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科生中知青子女的心理特点分析
发布时间:2015-07-04 09:04
论文关键词:专科生 知青子女 心理特点
论文摘要:专科生中知青子女的自尊感、自立意识都很强,他们心理活动的动态性明显。造成这些特点n,~-n是,他们的自我意识还不健全,生活的环境变化大,受到家庭社会的双重压力。要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就要与他们的家长保持联系,注意与他们交流的方式方法.要营造宽轮的环境,丰富他们的课余文化生活。
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在在校的大学生中知青子女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些知青子女离家到异地求学,客观上遇到许多方面的困难。如生活自理、适应高校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方法等。如果知青子女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困难,其心理上就容易出现一些特点,这些特点将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于知青子女的心理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所述的知青子女为父母仍在异地的大学生)。
一、专科生中知青子女心理特点的主要表现
1.自尊感强。所谓自尊感,是要求他人尊重自己的一种情感。大学生大多思维敏捷,视野开阔,具有较强的自尊心,要求他人尊重自己的意见、观点。斯普里格曾经说过:“在人的一生中再也没有象青年时期那样强烈地渴望被理解的时期了”。专科生中的知青子女无法和父母一起生活,对自尊感的情感体验特别强烈,一旦自己的观点受到别人攻击,容易愤怒,甚至出现攻击行为,尤其当自尊感受到损害时。如果知青子女高考成绩不理想,面临家庭的压力就很大。在现实生活中,知青子女时常有意隐藏自己高中时期的学习情况,也不愿在同学面前谈论自己的父母。现实生活中,别人一些平常的玩笑也容易对知青子女造成tk,理压力。
2.自立意识强烈。每个知青子女的家庭环境都不同,教育的观念也不尽相同。这些生活在异地的知青,对自己的子女普遍存在愧疚心理,经常性地给自己的子女灌输学习是重要的思想,希望自己的子女以后生活比自己好。知青子女远离自己的父母到异地上大学以后,感觉到许多事情没有依靠,向家里获取经济支持远不如父母在身边方便,总是感觉手头拮据,希望自己尽快学成毕业找到工作,开始独立生活。另一方面,大学生活客观上要求具有很强的自理能力,如生活自理能力和协调人际关系能力等。高校教育也要求大学生在课程学习的同时,通过自学、思考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另外,大学校园学术氛围浓厚,各种思想相互激荡,需要学生通过思考、判断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些都推动了他们自立意识的加速形成。
3.心理活动的动态性明显。由于大学生处于从少年到成人的过渡时期,在他们身上既有着少年的天真,又开始对成人的稳重充满着好奇。知青子女独立到异地求学,既对未来充满幻想,又对即将步人社会独立生活感到困惑。来到大城市,客观上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同时也增加了他们分辨复杂事物的难度。心理活动的动态性主要表现为内隐和外露,而内隐则由闭锁性决定的。心理的闭锁性是青年期的一个显著特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决定青年是否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告知于人,取决于谈话的对象、谈话的时间及场合等诸多因素。知青子女的青少年时期的教育大多由带有监护性质的长辈亲戚行使。由于和亲戚的亲密关系远不如和父母,因而与那些亲戚进行深层次谈话和交流的条件不具备。事实上,许多长辈较多地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而对知青子女的思想乃至心理活动是忽视的。
4.心理疲劳加重。大学生经过连续十几年紧张的学习生活,对学习的兴趣有所下降,同时人生理想、奋斗目标没有最终确立,对自己未来的关注强烈,但信心不足。另外,大学生学习科目多,专业课程过于集中,且对有些课程兴趣不高。此外,知青子女迫于家庭的压力,对自己在学习上的要求高,就业的期望值也高,自知要达到这些目标还要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心理负担很沉重。
二、原因分析
青年大学生本身就是矛盾的集合体。一方面是对于家庭的经济依赖,另一方面则是期待自主独立;一方面是渴求从家庭中获得真情,另一方面则受制于家庭、老师。从根本上讲,造成大学生中知青子女心理特征的原因是客观现实与知青子女的现实需要之间的差距造成的,具体来说有下几方面:
1.自我意识还不健奎是根本原因。自我意识的不健全突出地表现在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调试不当。理想自我反映在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现实自我则反映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也必然存在着冲突。青年学生社会经验不足,知识结构尚在完善之中,如果缺乏有效的指导,容易根据自己的好恶作出片面性的联想。而缺少合乎理性的分析思考,时常会因为外界的刺激产生连锁性的情绪激动。知青子女正处于青年期,自我意识急剧发展并趋向成熟。从这个角度上讲,自我意识是有用和十分必要的,但是自我意识的过分膨胀,则会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现在大学生中知青子女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拥有很大的自主性,而当离家外出求学,寄居亲戚家里,一旦受制于人时。便会心情郁闷。
