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情感倾向和情绪智力对工作行为选择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5-07-04 09:02
论文关键词:情感倾向;情绪智力;行为选择;组织行为
论文摘要:组织中员工行为的选择关系着组织整体绩效水平的高低。本文从行动理论行为过程中分析了从个体对环境引发因素的认知做出判断,并导致情绪变化和特定行为倾向,最终导致行为的发生。提出了个体的情感倾向和情绪智力水平在这一过程中有缓冲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观念的更新和竞争的加剧,员工的行为选择和与之相关的绩效水平对组织的竞争优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上世纪90年代salovey和mayer提出的情绪智力的概念引起了学界和实业界的广泛兴趣,尽管情绪智力的概念存在诸如缺乏具体模型和有效的测量方法等问题,但其仍然是组织行为研究的热点领域。许多研究关注于情绪智力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探讨了情绪智力和情绪管理水平与绩效的关系,但对其内在的作用机制揭示还不够充分。本文从行为过程视角分析情感倾向和情绪智力对行为选择的影响,以期能剖析个性特征对行为及绩效的作用机理。
1情感倾向和情绪智力的内涵
1.1情感倾向及其内涵
情感倾向相似于人格个性特征的部分内容,但又不等同于人格个性特征,它是个性构成中某些成分和特质的组合或集合体。berry和han—sen等人将情感反应分为积极情感(trait—positiveaffect,pa)和消极情感(trait—negativeaffect,na)两个大的纬度,并指出这两个纬度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相互独立的关系,因此对一个特定的个体来说,这两者可以同时以较高或较低的程度存在,也可以是一个纬度程度较高而另一个纬度表现极不明显。尽管最近的研究表明了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独立性和两极性的特性,但一个具有积极情感的个体表现得更为自信、热情、向上而富有激情,相反一个具有消极情感的个体表现为懒散、冷漠和情绪低落,消极情感程度高的个体更容易产生担忧焦虑、害怕紧张和愤怒等情绪,而消极情感程度低的个体通常表现为平静和满足。
1.2工作场景中的情感倾向
在工作场景中,情感倾向影响工作态度和工作行为。spector等人认为,由于人际冲突是职业活动中的主要压力源,态度和行为研究中人际关系是主要的考虑因素,而态度的形成特别是态度的情感层次与个体的情感倾向密切关联。积极情感的个体显示出较好的社会支持,更满意于人际关系,因而可能会积极的面对引发事件,成功地处理压力环境,通常会具有较高的工作和组织认可度。levin等人研究了情感倾向和工作态度之间的关系,发现消极情感和工作满意度之间呈现反向关系,cropanzano等人发现消极情感反应以情感倾向为基础,不仅与工作满意度负相关,而且与组织承诺负相关,但与流动意向及流动率正相关。george解释为工作态度是个体对工作环境的情感反应,这一过程受到个体情感倾向的影响,所以积极情感的个体对工作环境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反应,进而反映在工作态度上。另一方面,情感倾向与工作压力的关系也是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burke和watson等人研究发现,高消极情感的个体容易产生压力感和不满意,他(们)总是盯着自己的不足和失败,倾向于思考环境中的负面的、消极的特征,因而会产生消极的自我概念,而情绪智力通过情绪过程和情绪状态同样对这一过程发生作用(通过影响判断结果)。因此,高消极情感的个体面对困难时,会作出相对悲观的判断结果,并感觉到压抑和较低的心理幸福感。
1.3情绪智力及其内涵
情绪智力的概念最早出现在gardner的著作里,尽管没有用到情绪智力这个词汇,但其含义与今天的情绪智力的定义十分相近:即知晓并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和意图,在此基础上指导自己的行为。salovey和mayer在1990年正式提出了情绪智力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正确、有效处理情绪信息(包括自我和他人的情绪信息)的能力,这些信息与情绪识别、情绪构建、情绪调节控制相关”,salovey和mayer指出情绪智力体现于情绪的感知、吸收同化、理解和管理过程,其结构包括四个要素:情绪的语言和非语言方式的表达和评价;自我和他人情绪的调节规制;有助于成长的情绪知识;产生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情绪的能力等。goleman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情绪智力的“五胜任力模型”,即:自我感知、自我调节、自我激励、社会感知(移情思考)和社会技能(关系管理)。可见,情绪智力是关于个体感知并管理自身和他人情绪及意图的能力。
