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求职心理障碍及其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5-07-04 09:04
论文摘要:分析当前大学生求职择业时焦虑、自傲、自卑、攀比、从众、嫉妒和依赖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阐述了产生这些心理障碍的社会原因是就业形势严峻、就业体制和就业市场体系不完善,以及学校教育社会实践不足、就业指导不到位等,并着重分析了大学生由于心理矛盾突出和求职心理准备不到位等学校教育原因和大学生自身的原因,提出了克服障碍要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努力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要全面实施大学生职业规划导航,加强全方位的就业指导;要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等对策。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求职心理 心理障碍 就业市场 就业指导
大学生求职心理是指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般心理特征。求职是大学生迈出校门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是大学生人生中的一次重大选择。就业制度的深刻变革既为大学生提供了公平竞争和施展才华的机会,同时也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就业矛盾日益突出,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一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心理问题,有的甚至产生了严重的求职心理障碍,影响了他们的顺利就业。因此,认真分析大学生求职中的心理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大学生求职心理压力,引导大学生自觉地进行心理调适,对于帮助大学生成功就业、主动适应社会,是十分重要和紧迫的。
一、大学生求职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一)焦虑心理和嫉妒心理
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期间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虑。求职心理焦虑是在求职心理压力下所产生的一种不踏实感、失落感、危机感和迷惘感。面对求职择业过程中的诸多因素和选择,一些大学生常常会感到无所适从。有的人期望值过高,不切合实际;有的人患得患失,优柔寡断;有的人急于求成,盲目浮躁;有的人不善于推销自己,畏于面试。经常处于烦躁不安和心急如焚的情绪状态。
一些大学生在求职时对他人的特长或优越条件既羡慕又敌视,这种情感的内化就是嫉妒心。如在求职时把别人的优越之处视为对自己的威胁,因而感到心理不平衡,甚至是恐惧和愤怒,于是借助说风凉话、讽刺挖苦、造谣中伤等,来求得心理补偿。结果由于嫉妒,疏远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人际关系冷漠,从而使自己处于孤立的境地,精力分散,内心痛苦,使自己无法顺利求职和择业。
(二)自傲心理和自卑心理
自傲是过高估计自身实力而产生的一种优越感。这种心理在一些大学生身上反映比较突出。他们在求职时,好高鹜远,自命不凡,挑三捡四,怕吃苦,讲实惠,给用人单位留下浮躁、不踏实的印象,不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自傲心理使大学生严重脱离实际,以幻想代替现实,使自己的求职目标和现实产生极大的反差。当面对现实时,往往情绪一落千丈,产生孤独、失落、烦躁、抑郁等心理现象。
与自傲相反,自卑心理表现为对自身的能力和素质评价过低j。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他人,在求职中,不敢充分展示自我,缺乏大胆尝试、积极参与竞争的勇气,从而错失就业良机。过度的自卑,还会产生精神不振、心理扭曲、沮丧、孤寂、脆弱等心理现象,久而久之还可能导致自卑型人格的形成。
(三)从众心理和依赖心理
一些毕业生在求职时从众攀比,你进了北京,我就非上海不去,你进了金融系统,我不进烟草、电力系统不行。实际上,由于每个人生活环境、家庭背景、个人能力和机遇的不同,其求职目标、职业选择是不具可比性的。而部分大学生在虚荣心的驱使下,对自我缺乏客观分析,盲目攀比,不屑到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工作。这种攀比心理使得他们迟迟不愿签约,从而失去就业机会。
在求职过程中,大学生从众心理主要表现在不能客观分析就业形势和就业需要,认为只要是“大家觉得好,肯定错不了”。因此,在没有明确的自我定位、尚未衡量自身条件的前提下,就将所谓的热门单位、热门职业作为自己的求职首选目标,盲目地“赶时髦”,结果往往四处碰壁,而且给自己事业的发展留下不良因素。另外一些大学生仍存在等靠的依赖心理,在机会面前顾虑重重,不能主动地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推销自我,而是寄希望于学校的安排和家长的奔波,有的甚至依赖家长与人洽谈,自己站在一旁若无其事。这样的依赖心理,使大学生丧失了把握机会、创造机会的主动性,使自己在求职竞争中处于劣势。
二、求职心理障碍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原因
1.就业形势严峻一方面,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机构精简,结构调整、企业改制等问题,使传统的以接受毕业生为主渠道吸纳就业的容量减少;另一方面,随着城镇新增劳动力、下岗待业人员的不断增加,高等学校扩招后毕业生人数的增加以及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使就业市场呈现了多峰叠加的态势。严峻的就业形势,使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
