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研究
发布时间:2015-07-04 09:03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特点,并从心理预防、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三个层面对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做了认真研究,提出了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研究
据教育部统计,我国现已有315所独立学院,在校生186.6万人,约占全国民办本科高等教育在校生的1/2,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自身独特的心理特点,了解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特点、探索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对于提高独立学院教育水平,保障学院的安全稳定,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学习方面的心理特点。学习作为个体的一种心理活动,受到个体心理品质的极大影响,健康良好的心理是有效学习的保障,对学习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反之,不健康的心理则会抑制人的潜能发挥,阻碍学生正常的学习活动。
1、学习态度消极,学习动力不足
独立学院学生入学分数相对较低,缴纳了较高的学费,理应努力学习,然而事实却与之相反,部分学生反而不够努力。有的学生基础较差,与二本高校的学生差距较大,自认为难以弥补,于是自暴自弃,学习态度消极;有的学生一直无法摆脱高考失利的困境,甚至产生自我怀疑,学习动力严重不足。
2、学习缺乏自觉性,学习方法有待改善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实现学习行为的有力保证。而在独立学院,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重要性,不能控制和约束自己,不能抑制干扰学习的欲望、情感和不良爱好,不能克服惰性、抵制诱惑,缺乏学习的恒心和毅力,有的沉迷于网络,产生了厌学、弃学的消极情绪。
(二)自我意识方面的心理特点。进入大学,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如不能正确进行自我评价则会导致自我意识失调。独立学院学生在自我意识方面具有以下特性:
1、入学时就带有自卑心理
独立学院的学生往往会因为没有考上理想的名牌大学,认为自己考的学校档次低,具有一定的失落感和自卑心理。
2、贫困生易发生自我意识的矛盾
在独立学院的大环境下,学生经济情况两级分化,贫困生在学习、工作、生理、性格和生活等方面遭受挫折、失败或他人的贬抑性评价时,更易产生自我怀疑,很难做到客观地评价自己,总是以负面的、悲观的心理看待周围世界,产生轻视自己的心理状态。
3、学生自信心较强,易遭受挫折
独立学院学生整体素质较高,活动能力、动手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较强,敢于学习和实践自己未曾尝试的东西,但当现实与理想差距较大时,又不能正确处理这一矛盾,以至产生消沉情绪。
(三)人际关系的心理特点。其主要表现为:
1、人际关系适应能力差别较大
独立学院的生源来自五湖四海,刚进大学,学生的语言、生活习惯、风俗人情、性格和爱好互不相同。性格开朗的学生较性格内向的学更易适应新环境;来自城市的学生要比贫困农村的学生适应大学生活要快一些。
2、自我意识强,缺乏集体观念
独立学院的收费远远高于普通本科,因此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是“上帝”,缺乏对老师和同学的尊重;有的学生不遵守校规校纪,我行我素,缺乏集体荣誉感;有的同学宁愿把自己的情感埋在心底或写信向朋友倾诉;有的同学宁愿通过上网寻找发泄的通道,也不愿向同学或老师吐露,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心理问题。
(四)思想情感行为方面的心理特点。其主要表现为:
1、思想不够成熟,情绪容易波动
独立学院的学生通常自控能力较差,缺乏理性思考,情绪极易受环境的支配和影响,不能以客观冷静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2、情感不够稳定
独立学院学生生理发育基本成熟,性意识、性需求开始产生,然而由于心理的不成熟,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处理学习与恋爱的关系,只谈感情,不谈学习,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另外,他们获取性知识的正确渠道较少,不能很好处理恋爱和性的关系。
(一)要将心理预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来抓。
1、抓好日常心理测量,完善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独立学院心理辅导机构应结合本校实际,选择适合本校大学生使用的、具有较高信度与效度的心理评估量表,并逐步建立适合本校大学生各相关群体的测量常模,还应保证心理档案管理工作的专业化,做到专业化测量、专业化解释、专业化分析、专业化管理,提高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2、加大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独立学院心理辅导机构应结合自身实际拓宽心理知识的普及面,充分利用校园广播、计算机网络、校报、板报等宣传媒体,通过话剧演出、专题讲座、心理访谈、拓展训练、团体辅导等形式地向广大学生宣传和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消除部分学生对心理咨询存在的误区,积极构建良好的自我社会支持系统。
3、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
学科渗透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无论从教育时间还是教育资源层面来说,不同学科的教学本身就蕴含了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都有许多显性的或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可资利用;从教育队伍的层面来说,学科渗透可以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打破单靠专职心理教师开展心理教育的单薄局面。