1.4情绪智力与绩效的关系
在情绪智力与个体成功的关系的研究中,goleman认为情绪智力在个人成功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他甚至认为个人成功的80%应该归功于情商,而智商只有20%的贡献。salovey和mayer认为如果从学术成就和职业地位两方面评价个人成功,情绪智力可以解释个人成功的10%到20%,尽管后来的研究表明智商(iq)与个人成功存在相关(r=0.45,mayer、salovey和caruso,2000。他们同时指出,单一个性因素只能解释个体成功中很小的一部分),但关于情商与个人成功的关系的结论仍然缺乏实证支持。jordan和ashkanasy研究了团队情绪智力水平与团队效能的关系,发现高情绪智力水平的团队在研究期间一直保持高绩效水平,低情绪智力水平的小组初始绩效不高。lennox和wolfe认为,在管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中,自我表现的调整修正能力和对他人敏感性是重要的因素,它可以有效促进自我地位的改善,获取相关资源的支持,从而提高任务效率。
2情感倾向和情绪智力在工作行为选择中的缓冲效应
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互动的结果,互动过程是多维且复杂的。wallbott和scherer的情绪经历五步骤模型对这一过程的解释为:个体随时监控并评估着环境,不寻常的事件导致身体和心理的变化,随着生理应激水平的提高,一定的身体动作和脸部表情就会出现,个体因刺激而产生特定的行动倾向,对环境事件的认知和解读是情绪经历的基础,如果感知到环境事件能增进自我福利,则会产生积极情绪,反之产生消极情绪。情绪所激发的行动会降低先前的消极的、负面的感觉,这些行动要么意在直接改变环境,要么回避摆脱环境。在工作场景中,有些行动可能对组织是有利的,有些行动则是有害的。在工作场所,比较典型的员工行为可以分为两类:组织公民行为(organizationalcitizenshipbehavior,ocb)和反工作行为(counterproductiveworkbehavior,cwb)。分析框架如图1。
环境是引发行为的刺激因素,环境的引发因素复杂多样,可以简单的分为工作引发因素和生活引发因素,但其应激行为交织在一起而难以区分。一些因素容易引发消极反应,而另一些因素更容易引发积极情绪。高强度引发因素和低强度引发因素对个体环境评价结果有不同影响,geddes和baron研究发现低强度引发因素如消极的绩效反馈或不公平的待遇会使员工产生委屈和气恼,导致敌对性挑衅反应;而高强度引发因素可能导致阻碍目标实现的挫败感和压力的产生,这些压力和挫折感与敌视、人际挑衅和工作撤出意图等显著相关。
2.2监控评价
环境的监控评价是一个感知识别过程,这一过程对情感变化和情绪经历起着关键作用。个体持续的监测环境,是自我体验和经历的活跃行动者。由于个体差异如监控方式和评价标准不同,对同一事件不同的个体评价结果也会有差异。比如在绩效反馈中,对于低绩效水平的反馈,有的员工认为找到了以后行动和努力的方向,因而受到鼓舞,而有的员工认为受到挫败,感觉很沮丧,士气受损。毫无疑问,背景条件是一个影响因素,消极的互动背景能导致敌对的感知和判断,组织行为和文化可能毫无意识的引发消极行为。个体因素对判断结果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个体的情感倾向和情绪智力作为预设的判断模式和框架影响判断结果。felson认为“对事件的主观反应不仅与事件本身而且与反应主体有关”。个体的情感倾向和情绪智力影响着个体对环境引发因素的监测、感知和理解,从而影响判断结果。
2.3情感变化和情绪经历
个体的基本情绪状态、对控制的理解和个性影响环境引发因素的判断结果,spector和fox认为,判断结果反过来影响情绪状态,两者之间存在交互效应。bies等人认为归因是评价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个体将外部压力(或引发因素)视为一种对自己不利的挑战,在自我概念和忧虑不断堆积膨胀的情况下,会采取攻击性行为以保护自尊。特定的组织事件(引发事件)会导致消极情绪和负面认知,在一定条件下会引发报复行为。情感倾向和情绪智力影响情感变化方向、情绪经历强度和水平。消极情感特性的人更容易外部归因经历不安、焦虑、不满甚至愤怒等情绪,高情绪智力水平的人能理解他人的行为和反应,恰当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波动。
2.4情感倾向和情绪智力对工作行为选择的影响