2.就业体制和就业市场体系还不够完善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还不够配套,在落实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措施等方面,教育、劳动、人事等部门还不够协调一致,一些城市甚至还存在限制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性障碍。同时,就业市场“交易”秩序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法制化的就业市场尚未形成,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还未完全形成,就业需求信息和招聘活动的公开、公平不够的现象依然存在。此外,社会不正之风对大学生的求职择业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学校教育原因、
1.社会实践不足我国目前依然是相对封闭的教育体制,大部分大学生多数时间都是在教室一宿舍一食堂“三点一线”中度过。这种教育模式的结果,使大学生与社会脱节,缺乏对不同职业特点的了解,更严重的是缺乏在实践中磨炼自己、检验自己和提高自己的机会。
2.就业指导不到位日前,上海就业促进中心公布的一份针对应届毕业生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回答“你觉得自己最大的就业困惑和担心在哪儿”时,41%的应届毕业生认为“缺乏明确的求职目标和规划”。调查显示,近70%的大学生希望能够得到有关职业规划方面的指导,但目前高等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多数高等学校仍是由就业指导中心负责就业规划教育,通常只是针对毕业生的求职技巧进行一些培训,或者邀请一些成功校友作经验交流讲座。而对职业规划教育的分层次、多渠道和实行导师团制度等几乎是空白。而且,这方面的师资严重匮乏,也没有开发相应的课程和教材,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普遍存在着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不稳,从教人员素质不高,难以达到专业化、专家化和职业化的要求。就业指导的方法、手段和条件无法做到科学化、系统化和个性化。尤其是就业心理咨询明显滞后于学生求职心理的发展变化。
(三)大学生自身原因
1.心理矛盾突出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断乳期”,心理发展还不平衡、不稳定,生理与心理的发展有明显的不同步性。他们满怀激情,追求理想,但知识、经验方面的积累还不够,不善于客观地认识和面对现实,容易使理想与现实相脱节;他们强烈希望摆脱家庭与学校的束缚,融人社会,但自身尚未完全成熟,在许多方面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帮助;另外,由于他们身心发育未完全成熟,情绪易波动,自控能力较差,在求职时,面对理想与现实、独立与依赖、情感与理智的矛盾交织,容易产生心理症结,造成心理障碍。
三、对策与方法
(一)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努力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当前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主要是综合素质的竞争。各高等学校要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按照“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要求,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学技术创新与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六个方面引导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全面拓展综合素质。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素质拓展计划的各项训练、活动,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创新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与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和自信心,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全面实施大学生职业规划导航,加强全方位的就业指导
1.全面实施大学生职业规划导航职业规划导航就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具体需求,有效而科学地指导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职业市场、明确职业目标、规划未来职业发展,是高等学校教育不可缺失的一课。职业规划导航是一个系统工程,贯穿大学生四年学习生涯的全过程。高等学校要建立由校内专家、职业规划师、成功校友等组成的大学生职业规划导师团,分层次、多渠道,通过多种形式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行专门和科学的指导,这种指导工作要深入到各年级,根据不同群体特点,掌握好辅导的侧重点。一年级阶段,要对大学生个人的家庭背景、教育基础、知识结构,特别是个人意愿、能力倾向、个性气质和心理素质等进行分析和测试,为大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并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对所学专业的认识,侧重进行择业认知与职业规划意识的培养。二年级阶段,重点指导学生客观正确认识自我,努力塑造和完善自己。通过分析职业环境的机遇与挑战、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引导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在此基础上形成个人对职业的态度、理想和价值观,并根据个人的特点、能力及职业价值观来确定相应的职业意向,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打下基础。三年级阶段,通过分析当前人力资源现状和人才市场的需求,帮助学生了解当年就业基本情况,一方面是国家的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等;另一方面是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可从事职业的性质、任职资格、报酬和优缺点。侧重引导学生根据社会职业的特点和需求,结合自己的个性,拓宽知识面培养和锻炼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培养创新精神,增强择业的自主性和择业决策的能力。四年级阶段,重点帮助学生确立合理的择业目标,特别是对个人感兴趣的职业领域的职业特性和职业发展前景提供详细咨询,从而确定求职范围或“锁定”求职目标,同时,帮助大学生掌握求职面试的具体技巧,学会面试礼仪,消除面试紧张等。鼓励大学生以积极的姿态勇敢地走向就业市场,迎接就业的挑战。当然,大学生职业规划导航是一个动态的指导过程,要伴随着学生的身心发展、知识积累和认知能力的提高,结合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进行动态的调整,有效地指导学生及时调整职业规划。