2.环境的变化是重要原因。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人生命早期的心理发展影响着后期心理发展的水平和模式。知青子女出生后,相当一段时间处于成人特别是父母的监护之下。家庭有限的生活空间对其影响很大,知青子女的个性不可避免地刻上了家庭的烙印,这一段时间对于知青子女的个性形成产生着重要影响。当他们独自到异地求学后,知青子女和行使带有监护性质的长辈的交流,还存着一定的代沟问题。由于两代人所接受的教育不同,两代人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和处理意见也会不同如果加上长辈和他们交流的态度不好,方法不当,他们则更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据调查,知青子女普遍和长辈交流不多,双体日首选是留在学校,与室友交往,其次是喜欢独处。
4.心理疲劳加重。大学生经过连续十几年紧张的学习生活,对学习的兴趣有所下降,同时人生理想、奋斗目标没有最终确立,对自己未来的关注强烈,但信心不足。另外,大学生学习科目多,专业课程过于集中,且对有些课程兴趣不高。此外,知青子女迫于家庭的压力,对自己在学习上的要求高,就业的期望值也高,自知要达到这些目标还要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心理负担很沉重。
三、对策建议
1.建立知青子女档案和家长联系制度。高等学校担负着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为此,作为大学生的政治辅导员重任在肩。在实践中,辅导员应该建立知青子女档案。通过阅读档案、电话访闫等方式深人了解每一个知青子女的情况,并和知青子女的家庭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从家长那里了解这些知青子女的学习习惯、性格特征、意志品质等,以便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逐渐消除知青子女在情感上的孤独、学习上的迷茫;二是通过家长联系制度,可以将知青子女在校的情况及时通报给家长,以便家长了解他们子女的一些想法,相应地配合辅导员做好工作;三是通过和家长的沟通,还能够提醒一些家长在教育子女时要注意的教育方法。
2.注意和知青子女交流的方式和方法。一是要保持平等的心态。卢梭说,儿童始终按照自己的思想而不是按照别人的思想进行活动的。儿童尚且如此,对于个性鲜明、思想活跃的大学生就不能居高临下用说教的方式与大学生谈心,应以平等的朋友式的身份出现。二是要表达出理解他们的感受。知青子女特别渴求理解。要在交流中听取他们的倾诉,并可根据环境适当地提一些建议。知青子女因为家庭的特殊性,往往个性较强,以这种方式和他们交流效果更好。
3.营造宽松的环境。一是建立和谐融洽的寝室氛围。良好的寝室氛围对于缓解知青子女心里的压抑和郁闷,有其独特的作用。因此,辅导员应该在安排住宿时有意搭配一些积极要求上进、性格乐观开朗,最好是兴趣相投的学生和知青子女同住一个寝室,还要适当兼顾不同生源地的学生比例,这样知青子女双休日留在学校时也有人相伴。二是创建良好的班风。班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对班级的每个成员有着重要影响。优良的班风可以让班的每个成员感受到友爱,得到尊重和理解也会让这些知青子女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4.开展0理健康教育。在高等学校展心理咨询活动是现实的需要。一是要深化心理学课程教学,建立学校的心理咨询心。现在高校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学》课对于大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有其要作用。但没有相应的心理咨询中心和水平的心理咨询老师,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则很难。二是开通网络心理咨询活动。网络心理咨询有两个独到的优点:(1)私密性。网上交流可以隐藏咨询双方的真实身份,大学生可以在网上宣泄自心中的积郁,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心理咨询老师也可以更准确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在没有心理戒备的情况下引导学生保持好的心态。(2)交互性。在传统的心理咨询交流中,知青子女会比较紧张,担心老师会泄露自己的秘密。网络咨询可以不见面而达到交流的目的,客观上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消除了由于直接面对面交流而存在的心理障碍。
5.丰富学校的课余文化生活。校园文化是高等学校教育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规模不等形式各异内容多样是高等学校校园文化的活力的体现。举办文学、体育、艺术等活动既可以愉悦身心调节心情,也必然是他们乐此不疲的兴趣所在。知青子女在此可以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解决好大专生中知青子女的心理问题只有通过辅导员运用好的工作方法,并进行不懈的努力,学校也应该在校园文化建设心理咨询等方面加大管理力度。这两个方面齐努力,才能取得实效。
论文摘要:专科生中知青子女的自尊感、自立意识都很强,他们心理活动的动态性明显。造成这些特点n,~-n是,他们的自我意识还不健全,生活的环境变化大,受到家庭社会的双重压力。要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就要与他们的家长保持联系,注意与他们交流的方式方法.要营造宽轮的环境,丰富他们的课余文化生活。