情绪引起行为倾向,增加了某类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但并不必然引发行动,即使行为发生,也不一定是紧随其后。个体经历强烈的消极情绪时,会有激烈而直接的行动冲动,情绪经历促使个体产生行动的意图和准备,当机会出现时这些行为会被实施。从组织目标角度来看,员工的行为可分为ocb和cwb,lazarus把有利于组织的行为称为建设性行为,否则为破坏性行为,认为“这些破坏性行为并没有什么功能性目的,只是觉得达到了平衡让个人感到好受些”。哪类行为会发生,不仅与情感变化和情绪经历有关,而且与个体的情感倾向和情绪智力高低有关。aspinwall和taylor发现,当面临压力时,积极情感的人以一种健康的、可被接受的方式克服负面认知,表现得更积极和合作、更好的社会支持和调适,应对压力环境不会显得很困难。fisher研究发现工作背景中改善和增强情绪状态可能会提高整体工作态度,而低情绪智力水平的员工由于不能有效实现自我调节和控制自我,很容易转化为挑衅性行为,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薄弱的个体很可能做出不体面、不文明的举动。
以上分析框架表明了从环境引发因素到行为选择过程中,情感倾向和情绪智力的缓冲效应。情绪智力的界定告诉我们,情绪智力水平的高低通过影响个体在人际互动中的情绪认知和判断、情绪调节、情绪表达方式以及社会技能的运用,影响个体的行为选择。mandler指出,在组织完好的、正在进行的行为被打断而被迫关注与心理需求相关的或扰乱认知关联的紧急事件的情景下,情绪倾向是一种功能性机制,调节环境因素对行为的效应,情绪特质的角色是激发生理活动,诱发相应行为倾向。
5讨论和结论
在以上分析框架中,从个体对环境引发因素的认知判断、激发情绪变化和行为冲动,到最终行为选择,情感倾向和情绪智力在各个环节都有缓冲调制效应。这一框架可以解释组织中个体特定行为选择(包括组织公民行为ocb和反工作行为cwb)的内在动力——环境和个体因素。本文假定情感倾向相似于个性特征,具有较强的刚性。尽管gable等人(2000)认为情感状态(无论是积极或消极的)受日常生活事件的影响,但难于改变的、几乎固定的情感倾向对情感变化强度和变化方向的影响却较为显著。但情绪智力可以随着个体经历的变化、经验的积累而变化。为提高员工ocb行为发生的可能性,降低甚至消除cwb行为,组织在岗位设计、工作分析和员工招聘、保留和开发活动中,应该考虑工作本身对任务承担着情感倾向和情绪智力的基本要求,更多关注具有积极情感倾向的高情绪智力水平员工,将情绪智力和认知归因等纳入组织培训中,通过绩效评估和薪酬体系,鼓励员工的建设性行为。
论文摘要:组织中员工行为的选择关系着组织整体绩效水平的高低。本文从行动理论行为过程中分析了从个体对环境引发因素的认知做出判断,并导致情绪变化和特定行为倾向,最终导致行为的发生。提出了个体的情感倾向和情绪智力水平在这一过程中有缓冲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观念的更新和竞争的加剧,员工的行为选择和与之相关的绩效水平对组织的竞争优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上世纪90年代salovey和mayer提出的情绪智力的概念引起了学界和实业界的广泛兴趣,尽管情绪智力的概念存在诸如缺乏具体模型和有效的测量方法等问题,但其仍然是组织行为研究的热点领域。许多研究关注于情绪智力在组织管理中的作用,探讨了情绪智力和情绪管理水平与绩效的关系,但对其内在的作用机制揭示还不够充分。本文从行为过程视角分析情感倾向和情绪智力对行为选择的影响,以期能剖析个性特征对行为及绩效的作用机理。
1情感倾向和情绪智力的内涵
1.1情感倾向及其内涵
情感倾向相似于人格个性特征的部分内容,但又不等同于人格个性特征,它是个性构成中某些成分和特质的组合或集合体。berry和han—sen等人将情感反应分为积极情感(trait—positiveaffect,pa)和消极情感(trait—negativeaffect,na)两个大的纬度,并指出这两个纬度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相互独立的关系,因此对一个特定的个体来说,这两者可以同时以较高或较低的程度存在,也可以是一个纬度程度较高而另一个纬度表现极不明显。尽管最近的研究表明了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独立性和两极性的特性,但一个具有积极情感的个体表现得更为自信、热情、向上而富有激情,相反一个具有消极情感的个体表现为懒散、冷漠和情绪低落,消极情感程度高的个体更容易产生担忧焦虑、害怕紧张和愤怒等情绪,而消极情感程度低的个体通常表现为平静和满足。
1.2工作场景中的情感倾向