2.加强大学生求职心理指导首先,帮助学生树立求职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个性成熟的标志,也是影响求职成败的主要心理品质。如果你自己认为是优秀的,这种感觉就会从你的表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传达给对方,从而让对方感受到你的价值。当然,自信还需有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做后盾。其次,帮助大学毕业生调适求职心理。要引导大学生着眼现实,不好高鹜远、脱离实际;引导大学生正视自我,不互相攀比、嫉贤妒能;引导大学生实事求是,不夸夸其谈;引导大学生相信自己,不缺乏自信、没有主见。再次,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求职中的挫折。求职择业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主客观原因,总会遇到一些挫折。要鼓励大学生在挫折面前,振作精神,仔细寻找失败的原因,调整好个人目标和心态,充满信心地再次争取新的机会。
(三)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学会自我心理调适
1.自我转化与适度宣泄当不良情绪不易控制时,可以采取转移情感和精力到其他活动中的办法,如参加一些轻松愉快和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学习一些新知识、新技能等,使自己没有时间和精力沉浸在不良情绪中,以求得心理平衡。当因遭受挫折造成焦虑、紧张等不良心境时,可以适当地宣泄情绪进行自我调适,如向亲人、好友倾诉自己的心理感受,甚至痛哭一场,以求得安慰、支持和帮助;也可以通过大运动量的体育活动,寻找畅快淋漓的宣泄感觉,调整心态。
2.自我慰籍与幽默疗法当求职不能如愿时,不要过分苛求自己,可以通过自我安慰来进行自我调适,例如借“酸葡萄”等理由自我安慰,找一个自己可以接受的理由来承认并接受现实。或者借助幽默的力量,放松紧张心情。可以把自己的不如意在同学、朋友面前自我调侃,幽默一回,摆脱郁闷的心境,将沉重化为轻松,把辛酸化为快乐。
3.理性控制与积极升华当求职择业遇到困难,产生心理困惑时,可以通过理性的分析和思考来摆脱消极情绪,进行自我调适。如找一个宁静的环境,使自己的心理、躯体得到放松和休息,在此基础上,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进一步确立努力方向,将失败的压力化为奋斗的动力,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求职心理 心理障碍 就业市场 就业指导
大学生求职心理是指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般心理特征。求职是大学生迈出校门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是大学生人生中的一次重大选择。就业制度的深刻变革既为大学生提供了公平竞争和施展才华的机会,同时也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就业矛盾日益突出,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一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心理问题,有的甚至产生了严重的求职心理障碍,影响了他们的顺利就业。因此,认真分析大学生求职中的心理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大学生求职心理压力,引导大学生自觉地进行心理调适,对于帮助大学生成功就业、主动适应社会,是十分重要和紧迫的。
一、大学生求职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
(一)焦虑心理和嫉妒心理
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期间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焦虑。求职心理焦虑是在求职心理压力下所产生的一种不踏实感、失落感、危机感和迷惘感。面对求职择业过程中的诸多因素和选择,一些大学生常常会感到无所适从。有的人期望值过高,不切合实际;有的人患得患失,优柔寡断;有的人急于求成,盲目浮躁;有的人不善于推销自己,畏于面试。经常处于烦躁不安和心急如焚的情绪状态。
一些大学生在求职时对他人的特长或优越条件既羡慕又敌视,这种情感的内化就是嫉妒心。如在求职时把别人的优越之处视为对自己的威胁,因而感到心理不平衡,甚至是恐惧和愤怒,于是借助说风凉话、讽刺挖苦、造谣中伤等,来求得心理补偿。结果由于嫉妒,疏远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人际关系冷漠,从而使自己处于孤立的境地,精力分散,内心痛苦,使自己无法顺利求职和择业。
(二)自傲心理和自卑心理
自傲是过高估计自身实力而产生的一种优越感。这种心理在一些大学生身上反映比较突出。他们在求职时,好高鹜远,自命不凡,挑三捡四,怕吃苦,讲实惠,给用人单位留下浮躁、不踏实的印象,不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自傲心理使大学生严重脱离实际,以幻想代替现实,使自己的求职目标和现实产生极大的反差。当面对现实时,往往情绪一落千丈,产生孤独、失落、烦躁、抑郁等心理现象。
与自傲相反,自卑心理表现为对自身的能力和素质评价过低j。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他人,在求职中,不敢充分展示自我,缺乏大胆尝试、积极参与竞争的勇气,从而错失就业良机。过度的自卑,还会产生精神不振、心理扭曲、沮丧、孤寂、脆弱等心理现象,久而久之还可能导致自卑型人格的形成。
(三)从众心理和依赖心理