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在在校的大学生中知青子女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些知青子女离家到异地求学,客观上遇到许多方面的困难。如生活自理、适应高校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方法等。如果知青子女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困难,其心理上就容易出现一些特点,这些特点将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于知青子女的心理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所述的知青子女为父母仍在异地的大学生)。
一、专科生中知青子女心理特点的主要表现
1.自尊感强。所谓自尊感,是要求他人尊重自己的一种情感。大学生大多思维敏捷,视野开阔,具有较强的自尊心,要求他人尊重自己的意见、观点。斯普里格曾经说过:“在人的一生中再也没有象青年时期那样强烈地渴望被理解的时期了”。专科生中的知青子女无法和父母一起生活,对自尊感的情感体验特别强烈,一旦自己的观点受到别人攻击,容易愤怒,甚至出现攻击行为,尤其当自尊感受到损害时。如果知青子女高考成绩不理想,面临家庭的压力就很大。在现实生活中,知青子女时常有意隐藏自己高中时期的学习情况,也不愿在同学面前谈论自己的父母。现实生活中,别人一些平常的玩笑也容易对知青子女造成tk,理压力。
2.自立意识强烈。每个知青子女的家庭环境都不同,教育的观念也不尽相同。这些生活在异地的知青,对自己的子女普遍存在愧疚心理,经常性地给自己的子女灌输学习是重要的思想,希望自己的子女以后生活比自己好。知青子女远离自己的父母到异地上大学以后,感觉到许多事情没有依靠,向家里获取经济支持远不如父母在身边方便,总是感觉手头拮据,希望自己尽快学成毕业找到工作,开始独立生活。另一方面,大学生活客观上要求具有很强的自理能力,如生活自理能力和协调人际关系能力等。高校教育也要求大学生在课程学习的同时,通过自学、思考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另外,大学校园学术氛围浓厚,各种思想相互激荡,需要学生通过思考、判断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些都推动了他们自立意识的加速形成。
3.心理活动的动态性明显。由于大学生处于从少年到成人的过渡时期,在他们身上既有着少年的天真,又开始对成人的稳重充满着好奇。知青子女独立到异地求学,既对未来充满幻想,又对即将步人社会独立生活感到困惑。来到大城市,客观上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同时也增加了他们分辨复杂事物的难度。心理活动的动态性主要表现为内隐和外露,而内隐则由闭锁性决定的。心理的闭锁性是青年期的一个显著特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决定青年是否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告知于人,取决于谈话的对象、谈话的时间及场合等诸多因素。知青子女的青少年时期的教育大多由带有监护性质的长辈亲戚行使。由于和亲戚的亲密关系远不如和父母,因而与那些亲戚进行深层次谈话和交流的条件不具备。事实上,许多长辈较多地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而对知青子女的思想乃至心理活动是忽视的。
4.心理疲劳加重。大学生经过连续十几年紧张的学习生活,对学习的兴趣有所下降,同时人生理想、奋斗目标没有最终确立,对自己未来的关注强烈,但信心不足。另外,大学生学习科目多,专业课程过于集中,且对有些课程兴趣不高。此外,知青子女迫于家庭的压力,对自己在学习上的要求高,就业的期望值也高,自知要达到这些目标还要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心理负担很沉重。
二、原因分析
青年大学生本身就是矛盾的集合体。一方面是对于家庭的经济依赖,另一方面则是期待自主独立;一方面是渴求从家庭中获得真情,另一方面则受制于家庭、老师。从根本上讲,造成大学生中知青子女心理特征的原因是客观现实与知青子女的现实需要之间的差距造成的,具体来说有下几方面:
1.自我意识还不健奎是根本原因。自我意识的不健全突出地表现在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调试不当。理想自我反映在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现实自我则反映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也必然存在着冲突。青年学生社会经验不足,知识结构尚在完善之中,如果缺乏有效的指导,容易根据自己的好恶作出片面性的联想。而缺少合乎理性的分析思考,时常会因为外界的刺激产生连锁性的情绪激动。知青子女正处于青年期,自我意识急剧发展并趋向成熟。从这个角度上讲,自我意识是有用和十分必要的,但是自我意识的过分膨胀,则会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现在大学生中知青子女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拥有很大的自主性,而当离家外出求学,寄居亲戚家里,一旦受制于人时。便会心情郁闷。
2.环境的变化是重要原因。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人生命早期的心理发展影响着后期心理发展的水平和模式。知青子女出生后,相当一段时间处于成人特别是父母的监护之下。家庭有限的生活空间对其影响很大,知青子女的个性不可避免地刻上了家庭的烙印,这一段时间对于知青子女的个性形成产生着重要影响。当他们独自到异地求学后,知青子女和行使带有监护性质的长辈的交流,还存着一定的代沟问题。由于两代人所接受的教育不同,两代人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和处理意见也会不同如果加上长辈和他们交流的态度不好,方法不当,他们则更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据调查,知青子女普遍和长辈交流不多,双体日首选是留在学校,与室友交往,其次是喜欢独处。