在工作场景中,情感倾向影响工作态度和工作行为。spector等人认为,由于人际冲突是职业活动中的主要压力源,态度和行为研究中人际关系是主要的考虑因素,而态度的形成特别是态度的情感层次与个体的情感倾向密切关联。积极情感的个体显示出较好的社会支持,更满意于人际关系,因而可能会积极的面对引发事件,成功地处理压力环境,通常会具有较高的工作和组织认可度。levin等人研究了情感倾向和工作态度之间的关系,发现消极情感和工作满意度之间呈现反向关系,cropanzano等人发现消极情感反应以情感倾向为基础,不仅与工作满意度负相关,而且与组织承诺负相关,但与流动意向及流动率正相关。george解释为工作态度是个体对工作环境的情感反应,这一过程受到个体情感倾向的影响,所以积极情感的个体对工作环境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反应,进而反映在工作态度上。另一方面,情感倾向与工作压力的关系也是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burke和watson等人研究发现,高消极情感的个体容易产生压力感和不满意,他(们)总是盯着自己的不足和失败,倾向于思考环境中的负面的、消极的特征,因而会产生消极的自我概念,而情绪智力通过情绪过程和情绪状态同样对这一过程发生作用(通过影响判断结果)。因此,高消极情感的个体面对困难时,会作出相对悲观的判断结果,并感觉到压抑和较低的心理幸福感。
1.3情绪智力及其内涵
情绪智力的概念最早出现在gardner的著作里,尽管没有用到情绪智力这个词汇,但其含义与今天的情绪智力的定义十分相近:即知晓并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和意图,在此基础上指导自己的行为。salovey和mayer在1990年正式提出了情绪智力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正确、有效处理情绪信息(包括自我和他人的情绪信息)的能力,这些信息与情绪识别、情绪构建、情绪调节控制相关”,salovey和mayer指出情绪智力体现于情绪的感知、吸收同化、理解和管理过程,其结构包括四个要素:情绪的语言和非语言方式的表达和评价;自我和他人情绪的调节规制;有助于成长的情绪知识;产生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情绪的能力等。goleman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情绪智力的“五胜任力模型”,即:自我感知、自我调节、自我激励、社会感知(移情思考)和社会技能(关系管理)。可见,情绪智力是关于个体感知并管理自身和他人情绪及意图的能力。
1.4情绪智力与绩效的关系
在情绪智力与个体成功的关系的研究中,goleman认为情绪智力在个人成功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他甚至认为个人成功的80%应该归功于情商,而智商只有20%的贡献。salovey和mayer认为如果从学术成就和职业地位两方面评价个人成功,情绪智力可以解释个人成功的10%到20%,尽管后来的研究表明智商(iq)与个人成功存在相关(r=0.45,mayer、salovey和caruso,2000。他们同时指出,单一个性因素只能解释个体成功中很小的一部分),但关于情商与个人成功的关系的结论仍然缺乏实证支持。jordan和ashkanasy研究了团队情绪智力水平与团队效能的关系,发现高情绪智力水平的团队在研究期间一直保持高绩效水平,低情绪智力水平的小组初始绩效不高。lennox和wolfe认为,在管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中,自我表现的调整修正能力和对他人敏感性是重要的因素,它可以有效促进自我地位的改善,获取相关资源的支持,从而提高任务效率。
2情感倾向和情绪智力在工作行为选择中的缓冲效应
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互动的结果,互动过程是多维且复杂的。wallbott和scherer的情绪经历五步骤模型对这一过程的解释为:个体随时监控并评估着环境,不寻常的事件导致身体和心理的变化,随着生理应激水平的提高,一定的身体动作和脸部表情就会出现,个体因刺激而产生特定的行动倾向,对环境事件的认知和解读是情绪经历的基础,如果感知到环境事件能增进自我福利,则会产生积极情绪,反之产生消极情绪。情绪所激发的行动会降低先前的消极的、负面的感觉,这些行动要么意在直接改变环境,要么回避摆脱环境。在工作场景中,有些行动可能对组织是有利的,有些行动则是有害的。在工作场所,比较典型的员工行为可以分为两类:组织公民行为(organizationalcitizenshipbehavior,ocb)和反工作行为(counterproductiveworkbehavior,cwb)。分析框架如图1。
2.1环境及情感反应