一些毕业生在求职时从众攀比,你进了北京,我就非上海不去,你进了金融系统,我不进烟草、电力系统不行。实际上,由于每个人生活环境、家庭背景、个人能力和机遇的不同,其求职目标、职业选择是不具可比性的。而部分大学生在虚荣心的驱使下,对自我缺乏客观分析,盲目攀比,不屑到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工作。这种攀比心理使得他们迟迟不愿签约,从而失去就业机会。
在求职过程中,大学生从众心理主要表现在不能客观分析就业形势和就业需要,认为只要是“大家觉得好,肯定错不了”。因此,在没有明确的自我定位、尚未衡量自身条件的前提下,就将所谓的热门单位、热门职业作为自己的求职首选目标,盲目地“赶时髦”,结果往往四处碰壁,而且给自己事业的发展留下不良因素。另外一些大学生仍存在等靠的依赖心理,在机会面前顾虑重重,不能主动地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推销自我,而是寄希望于学校的安排和家长的奔波,有的甚至依赖家长与人洽谈,自己站在一旁若无其事。这样的依赖心理,使大学生丧失了把握机会、创造机会的主动性,使自己在求职竞争中处于劣势。
二、求职心理障碍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原因
1.就业形势严峻一方面,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机构精简,结构调整、企业改制等问题,使传统的以接受毕业生为主渠道吸纳就业的容量减少;另一方面,随着城镇新增劳动力、下岗待业人员的不断增加,高等学校扩招后毕业生人数的增加以及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使就业市场呈现了多峰叠加的态势。严峻的就业形势,使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
2.就业体制和就业市场体系还不够完善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还不够配套,在落实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措施等方面,教育、劳动、人事等部门还不够协调一致,一些城市甚至还存在限制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性障碍。同时,就业市场“交易”秩序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法制化的就业市场尚未形成,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还未完全形成,就业需求信息和招聘活动的公开、公平不够的现象依然存在。此外,社会不正之风对大学生的求职择业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学校教育原因、
1.社会实践不足我国目前依然是相对封闭的教育体制,大部分大学生多数时间都是在教室一宿舍一食堂“三点一线”中度过。这种教育模式的结果,使大学生与社会脱节,缺乏对不同职业特点的了解,更严重的是缺乏在实践中磨炼自己、检验自己和提高自己的机会。
2.就业指导不到位日前,上海就业促进中心公布的一份针对应届毕业生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回答“你觉得自己最大的就业困惑和担心在哪儿”时,41%的应届毕业生认为“缺乏明确的求职目标和规划”。调查显示,近70%的大学生希望能够得到有关职业规划方面的指导,但目前高等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多数高等学校仍是由就业指导中心负责就业规划教育,通常只是针对毕业生的求职技巧进行一些培训,或者邀请一些成功校友作经验交流讲座。而对职业规划教育的分层次、多渠道和实行导师团制度等几乎是空白。而且,这方面的师资严重匮乏,也没有开发相应的课程和教材,缺乏专业性和系统性。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普遍存在着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不稳,从教人员素质不高,难以达到专业化、专家化和职业化的要求。就业指导的方法、手段和条件无法做到科学化、系统化和个性化。尤其是就业心理咨询明显滞后于学生求职心理的发展变化。
(三)大学生自身原因
1.心理矛盾突出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断乳期”,心理发展还不平衡、不稳定,生理与心理的发展有明显的不同步性。他们满怀激情,追求理想,但知识、经验方面的积累还不够,不善于客观地认识和面对现实,容易使理想与现实相脱节;他们强烈希望摆脱家庭与学校的束缚,融人社会,但自身尚未完全成熟,在许多方面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帮助;另外,由于他们身心发育未完全成熟,情绪易波动,自控能力较差,在求职时,面对理想与现实、独立与依赖、情感与理智的矛盾交织,容易产生心理症结,造成心理障碍。
2.求职心理准备不足求职择业必须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毕业生在择业中出现心理偏差和心理障碍往往是因为仓促上阵、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造成的。主要表现有:自我认识不清,评价过高,自傲自大;有时评价过低,自卑自贱。在面对择业现实时,不能把握自我,顺利时,忘乎所以;遇到挫折时,烦躁苦闷,自暴自弃,不能冷静、理智地对待现实;对就业形势认识不足,有些毕业生缺乏对国情、经济发展状况的深刻了解,特别是对当前就业所面临的形势认识不足,就业观念陈旧,就业期望值过高,不切实际;缺乏艰苦创业的精神,一些毕业生缺乏长远发展眼光,过分地看重眼前的工作环境、工资收入、社会地位等,不想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干出一番事业来,想走捷径,坐享其成,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常会怨天尤人,缺乏积极竞争精神和勇气。
三、对策与方法
