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赛伯空间影响学生品质形成的心理因素
发布时间:2015-07-04 09:02
【摘要】现在青少年学生网民已占总网民数的1/3,已达到1.26亿人。如何去探索赛伯空间学生品质形成的心理因素是当前的一项重要课题,该文分析了求知等响学生上网的诸心理因素,研究了学生上网的心理过程,针对网络的负面影响,提出应积极构建“3+1”预防体系。
【关键词】 品质形成 赛伯空间 网络心理 网络技术
赛伯空间就是网络社会的生存空间即电子空间,2010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青少年学生网民(20岁以下)占总网民数的1/3(32.9%),已达到1.26亿人。
为了探索赛伯空间影响学生品质形成的心理因素,我们于2009年6月和12月分别作了“当前青少年学生上网状况”的调研活动。在淮安市部分学生中发放“学生上网状况调查问卷”,通过问卷归类分析,对我市日前青少年学生上网情况有了初步的掌握,对深入开展“青少年文明网上行”活动,加强青少年的网络知识教育有了理论依据。
一、影响学生品德形成的因素
针对当前飞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广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网络道德缺失、道德任意、网络心理障碍以及网络犯罪等问题,我们以学生上网心理为切入点,研究学生个人品德形成的心理机制。着重探讨网络失范行为的心理因素,以有效的教育措施进行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促进受教育者的德性品质的形成,而人的品质是在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在影响人的品质因素中,教师的作用是主要的,因为教师的影响是有意识和有选择的。
二、影响学生上网的心理因素
1、求知心理。通过调查,得知39%的学生上网是为了查资料,以此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2、放松心理。很多学生都认为上网能放松心情,以为紧张的学习之余上一上网能调节心情。但事实证实,上网既费财,又费神。
3、好奇心理。听别人说上网好玩。触网的同学把网络游戏说得天花乱缀,很有趣味。更有甚者,把网络游戏说成一种深奥的东西。于是,很多学生就上了第一次网。
4、从众心理。人类已跨入了信息时代,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世界越来越出色,对人类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青少年对网络的接触也越来越多。上网已是一种时尚。为了跟随潮流,学生争先恐后的上网“冲浪”,玩“游戏”,以吸收更多的网络知识。
5、求异心理。学生的生理已逐渐发育成熟,对异性会产生好感。但在现实生活中又羞于开口,往往怕被别人笑话。一般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也会上网玩“qq”。
6、自卑心理。学生的性格很多不同,内向的学生往往轻易产生自卑心理。自己孤僻一方,现实中没有知心朋友,自己又不善言记号,人际关系很差。于是,不得不来到虚假空间以释放自己的孤独。
7、逆反心理。学生心理并不成熟,没有恒心毅力,上课轻易开小差,常受老师责备,于是就产生叛逆思想,去上网吧,上网后成绩越差,老师就会有更多的批评教育。于是很轻易产生逆反心理,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8、迷恋心理。上网的学生中有4%的同学对网络有严重的依靠、留恋心理,学生未成熟的心理,使其很轻易沉迷于其中。
1、学生上网认知情况,40%的学生认为上网能认识很多朋友帮助减轻心理压力。
2、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是引起学生上网存在弊端的原因之一。
3、建议网络德育工作者要了解熟悉学生心理特点,发挥网络积极的心理效应,利用网络对学生心理发展及心理健康的双重影响,建立适合学生的绿色网站,占领网络前沿,做好引导示范作用。
四、积极构建“3+1”体系
要正确对待互联网对学生的影响,网络带给学生正面的东西远比负面的多。对存在的弊端及不利影响,我们应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的联系,构建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和监督体系,更应该发挥学生网上的他律和自律意识。号召学生都要模范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做一个文明的网络人。
五、结论
自20世纪初,马丁·布贝尔在《品格教育》中明确提出品质教育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开展相关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的一些专家学者,早在1996年前后就已开展这方面的研究。通过研究去建构网络时代学生个人品德理论体系,主要包括网络道德认识、情感和行为等三个方面。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构建学生个人品德建设理论体系的途径上有所创新,在学生个人品德建设的表达和评价上有所创新,在学生个人品德建设的实践环节上有所创新。
该课题的研究符合目前互联网迅猛发展的要求,为学校的传统教育增添新的内容,为德育工作增加一个新的分支并为此提供实践研究经验,也为学校将来开设网络道德与网络心理学课程提供一些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邓晗.高校德育工作中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商情, 2010,(2).
[2] 谢同祥,王之国. 构建网络社会内源性道德教育体系初探 [j]. 现代远距离教育,2007,(5).
[3] 王之国. 提高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性[j]. 中小学信息 技术教育,2006,(2).
[4] wang zhi-guo .study on countermeasures on moral educa- tion through school network. us-china education review. .1:44-48.
