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朋辈心理咨询员工作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15-07-04 09:04
【摘 要】本文对高校朋辈心理咨询员如何才能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了探讨,指出高校朋辈心理咨询员自身要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和专业素质,要能始终把握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并用这一标准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重点介绍了高校朋辈心理咨询员如何正确认识大学生寻求心理辅导时的“本土化”特点,以及如何才能更好地树立“本土化”的工作理念、掌握“本土化”的工作方法。
【关键词】高校朋辈 心理咨询员 心理健康教育 本土化 思考
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人格发育的重要时期。从跨进大学校门的那一刻起,大学生们就面临着许许多多极易造成心理困惑甚至导致心理疾病的问题。首先,是生活目标与学习动力问题。中学阶段,“考取名牌大学”是许多学生埋头苦学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而今这一目标已实现,许多学生找不到生活的目标和学习的动力。其次,是环境适应问题。从中学时期的家庭生活、个体为中心到大学阶段的群体生活、以宿舍为中心,从中学阶段的“满堂灌”、“题海战术”到大学阶段的“独立思考”、“崇尚创新”,大学生们必须学会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必须掌握新的、符合大学学习规律的学习方法。第三,是生理与情感需求问题。在青年学生正常的身心发展过程中,随着其生理机能和性心理的成熟,特别是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必然会引发青春期的种种困惑和烦恼。另外,大学生们还会面临经济压力、考试压力、就业压力等问题。在专业心理咨询员严重缺乏的客观实际下,培养造就一批朋辈心理咨询员并使之真正发挥作用,从而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解决大学生以上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一、朋辈心理咨询员自身要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和专业素质
大学生朋辈心理咨询员作为教师(或学生)的普遍一员,其自身也有着“七情六欲”,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是与求询者一样的问题。如果朋辈心理咨询员自身心理素质、专业素质不过硬,那么他们将很容易被求询者所“感染”,甚至于同病相怜,这不但会耽误对求询者的辅导与治疗,而且会害了朋辈心理咨询员自己。因此,朋辈心理咨询员上岗前必须经过一定程度的系统培训,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掌握必要的咨询方法和技巧,以确保在各种类型的心理患者面前能做到“不误导且能自保”。
二、朋辈心理咨询员要能始终把握住“心理健康的标准”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要求咨询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有着清晰的认识,并能做到始终用这一标准来对求询者进行辅导。本人认为,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特点:(1)快乐。虽然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不快乐的时候,但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情绪是积极而愉悦的,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的、豁达的,他在不快乐的时候善于宣泄、并能较快地从不快乐的状态中恢复过来。(2)行为有效。心理健康的大学生的行为是有意识的,并且有一定的目标性;他能较妥善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心理、情绪以更好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3)与人善处。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做到跟多数人相处融洽,善于尊重他人,容纳他人,与人易达成共识。(4)耐挫能力强。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正视失败,在失败面前不会一撅不振;还能正确面对成功,在成功面前不会得意忘形、停步不前。(5)自信心较强。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其为人处事不卑不亢,对自己的行动充满自信,同时不自以为是,为人谦虚、处事谨慎而不独断专行。
