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发布时间:2015-07-04 09:05
【摘 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这是课堂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自觉地把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渗透在其中,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 心理健康 教育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道有为人处世之道,修身养性之道。道者道理也,语文课中讲的道,既有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语言文学修养的因素,也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所谓渗透就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与各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是贴标签或为砌炉灶。就语文课而言,任何一篇课文都是精选的,都具有侧重于某一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把它挖掘出来,就可以更充分发挥它的教育功能。
  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认知活动效率和质量的手段。更重要的,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完善学生人格的重要途径,是语文教学要达到的目标。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点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语文课本所包含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但同时就小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知识水平而言,让他们去接受和掌握这些包罗万象的知识,确实有一定困难。所以许多学生在学习语文中有无从下手、抓不住线索的感觉。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多给孚生以鼓励、引导,使学生产生被信任的愉快感、兴奋感,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欢乐和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学生只有产生学语文的兴趣才能积极地对语文知识大胆思索,从而培养创造性思维。反之,如果教师缺乏与学生应有的情感沟通,忽视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一味地要学生机械的死记硬背,只能让学生感到有沉重的负担,对学习语文畏惧、疏远,甚至是厌烦。至于考完试,背过的东西早已忘的一干二净,而刚学的知识更是无从谈起,如此恶性循环下去,语文教学将走入穷途。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所采取的方法是:语文教师应把自己的情感融入知识传授之中,对事件的分析,人物的评价应有自己的喜好、憎恶,在知识传授中流露出来,使学生所接受的知识带着一定的感情色彩。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心灵上受到震撼,在感情上产生共鸣,从而逐渐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地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成为信念,成为学生主观世界的一部分。”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能做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如果讲授缺乏感情色彩,给人一种置身于各类语文名篇内容之外的纯客观讲授的感觉,而不能把自己的情感同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历史事件的发展变化紧密融合在一起,那么学生对他所讲的知识就不会产生强烈的信任感,从而影响学习语文的效果,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再次,教师要善于运用丰富的语文知识素材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知识浩如烟海,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可以说比比皆是,有着取之不尽的源泉。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了解中国灿烂的古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中国是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她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汉赋、唐诗、宋词、唐宋散文、元曲、明清小说,这些中国古文化中的瑰宝,无不以其独特的魅力,深辟的精髓,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启迪。吟颂着古代仁人志士的优美诗句,倘徉在古文化绚烂的长河中,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会得到充分激发。许多历史人物的博大胸襟与高风亮节可以把学生带到一个高尚的思想感情境界:高适在《别董大》一诗中表现出的开阔、豪迈的胸怀;文天祥虽无力拯救覆灭的南宋王朝兵败被俘,但他爱国热忱始终没有泯灭,昂然高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奋勇抵御瓦刺人入侵,救明朝于水火的于谦,借用石灰咏唱“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具有民族气节的辛弃疾、陆游,岳飞等“精忠报国”、“还我河山”的豪迈气概,都影响着学生道德观的形成,构成培养他们健康情绪和高尚情操的基础,激励他们不断磨砺自己,为造福祖国而立志成材。
  (二)感悟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坚强的意志力,激励学生不断进取,完善自己的人生。课文入选的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均以其鲜明的性格,感人的情怀,为后人树立了不朽的丰碑。《军神》一文,可使学生为刘伯承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意志所感动;学习《乌塔》一文,可使学生为主人公——小姑娘的独立生活能力、勇敢乐观的勇气所感动;《地震中的父与子》所表现出来的父子亲情;《梅花魂》所反映的爱国热情;还有《她是我的朋友》一文中流露出的爱心和同情心。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顽强毅力教育,净化学生灵魂,完善学生人格,培养其高尚情操的教育渗透点。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若能声情并茂、形象生动地把这些展示给学生,就能激发学生强烈的进取意识,使之生命在进取中得到升华。
  (三)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世界文明和进步的影响,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献身科学的信心和勇气,语文课本中收入的科普文章,从多个角度向我们通俗、生动地介绍了各个方面的有关科学知识,使学生从小就懂科学,爱科学,产生对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花钟》、《秋天的雨》、《雅鲁藏布大峡谷》、《太阳》、《海底世界》、《呼风唤雨的世纪》等等,从植物到动物,从高山到海洋,从陆地到宇宙,既让学生们领略了大千世界的神奇、伟大,又使学生对人类探索宇宙、征服自然的壮举赞叹不已。从而产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强烈愿望。
  类似这些对学生品行能起到潜移默化作用的素材,在语文学科中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教师应注意发掘这些启情点,研究好各年级、各类学生的特点,积极诱导启发,用健康向上的东西去充实他们的精神世界。
  (四)教师言传身教:以教师自身的良好心理素质来影响学生、带动学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精确地概括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教师的品质往往是学生学习的楷模和最直接的榜样。因此,语文教师必须特别注意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和心理品质,有意识地用自身的高尚人格、优秀品质、健康心理去影响、引导学生,为人师表,克己奉公,言传身教,表里如一。无论是知识的传授、问题的点拨,还是对学生言行的纠正或肯定,都要从学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和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出发,既不哗众取宠,戏弄取笑学生,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也不随意指责、抱怨学生的缺点,使学生的自卑感更加强烈。而是要在对学生的中肯评价中,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和鼓励,从而更坚定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教育是没有小事的,因为事事都有可能在今后给学生产生这样那样或好的坏的影响。作为语文教师,了解学生各个阶段学习语文水平,帮助他们做好思想、感情、知识等的衔接,特别是中下生应侧重于基础的再现与反复,优生可着重从拓展、加深方面考虑。并注重知识传授中,对不同素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采取不同的手段。但无论是怎样的教学方法,都应“让学生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语文课堂”,“让学生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走向社会生活”,经过积累、感悟、熏陶,注重各个环节的衔接与逐步提高,语文素养才得以提高,健康的心理才能形成,健全、合格人才的培养才能实现。
  心理健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更高追求,让学生在求知中得到陶冶,让语文知识成为学生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对提高民族素质、铸造民族英魂是不可缺少的,也是社会和时代赋予语文教师的天职。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义无返顾地承担起这一重任!

上一篇:浅议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下一篇:学生气质特质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