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外来务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发布时间:2015-07-04 09:01
摘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作为新时期一个独特的弱势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受到关注。切实探讨并化解其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在倡导和谐社会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怎样才能使这些“流动的花朵”竞相开放,让他们积极融入、适应现有的生活成为了我们教育工作者探讨的焦点。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策略
一、心理健康对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性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仅指没有疾病,而且也包括体格、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2001年5月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也强调:“儿童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儿童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给予儿童必需的保护、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可见,儿童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整个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是一个全方位不断发展的“整体”的人,应尊重并满足儿童各种发展的需要。
二、外来务工子女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析
1.知足快乐但归属感不强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虽然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都要比本地孩子差,但他们却表现的更知足快乐。不过,虽然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觉得自己很幸福和很快乐,对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感到知足和满意,但不容忽视的是,绝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感到自己因为是“外地人”而被本地人看不起,觉得本地人嫌弃他们,因此在心理上他们的归属感并不强,表现得比较孤独敏感自卑和易受伤害。
2.懂事明理但行为习惯不良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更吃苦耐劳,也更懂事明理。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在本地从事着最苦最脏最累最险的工作,而且常常要加班加点,因此他们的孩子早早就拥有了一颗体谅父母的孝心,从小就学会了帮助父母照顾弟妹、干洗衣做饭等各种家务活。
但不可否认,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行为习惯上表现出来的养成问题较多。他们普遍存在着自由散漫的弱点,在品德行为习惯方面,他们往往不太愿意接受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约束,法治和纪律观念都比较淡薄;在学习行为习惯方面,他们态度随便,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马虎草草完成;在生活行为习惯方面,他们的卫生意识很差,乱吃零食乱扔东西,做事常常缺少章法。
三、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特别是帮助学校中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
学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我们努力营造适应学生发展的育人环境,使学校成为设备先进、方法科学的育人校园,爱生如子亲如一家的师生家园,流连忘返终生不忘的学生乐园,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美丽花园。
1.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
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
”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他们的居住环境可能不是那么好,在学校就应给他们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像力的场所。
2.创设民主和谐的精神环境
校园的精神环境是指校园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
教师是精神环境的核心因素。良好的精神环境依赖于教师完美的形象、高尚的品德和对教育事业执著的追求。教师要不断地加强心理保健,提高心理素质,以自己的言行、健康的人格给小学生以积极的感染。教师不仅是环境的创设者,还要做小学生的观察者和引路人。
(二)加强师生、生生、家校之间的沟通
1.个体疏导,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学校不但注重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而且注重个案研究,对个别心理障碍的学生,老师会给予特别的关爱,特别是心理障碍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更是特殊关爱的对象。从心理上开导,生活上指导,学习上辅导,行为上引导,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使孩子真切地感受到学校和老师的温情。
2.生生协作,共建心灵港湾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缺乏归属感,而良好的生活学习氛围,能缓解他们心中的忧虑,因此,我们应该发动全体学生,相互关心,相互协作,共同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创建心灵港湾。
经常组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参加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假日活动小组主要开展以培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为内容的兴趣活动,如小制作、参观、实践活动等,不但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更重要的是减轻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假日里的孤独感。
(2)突出学习上的帮助
由于农外来务工家庭的特殊情况,学生更需要学习上的帮助。因此,除老师热心辅导外,班级也应组建学习小组。学习小组内学生互相交换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学习难题时能够得到及时解决。
3.家校合作,打造学生心灵成长的绿色通道
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家庭、社会有密切联系,我们努力整合家庭和社会资源,打造适宜学生心灵成长的绿色通道。如:办家长学校,搞家长咨询日、开放日,办面向家长的校报,定期与家长沟通探讨。学校活动邀请家长平等参加。学校的家长委员会、委员会里都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家长。家校形成合力,可以更及时地了解家庭、孩子心理状况,及时疏导,指导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学校成为家长教育孩子、理解孩子的再进修学校,家校合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要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明确,正确地调适自我,提高自己对挫折的容忍力是十分必要的。懂得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向上的、富有理性的,是有建设性的,可以通过自我教育不断地自我完善、达到自我实现。
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他可以是贫穷的,也可以是一个文盲,但他不能不成为一个"健康"的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关爱,学校应给这些特殊学生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心理健康教育,给这些“流动的花朵”的心灵带来健康成长的"一米阳光",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二版