有这么两组漫画:第一组描绘的是美国的一对青年大学生。女生对男生说:“你看起来心理有点问题”。男生听完后说:“是吗,那我得回去看看家庭心理医生。”。女生羡慕地惊叹:“你竟然有家庭心理医生!”。第二组描绘的是中国大陆的一对青年大学生。当女生对男生说“你看起来心理有点问题!”时,男生听完后显得很沮丧,低着头自言自语:“是吗?……”然后,黯然走开了。同样的情景,同样一句话,为何不同国家的青年大学生的反映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其主要原因就在于青年大学生对心理咨询有着一种“本土化”的反映。
正确认识大学生的“本土化”特点,是朋辈心理咨询员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我们的学生往往会逃避心理问题,认为身体有问题的人能得到关爱、照顾,而心理有问题者却会被人歧视、甚至打击。他们普遍有三个特点:首先,他们是晚来的求询者(已造成了心理疾患)。在刚产生心理问题时,他们虽然也感到自己存在着异样的心态或行为,但总担心被别人知道,害怕去找心理老师和心理医生,只有当造成了心理疾患时才会以此为由去寻求治疗。其次,在求询过程中,往往将情感问题躯体化,只报告身体症状,而隐瞒心理症状。当你问到关于心理上的敏感问题时,许多来询者会隐晦其词或故意避开。再者,他们对所陈述的内容能否保密极为关注,非常担心自己的“私隐”被周围的人知道。
四、朋辈心理咨询员要有“本土化”的工作理念和方法
面对有着“本土化”特点的大学生群体,朋辈心理咨询员的工作理念和方法必须“本土化”。首先,对心理问题的关注要“本土化”。西方人认为是心理问题的,我们不一定觉得是问题,例如,西方性解放、性混乱了几十年,他们对性方面的问题特别关注,在这方面的理论、治疗方法特别丰富,而在我国对这些问题就未必如此关注。
其次,对心理咨询工作的理念和方法的运用要“本土化”。心理咨询的许多理念、治疗方法都是从西方引进来的,在西方适用的理念,在中国就未必适用,必须结合国情、地方特点加以改造创新,才能使之在我们的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再者,研究问题的方法、方式要“本土化”,要不断创新。譬如,就问卷调查而言,由于西方人个性化较突出,参与意识较强,往往调查结果能反映调查对象的真实想法或情况。而我们的学生在填写问卷时可能会表现出“应卷反映”(如揣摩学校、老师希望自己填写哪项),社会“暂需反映”(被社会舆论左右)、“中庸反映”(趋向于选择不好不坏、不偏不倚的选项,避免极端化)。我们必须对调查结果在何种程度上能反映出事实的真相进行认真的分析。可见,在西方行之有效的咨询方法,在中国不一定有效,我们必须针对求询者的特点采取相应有效的咨询方法。
最后,表达沟通用语要“本土化”。由于心理咨询的许多理念、治疗方法都是从西方引进来的,这就需要我们科学地进行理解、翻译、消化、改进和利用,其中包括正确地表达(书面和口头上),即心理咨询方面的有关用语要使用国语,要符合国语的标准并利于求询者理解和接受。
参考文献:
[1]陈国梁.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邱鸿钟.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进展.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3]肖沛雄.大学生心理与训练.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8.
【关键词】高校朋辈 心理咨询员 心理健康教育 本土化 思考
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人格发育的重要时期。从跨进大学校门的那一刻起,大学生们就面临着许许多多极易造成心理困惑甚至导致心理疾病的问题。首先,是生活目标与学习动力问题。中学阶段,“考取名牌大学”是许多学生埋头苦学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而今这一目标已实现,许多学生找不到生活的目标和学习的动力。其次,是环境适应问题。从中学时期的家庭生活、个体为中心到大学阶段的群体生活、以宿舍为中心,从中学阶段的“满堂灌”、“题海战术”到大学阶段的“独立思考”、“崇尚创新”,大学生们必须学会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必须掌握新的、符合大学学习规律的学习方法。第三,是生理与情感需求问题。在青年学生正常的身心发展过程中,随着其生理机能和性心理的成熟,特别是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必然会引发青春期的种种困惑和烦恼。另外,大学生们还会面临经济压力、考试压力、就业压力等问题。在专业心理咨询员严重缺乏的客观实际下,培养造就一批朋辈心理咨询员并使之真正发挥作用,从而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解决大学生以上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一、朋辈心理咨询员自身要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和专业素质
大学生朋辈心理咨询员作为教师(或学生)的普遍一员,其自身也有着“七情六欲”,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是与求询者一样的问题。如果朋辈心理咨询员自身心理素质、专业素质不过硬,那么他们将很容易被求询者所“感染”,甚至于同病相怜,这不但会耽误对求询者的辅导与治疗,而且会害了朋辈心理咨询员自己。因此,朋辈心理咨询员上岗前必须经过一定程度的系统培训,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掌握必要的咨询方法和技巧,以确保在各种类型的心理患者面前能做到“不误导且能自保”。
