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今校园青少年的心理承受及心理面面观和问题

发布时间:2015-07-04 09:06
【摘 要】鼓励是让孩子成长和受挫时保持勇气与进去的助力,开放的沟通以及赞美,表达你的爱及关怀,教师教学中因观察帮助青少年克服逆反心理,青少年期,是人生探索与改造的过渡期,调适的良好与否,不但关系着当时的身心健康,更关系着成人以后的人生;当心情低落或被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时,学生的笑容往往是最好的药方,这是因为他们的无邪、没有心机。在面对这些的问题时,也许大人们要先包容性地接受,并慎思明辨的将问题厘清,再加以合理的、顾及全面的处置,给学生一种公平也是默许的尊重,对教师和学校以及教育也是好的口碑。人们不时的会注意到学生有些问题,却又多少有些不知所措的感觉。学生的问题并不总是开始于学生本身,可能是父母、师长或任一个关心学生问题的人自己的问题。
  【关键词】心理承受 心理面面观 心理问题 学生 教师
  
  青少年学生期是儿童与成人之间的过渡时期,一般人对青少年的形容,经常是反抗心强、令人捉摸不定的;有句话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其实不然,青少年也是充满着压力与不安的。我们知道现在校园社会出现许多问题,其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以被人们注意到了,出现的各种因学习或着人际关系而引起的学生伤害事件让人心痛。
  所谓挫折,通常指付出努力却没有获得适当的回馈而产生失败、失望的情绪感受,或是遇到困难却无法有效解决,青少年的挫折感(压力)通常来自下列几方面:
  1.人体肢体方面:主要是学生对自己的外表、身材感到不满意。甚至讨厌嫉恨。
  2.学校学习方面:学生在升学主义挂帅的社会下,竞争越来越激烈,压力也相对的提高许多。
  3.校园群体关系:青少年多渴望能与同侪团体打成一片,但难免会因个性、价值观等因素而有争执或觉得不被团体接受的事情发生,而感到挫折、孤单。另外,青少年对异性的好奇,也是压力的另一个来源。
  4.学生与师长或亲子互动:此方面的受挫主要是来自青少年开始学习从父母的庇护下,独立并寻求自我,然而,在老师和父母眼中学生仍是孩子,青少年认为老师和父母不能了解他们,而产生了代沟。
  教师帮助学生在面临受挫时,需要有效的适应方式,才能维持心理方面的健康,这可由几方面来着手:
  1.教师首先帮助学生检讨受挫的本质与成因,使学生了解自己的需要与缺失,为改变的参考。
  2.教师帮助学生了解问题后若问题在于学生自己,可帮助学生尝试修改自己的行为,找出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他人的方式来因应挫折。
  3.教师在帮助学生透析问题后若受挫是来自客观条件的限制,不易改变,则可以帮助学生修正自己的期望与标准,也能有助学生解决受挫的感受。
  4.引导学生寻求他人的协助:可询问父母、师长、朋友的意见,或是寻求专业的咨询服务。
  青少年学生时期,是人生探索与改造的过渡期,也是学习能力最强的时期,此时期调适的良好与否,不但关系着当时的身心健康,更关系着成人以后的人生;但学生的自我调适和平衡能力较不足,在挫折适应方面,除了自我的努力之外,也需要家长及老师们的协助与配合,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忍受暂时的不安与焦虑,加强其挫折忍受力,并有技巧和信心去克服困难。
  无论中外,学生永远是欢笑与希望的泉源。然而,也由于青少年的脆弱,更值得我们教师多花心思去照顾,尤其在子女数普遍减少的独生子女现代社会,如何去提供给学生恰当的成长学习环境,更应是每位教师和父母所最关心的事情之一。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一定要先考虑到,“学生是一个发展中的个体”,他或她所呈现出来的,也许只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危机(mature orgrowthcrisis),也可能是对某些状况而发的暂时反应(temporalreaction),也可以是对疾病或创伤的心理退化(psychological regression),或者只是到达一个成长过程的高原期(plateau)罢了。因此,教师在考虑学生生理、心理到底正不正常时,要留意下列特点:
  1.男生、女生的行为特质:男女生特质很多时候是重迭的;但是,假如一个男生只呈现女生的行为特质,要说他正常就很难了。
  2.学生偶而发生的问题:如偶发的闹情绪、新学期开始的前几天不去学校、一阵子的不合群体;其重要性就不如出现连续数周、数月的问题了。
  3.教师要注意当学生心理问题和生理现象出现时:学生开始变得要求增多,希望获得较多大人们的注意力,这些应当是正常发展过程的现象。教师应当注意与学生的沟通和与家长的互动。
  4.教师应当了解不同文化有不同的文化常模;同一个社会、文化环境,随着时代的进展,也会有不同的标准要求其中的成员。由于孩子父母工作调动而由其它地区来就学的学生,就面临这样的困扰,但这样的困扰并不都是不正常的,教师应当相对区别。
  总之学生中单独的问题或症状,要比同时存在许多的问题或症状来得常见。对于那些遍及数个生活领域,如同时干扰、身体、家庭、学校等层面的问题,教师应当寄予更多的注意与关心。学生中问题或症状的性质或多或少与其重要性有关,比如说,在学生中有吸、咬指甲的现象,但是这就不如人际关系的困扰来得重要了。偶尔出现的轻度症状之重要性,显然没有那些时常出现又十分严重的症状来得有意义;像是,学生们偶尔的发脾应当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天天发脾气,或是一发起脾气就要伤害自己或破坏东西,那就更值得教师和学生家长的注意了。
  首先,教师应当注意当一个学生突然有些行为改变时,比如,突然变得好动、老是闯祸、课堂精神不集中或是突然变得无精打彩,对原来感兴趣的事没有反应;这时候教师要小心是否有些什么事情发生了。
  其次,教师应当注意有些学生会在陌生的场合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但有些学生在老师和父母面前格外羞怯;有些学生特别不习惯新环境。这些状况并不一定代表着学生有些什么问题;不过若老是不讲话,老是退缩,老是无法与别人打成一片,那么做老师的,就得格外留神了。应与该学生家长及时联系。
  总之,由于学生的智能、情绪尚未发展完全,解决事情的能力也不如大人,学生中有时问题或症状的发生,只是一种表白、一种沟通的方式,有时确实是出了问题,实在需要教师们小心去评估与了解自己的学生,就象父母了解自己的孩子一样。
  
  参考文献
  [1]吕伟.代沟与沟通.
  [2]莫非斯.玛莉娅.恒久的激励.
  [3]邹律文.学生心理问题探究.
  [4]山本信川.赞美你所关心的人你所爱的人.

上一篇:浅谈心理特点对声乐学习的影响

下一篇: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