的同时,对大学生也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方略,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健康的网络环境。要克服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合理运用网络,笔者认为应该从下面几点做起。

 

  1.消除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加强校园网络环境建设

 

  美国著名科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毛泽东同志也曾指出,文化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占领。网络阵地同样如此。高校应积极加强网络建设,积极通过建设红色的、融学习、娱乐、生活和人文关怀为_体的心理教育网站,用先进的、优秀的科学成果充实心理教育内容,增强心理教育鲜明的时代感、人文感和吸引力。通过校园网络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政方针和经济建设、文化教育、科学研究的伟大成就以及重大成果面向全体学生传播,从而引导大学生继承和发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抵制反动、色情、暴力等信息的侵袭,帮助大学生群体克服在多种文化冲突下背景的错误认知心理。加强校园网络信息管理,净化校园网络环境。净化校园网络环境,必须加强对校园网络信息的管理。网络信息的管理在于对校园网信息的筛除、过滤和选择。通过对校园网络信息内容的过滤和筛除保证大学生免受网上污染信息等非法内容的侵害,为大学生网络心理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加强网络信息管理还需要建立健全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监督机制,以引导、约束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应将法律法规的约束机制引人电子空间,建立《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等有关电子信息网络的法律规定,健全具有适应性普遍、层次较高的网络伦理和网络道德标准,以加强网络的宏观监督和微观引导。

 

  2.加强心理实践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高校心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广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人格的健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心理教育应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的良好心理能力,塑造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如通过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动手、动脑,进行独立且充分的心理体验,积累实践活动中各方面的经验,从而全面提升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和创造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精神,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强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网上心理咨询与网下心理教育相结合。所谓网上心理咨询与网下心理教育相结合就是利用网络载体,通过网上咨询了解学生的心理困惑而通过网下心理教育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途径,这是当前高校心理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_。首先,在网上要尽可能地帮助大学生,帮助他们分析其所遇到的心理困惑和情感纷争;其次,网上心理咨询还要帮助大学生定位自己的社会角色,战胜自己不能面对现实的心理,并引导他们进行现实的心理帮扶;最后,在网下心理教育中帮助大学生建立_定的信息价值标准,使大学生在五光十色的网络文化面前稳定心理,把握方向,保持良知,坚定信念,提高选择信息的自觉性和一贯性。

 

  家庭教育应与学校心理教育积极配合,共同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心理环境。为了给孩子的成长提供_个广阔的空间,家长们应该首先接受心理教育,然后将其融入自己的家庭教育中。家长除了要了解学校曰常开展的_些心理教育活动外,还要积极参与这些活动。学校_般会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青少年常见心理卫生问题、家庭心理保健知识、亲子关系特点、家长观念的转变与更新等方面的问题,开展一些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家长要积极参与这些活动,并在活动中畅所欲言,这样,可以在专业人员的引导和帮助下学习更多的心理教育方法与技巧。家长可以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树立正确的心理教育观念,改善家教育环境,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和谐的氛围去影响和教育子女,这样有利于学生心理障碍的预防、解决和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3.注意内化提高、加强自我修养加强自我修养是大学生增强自我心理素养,有效克服心理障碍的最佳途径。

 

  是要自励。每个人有意、无意的对自己的寿命都有一个预期一自己大约能活多久一这种预期会以潜在的方式影响人的生命进程。这就是自我意念的作用。靠别人的抚慰,我们只能振作一时,从心底发出的自我鼓励,才是我们持久的动力。因而每个大学生都应该培植积极健康的心态,把意念的推动力量作用于增进自我的心理健康上,自觉地在学习生活中锻炼自己,并自觉地强化自己,才能不断发现并认识新的自我,实现自我的心理成长。

 

  二是要自控。心理学认为,每个人的心灵中都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只要相信、并籍着自我意识尝试着对这种潜力予以调控,就能够消除焦虑、紧张等消极心理。大学生总体属于心理健康群体,心理健康的人积极的情绪状态(如喜欢、畅快、满意)总是占优势的,虽然有时也会有消极的情绪体验(如悲伤、愤怒、忧悉),但一般不会长久,只要大学生能适度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就能保持乐观豁达、健康向上的积极心态。

 

  三是要自省。苏格拉底说没有经过反省的生命,是不值得活下去的。自省过程,是一个自我检测、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改善、自我提高的过程。对于大学生而言,在接触网络等新鲜事物时,应及时自省,坚持严格自律,应始终不忘自己学生身份,时时注意克制自己、调整自己,才能形成比较稳定的心理素养。因此,自省是大学生改善、提高心理调控能力和克服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

 

  综上所述,只要全社会重视大学生的心理教育,积极关注大学生的网络心理障碍,相信通过高校、家庭和学生自身共同努力并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大学生定能够健康成长。

上一篇:心理教育之于大学生德育

下一篇:大学生特殊群体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