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加强高校女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发布时间:2015-07-04 09:04
【摘要】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生理和心理发展趋于成熟的重要阶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女生在成才与发展道路上将面临更多的困难和障碍,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加强高校女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将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女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问题   
  青春期高校女生思想活跃、感情脆弱,对自己的期望较高,对挫折的承受力不强,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为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对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内容和组织形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1 高校女生的心理特点
  
  女生进入大学阶段已进入青春期,其身体形态、机体的代谢都日见完善,她们具有旺盛的精力、蓬勃的朝气,能较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这个时期由于内分泌活动发生了变化,性腺活动加强,使神经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影响。表现为学习积极性活跃但持续时间不长、动作协调能力较差。在心理方面,女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处于不稳定和不成熟的时期,他们的情感比较内向、含蓄敏感、自尊心强;在意志上表现为畏难,经受不起失败的考验;在体能上个别表现为情感内倾、懒动、对疲劳的耐受力差,自我表达与自我表现欲不强;对不喜欢的事物情绪反映强烈,表现为胆小、怕苦、怕累、怕别人嘲笑等等。近年来,大量的研究与统计表明,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健康的弱势群体,大学生的抑郁、焦虑、强迫、人际关系和适应不良、人格障碍、精神病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在21-30%之间,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对16.28万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和测试,发现存在明显心理障碍者达22.23%,每年全国高校学生因失恋、考试失败、人际冲突、生活受挫人数达10万之多[1]。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用scl-90和upl调查高师院校1378名大学一年级的学生,结果表明,大学生人格测量(upl)分数异常人数为142人,占总数的10.3%;肯定回答“想轻生”者103人,占总数的7.5%;有异常者总计339人,占总数的24.6%。临床证状自评量表(scl-90)项目的分数显著高于正常人的有54人,占总人数的3.9%。分数均值由高向低依次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忧郁、偏执、敌对、焦虑、精神病、躯体化、恐怖[2]。在心理不健康的大学生中,女生比例比男生要大,这已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
  
  2 高校女大学生产生不良心理状况及原因
  
  2.1 女大学生的不良心理状况
  当代社会要求知识女性在成就事业的同时要肩负起家庭的重担,更因为高校女生在发展成才过程中必须不断克服自身认识上的局限和弱点,容易产生以下明显的不良心理状况。
  (1)培养目标与现实生活的背离。
  随着市场的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越来越要求女大学生用自己综合能力去参与种种竞争,她们在就业、择业和创业中面临与男生同样的挑战。然而,现实中女大学生又受着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根深蒂固的教育和熏陶,这种教育尽管不是制度化的显性教育,却无处不在,渗透在传统文化、民族心理、思想观念以及现实生活方方面面隐性的观念性教育。从父母对男孩、女孩的迥异期望与教育方式,到社会大张旗鼓地表彰“巾帼英雄”与鼓吹“女性半边天”;从男性对“淑女”、“贤妻良母”的偏爱和期待,到现实中人们对成功女性的普遍误解与诋毁,以及女大学生在就业中面临的性别歧视等等,无不是中华民族心理积淀中“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男权思想的再现,反映社会对大学生的角色期待与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仍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制约。高等学校制度化的显性教育与民族观念的制约的隐性规约及对女大学生的不同的角色期待,都反映了传统意识与传统观念的冲突,其实质是新旧文化与价值观的冲突,这种冲突在女大学内心引起的波澜是巨大的,它甚至造成女大学生心理的种种失衡及其行为选择的偏差。
  (2)渴望成才与自卑依赖的矛盾。
  追求两性的平等与和谐不仅是女性最强烈的愿望,也是当代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体现。在实现这个愿望的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党和政府运用法律手段保障了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合法权利和地位,使女生追求与男性的均衡发展得到了法律上的保护。但是,现实中两性之间的取得成功的比例还是存在很大差异的,这又使得女大学生感到自卑,觉得女性在许多领域不如男性是理所当然,从而自觉地降低对自己的期望值。如果说,高校教育培养目标与现实生活的背离构成了女大学生发展成才的外部阻力,那么,来自女大学生自身认识上的局限和束缚则是影响她们成才的内在障碍,一方面,她们与男生一样渴望成才,另一方面,由于自身认识上的误区,又存在严重的依赖和自我原谅心理。
  (3)情感的乌托邦与经营能力缺乏的冲突。
  对女大学生情感影响比较大的是由于女大学生对恋爱的乌托邦想象和经营恋爱能力的缺失而引起的种种感情纠葛和情感困扰[3]。大学时期女生心理成熟相对滞后,特别当她们经营恋情能力缺失而出现恋爱纠葛时,一些女大学生缺乏正确判断能力,以致造成消极影响。有的她们由于大学生活的不如意,或出于其他心理需求,如虑荣心、依赖感、补偿心理等盲目恋爱,给日后埋下苦果;有的女大学生一谈恋爱,就全身心地投入,把男友当作生活的重心,从而屏蔽了对校园社会活动的积极参与,萎缩了自己的生活圈子和人生视野。一旦失恋,便好像失去了世界,甚至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此外,女大学生对性干扰引起困惑,当出现性干扰现象时又表现出惶恐,而且不论能不能坚决抵制都会遇到麻烦,给女生带来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
  2.2 女大学生不良心理状况产生的原因
  女大学生不良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本身的生理变化和遗传因素外,各种矛盾冲突、价值观变化、社会环境和家庭等消极因素影响,以及学习上的心理负担均可造成不良状况的产生。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男孩子的活动或活泼性高于女孩,及受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在农村,对女孩子的教育相对比较保守,她们在社会活动和行为方式等诸多方面都有意无意地受到比男孩子更多的约束,交友的范围也较为狭窄,这导致她们社会阅历相对少,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进入大学自己管理自己,就出现了一定的不适应,处理不好同学关系,内心经常出现各种矛盾冲突。
  (2)我国许多用人单位都存在着重男轻女现象,女生在就业方面临较大的困难和压力,而高学历、有专业知识的女大学生对择业标准要求较高,这种矛盾的存在使许多女大学生对前途担忧,甚至失去信心,逐步形成抑郁、恐惧等不良心理特征。
  (3)由于女大学生自身的女性心理特征,其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较弱,如环境的不适应,学习的不适应,家庭贫困带来的负担等,容易产生和加重了自卑和焦虑,这就造成了女生心理健康水平下降。
  (4)女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有与异性交往的需求,但不能正确处理两性问题,会出现自闭、恐惧、自卑等不良心理问题。
  