3.家庭和社会的双重压力。在现实生活中,专科生就业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对于知青子女来说要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难度很大。一是用人单位在录用员工过程中有强调学历的倾向;二是就业过程中亲朋好友的引荐作用也很大(厦门大学2396%的学生认为如此),而知青子女,其父母在异地,社会关系不多;三是即使知青子女有毕业即创业的想法,也会因为创业基金无法落生处于从少年到成人的过渡时期,在他们身上既有着少年的天真,又开始对成人的稳重充满着好奇。知青子女独立到异地求学,既对未来充满幻想,又对即将步人社会独立生活感到困惑。来到大城市,客观上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同时也增加了他们分辨复杂事物的难度。心理活动的动态性主要表现为内隐和外露,而内隐则由闭锁性决定的。心理的闭锁性是青年期的一个显著特征。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决定青年是否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告知于人,取决于谈话的对象、谈话的时间及场合等诸多因素。知青子女的青少年时期的教育大多由带有监护性质的长辈亲戚行使。由于和亲戚的亲密关系远不如和父母,因而与那些亲戚进行深层次谈话和交流的条件不具备。事实上,许多长辈较多地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而对知青子女的思想乃至心理活动是忽视的。
4.心理疲劳加重。大学生经过连续十几年紧张的学习生活,对学习的兴趣有所下降,同时人生理想、奋斗目标没有最终确立,对自己未来的关注强烈,但信心不足。另外,大学生学习科目多,专业课程过于集中,且对有些课程兴趣不高。此外,知青子女迫于家庭的压力,对自己在学习上的要求高,就业的期望值也高,自知要达到这些目标还要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心理负担很沉重。
三、对策建议
1.建立知青子女档案和家长联系制度。高等学校担负着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为此,作为大学生的政治辅导员重任在肩。在实践中,辅导员应该建立知青子女档案。通过阅读档案、电话访闫等方式深人了解每一个知青子女的情况,并和知青子女的家庭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从家长那里了解这些知青子女的学习习惯、性格特征、意志品质等,以便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逐渐消除知青子女在情感上的孤独、学习上的迷茫;二是通过家长联系制度,可以将知青子女在校的情况及时通报给家长,以便家长了解他们子女的一些想法,相应地配合辅导员做好工作;三是通过和家长的沟通,还能够提醒一些家长在教育子女时要注意的教育方法。
2.注意和知青子女交流的方式和方法。一是要保持平等的心态。卢梭说,儿童始终按照自己的思想而不是按照别人的思想进行活动的。儿童尚且如此,对于个性鲜明、思想活跃的大学生就不能居高临下用说教的方式与大学生谈心,应以平等的朋友式的身份出现。二是要表达出理解他们的感受。知青子女特别渴求理解。要在交流中听取他们的倾诉,并可根据环境适当地提一些建议。知青子女因为家庭的特殊性,往往个性较强,以这种方式和他们交流效果更好。
3.营造宽松的环境。一是建立和谐融洽的寝室氛围。良好的寝室氛围对于缓解知青子女心里的压抑和郁闷,有其独特的作用。因此,辅导员应该在安排住宿时有意搭配一些积极要求上进、性格乐观开朗,最好是兴趣相投的学生和知青子女同住一个寝室,还要适当兼顾不同生源地的学生比例,这样知青子女双休日留在学校时也有人相伴。二是创建良好的班风。班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对班级的每个成员有着重要影响。优良的班风可以让班的每个成员感受到友爱,得到尊重和理解也会让这些知青子女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4.开展0理健康教育。在高等学校展心理咨询活动是现实的需要。一是要深化心理学课程教学,建立学校的心理咨询心。现在高校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学》课对于大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有其要作用。但没有相应的心理咨询中心和水平的心理咨询老师,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则很难。二是开通网络心理咨询活动。网络心理咨询有两个独到的优点:(1)私密性。网上交流可以隐藏咨询双方的真实身份,大学生可以在网上宣泄自心中的积郁,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心理咨询老师也可以更准确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在没有心理戒备的情况下引导学生保持好的心态。(2)交互性。在传统的心理咨询交流中,知青子女会比较紧张,担心老师会泄露自己的秘密。网络咨询可以不见面而达到交流的目的,客观上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消除了由于直接面对面交流而存在的心理障碍。
5.丰富学校的课余文化生活。校园文化是高等学校教育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规模不等形式各异内容多样是高等学校校园文化的活力的体现。举办文学、体育、艺术等活动既可以愉悦身心调节心情,也必然是他们乐此不疲的兴趣所在。知青子女在此可以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解决好大专生中知青子女的心理问题只有通过辅导员运用好的工作方法,并进行不懈的努力,学校也应该在校园文化建设心理咨询等方面加大管理力度。这两个方面齐努力,才能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