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心理学理高职院校健康教育课

发布时间:2016-05-26 15:30

  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


育课程教学中,问题与预防教育倾向明显,亟待向积极与发展教育转向。因此,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出发,探究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构有利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一、问题提出

 

  由于受到问题与预防心理健康教育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积极心理学更加重视人的积极品质和注重激发人的潜能,这为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野,并为建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分析

 

  高职学生群体在成年学生群体中,具有特殊性和弱势群体性质,他们在个体情商、人格特质、自我意识成长、情绪特征、自我管控能力等方面具有先天性缺钙特质。而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将上述弱势特质进行放大,致使在课程建构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首先,存在教育目标移位现象。孟万金教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一般划分为三级:一级目标是以预防教育为主,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二级目标是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主,针对普遍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和咨询,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三级目标是以治疗心理疾病为主,针对有心理障碍和疾病的个体进行心理诊断和治疗。然而,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是心理问题,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目标出现定位偏离,即重视二级与三级目标,恰恰忽视了最为重要的一级目标,出现了教学目标移位现象。

 

其次,教学方法上有失偏颇。理论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法仍然是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主要教学方法,这种相对沉闷与单一的教学方法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有的教学方法格格不入。

 

固然,学时有限、大班教学等条件的限制,影响了心理情景剧表演、角色扮演、团体心理训练、工作坊等灵活教学方法在该课程中的有效运用,但根本上还是教育理念导致的教育方法偏颇。

 

第三,课程内容上忽视学生心理需要。现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多集中在学生常见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及调适等方面。课堂教学中,倾向于从病例的角度描述心理问题的性质和应对方法。

 

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此类教学内容的大量呈现不仅忽略了对个体内在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而且易于引起学生自我暗示,容易让学生给自己贴上问题标签。

 

  三、积极心理学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新启示

 心理学理高职院校健康教育课

积极心理学重视对人类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个性特征的研究,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关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积极的心态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

 

积极心理学倡导的理念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供了独特的教育视角和全新的教学启示。

 

首先,积极心理学提出的潜能激发与向善美德符合心理健康课程发展性教学目标的理论诉求。

 

潜能与美德是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涉及如主观幸福感、正性情绪、积极人格、健康自我意识、积极交往、良好学习等极为人性化的研究主题,认为人与生俱来具备人性向上向善的心理潜能,这些为设置发展性课程目标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站在积极心理学的立场上,规划发展性课程目标,对高职学生群体的积极教育功能无疑是巨大的。

 

作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施教者,主要任务就在于引导高职学生发现自身闪光点,开发学生潜能,塑造学生健康、积极的心理特质与行为品性,让其学会体验幸福与成长中的快乐,使其用自身的优势和美德树立起自己的自尊和自信,并成为自己终身的财富。

 

其次,积极心理学提出的人类自身的积极因素是培养高职学生群体积极心理品质的理论精髓。

 

积极心理学对人性持开放与欣赏的态度,提倡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人的积极能量与优秀品性,它告诉我们,高职学生群体同样拥有人性最初的积极性、美丽与善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际教学中,施教者需要做的就是营造积极、有利的教育条件和教育情境,帮助高职学生群体在合适的教育条件和情境下,形成积极的心理意识,通过积极的方法与途径,有效地养成自身的积极心理品质。

 

总之,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体现从积极出发,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问题的积极面,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思想浇灌积极的心灵,用积极的过程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

 

作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极有必要吸纳积极心理学的教育思想,坚信包括高职学生群体在内的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有自身的积极品质。

 

我们需要不断地把握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视野与精华理念,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构新模式,为高职学生群体提供积极向上和务实的心理健康教育。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非常规突发事件中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管理实践研究”(项目编号:FBB090505)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张丽 方双虎 来源:内蒙古教育·职教版 201510

上一篇:时代发展视域下教育心理学的应用

下一篇:心理学中的“增减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