(二)增强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针对性。
1、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辅导活动
独立学院心理辅导机构应坚持以发展性心理咨询为主、治疗性心理咨询为辅的心理咨询原则,面向全院学生,通过个体咨询、团体辅导、行为矫正、网络在线咨询、电话咨询、书信咨询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向广大在校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
2、重视心理咨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独立学院应从经费和时间上保障心理咨询师参加专业知识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心理咨询人员要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准确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注重心理教育效果。
(三)构建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目前,独立学院心理咨询机构尚不够健全,要想将心理健康教育覆盖到每个班级、每个学生,必须结合学院实际构建一套从领导到基层、从教师到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1、以班干部构成初级干预体系
独立学院要充分发挥班干部、学生党员的骨干作用,在每个班级中可设立一名心理委员,用以及时收集全班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辅导员和心理委员进行定期的业务培训,培养他们对心理问题的敏感性。
2、各系学生工作干部构成中级干预体系
各系学生工作干部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学校危机干预流程。要爱护学生、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及心理状况,并及时向学院心理辅导机构通报有关情况。
3、学生工作部门和心理咨询中心构成高级干预体系
独立学院应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生培养计划中,及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辅导机构应建立心理危机早期预警制度、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制度、学生心理危机评估制度,对于存在严重心理或人格障碍的学生或突发心理危机的学生,学校应根据其心理危机程度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对于有严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学生应做好转介工作,及时将其转介到相关心理治疗机构或医院。一旦发生心理危机事件后,心理辅导机构还应做好对发生意外事件的相关人员的心理干预和重建工作。
参考文献
[1]楼锡锦、胡建兵,《独立学院学生人格与心理健康特点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6.3
[2]李培根,《解析大学学科建设的误区与真谛》[j].中国高等教育,2007.8
关键词: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研究
据教育部统计,我国现已有315所独立学院,在校生186.6万人,约占全国民办本科高等教育在校生的1/2,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有着自身独特的心理特点,了解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特点、探索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对于提高独立学院教育水平,保障学院的安全稳定,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学习方面的心理特点。学习作为个体的一种心理活动,受到个体心理品质的极大影响,健康良好的心理是有效学习的保障,对学习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反之,不健康的心理则会抑制人的潜能发挥,阻碍学生正常的学习活动。
1、学习态度消极,学习动力不足
独立学院学生入学分数相对较低,缴纳了较高的学费,理应努力学习,然而事实却与之相反,部分学生反而不够努力。有的学生基础较差,与二本高校的学生差距较大,自认为难以弥补,于是自暴自弃,学习态度消极;有的学生一直无法摆脱高考失利的困境,甚至产生自我怀疑,学习动力严重不足。
2、学习缺乏自觉性,学习方法有待改善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实现学习行为的有力保证。而在独立学院,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重要性,不能控制和约束自己,不能抑制干扰学习的欲望、情感和不良爱好,不能克服惰性、抵制诱惑,缺乏学习的恒心和毅力,有的沉迷于网络,产生了厌学、弃学的消极情绪。
(二)自我意识方面的心理特点。进入大学,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如不能正确进行自我评价则会导致自我意识失调。独立学院学生在自我意识方面具有以下特性:
1、入学时就带有自卑心理
独立学院的学生往往会因为没有考上理想的名牌大学,认为自己考的学校档次低,具有一定的失落感和自卑心理。
2、贫困生易发生自我意识的矛盾
在独立学院的大环境下,学生经济情况两级分化,贫困生在学习、工作、生理、性格和生活等方面遭受挫折、失败或他人的贬抑性评价时,更易产生自我怀疑,很难做到客观地评价自己,总是以负面的、悲观的心理看待周围世界,产生轻视自己的心理状态。
3、学生自信心较强,易遭受挫折
独立学院学生整体素质较高,活动能力、动手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较强,敢于学习和实践自己未曾尝试的东西,但当现实与理想差距较大时,又不能正确处理这一矛盾,以至产生消沉情绪。
(三)人际关系的心理特点。其主要表现为:
1、人际关系适应能力差别较大
独立学院的生源来自五湖四海,刚进大学,学生的语言、生活习惯、风俗人情、性格和爱好互不相同。性格开朗的学生较性格内向的学更易适应新环境;来自城市的学生要比贫困农村的学生适应大学生活要快一些。
2、自我意识强,缺乏集体观念
