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高中语文教学助建学生健康心理之探索

发布时间:2016-07-06 15:00

语文新课标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主张,在这一教育理念的引导下,语文教学应有一个巨大的转变。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学科,也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学科。

 

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及爱国主义情感,并逐步提升和形成学生的文化品味和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所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广泛关注。

 

教育部下发文件中,明确指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将心理学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中,教师为表率,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和健康的心理是教师的责任。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仅要注意课本知识点的重点讲解,还应注意培养学生对生活、学习积极向上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的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

 

  一、为师者,先育己而后育人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是教师自身有较为丰富的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并且教师自身能够以积极的态度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对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研究,能够解决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古语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传统的语文教学对于育人这一点也是十分看重。教育发展至今,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频频暴露,教师如何解惑,这是新时期下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结合是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途径。

 

部分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简单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殊不知二者之间存在较大差别,心理学理论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心,而思想品德教育却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为理论中心;思想品德教育不具备自身个性,有的只是社会共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定根据对象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即具备个性,主张个性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与学生是两个相互平等的个体,切不可将一方观念想法强加至另一方的思想中,而思想道德教育却必须将一方观念强加至另一方思想中,具有强制性。

 

大部分教师更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混为一谈,不懂得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应蹲下身子,放下架子,教学的民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能否顺利实施,在不断的实践中培养改变传统教学观念,迎接新时期的到来。

 高中语文教学助建学生健康心理之探索

  二、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

 

  在语文课堂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于是否具有良好的课堂氛围。一个宽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够帮助学生敞开心扉,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心中所想,进而能够对症下药。著名心理学家曾说,师生之间能够坦诚相待、互相信任是教学获得成功的标志,而这种师生关系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氛围的和谐程度。试想,教师讲课精神焕发,板书铿锵有力,学生必然受到鼓舞和带动,整个课堂的气氛必然活跃。因此,教师若想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积极的关系,就要把微笑带给学生,把激励带进课堂。

 

  师生关系中,我们更倾向于建立一种双边型的关系,将教师和学生口中的我和你变成我们,使教师和学生能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能够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痛苦。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应建立一种合作关系,教与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即保持各自人格的独立,又互相合作,共同进步,教学相长就是这个哲理。另一方面,整个教学过程其实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互动的质量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质量。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进而实现教书育人之目的。

 

  三、充分挖掘教材,培养健康人格

 

高中教材中不乏积极向上的文章,教师应对教材中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文章进行充分挖掘,讲授知识点的同时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也是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教师需真正树立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意识,充分挖掘课本,做到篇篇是教材,处处皆心育。

 

中华文明浩如烟海,语文教材中文章的选用更是精华中的精华,通过对这些文章的仔细品味,来感知人生、认知社会和体味生活,并以此为凭借,拓展渗透,是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起点和关键。语文教材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我们在体验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情操和它的艺术感染力的同时,心灵深处常常会被文章中的人物、情节或哲理所震撼,给予我们积极的人生体验。有的文章有着非常明显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如,《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就通过写大自然的景物,鹰、鱼、江等来抒发自己博大的情怀,而这种博大的情怀也正是学生所需要的。

 

有的文章中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不是很明显,这就需要教师选取角度去挖掘,如《项链》讲述了马蒂尔德夫人因为参加舞会而向朋友借项链,项链的丢失导致了她最后为了还债而付出自己的美貌和青春。小说不光为我们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爱慕虚荣,我们也可以从中发现马蒂尔德夫人的诚实和勇于承担责任的优秀品质,也可以发现她朋友的冷漠。这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更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也更能锻炼学生的心理品质,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除了教材,我们也可以从学生的习作中挖掘出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学生习作往往透露出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心理问题,如学习态度、耐挫能力、创新意识等,教师要善于捕捉,拓展渗透。可见,语文教学资源中往往蕴藏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这就需要教师做个有心人,要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思考问题,找到渗透的最佳糅合点,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语文教材中的数百篇文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文化素养,也有哲理的光辉与不畏挫折敢于攀登的精神体现。这些精神都暗藏在文字中,暗藏在文章所刻画的人物形象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理解和体会,进而内化为自身的品质。语文课堂教学不是独立的个体,它与其他各种教育因素都能实现有效融合,充分运用语文教学的特点来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为国家的未来培养更多双健人才乃是教育之目的。

 

  作者:陈建好 来源:人间 201619

上一篇:从高中历史教学中看教与学的心理学基础

下一篇:运用心理教育优化小学体育教学