  3 高校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在校期间是女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不仅要道德高尚,知识丰富,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因而,通过以下途径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帮助她们克服来自社会及自身的障碍,处理好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难题。
  3.1 帮助女大学生发展健康的自我意识

  发展健康的自我意识,也就是要帮助女大学生加强对自身角色的理解与明确把握女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认清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了解自己的期望与追求。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激发她们的成才欲望与进取意识,树立真正的自尊、自爱、自强的精神,使更多的女大学生立志成才。同时,也要使女大学生认识到,未来的发展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女大学生要成就事业,必须付出更多的艰辛与努力,引导他们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帮助她们正确认识自我,善于肯定自己,消除自卑心理,克服自我价值的危机感,确立生活的信心,勇敢地面向现实。
  3.2 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咨询工作结合起来
  利用心理咨询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大任务,学校各学生工作部门与心理健康咨询中心要密切合作,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对有关心理方面的问题进行恰如其分的分析,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向她们广泛宣传心理卫生知识,帮助她们建立起维护个人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同时,学生思想工作者要工作于基层,与学生直接接触,不仅有利于及时发现女大学生存在的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而且能辨别女大学生中出现的是生理问题或是心理问题,或是思想道德问题,从而避免工作中可能出现的诸如言语不当、不良暗示等,给学生带来不必的心理障碍,这样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思想素质提高都大有益处。
  3.3 开展富于女大学生特色的学生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
  根据女大学生不同年龄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创造条件让女大学生投身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和社会实践,为女大学生了解社会、增长见识、锻炼能力创造条件。学校要加强和重视学生会女生部的建设,充分发挥其作用,充分开展体现女生特色的社团活动,使女大学生学会避免不良刺激,控制不良的情绪,并在活动中得到自我肯定,增强信心。同时,鼓励女大学生参加“大学生暑假三下乡”、“支援西部计划”、社会志愿者等社会实践,锻炼女大学的独立能力和自强意识,培养她们宽广的胸怀、豁达的心境和成就事业的勇气与魄力。
  3.4 设置并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女大学在成才与发展过程中,还面临许多具体问题,如:学习、恋爱、人际交往、职业选择、自我形象塑造,乃至未来婚姻、家庭、事业等,都是女大学生十分关注的热点,对这些具体问题学校都要给予切合实际的指导和教育。高校应设置并逐步完善相关课程,通过专门的选修课进行系统指导,加强对女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挫折教育,使大学生明确心理素质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缓解心理冲突,克服心理的缺陷,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迎接未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武术教材编号写组.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会性,2008(3):86.
  [2] 朱维,王玉.对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报,2006(6):73-74.
  [3] 常小莉.高校女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甘肃教育,2008(2):13.

上一篇: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大学生心理特点分析及对策

下一篇:关于发展性班级心理辅导在实践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