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5-07-04 09:06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然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被长期忽视。为此,我们必须对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起足够重视。
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1.学习方面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初中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压力越来越大,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和学习效率低。
(1)厌学。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甚至可以说“厌学心理”在初中学生中有一定的普遍性。
(2)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分好班、差班,考试排名次,张榜,搞题海战术,使学生处于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另外,不当的教育方法,也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
2.人际关系方面
(1)与老师关系不和谐产生对抗心理。如果老师对学生缺乏理解、缺乏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就会降低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以至关系紧张。
(2)同学间的关系不够融洽。学习任务越来越重,竞争越来越激烈,同学之间缺少交流和沟通。如果老师疏于引导,同学之间就会产生隔膜,缺乏应有的同窗情。
(3)与父母的关系不够亲密。专制式家庭中的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导致这些学生产生孤僻、专横的性格,加上“单亲”家庭等问题的存在,使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或制造了痛苦,会因此憎恨父母、家庭。于是,有的学生就走向极端,家长和老师的话无论对错一律拒绝,以免家长和老师对自己进行干涉。
3.青春期方面
(1)自卑情绪严重。青少年时期处于由幼稚的童年期向成熟的成人期过渡的阶段,认知特点是天真、浪漫、理想化的成分多,现实性的成分少。一旦将他们的主观想象放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时,他们惊讶地发现,理想是如此的脆弱。天真想象的破灭,给他们带来严重的心理压力。往往把失败归因于自己无能,因而灰心丧气、意志消沉和自卑。
(2)逆反心理普遍。初中学生一般都对家长和教师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可是,他们的潜意识里却将自己看作大人,迫切要求独立。但在家长和教师的眼里,他们仍还是个孩子,还很幼稚,惟恐他们上当吃亏,于是对他们关爱有加,喜欢过多干涉他们的生活,这会引起初中学生的强烈反感。
(3)性困扰频繁。性早熟的女生因为发育较快,在班上找不到交往的对象,性晚熟的男生因为较同龄人发育缓慢,在班上也找不到交往的对象。这两种人在班上好像被孤立起来了,于是,他们很痛苦,就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
加强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更新教师观念
尽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界的共识,但仍有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和错误认识严重阻滞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有些学校视心理健康教育为无关紧要的事情,有些学校简单地以思想政治工作取而代之,甚至采取简单粗暴的手段压服了事。因此,要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大力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认识,更新教育观念。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课程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一部分是开展心理健康调节训练。训练活动操作内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等。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
3.开设心理咨询室
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已不仅仅是个别初中学生的要求,而是一种时代的趋势。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咨询老师要信任理解学生,同时遵循聆听、保密、疏导等原则,这样才能建立起一种信任关系。信任关系是咨询取得成功的基础。在进行心理治疗时,心理咨询老师要有意识地和困于心理问题的同学建立起关心、尊重、了解和指导的关系。
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大量的实践问题迫切需要理论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教材、研究资料以及评价机制的构建还欠缺,心理素质与其他素质、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等也有待进一步明确。
初中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1.学习方面
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初中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压力越来越大,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和学习效率低。
(1)厌学。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甚至可以说“厌学心理”在初中学生中有一定的普遍性。
(2)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分好班、差班,考试排名次,张榜,搞题海战术,使学生处于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另外,不当的教育方法,也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种种问题。
2.人际关系方面
(1)与老师关系不和谐产生对抗心理。如果老师对学生缺乏理解、缺乏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就会降低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以至关系紧张。
(2)同学间的关系不够融洽。学习任务越来越重,竞争越来越激烈,同学之间缺少交流和沟通。如果老师疏于引导,同学之间就会产生隔膜,缺乏应有的同窗情。
(3)与父母的关系不够亲密。专制式家庭中的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导致这些学生产生孤僻、专横的性格,加上“单亲”家庭等问题的存在,使他们会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或制造了痛苦,会因此憎恨父母、家庭。于是,有的学生就走向极端,家长和老师的话无论对错一律拒绝,以免家长和老师对自己进行干涉。
3.青春期方面
(1)自卑情绪严重。青少年时期处于由幼稚的童年期向成熟的成人期过渡的阶段,认知特点是天真、浪漫、理想化的成分多,现实性的成分少。一旦将他们的主观想象放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时,他们惊讶地发现,理想是如此的脆弱。天真想象的破灭,给他们带来严重的心理压力。往往把失败归因于自己无能,因而灰心丧气、意志消沉和自卑。
(2)逆反心理普遍。初中学生一般都对家长和教师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可是,他们的潜意识里却将自己看作大人,迫切要求独立。但在家长和教师的眼里,他们仍还是个孩子,还很幼稚,惟恐他们上当吃亏,于是对他们关爱有加,喜欢过多干涉他们的生活,这会引起初中学生的强烈反感。
(3)性困扰频繁。性早熟的女生因为发育较快,在班上找不到交往的对象,性晚熟的男生因为较同龄人发育缓慢,在班上也找不到交往的对象。这两种人在班上好像被孤立起来了,于是,他们很痛苦,就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
加强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更新教师观念
尽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界的共识,但仍有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和错误认识严重阻滞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开展。有些学校视心理健康教育为无关紧要的事情,有些学校简单地以思想政治工作取而代之,甚至采取简单粗暴的手段压服了事。因此,要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大力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认识,更新教育观念。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课程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一部分是开展心理健康调节训练。训练活动操作内容包括角色扮演、相互询问、人际交往训练等。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
3.开设心理咨询室
心理咨询与治疗服务已不仅仅是个别初中学生的要求,而是一种时代的趋势。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咨询老师要信任理解学生,同时遵循聆听、保密、疏导等原则,这样才能建立起一种信任关系。信任关系是咨询取得成功的基础。在进行心理治疗时,心理咨询老师要有意识地和困于心理问题的同学建立起关心、尊重、了解和指导的关系。
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大量的实践问题迫切需要理论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教材、研究资料以及评价机制的构建还欠缺,心理素质与其他素质、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等也有待进一步明确。
上一篇: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下一篇:青少年迷恋网络的心理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