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健康的积极心理学
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我们要以教育对象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为基础,通过人性善的教育取向,以积极的态度来构建和引领学校开展积极心理学教育。
我们可以通过整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进行拓宽,深入挖掘出可以用的教学资源,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和价值。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并不是心理学新兴的一门分支学科,最先使用这个词的是马斯洛,出现在其1954年写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是由于20世纪末发生于美国的一场心理学运动而得名。它关注人们的心理健康和是否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旨在促进人们的发展和自我实现。
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是以心理健康教育和学习心理咨询辅导以及心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为主。原因是由于现在的人们,尤其家长开始意识到关注孩子的成长,不能仅仅关注其生理方面,其心理问题也不容忽视。
但是现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或是心理咨询辅导等都只是针对存在的、或者比较容易发生心理问题的个体而进行的一种构建。这就导致了无论是教育的形式,还是其设置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或是开展的方法、途径,抑或是被教育的对象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都偏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也使得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难于深入开展。
曾担任过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的马丁·塞利格曼说:“积极心理学并没有改变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但不同于以往心理学关注心理疾病和障碍的研究,而是将心理学的研究关注点放在心理健康和良好心理状态方面,是一门旨在促进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发展完善和自我实现的科学。”因此,我们应当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积极构建以积极心理学为价值取向的一种新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依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整合积极心理学。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考虑到学生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各种要素,同时对校内、校外相关的问题、学科都统一起来,渗透互补,实现最优化的效果。积极心理学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心理健康的社会公民,这一目的也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无论从其价值取向,还是从整体评价机制考虑,二者的目的都是一致的。
积极心理学注重个体和群体的积极一面,关注个体同群体的成长和经历,同时也不忽视每个个体的独特性,是让每一个学生的潜力都得到最好的发挥,不会以心理鉴别或者心理疾病为方式进行评估,主要是关注内在的成长动力和主观情绪体验。所以,积极心理学的目的是发掘出每个个体和群体的良好的品质和潜能,创设积极有利的环境来使得个体得到最优化的发展。
其次,整合教学资源,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出发构建积极心理学。现代社会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为我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取材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丰富源泉。因为实在的生活体验会在教育者和学生思想中形成一个主观的情绪体验,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同时又具有社会的普遍性。
积极心理学关注的是个体和群体主观体验的积极乐观的情绪,其所能感受到的满足感和幸福感,这就要求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来完成。通过课堂组织、通过目标和结构的练习,同时让家长、教师挖掘资源,意识到自己的自身所具有的积极性,同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帮助学生发展。
无论每个个体的家庭有多不同,每个个体的差异有多大,他们都同样具有构建健康的心理的能力。因此我们要利用积极心理学,构建出一个整合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多资源的人文环境,以学校教育为主,以社会生活为载体依托,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最后,积极发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干预作用,构建积极心理学教育关系。无疑,学校是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营。教师和学生,不再单纯的是教育—被教育的关系,所谓教学相长,教师也在不断地构建自己的积极心理学体系。学校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要形成一种交叉多维的互动的教学关系,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积极心理学,鼓励和指导学生们构建自己的积极心理学,充分利用教学策略,干预学生们主观体验,感受积极、乐观的情绪,感受满足感和幸福感,感受快乐和希望,感受自豪和自尊等一切具有积极向上的健康情绪。
最核心的应当还是评价机制,积极心理学的评价并不是以咨询和诊断为主,更不是给人下一个定论,而是以发展包容的心态,对学生个体的形成发展起到指引性作用的评价。学校在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也要不断调整,做到促进学生们全面和谐的发展。
作者:于潇 来源:求知导刊 2015年6期
上一篇:心理学对舞蹈教育者的影响
下一篇:积极心理学的中职学校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