环境是引发行为的刺激因素,环境的引发因素复杂多样,可以简单的分为工作引发因素和生活引发因素,但其应激行为交织在一起而难以区分。一些因素容易引发消极反应,而另一些因素更容易引发积极情绪。高强度引发因素和低强度引发因素对个体环境评价结果有不同影响,geddes和baron研究发现低强度引发因素如消极的绩效反馈或不公平的待遇会使员工产生委屈和气恼,导致敌对性挑衅反应;而高强度引发因素可能导致阻碍目标实现的挫败感和压力的产生,这些压力和挫折感与敌视、人际挑衅和工作撤出意图等显著相关。
2.2监控评价
环境的监控评价是一个感知识别过程,这一过程对情感变化和情绪经历起着关键作用。个体持续的监测环境,是自我体验和经历的活跃行动者。由于个体差异如监控方式和评价标准不同,对同一事件不同的个体评价结果也会有差异。比如在绩效反馈中,对于低绩效水平的反馈,有的员工认为找到了以后行动和努力的方向,因而受到鼓舞,而有的员工认为受到挫败,感觉很沮丧,士气受损。毫无疑问,背景条件是一个影响因素,消极的互动背景能导致敌对的感知和判断,组织行为和文化可能毫无意识的引发消极行为。个体因素对判断结果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个体的情感倾向和情绪智力作为预设的判断模式和框架影响判断结果。felson认为“对事件的主观反应不仅与事件本身而且与反应主体有关”。个体的情感倾向和情绪智力影响着个体对环境引发因素的监测、感知和理解,从而影响判断结果。
2.3情感变化和情绪经历
个体的基本情绪状态、对控制的理解和个性影响环境引发因素的判断结果,spector和fox认为,判断结果反过来影响情绪状态,两者之间存在交互效应。bies等人认为归因是评价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个体将外部压力(或引发因素)视为一种对自己不利的挑战,在自我概念和忧虑不断堆积膨胀的情况下,会采取攻击性行为以保护自尊。特定的组织事件(引发事件)会导致消极情绪和负面认知,在一定条件下会引发报复行为。情感倾向和情绪智力影响情感变化方向、情绪经历强度和水平。消极情感特性的人更容易外部归因经历不安、焦虑、不满甚至愤怒等情绪,高情绪智力水平的人能理解他人的行为和反应,恰当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波动。
2.4情感倾向和情绪智力对工作行为选择的影响
情绪引起行为倾向,增加了某类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但并不必然引发行动,即使行为发生,也不一定是紧随其后。个体经历强烈的消极情绪时,会有激烈而直接的行动冲动,情绪经历促使个体产生行动的意图和准备,当机会出现时这些行为会被实施。从组织目标角度来看,员工的行为可分为ocb和cwb,lazarus把有利于组织的行为称为建设性行为,否则为破坏性行为,认为“这些破坏性行为并没有什么功能性目的,只是觉得达到了平衡让个人感到好受些”。哪类行为会发生,不仅与情感变化和情绪经历有关,而且与个体的情感倾向和情绪智力高低有关。aspinwall和taylor发现,当面临压力时,积极情感的人以一种健康的、可被接受的方式克服负面认知,表现得更积极和合作、更好的社会支持和调适,应对压力环境不会显得很困难。fisher研究发现工作背景中改善和增强情绪状态可能会提高整体工作态度,而低情绪智力水平的员工由于不能有效实现自我调节和控制自我,很容易转化为挑衅性行为,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薄弱的个体很可能做出不体面、不文明的举动。
以上分析框架表明了从环境引发因素到行为选择过程中,情感倾向和情绪智力的缓冲效应。情绪智力的界定告诉我们,情绪智力水平的高低通过影响个体在人际互动中的情绪认知和判断、情绪调节、情绪表达方式以及社会技能的运用,影响个体的行为选择。mandler指出,在组织完好的、正在进行的行为被打断而被迫关注与心理需求相关的或扰乱认知关联的紧急事件的情景下,情绪倾向是一种功能性机制,调节环境因素对行为的效应,情绪特质的角色是激发生理活动,诱发相应行为倾向。
5讨论和结论
在以上分析框架中,从个体对环境引发因素的认知判断、激发情绪变化和行为冲动,到最终行为选择,情感倾向和情绪智力在各个环节都有缓冲调制效应。这一框架可以解释组织中个体特定行为选择(包括组织公民行为ocb和反工作行为cwb)的内在动力——环境和个体因素。本文假定情感倾向相似于个性特征,具有较强的刚性。尽管gable等人(2000)认为情感状态(无论是积极或消极的)受日常生活事件的影响,但难于改变的、几乎固定的情感倾向对情感变化强度和变化方向的影响却较为显著。但情绪智力可以随着个体经历的变化、经验的积累而变化。为提高员工ocb行为发生的可能性,降低甚至消除cwb行为,组织在岗位设计、工作分析和员工招聘、保留和开发活动中,应该考虑工作本身对任务承担着情感倾向和情绪智力的基本要求,更多关注具有积极情感倾向的高情绪智力水平员工,将情绪智力和认知归因等纳入组织培训中,通过绩效评估和薪酬体系,鼓励员工的建设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