(一)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努力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当前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主要是综合素质的竞争。各高等学校要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按照“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要求,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学技术创新与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六个方面引导大学生完善智能结构,全面拓展综合素质。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素质拓展计划的各项训练、活动,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创新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与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和自信心,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全面实施大学生职业规划导航,加强全方位的就业指导
1.全面实施大学生职业规划导航职业规划导航就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具体需求,有效而科学地指导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职业市场、明确职业目标、规划未来职业发展,是高等学校教育不可缺失的一课。职业规划导航是一个系统工程,贯穿大学生四年学习生涯的全过程。高等学校要建立由校内专家、职业规划师、成功校友等组成的大学生职业规划导师团,分层次、多渠道,通过多种形式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行专门和科学的指导,这种指导工作要深入到各年级,根据不同群体特点,掌握好辅导的侧重点。一年级阶段,要对大学生个人的家庭背景、教育基础、知识结构,特别是个人意愿、能力倾向、个性气质和心理素质等进行分析和测试,为大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并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对所学专业的认识,侧重进行择业认知与职业规划意识的培养。二年级阶段,重点指导学生客观正确认识自我,努力塑造和完善自己。通过分析职业环境的机遇与挑战、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引导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在此基础上形成个人对职业的态度、理想和价值观,并根据个人的特点、能力及职业价值观来确定相应的职业意向,为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打下基础。三年级阶段,通过分析当前人力资源现状和人才市场的需求,帮助学生了解当年就业基本情况,一方面是国家的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等;另一方面是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可从事职业的性质、任职资格、报酬和优缺点。侧重引导学生根据社会职业的特点和需求,结合自己的个性,拓宽知识面培养和锻炼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培养创新精神,增强择业的自主性和择业决策的能力。四年级阶段,重点帮助学生确立合理的择业目标,特别是对个人感兴趣的职业领域的职业特性和职业发展前景提供详细咨询,从而确定求职范围或“锁定”求职目标,同时,帮助大学生掌握求职面试的具体技巧,学会面试礼仪,消除面试紧张等。鼓励大学生以积极的姿态勇敢地走向就业市场,迎接就业的挑战。当然,大学生职业规划导航是一个动态的指导过程,要伴随着学生的身心发展、知识积累和认知能力的提高,结合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进行动态的调整,有效地指导学生及时调整职业规划。
2.加强大学生求职心理指导首先,帮助学生树立求职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个性成熟的标志,也是影响求职成败的主要心理品质。如果你自己认为是优秀的,这种感觉就会从你的表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传达给对方,从而让对方感受到你的价值。当然,自信还需有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做后盾。其次,帮助大学毕业生调适求职心理。要引导大学生着眼现实,不好高鹜远、脱离实际;引导大学生正视自我,不互相攀比、嫉贤妒能;引导大学生实事求是,不夸夸其谈;引导大学生相信自己,不缺乏自信、没有主见。再次,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求职中的挫折。求职择业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主客观原因,总会遇到一些挫折。要鼓励大学生在挫折面前,振作精神,仔细寻找失败的原因,调整好个人目标和心态,充满信心地再次争取新的机会。
(三)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学会自我心理调适
1.自我转化与适度宣泄当不良情绪不易控制时,可以采取转移情感和精力到其他活动中的办法,如参加一些轻松愉快和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学习一些新知识、新技能等,使自己没有时间和精力沉浸在不良情绪中,以求得心理平衡。当因遭受挫折造成焦虑、紧张等不良心境时,可以适当地宣泄情绪进行自我调适,如向亲人、好友倾诉自己的心理感受,甚至痛哭一场,以求得安慰、支持和帮助;也可以通过大运动量的体育活动,寻找畅快淋漓的宣泄感觉,调整心态。
2.自我慰籍与幽默疗法当求职不能如愿时,不要过分苛求自己,可以通过自我安慰来进行自我调适,例如借“酸葡萄”等理由自我安慰,找一个自己可以接受的理由来承认并接受现实。或者借助幽默的力量,放松紧张心情。可以把自己的不如意在同学、朋友面前自我调侃,幽默一回,摆脱郁闷的心境,将沉重化为轻松,把辛酸化为快乐。
3.理性控制与积极升华当求职择业遇到困难,产生心理困惑时,可以通过理性的分析和思考来摆脱消极情绪,进行自我调适。如找一个宁静的环境,使自己的心理、躯体得到放松和休息,在此基础上,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进一步确立努力方向,将失败的压力化为奋斗的动力,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
上一篇:大学新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探讨
下一篇:农村大学生的心理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