[2]李百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3]王建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
[4]吴增强,蒋薇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策略
一、心理健康对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性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仅指没有疾病,而且也包括体格、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2001年5月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中也强调:“儿童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儿童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给予儿童必需的保护、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可见,儿童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整个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是一个全方位不断发展的“整体”的人,应尊重并满足儿童各种发展的需要。
二、外来务工子女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析
1.知足快乐但归属感不强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虽然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都要比本地孩子差,但他们却表现的更知足快乐。不过,虽然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觉得自己很幸福和很快乐,对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感到知足和满意,但不容忽视的是,绝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感到自己因为是“外地人”而被本地人看不起,觉得本地人嫌弃他们,因此在心理上他们的归属感并不强,表现得比较孤独敏感自卑和易受伤害。
2.懂事明理但行为习惯不良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更吃苦耐劳,也更懂事明理。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在本地从事着最苦最脏最累最险的工作,而且常常要加班加点,因此他们的孩子早早就拥有了一颗体谅父母的孝心,从小就学会了帮助父母照顾弟妹、干洗衣做饭等各种家务活。
但不可否认,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行为习惯上表现出来的养成问题较多。他们普遍存在着自由散漫的弱点,在品德行为习惯方面,他们往往不太愿意接受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约束,法治和纪律观念都比较淡薄;在学习行为习惯方面,他们态度随便,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马虎草草完成;在生活行为习惯方面,他们的卫生意识很差,乱吃零食乱扔东西,做事常常缺少章法。
三、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特别是帮助学校中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一)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
学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我们努力营造适应学生发展的育人环境,使学校成为设备先进、方法科学的育人校园,爱生如子亲如一家的师生家园,流连忘返终生不忘的学生乐园,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美丽花园。
1.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
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
”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他们的居住环境可能不是那么好,在学校就应给他们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像力的场所。
2.创设民主和谐的精神环境
校园的精神环境是指校园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
教师是精神环境的核心因素。良好的精神环境依赖于教师完美的形象、高尚的品德和对教育事业执著的追求。教师要不断地加强心理保健,提高心理素质,以自己的言行、健康的人格给小学生以积极的感染。教师不仅是环境的创设者,还要做小学生的观察者和引路人。
(二)加强师生、生生、家校之间的沟通
1.个体疏导,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学校不但注重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而且注重个案研究,对个别心理障碍的学生,老师会给予特别的关爱,特别是心理障碍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更是特殊关爱的对象。从心理上开导,生活上指导,学习上辅导,行为上引导,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使孩子真切地感受到学校和老师的温情。
2.生生协作,共建心灵港湾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缺乏归属感,而良好的生活学习氛围,能缓解他们心中的忧虑,因此,我们应该发动全体学生,相互关心,相互协作,共同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创建心灵港湾。
(1)组建假日活动小组
经常组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参加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假日活动小组主要开展以培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为内容的兴趣活动,如小制作、参观、实践活动等,不但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更重要的是减轻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假日里的孤独感。
(2)突出学习上的帮助
由于农外来务工家庭的特殊情况,学生更需要学习上的帮助。因此,除老师热心辅导外,班级也应组建学习小组。学习小组内学生互相交换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学习难题时能够得到及时解决。
3.家校合作,打造学生心灵成长的绿色通道
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家庭、社会有密切联系,我们努力整合家庭和社会资源,打造适宜学生心灵成长的绿色通道。如:办家长学校,搞家长咨询日、开放日,办面向家长的校报,定期与家长沟通探讨。学校活动邀请家长平等参加。学校的家长委员会、委员会里都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家长。家校形成合力,可以更及时地了解家庭、孩子心理状况,及时疏导,指导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学校成为家长教育孩子、理解孩子的再进修学校,家校合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要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明确,正确地调适自我,提高自己对挫折的容忍力是十分必要的。懂得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向上的、富有理性的,是有建设性的,可以通过自我教育不断地自我完善、达到自我实现。
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他可以是贫穷的,也可以是一个文盲,但他不能不成为一个"健康"的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关爱,学校应给这些特殊学生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心理健康教育,给这些“流动的花朵”的心灵带来健康成长的"一米阳光",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二版
[2]李百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3]王建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
[4]吴增强,蒋薇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
上一篇:体育差生的心理分析及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