[5] 侯波、白玉文.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略论[j]. 中国青年政治 学院学报.2004.(5).
[6] 孙建明.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创新[j].教育探索.2002.(4).
【关键词】 品质形成 赛伯空间 网络心理 网络技术
赛伯空间就是网络社会的生存空间即电子空间,2010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青少年学生网民(20岁以下)占总网民数的1/3(32.9%),已达到1.26亿人。
为了探索赛伯空间影响学生品质形成的心理因素,我们于2009年6月和12月分别作了“当前青少年学生上网状况”的调研活动。在淮安市部分学生中发放“学生上网状况调查问卷”,通过问卷归类分析,对我市日前青少年学生上网情况有了初步的掌握,对深入开展“青少年文明网上行”活动,加强青少年的网络知识教育有了理论依据。
一、影响学生品德形成的因素
针对当前飞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广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网络道德缺失、道德任意、网络心理障碍以及网络犯罪等问题,我们以学生上网心理为切入点,研究学生个人品德形成的心理机制。着重探讨网络失范行为的心理因素,以有效的教育措施进行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促进受教育者的德性品质的形成,而人的品质是在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在影响人的品质因素中,教师的作用是主要的,因为教师的影响是有意识和有选择的。
二、影响学生上网的心理因素
1、求知心理。通过调查,得知39%的学生上网是为了查资料,以此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2、放松心理。很多学生都认为上网能放松心情,以为紧张的学习之余上一上网能调节心情。但事实证实,上网既费财,又费神。
3、好奇心理。听别人说上网好玩。触网的同学把网络游戏说得天花乱缀,很有趣味。更有甚者,把网络游戏说成一种深奥的东西。于是,很多学生就上了第一次网。
4、从众心理。人类已跨入了信息时代,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世界越来越出色,对人类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青少年对网络的接触也越来越多。上网已是一种时尚。为了跟随潮流,学生争先恐后的上网“冲浪”,玩“游戏”,以吸收更多的网络知识。
5、求异心理。学生的生理已逐渐发育成熟,对异性会产生好感。但在现实生活中又羞于开口,往往怕被别人笑话。一般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也会上网玩“qq”。
6、自卑心理。学生的性格很多不同,内向的学生往往轻易产生自卑心理。自己孤僻一方,现实中没有知心朋友,自己又不善言记号,人际关系很差。于是,不得不来到虚假空间以释放自己的孤独。
7、逆反心理。学生心理并不成熟,没有恒心毅力,上课轻易开小差,常受老师责备,于是就产生叛逆思想,去上网吧,上网后成绩越差,老师就会有更多的批评教育。于是很轻易产生逆反心理,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8、迷恋心理。上网的学生中有4%的同学对网络有严重的依靠、留恋心理,学生未成熟的心理,使其很轻易沉迷于其中。
三、调查报告显示学生上网的心理过程
1、学生上网认知情况,40%的学生认为上网能认识很多朋友帮助减轻心理压力。
2、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是引起学生上网存在弊端的原因之一。
3、建议网络德育工作者要了解熟悉学生心理特点,发挥网络积极的心理效应,利用网络对学生心理发展及心理健康的双重影响,建立适合学生的绿色网站,占领网络前沿,做好引导示范作用。
四、积极构建“3+1”体系
要正确对待互联网对学生的影响,网络带给学生正面的东西远比负面的多。对存在的弊端及不利影响,我们应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的联系,构建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和监督体系,更应该发挥学生网上的他律和自律意识。号召学生都要模范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做一个文明的网络人。
五、结论
自20世纪初,马丁·布贝尔在《品格教育》中明确提出品质教育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开展相关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的一些专家学者,早在1996年前后就已开展这方面的研究。通过研究去建构网络时代学生个人品德理论体系,主要包括网络道德认识、情感和行为等三个方面。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构建学生个人品德建设理论体系的途径上有所创新,在学生个人品德建设的表达和评价上有所创新,在学生个人品德建设的实践环节上有所创新。
该课题的研究符合目前互联网迅猛发展的要求,为学校的传统教育增添新的内容,为德育工作增加一个新的分支并为此提供实践研究经验,也为学校将来开设网络道德与网络心理学课程提供一些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邓晗.高校德育工作中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商情, 2010,(2).
[2] 谢同祥,王之国. 构建网络社会内源性道德教育体系初探 [j]. 现代远距离教育,2007,(5).
[3] 王之国. 提高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性[j]. 中小学信息 技术教育,2006,(2).
[4] wang zhi-guo .study on countermeasures on moral educa- tion through school network. us-china education review. .1:44-48.
[5] 侯波、白玉文.青少年网络道德问题略论[j]. 中国青年政治 学院学报.2004.(5).
[6] 孙建明.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创新[j].教育探索.2002.(4).
上一篇:浅谈心理契约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