独立学院的收费远远高于普通本科,因此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是“上帝”,缺乏对老师和同学的尊重;有的学生不遵守校规校纪,我行我素,缺乏集体荣誉感;有的同学宁愿把自己的情感埋在心底或写信向朋友倾诉;有的同学宁愿通过上网寻找发泄的通道,也不愿向同学或老师吐露,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心理问题。
(四)思想情感行为方面的心理特点。其主要表现为:
1、思想不够成熟,情绪容易波动
独立学院的学生通常自控能力较差,缺乏理性思考,情绪极易受环境的支配和影响,不能以客观冷静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2、情感不够稳定
独立学院学生生理发育基本成熟,性意识、性需求开始产生,然而由于心理的不成熟,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处理学习与恋爱的关系,只谈感情,不谈学习,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另外,他们获取性知识的正确渠道较少,不能很好处理恋爱和性的关系。
二、独立学院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要将心理预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来抓。
1、抓好日常心理测量,完善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独立学院心理辅导机构应结合本校实际,选择适合本校大学生使用的、具有较高信度与效度的心理评估量表,并逐步建立适合本校大学生各相关群体的测量常模,还应保证心理档案管理工作的专业化,做到专业化测量、专业化解释、专业化分析、专业化管理,提高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2、加大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和普及
独立学院心理辅导机构应结合自身实际拓宽心理知识的普及面,充分利用校园广播、计算机网络、校报、板报等宣传媒体,通过话剧演出、专题讲座、心理访谈、拓展训练、团体辅导等形式地向广大学生宣传和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消除部分学生对心理咨询存在的误区,积极构建良好的自我社会支持系统。
3、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
学科渗透是指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无论从教育时间还是教育资源层面来说,不同学科的教学本身就蕴含了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都有许多显性的或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可资利用;从教育队伍的层面来说,学科渗透可以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打破单靠专职心理教师开展心理教育的单薄局面。
(二)增强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针对性。
1、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辅导活动
独立学院心理辅导机构应坚持以发展性心理咨询为主、治疗性心理咨询为辅的心理咨询原则,面向全院学生,通过个体咨询、团体辅导、行为矫正、网络在线咨询、电话咨询、书信咨询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向广大在校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
2、重视心理咨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独立学院应从经费和时间上保障心理咨询师参加专业知识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心理咨询人员要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准确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注重心理教育效果。
(三)构建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目前,独立学院心理咨询机构尚不够健全,要想将心理健康教育覆盖到每个班级、每个学生,必须结合学院实际构建一套从领导到基层、从教师到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1、以班干部构成初级干预体系
独立学院要充分发挥班干部、学生党员的骨干作用,在每个班级中可设立一名心理委员,用以及时收集全班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辅导员和心理委员进行定期的业务培训,培养他们对心理问题的敏感性。
2、各系学生工作干部构成中级干预体系
各系学生工作干部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学校危机干预流程。要爱护学生、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及心理状况,并及时向学院心理辅导机构通报有关情况。
3、学生工作部门和心理咨询中心构成高级干预体系
独立学院应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生培养计划中,及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辅导机构应建立心理危机早期预警制度、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制度、学生心理危机评估制度,对于存在严重心理或人格障碍的学生或突发心理危机的学生,学校应根据其心理危机程度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对于有严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学生应做好转介工作,及时将其转介到相关心理治疗机构或医院。一旦发生心理危机事件后,心理辅导机构还应做好对发生意外事件的相关人员的心理干预和重建工作。
参考文献
[1]楼锡锦、胡建兵,《独立学院学生人格与心理健康特点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6.3
[2]李培根,《解析大学学科建设的误区与真谛》[j].中国高等教育,2007.8
上一篇: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及对策
下一篇:心理训练在射击运动中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