二、朋辈心理咨询员要能始终把握住“心理健康的标准”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要求咨询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有着清晰的认识,并能做到始终用这一标准来对求询者进行辅导。本人认为,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特点:(1)快乐。虽然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不快乐的时候,但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情绪是积极而愉悦的,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的、豁达的,他在不快乐的时候善于宣泄、并能较快地从不快乐的状态中恢复过来。(2)行为有效。心理健康的大学生的行为是有意识的,并且有一定的目标性;他能较妥善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心理、情绪以更好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3)与人善处。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做到跟多数人相处融洽,善于尊重他人,容纳他人,与人易达成共识。(4)耐挫能力强。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正视失败,在失败面前不会一撅不振;还能正确面对成功,在成功面前不会得意忘形、停步不前。(5)自信心较强。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其为人处事不卑不亢,对自己的行动充满自信,同时不自以为是,为人谦虚、处事谨慎而不独断专行。
三、朋辈心理咨询员要正确认识求询者的“本土化”特点
有这么两组漫画:第一组描绘的是美国的一对青年大学生。女生对男生说:“你看起来心理有点问题”。男生听完后说:“是吗,那我得回去看看家庭心理医生。”。女生羡慕地惊叹:“你竟然有家庭心理医生!”。第二组描绘的是中国大陆的一对青年大学生。当女生对男生说“你看起来心理有点问题!”时,男生听完后显得很沮丧,低着头自言自语:“是吗?……”然后,黯然走开了。同样的情景,同样一句话,为何不同国家的青年大学生的反映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其主要原因就在于青年大学生对心理咨询有着一种“本土化”的反映。
正确认识大学生的“本土化”特点,是朋辈心理咨询员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我们的学生往往会逃避心理问题,认为身体有问题的人能得到关爱、照顾,而心理有问题者却会被人歧视、甚至打击。他们普遍有三个特点:首先,他们是晚来的求询者(已造成了心理疾患)。在刚产生心理问题时,他们虽然也感到自己存在着异样的心态或行为,但总担心被别人知道,害怕去找心理老师和心理医生,只有当造成了心理疾患时才会以此为由去寻求治疗。其次,在求询过程中,往往将情感问题躯体化,只报告身体症状,而隐瞒心理症状。当你问到关于心理上的敏感问题时,许多来询者会隐晦其词或故意避开。再者,他们对所陈述的内容能否保密极为关注,非常担心自己的“私隐”被周围的人知道。
四、朋辈心理咨询员要有“本土化”的工作理念和方法
面对有着“本土化”特点的大学生群体,朋辈心理咨询员的工作理念和方法必须“本土化”。首先,对心理问题的关注要“本土化”。西方人认为是心理问题的,我们不一定觉得是问题,例如,西方性解放、性混乱了几十年,他们对性方面的问题特别关注,在这方面的理论、治疗方法特别丰富,而在我国对这些问题就未必如此关注。
其次,对心理咨询工作的理念和方法的运用要“本土化”。心理咨询的许多理念、治疗方法都是从西方引进来的,在西方适用的理念,在中国就未必适用,必须结合国情、地方特点加以改造创新,才能使之在我们的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再者,研究问题的方法、方式要“本土化”,要不断创新。譬如,就问卷调查而言,由于西方人个性化较突出,参与意识较强,往往调查结果能反映调查对象的真实想法或情况。而我们的学生在填写问卷时可能会表现出“应卷反映”(如揣摩学校、老师希望自己填写哪项),社会“暂需反映”(被社会舆论左右)、“中庸反映”(趋向于选择不好不坏、不偏不倚的选项,避免极端化)。我们必须对调查结果在何种程度上能反映出事实的真相进行认真的分析。可见,在西方行之有效的咨询方法,在中国不一定有效,我们必须针对求询者的特点采取相应有效的咨询方法。
最后,表达沟通用语要“本土化”。由于心理咨询的许多理念、治疗方法都是从西方引进来的,这就需要我们科学地进行理解、翻译、消化、改进和利用,其中包括正确地表达(书面和口头上),即心理咨询方面的有关用语要使用国语,要符合国语的标准并利于求询者理解和接受。
参考文献:
[1]陈国梁.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邱鸿钟.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进展.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3]肖沛雄.大学生心理与训练.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8.
下一篇:析“小汉斯”的阉割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